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6598      Online Users : 6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873


    Title: 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使用銅鼓的民族誌研究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Use of Bronze Drums by the Zhuang in the Hongshui River Area
    Authors: 魏弘宜
    Wei, Hung Yi
    Contributors: 賀大衛
    高雅寧

    David Leopold Holm
    Kao, Ya Ning

    魏弘宜
    Wei, Hung Yi
    Keywords: 銅鼓
    壯族
    紅水河
    廣西
    螞虫另節
    bronze drums
    Zhuang
    Hongshui River
    Guangxi
    the Maguai Frong Festival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24 09:57:11 (UTC+8)
    Abstract: 本論文關注當代壯族民間使用銅鼓的現況,探討銅鼓作為承載傳統文化之物,在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下,如何創造出新的銅鼓使用價值。在比較多個壯族在節慶中使用銅鼓的地點,我以紅水河流域為主,走訪廣西河池市轄下的三縣共七個地點,以多點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方法,在春節期間最常使用銅鼓的螞虫另節與其他敲銅鼓的節日中進行田野調查。
    我在本研究有四點發現:一、新鼓的製作與販售,使紅水河各持有銅鼓之村寨數量增加,並改變原先使用習慣、分布位置以及存放方式。二、節慶中新鼓、老鼓的使用情況如下:持有老鼓的地區多位處山上;新鼓的使用受到政府政策與經費的影響。銅鼓傳統的儀式性功能在節慶中逐步轉變,造成新、舊銅鼓走向活動用品與文物藏品的分岔路。三、銅鼓的功能性隨著不同地方與時間的移動,促使壯族的宗教與宇宙觀隨之縮減。而當地人口再次外移時,銅鼓的表演性異於過去農耕時的儀式性質。四、政府、地方幹部、麼公、地方人士與媒體五種銅鼓使用者對銅鼓的看法或關係:1.政府跟地方人士對於銅鼓的使用常處於不同的看法。2.地方幹部視銅鼓為權力的象徵或展示品,作為向外界尋求更多資源之物。3.麼公藉由銅鼓維持自己的地位與特殊性。4.部分地方人士視銅鼓為籌碼,擁有聲望與地位的物品,或為賺錢的文化商品。5.政府主導下,致使政府跟媒體對於地方銅鼓使用的看法不同,導致地方人士的聲音被埋沒。
    This study concer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ronze drum use in Zhuang society; it concerns drums as a traditional cultural carrier, and in what way drums create new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licy. Looking for locations where bronze drums are used in Zhuang festivals, I chose the Hongshui River watershed and did fieldwork in 7 locations in 3 counties within Guangxi Hechi region. Through multi-sited ethnography, I did fieldwork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other festivals in which bronze drum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I made four important discoveries. First, the production and selling of new drums increase the number of bronze drums stored in each village and also changes people’s habits,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drum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are stored. Second, the situation of using new or old drums during festivals is that most old drums are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the use of new drums is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subsidies. The drums’ traditional ritual function during festivals in gradually changing to a pattern in which new drums are used for activities and old drums become collectur’s items. Third, Zhuang religion and treditional world view are diminished while the drums’ functionality shifts in pace with place and time. When the local population migrates to the cities, the performance of bronze drums is different from their ritual nature in the past agricultural period. Fourth, the government, local officers, vernacular priests, local people, and the media have five different views in relation to bronze drums, such as: 1.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bronze drums; 2. local officers view about bronze drums as the symbol of authority or displays, giving them the jurisdiction to seek more resources to the outside world; 3. vernacular priests utilize bronze drums to maintain their own status and particularity; 4. a fraction of local people treat bronze drums as a bargaining chip to enhance their own prestige and status, or for goods; 5.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so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with the media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bronze drums, which decreases local people’s voice on bronze drums use.
