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16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25/144300 (79%)
造訪人次 : 51155343      線上人數 : 8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611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11


    題名: 當百步蛇遇上十字架:戰後排灣族望嘉部落的信仰變遷
    When the Cottonmouth Come Across the Cross: The Post-War Religious Transitions of Paiwan Vungalid Tribe
    作者: 張育娸
    貢獻者: 詹素娟
    張育娸
    關鍵詞: 排灣族
    望嘉部落
    傳統信仰
    改宗
    基督宗教
    Paiwan
    Vungalid
    Traditional belief
    conversion
    Christianity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020-09-02 12:08:44 (UTC+8)
    摘要: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西南方的望嘉,是以排灣族為主體的部落。至今約有三分之二的族人信奉傳統信仰,三分之一的族人是基督宗教,傳統信仰人口比例較高。部落迄今仍定期舉辦收穫祭、Maljeveq(迎祖靈祭),參與這些祭典的人,除了傳統信仰者,也有許多基督徒。因此,本文要問的是:在傳統信仰如此深厚的部落中,這群基督徒如何因應各種傳統禁忌與非基督徒質疑的眼光,竟能與傳統信仰者共同辦理、參與傳統祭典,並成為望嘉部落的信仰特色?

    本研究的進行,在爬梳民族誌、長老教會資料等文獻檔案,以及實地到田野中進行口述訪談。透過零散的史料與文獻記載,整理、分析望嘉部落的歷史脈絡、傳統祭儀;同時,藉由族人的訪談資料,書寫望嘉部落由傳統信仰到接觸基督宗教的過程,並釐清第一代基督徒在部落的改宗狀態、改宗後與傳統信仰者的衝突,與衝突關係的改變。最後,與基督化程度較深的楓林部落進一步比較,分析部落主體的組成、兩個基督教世代對傳統信仰闡述的差異,得以更瞭解望嘉部落信仰變遷的獨特性。

    望嘉是個歷史悠久的部落,雖幾經遷徙,但部落的主體未被拆解,而能持續保有深厚的傳統信仰。因此,在面對基督教進入時,傳統社會組織維持了信仰的邊界。儘管新舊信仰間,曾因宇宙觀、世界觀的差異產生衝突,但Tjuwu牧師改變了兩者的關係,新舊信仰自此能共融、共處,並互以復振維繫傳統文化為己任。
    Vungalid is a Paiwan-based tribe,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LaiYi Township in Pintung County. Up to now, there are about two-third of people in this tribe believe in traditional belief, which has higher rate compared to the one-third of population in Christianity. The Masuvaqu and Maljeveg are held on a regular basis, and people who participate in these fiestas contain both traditional believers and many Christians. People may wonder how these Christians in the fiesta are able to cope with different traditional taboos, and further cooperate with traditional believers in conduct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conventional ceremonies.

    In this research, the literature reviews began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ethnography, and then provided the data of Vungalid Presbyterian Church. The oral history in the field study wa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of historical context, traditional ceremonies and interview data,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illustrated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belief to new religions and also described the conversion status of the first Christian gener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new religions, and the progress of improvement among both parties. Moreover, the other Christianized tribe (Kaidi) was brought up to make a comparison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tribal main part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two Christian generations toward the traditional beliefs, so that it could better help us understand the exclusivity of Vungalid religious status.

    Vungalid happens to be a long historical tribe. Although it has been through several migrations, the main part of it has not been dismantled and it continues to keep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beliefs.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maintains the fine tradition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tribe still believes in their traditions. The constant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new religions was originated from their distinctive viewpoints of universe and world. Until the appearance of Minister Tjuwu, both parties learned how to cope and respect with each other and hold the mutual responsibility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王瑛曾(清)編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重修鳳山縣志─上冊》,臺北:文建會,2006。原刊於乾隆29年(1764)。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2冊),臺南:臺南市政府,1999。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3冊),臺南:臺南市政府,1999。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4冊),臺南:臺南市政府,1999。
    森丑之助,黃耀東譯,《日據時期本省山地同胞生活狀況圖集》,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3。
    黃叔璥(清),《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4種,1957。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鳳山縣採訪冊─下冊》,臺北:文建會,2017。原刊於光緒20年(1894)。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5卷:排灣族》(第1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20年初版;中研院民族所,2003中譯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5卷:排灣族》(第3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22年初版;中研院民族所,2004中譯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5卷:排灣族》(第4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21年初版;中研院民族所,2004中譯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臺灣總督府,1931年調查,1937年初版;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11中譯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卷),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大正10年(1921)年初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昭和7年(1932)年初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昭和12年(1937)年初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卷─排彎族、獅設族》,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彎族》,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22。

