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42194      Online Users : 9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72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723


    Title: 戰後臺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armed forces military dependent quarters in Taipei City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Authors: 莊勝傑
    Contributors: 戴寶村
    莊勝傑
    Keywords: 戰後
    臺北市
    軍眷村
    軍眷村改建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3-09-03 13:38:29 (UTC+8)
    Abstract: 本文係以戰後在臺灣出現的新的聚落型態─軍眷村為主題,以歷史背景與地理空間為主軸,輔以法規、政策、軍事、都市設計等觀點,探討整個軍眷村從形成(生)、發展(長)、改建(死)等變遷歷程。軍眷村在包含後來升格北高兩市之廣義臺灣省境內各縣市皆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各區域中心城市。換言之,軍眷村分布區位以各級城市為核心。城市的發展沿革,是戰後軍眷村形成背景;城市持續的都市化發展,也影響軍眷村建立後的發展變遷。因此,軍眷村發展變遷歷程,受地域在地相關因素與發展,反映出軍眷村的問題,各地實際變遷型態不同。本文選定臺灣首府臺北市為範圍,結合臺北市整體都市發展,探究臺北市的軍眷村發展演變。
    軍眷村即俗稱眷村,其最初設置型態如同一般公務眷舍,為提供軍人及其眷屬所居住軍人眷舍。軍人眷舍為軍眷安置制度一環,在戰爭時期,可以同時兼顧動員集結與軍眷照護,在1921年正值第一次國共戰爭期間,已有部隊採取此措施安置軍眷。1945年後的國共內戰,是軍眷村產生的歷史背景,1949年前後,政府單位與軍種部隊陸續撤遷臺灣,也包含軍人眷屬,軍人眷屬以「集中管理,集中居住」為原則,由軍方辦理安置。
    軍眷村在臺興建規劃,依興建年代可分為老眷村時期(1945-1956)、新眷村時期(1957-1980)、舊制眷村改建時期(1980-1997)、新制眷村改建時期(1997-迄今)。地域分布上以區域政治中心或中心城市為核心,或是軍眷村的列管軍種。軍眷村列管單位為陸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聯合後勤司令部、後備司令部、憲兵司令部、軍備局、參謀本部軍事情報局等軍事單位,其單位部署考量單位任務,以及日治時期遺留軍事設施基礎。軍眷村相關的管理制度與組織,法規以1956年發布的《國軍在臺軍眷業務處理辦法》為依據;相關行政主管,由地方軍事性質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負責,後來轉移至聯勤總部,1664年改由總政治作戰部統籌,各列管單位執行,聯勤留守業務署協助補給。軍眷村內部設立村內公共事務自治委員會,以及婦聯會、聯勤相關單位派駐。
    臺北市從清末成為全臺灣首府,在日治時期銳意規劃經營下,打造近代化都市規模,更強化全臺首府地位。臺北市在日治時期所建立的相關都會區位,在戰後皆被延續。1949年臺北市為動員戡亂時期「臨時首都」所在地,都市建設提升到首都戰略與外交層級。日治時期的發展規模,包含相關軍事設施遺留沿用,戰後的相關國防建設,甚至是臺北市提升為首都之因素,皆影響臺北市軍眷村地域空間分布。軍眷村生活空間,不同時期所興建的軍眷村房舍,每戶生活空間與呈現的生活品質也有所差異;每戶生活空間,也反映出軍中位階尊卑概念。軍眷村村內空間,則是套用營區規劃與部隊管理方式,為因應每戶有限的起居空間,以及水源問題,原有的住宅部份空間轉為公共化設施型態。
    整體軍眷村改建問題,1970年代已浮現,包含房舍老舊,聚落環境不堪與公共安全問題,以及軍眷村週遭環境變遷,都市擴張發展,軍眷村所在地不再是創建初期邊陲地區,成為都市精華地帶,軍眷村高建蔽率與低容積率成為都市發展負擔。1978年國防部擬訂《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要點》,為第一階段的軍眷村改建。改建方式以「與地方政府合建國宅」為主,以及軍眷住宅合作社自辦重建、婦聯會改建職務眷舍、辦理遷村、就地整建等。軍眷村改建推動,也是軍眷村區域整合集體改建時刻,臺北市各區開始整併老舊軍眷村,配合國宅政策,原軍眷村區域轉變為高容積率的國宅區。1996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通過,軍眷村改建有了法源依據,第二階段軍眷村改建政策開始推行,以建大村、遷小村,先建後拆、全面改建辦理等原則。至此,舊有軍眷村不再興建,原有型態也因改建,逐漸走入歷史。
    Reference: 一、史料與專書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婦聯三十五年》,臺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85。
    內政部營建署,《國民住宅資料彙編(民國六十五年至九十二年)》,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04。
    方兆麟,《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公共建設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
    王月鏡,《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人口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
    王俊昌、陳亮州,《進退存亡:民國38年前後軍事檔案專輯》,臺北:檔案管理局,2010。
    王啟宗、鄭瑞明,《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91。
    古碧玲,《寄情眷村時》,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99。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戀戀眷村 深深情義》,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2006。
    何思瞇,《臺北縣眷村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
    李如南,《臺灣地區軍眷村更新配合都市發展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88。
    林忠勝撰述,《高玉樹回憶錄:玉樹臨風步步高》,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
    林海清主編,《眷戀―海軍眷村》,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林樹等編,《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2007。
    孫建中主編,《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
    孫建中主編,《眷戀―憲兵與情報局眷村》,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2。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軍後勤史第五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軍後勤史第六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2。
    張世瑛、葉健青,《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
    張雅麗、龔延善,《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社會福利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
    郭冠麟,《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陳正祥,《臺北市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
    陳朝興等,《眷村的前世今生―分析與文化保存政策》,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9年。
    陳溪松主編,《眷戀―空軍眷村》,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
    陳錦昌,《蔣中正遷臺記》,臺北:向陽文化,2005。
    彭大年主編,《眷戀―後備眷村》,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
    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
    黃宇元、王國璠、陳三井編纂,《臺北市發展史(三)》,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
    黃武達,《追尋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臺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2000。
    黃得時,《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
    黃翔瑜編,《富國島留越國軍史料彙編(一)入越交涉》,臺北:國史館,2006。
    黃翔瑜編,《富國島留越國軍史料彙編(二)孤島生活》,臺北:國史館,2006。
    黃翔瑜編,《富國島留越國軍史料彙編(三)運臺編撥》,臺北:國史館,2006。
    楊放採訪整理,《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臺北:允晨文化,1996。
    楊昇展,《南瀛眷村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
    楊長鎮、莊嘉豐主編,《認識臺灣眷村》,臺北: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2006。
    溫振華,《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城市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臺北市都市發展紀要》,臺北:臺北市政府工務局,1971。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2005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眷村篇》,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5。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2006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眷村篇》,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
    趙如璽,《一探桃園眷村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9。
    趙莒玲,《臺北城的故事》,臺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1997。
    劉鳳翔主編,《眷戀―聯勤眷村》,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
    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北:國史館,1997。
    戴寶村,《簡明臺灣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