    Reference: 王大道
    1986 雲南銅鼓。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王君龍、程德潤
    1998 古代銅鼓防腐蝕機理研究。渭南師專學報5:16-19。
    王薇
    2003 東蘭蘭陽、天峨納洞兩地壯族「螞虫另節」儀式及其音樂考察與比較。刊於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音樂研究‧廣西卷,楊秀昭主編,頁67-9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廣西壯族螞虫另節儀式研究。廣西藝術學院民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鈺婷
    2012 廣西壯族螞虫另節及螞虫另舞的調查與研究報告―以河池市天峨縣六排鎮為例。音樂時空11:49-50。
    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
    1982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6 中國銅鼓研究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中國古代銅鼓。北京:文物出版社。
    尹明
    2011 壯族銅鼓習俗。歌海4:2-3。
    天峨縣志編簒委員會編
    1995 天峨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丘振聲
    1996 壯族圖騰考。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田汝嵐
    1935 廣西旅行記。上海:上海中華書局。
    白島芳郎
    1980 從《云南省博物館銅鼓圖錄》看銅鼓的形式與花紋分類。刊於東南アジア.インドの社會と文化,山本達郎博士古稀紀念論叢編集委員會編,下冊,頁1-46。東京:山川出版社。
    史繼忠
    1995 青銅時代與銅鼓文化。貴州民族研究4:61-66。
    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研究室等
    1986a廣西、雲南銅鼓鑄造工藝初探。刊於中國銅鼓研究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頁74-103。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6b廣西、雲南銅鼓合金成分集金屬材質的研究。刊於中國銅鼓研究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頁104-131。北京:文物出版社。
    安月蘭
    2009 壯族螞1節的生態民族學研究。柳州師專學報24(2):15-17。
    江日青
    2010 論貴西北旅遊發展中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廣西社會科學9:162-168。
    何正廷
    2005 壯族麼教文化探討。廣西民族研究3:89-95。
    何立德
    2009 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439:22-29。
    谷口房男、白耀天
    1998 壯族土官族譜集成。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汪寧生
    1979 試論中國古代銅鼓。考古學報2:159-192。
    1989 銅鼓與南方民族。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李昆聲、黃德榮
    2009 中國與東南亞的古代銅鼓。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李坤榮
    1988 壯族銅鼓舞起源。民族藝術, 1:194-199。
    李偉卿
    1979 中國南方銅鼓的分類與斷代。考古1:66-78。
    2007 讀《東南亞古代金屬鼓》。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4(2):88-93。
    吳釗
    2010 揭開銅鼓神奇的奧秘:雲南富寧板侖三寨彝族銅鼓的調查與研究。中國音樂學3:46-56。
    吳偉峰
    2008 壯族民間銅鼓鑄造技術考察與研究。廣西民族研究1:192-196。
    吳偉峰、黄啟善、謝日萬、梁富林主編
    2009 河池銅鼓。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佛朗茲、黑格爾
    2004 東南亞古代金屬鼓。黎廣秀、楊才秀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文煊、黃榮
    1975 越南發現的東山銅鼓。河內:歷史博物館出版社。
    林蔚文
    1994 銅鼓船飾與水上祭祀。廣西民族研究1:45-52。
    周志清
    2001 羽人與羽人舞。江漢考古1:80-84。
    易嘉勛
    2005 西南民間銅鼓紋飾藝術探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7(5):89-93。
    松崎复
    1901﹝1910﹞慊唐遺文下。東京:元真社。
    邵志忠、袁麗紅、昊偉鑌
    2006 壯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鄉村社會發展-以廣西南丹縣那地村壯族蛙婆節為例。廣西民族研究2:126-132。
    金村啟爾
    1973 古代銅鼓的變遷與起源。考古學雜誌59(3):3-59。
    金濤、岑雲瑞主編
    1988 壯族舞蹈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東蘭縣地名辦公室編
    1987 東蘭縣地名志。東蘭:廣西地質印刷廠。
    東蘭縣志編簒委員會編
    1995 東蘭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范玉春
    2000 紅水河流域漢族移民初探。廣西民族研究3:89-93。
    范宏貴、顧有識主編
    1997 壯族歷史與文化。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范輝通主編
    1990 越南的東山銅鼓。越南:越南社會科學出版社。
    洪聲
    1974 廣西古代銅鼓研究。考古學報1:45-90。
    韋丹芳
    2002 試論銅鼓文化的變遷。廣西民族研究學院學報11:82-85。
    韋丹芳、萬輔彬
    2007 老撾克木族銅鼓的考察。廣西民族研究4:127-133。
    韋景耀
    2012 淺談建立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對河池城市文化建設的影響。廣西城鎮建設6:46-48。
    韋蘇文
    2010 千古流音-中國銅鼓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姜瑤
    2014 南丹壯族銅鼓音樂研究。大眾文藝:學術版5:47-48。
    姚舜安、萬輔彬、蔣廷瑜編著
    1990 北流型銅鼓探祕。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高宗裕
    1982 銅鼓研究與民族調查。刊於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頁212-216。北京:文物出版社。
    高敏
    2015 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與祭祀樂舞。中國音樂(季刊)3:149-158。
    高雅寧
    2005 ʔɐn¹kʲoŋ⁵、米、肉與靖西壯人人觀。民俗曲藝150:27-68。
    高艷玲
    2009 對廣西銅鼓文化的開發式保護思考。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6):68-71。