    二、專書
    中村孝志著,翁佳音、吳密察、許賢瑤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李亦園主持,《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
    周德禎,《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松岡格,周俊宇譯,《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3月。
    林萬億,《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近藤正己,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9月。
    胡臺麗,《神祖之靈歸來 : 排灣族的五年祭》,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85。
    酋卡爾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
    馬筱鳳,《排灣族的一年》,臺北:常民文化出版,1996。
    張松,《臺灣省山地行政要論》,臺北:正中書局,1953。
    許功明、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
    童春發,《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
    童春發、洪湘雲,《排灣族PADAIN部落歷史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7。
    黃樹民、章英華(主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0。
    葉高華編,蘇峯楠地圖繪製,《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南投市:正中總經銷,1996。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發展中的臺灣山地行政》,臺中,1971。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進步中的本省山地》,南投,1954。
    趙秀英、廖秋吉、鍾興華,《排灣族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2013。。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修訂本》,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委員會,2016。
    潘立夫(主編),《排灣族採訪册》,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譚昌國,《排灣族》,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李台元,〈原住民族各部落教會名稱的改名〉,《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61》,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15,頁76-81。
    張育娸,〈南排灣族宗教信仰的轉變及其影響─以屏東縣獅子鄉楓林村為例〉《史苑》,第73期,新北: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歷史學系,2013,頁87-122。
    撒依努•得別格,〈基督宗教與排灣族傳統信仰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27,臺北:2002,頁95-113。
    撒依努•得別格,〈基督宗教與排灣族傳統宗教信仰之探討〉,《臺北利氏學社年刊》,臺北:2003,頁37-53。
    顧恒湛,〈主體缺席的書寫:戰後初期「山胞論述」之歷史初探(1945~1955)〉,《臺灣學誌9:2014》,頁83-109。

    四、學位論文
    Tjuwu Vatjesan(竹嫵‧法之山),〈論基督宗教在原住民部落宣教之困境──以屏東縣來義鄉望嘉部落之長老教會、天主教會、拿撒勒人會為例〉,花蓮:玉山神學院研究所道學碩士論文,2009。
    王巨中,〈臺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認同與社會變遷探討 : 以屏東縣獅子鄉排灣族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強國,〈排灣族maljeveq祭典的文化性質與祭祀意涵以東排灣族pacalinuk頭目家祭祀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朱連惠,〈排灣族五年祭與文化認同〉,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江詩偉,〈屏東縣來義鄉排灣族木雕刻產業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木材工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艾美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3。
    李恩賜,〈排灣族刺球(djemuljat)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論文,2003。
    周晏鋒,〈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倍加運動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衍秀,〈排灣族神話傳說的歷史意識及其記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益陸,〈臺灣原住民行政體制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蔚毓,〈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以族群衝突的觀點論之〉,臺北: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姜叡璟,〈排灣族宗教變遷中的生活實踐:以安朔村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金生,〈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歷史〉,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金生,〈排灣族Mamazangiljan制度及其部落變遷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郭文般,〈臺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陳宗韓,〈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論文,1994。
    陳南君,〈臺灣戰後國語政策—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曾姜怡儀,〈東排灣族宗教變遷的探究──以「金峰鄉召會」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葉神保,〈排灣族caqovoqovoli(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嚴思毅,〈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排灣族宣教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五、報告書與手冊
    望嘉長老教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中會望嘉教會獻堂感恩禮拜手冊》,望嘉長老教會:2016。
    顏廷伃,《望嘉舊社人頭骨架遺址搶救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屏東: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2013。
    顏廷伃,《屏東縣望嘉舊社遺址現況調查研究保存維護與活化計畫成果報告書》,屏東: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2015。

    六、口訪資料
    Tjuwu Vatjesan(竹嫵‧法之山)訪談紀錄,屏東縣來義鄉文樂村:Tjuwu Vatjesan(竹嫵‧法之山)宅,2019年2月14日、3月15日、5月25日、9月21日。
    尤畑生訪談紀錄,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尤畑生宅,2019年12月9日。
    吳麗娜訪談紀錄,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吳麗娜宅,2019年3月16日。
    周榮進訪談紀錄,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周榮進宅,2019年1月31日、2月2日、3月15日、9月19日。
    陳東波先談紀錄,Tjuwu Vatjesan(竹嫵‧法之山)母語翻譯,屏東縣來義鄉文樂村:陳東波宅,2019年12月6日。
    陳花心訪談紀錄,黃淑貞母語翻譯,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陳花心宅,2019年11月12日。
    鍾必顯訪談紀錄,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鍾必顯宅,2019年3月18日。
    羅安山訪談紀錄,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羅安山宅,2019年2月2日。

    七、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田野照片:http://c.ianthro.tw/100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index.jsp。
    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search.jsp?flag=S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數位典藏系統:http://ds3.th.gov.tw/DS3/Query1.php?CMD=CLR。
    臺文戰線聯盟:https://twnelclub.ning.com/。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查詢各教會教勢:http://acts.pct.org.tw/stat2019/liststat.ph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5158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8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558
    顯示於類別:[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800401.pdf13784KbAdobe PDF2110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