    二、期刊論文
    李棟明,〈居臺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布〉,《臺北文獻》第11、12期合刊,1971,頁62-86。
    柯茂榮,〈臺灣省都市在發展―論軍眷村改建過程及展望〉,《工程》第69卷第11期,1996,頁16-33。
    翁樹陽,〈臺灣省軍眷村改建國宅業務之檢討〉,《住都雙月刊》第110期,1994,頁10-15。
    馬自立,〈軍眷村改建住宅可行途徑之研究〉,《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27卷第4期,1990,頁163-207。
    陳孝惇,〈國共戰爭期間海軍整建之研究(一九四五─一九五○)〉,《中華軍事史學會會刊》第5期,1999,頁229-303。
    黃宣範,〈眷村的「臺灣人」經驗〉,《臺灣風物》第43卷第2期,頁97-111。
    趙富盛、蕭炎泉,〈新制眷村改建執行之簡介〉,《營建管理》第317期,2006,頁41-49。
    劉鳳翰,〈國軍(陸軍)在臺澎金馬整編經過(民國39年至70年)〉,《中華軍事史學會會刊》第7期,2002年,頁277-317。
    鍾麗娜,〈關懷國土資源―探究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闖關的大震撼(下)〉,《人與地》第150期,1996,頁51-55。
    鍾麗娜,〈關懷國土資源―探究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闖關的大震撼(上)〉,《人與地》第148期,1996,頁32-36。

    三、學位論文
    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李宜潔,〈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臺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唐於華,〈臺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分變遷〉,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夏傳宇,〈臺北市軍眷眷村重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梁成文,〈眷村改建國宅之政策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文珊,〈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
    黃顯琪,〈交錯時空的「眷」戀─彰化市民族新村聚落空間意涵與社會文化變遷探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裴笛,〈從遷徙過程探討眷村文化的形成與變遷—以臺北市北投區中心新村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劉益誠,〈竹籬笆內的老鄉們─外省人的兩個社區比較〉,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賴志一,〈眷村:差異的公共領域〉,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駱怡筠,〈臺北市軍眷村改建國宅政策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1。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四、網路資料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社團法人外省臺灣人協會http://amtorg-amtorg.blogspot.com/
    國防法規資料庫http://law.mnd.gov.tw/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http://gpwd.mnd.gov.tw/
    國科會數位典藏臺灣眷村GIS Online
    http://www.twgisonline.com/index.php
    臺北市眷村文化網http://tw.myblog.yahoo.com/taipei-militaryhousin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6158010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8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1001.pdf2466KbAdobe PDF2461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