    袁華韜、黃萬穩、唐劍玲
    2005 銅鼓文化保護與傳承-以東蘭縣長江鄉蘭陽村周樂屯為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1(4):61-67。
    袁華韜、萬輔彬
    2006 中國清同冶鑄技術發展對銅鼓的影響。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2(1):43-48。
    俸代瑜
    1997 環境保護:紅水河流域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廣西民族學報4:32-42。
    徐松石
    1945 泰族僮族粵族考。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2,民族篇第13卷,第2卷,第13篇。上海:東方文化書局。
    1941粵江流域人民。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89-90卷。上海:東方文化書局。
    秦序
    1995 音樂考古測音研究的誤區-銅鼓「雙音」及其「生律法傾向」、「律制」研究評析。中國音樂1:57-72。
    秦紅增、萬輔彬
    2005 壯族銅鼓文化的復興及其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啟示。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5(6):42-46。
    唐文元
    1982 關於銅鼓夾墊鑄造工藝的探討。刊於古代銅鼓學術論會論文集,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頁192-200。北京:文物出版社。
    唐正柱等
    2001 紅水河文化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容小寧主編
    2000 紅水河文化考察與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馬建雄
    2011 從儀式神話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拉祜族文化標記的「牡帕密帕」。刊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南亞社會,廖迪生主編,頁393-418。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
    凌樹東
    1991 壯族宗教信仰辨析-壯族信仰巫教說。廣西大學學報4:40-46。
    崔劍鋒、吳小紅著
    2008 鉛同位素考古研究:以中國雲南和越南出土青銅器為例。北京:文物出版社。
    梁志明、鄭翠英
    2001 論東南亞古代銅鼓文化及其在東南亞文化發展史上的意義。貴州民族研究5:54-60。
    張東茹
    2009 壯族銅鼓傳說與古代風俗習慣。廣西民族學報30:238-239。
    張聲震主編
    2004a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著第三卷,793-797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4b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著第五卷,1428-1529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4c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著第八卷,2796-2803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梁庭望
    2009 壯族原生型民間宗教調查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梁富林
    1995 河池傳世銅鼓調查及其他。民族研究動態2:30-37。
    陳國安、石國義
    1999 水族的銅鼓及社會功能淺論。貴州民族研究1: 59-64。
    張世銓
    1984 論古代銅鼓的分式。刊於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頁95-107。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曉明、黃江杰
    2013 政府主導下的廣西銅鼓文化保護研究-以東蘭縣為例。梧州學院學報23(2):79-84。
    張聲震主編
    1988 廣西壯族語地名選集(漢文版)。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陶媛
    2010東蘭縣壯族螞1節。網路資源,http://travel.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1025/newgx4cc55c4d-3355944.shtml,檢索日期2012年7月13 日。
    陸群和主編
    1997 紅水河開發與民族問題。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黃文富
    2011 民俗與文化再生產-對壯族銅鼓習俗與文化再生現象的思考。企業科技與發展3:44-47。
    黃現璠、黃增慶、張一民編著
    1988 壯族通史。南寧:民族出版社。
    黃芝岡
    1935 說銅鼓。太白2(12)530-534。
    黃海
    1998 貴州瑤族的銅鼓文化。貴州民族研究3:26-31。
    黃桂秋
    1996 壯族儀式歌謠與民族文化。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2010 壯族巫師的信仰世界。文化遺產1:109-116。
    黃應貴主編
    2004 物與物質文化。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增慶
    1964 廣西出土銅鼓初探。考古11:578-588。
    費孝通
    1999 費孝通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
    Fetterman, David M. 費特曼
    2000[1989] 民族誌,賴文福譯。台北:弘智文化事業。
    賀大衛、蒙元耀
    2004 壯語稻作詞彙及其文化內涵試析。廣西民族研究3:60-66。
    楊豪
    1996 銅鼓咚響青蛙鳴-南方境外銅鼓保留與親緣探索。嶺南文史3:14-20。
    雷文彪
    2010 廣西白褲瑤葬禮儀式的審美人類學觀察。廣西民族研究3:110-114。
    覃乃昌
    2000 「那」文化圈論。農業考古3:150-158。
    覃乃昌、鄭超雄、覃德清、廖明君、宋書巧
    2000 紅水河文化考察與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72-81。
    覃彩鑾
    1997 蛙紋銅鼓的文化內涵及社會功能初探。廣西民族研究3:59-66。
    2000 红水河流域壯族飲食文化(上)。廣西民族研究3:94-98。
    2006 神聖的祭典: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螞虫另節考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賈義生
    1999 廣西東蘭壯族螞虫另節的調查與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69-78。
    覃德清
    1994 粵西壯族銅鼓多維文化渾融性的深層透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0(2):52-57。
    楊正文
    2011 文化遺產保護中民族與國家的訴求表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41-48。
    覃劍萍
    1988 壯族蛙婆節初探。廣西民族研究1:70-73。
    萬輔彬等著
    1990 古代銅鼓礦料來源的鉛銅位素考證。物理19(3):148-152。
    1992 中國古代銅鼓科學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5 銅鼓文化的保護、繼承與發展研究該結案報告。南寧:廣西民族大學(未出版)。
    2013 大器銅鼓。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廖明君
    2003 紅水河流域少數民族銅鼓藝術的保護傳承。刊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南亞社會,廖迪生主編,頁351-374。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
    2004 穿越紅水河: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考察扎記。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廖迪生主編
    201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南亞地方社會。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
    鄧光華
    2007 夜郎遺響-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探源。中國音樂4:229-233。
    趙意明
    2011 廣西銅鼓音樂探析。中國音樂3:194-198。
    臧曉曦
    2010 民族文化的再生與認同-作為文化符號的銅鼓。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聞宥
    1955[1953] 古銅鼓圖錄。北京:上海出版公司。
    蒙元耀
    2002 壯語常見植物的命名與分類博士論文,墨爾本大學。
    2006 壯語常見植物的命名與分類。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蔡華
    2009 魂兮歸來-越南倮倮靈魂觀念與祭祀儀式的田野報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19:63-67。
    談琪
    1995 壯族土司制度。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蔣廷瑜
    1988 銅鼓藝術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6 簡論銅鼓上的雕刻藝術。美術研究3:166-173。
    1999 古代銅鼓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0 銅鼓研究一世紀。民族研究1:27-60。
    2005 壯族銅鼓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7 松石對銅鼓研究的貢獻。刊於中國壯學第三輯,李富強主編,頁104-110。南寧:民族出版社。
    2010 粵桂銅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蔣廷瑜、廖明君
    2007 銅鼓與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蔣英
    2006 布依族銅鼓文化。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5 從布依族《摩經》看銅鼓鑄造的歷史淵源。民族藝術研究6:23-28。
    劉客養
    1995 廣西壯族音響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劍
    2007 在死亡中追求永生-水族「控擬」葬儀的人類學考察。貴州民族研究5:46-51。
    劉錫蕃
    1987﹝1934﹞嶺表紀蠻。台北:南天書局。
    鄭師許
    1974[1936] 銅鼓考略。北京:中華書局。
    鄭超雄、賈芳
    2006 壯族歷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潘利紅
    1991 廣西銅鼓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
    2005 水族銅鼓文化屬性的考察與研究。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4:86-89。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廣西年鑑社編
    2011 廣西年鑑。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廣西年鑑社。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4 廣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地方志編簒委員會編
    1994 南丹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志館編
    2004 廣西重點鎮誌(第一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
    1985 廣西壯族社會歷史調查第二冊。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廣西壯族自治區概況編寫組
    1985 廣西壯族自治區概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廣西東蘭縣文化館編
    2001 壯族歌謠故事風俗。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廣西航運史編審委員會
    1991 廣西航運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盧克剛
    2007 壯族螞1節祭儀及其音樂。刊於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音樂研究‧廣西卷,楊秀昭主編,頁55-66。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謝日萬
    1994 略談嶺南古代銅鼓興盛的原因。廣西民族研究3:100-105。
    謝崇安
    2007 壯侗語族先民青銅文化藝術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韓德明
    1994 天峨縣都隆屯「四季鼓」考察與研究。歌海1:22-24。
    藍英參
    2011 魅力東蘭千年銅鼓文化。當代廣西12:53-55。
    藍鴻恩
    1984 壯族民間故事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羅仁德、陳祖華
    1988 壯族螞1舞。民族藝術3:162-176。
    羅仁德、顧樂真
    1998 廣西天峨縣壯族埋螞虫另節禮儀。民俗曲藝1:145-176。
    2005 廣西天峨縣壯族埋螞虫另節禮儀。河池學院學報25(1)102-107。
    羅艷玲
    2013 壯族「螞虫另舞」探析。文藝生活(文海藝苑)12:143-144。
    譚其驤主編
    1900 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市:曉園出版社。
    蘇沙寧
    1997 壯族銅鼓及其音樂藝術的歷史與現狀思考。藝術探索1:17-24。
    蘇秀玲
    1999 銅鼓藝術的價值和意義。美術11:80-82。
    龔蔭
    2012 中國土司制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Andaya, Barbara W.
    2011Distant Drums and Thunderous Cannon: Sounding Authority in Traditional Malay Society. IJAPS, 7(2), 17-33.
    Cooler, Richard M.
    1986The Use of Karen Bronze Drums in the Royal Courts and Buddhist Temples of Burma and Thailand: A Continuing Mon Tradition?. In a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in Honor of William. Gedney, edited by Robert J. Bickner, Thomas J. Hudak, and Patcharin Peysantiwong ,Pp. 107-120.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5 The use of the bronze drum among the Karen. In The Karen Bronze Drums of Burma. Cooler, Richard M. eds. Pp.31-50. New York:E.J.
    Creswell, Tim
    2005. On the Move: Mobility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Routledge.
    Han Xiaorong
    1998 The present echoes of the ancient bronze drums: Nationalism and archaeology in modern Vietnam and China. Explorations in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2): 27- 46.
    Hirsch, Eric
    1995 Introductipn. In 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 E. Hirsch and M. O`Hanlon, eds., Pp. 1-3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olm, David and Meng Yuanyao
    2015 Hanvueng:The Goose King and the Ancestral King. Leiden:Brill.
    Holm, David
    2001 “Unnatural Death and its Ritual Treatment among the Zhuang and Bouyei”.民俗曲藝130:125-142.
    2003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DeKalb: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004 “The Exemplar of Filial Piety and End of the Ape-Men:Dong Yong in Guangxi andGuizhou Ritual Performance”.T‘oung-pao XC(Sept 2004),32-64.
    Marcus, George E.
    1995 Ethnography in/of the World System: The Emergence of Multi-Sited Ethnograph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4:95-117.
    Marshall, Rev. Harry Ignatius
    1980 The Karen People of Burma:A Study in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New York:AMS Press.
    Sprenger, Guido
    2006From Kettledrums to Coin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low of Valuables in Northern Laos. In Social Dynamics in the Highlands of Southeast Asia: Reconsidering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E. R. François Robinne &Mandy Sadan, eds. Pp.161-185. Leiden:Brill.
    資料來源:村寨網壯族「人口總數與內部族群」條目http://ethno.ihp.sinica.edu.tw/frameD.htm,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1日。
    資料來源:村寨網:壯族「人口總數與內部族群」條目http://ethno.ihp.sinica.edu.tw/frameD.htm,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1日。
    資料來源:中文百科在線網站「壯族」條目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601,檢索日期2014年5月18日。
    資料來源:中文百科在線網站:「壯族銅鼓習俗」條目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77416.aspx檢索日期2012年7月8日。
    資料來源:雲南百科訊息網「壯族的銅鼓文化」條目http://yn.zwbk.org/lemma/1525檢索日期2015年1月6日。
    資料來源:廣西民族博物館網「銅鼓研究」條目
    http://www.gxmn.org/more-130.html檢索日期2014年7月10日。
    資料來源:廣西民族博物館「銅鼓研究」條目
    http://www.gxmn.org/news-3894.html檢索日期2014年5月12日。
    資料來源:中文百科在線網站:「銅鼓」條目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83152.aspx檢索日期2012年7月8日。
    資料來源:廣西青秀新聞網「河池銅鼓生態保護區」條目http://222.216.195.39:12319/qingxiu/I1803_302/contents/42576.html檢索日期2014年9月29日。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條目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紅水河」條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6288.htm?fr=aladdin檢索日期2014年9月22日。
    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檢索日期2014年3月23日。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圖
    資料來源: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8/10/content_21524.htm#檢索日期2012年7月27日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躍進」條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8601.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17日。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破四舊」條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50076.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17日。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陀」條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430915.htm檢索日期205年1月8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02590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25900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9101.pdf9474KbAdobe PDF257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