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26810      Online Users : 5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243


    Title: 祖廟─台灣民間信仰的體系
    Ancestral Temples: Systems of Popular Religions in Taiwan
    Authors: 簡瑛欣
    Chien, Yin Hsin
    Contributors: 林修澈
    Lim, Siu Theh
    簡瑛欣
    Chien, Yin Hsin
    Keywords: 祖廟
    分香子廟
    祖廟權威論
    台灣祖廟
    ancestral temples
    fenxing satellite temples
    ancestral temples authority discourse
    Taiwanese ancestral temples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5-07-01 14:59:05 (UTC+8)
    Abstract: 本文研究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祖廟」議題,試圖回答三個問題:首先,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祖廟意識是什麼?其次,以祖廟意識為基礎所形塑而成的台灣民間信仰體系是什麼?祖廟呈現在台灣、中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人民間信仰的樣貌為何?本文試圖從華人民間信仰區域研究的視野解讀台灣民間信仰廟際網絡組成的原則與特色。
    本研究整合貫時性的歷史材料與區域性的田野觀察,透過祖廟現象以及環繞於中的儀式活動,討論於台灣民間信仰體系浮現的主體性論述。
    一, 我們認為台灣民間信仰祖廟意識的形成,源自「移民」與「私誼」兩組概念。我們可以分別透過台灣廟宇到中國謁祖的活動、台灣在地發展的祖廟/子廟系統與儀式,以及各宮廟、神明會、私壇的交誼關係來觀察這兩組概念。
    二, 我們提出祖廟權威論與台灣意識作為台灣祖廟主體性表述的論點。過去媒體與許多研究關注台灣廟宇往中國謁祖進香的活動,而本研究發現,台灣的祖廟以歷史權威、神物權威與儀式權威三者為基礎,建立台灣祖廟的主體性。本文說明在許多廟宇熱衷於前往中國進香之外,仍存在跳脫中國情結,無關正統之爭並以祖廟權威論奠定權威的「台灣祖廟」。
    三, 我們透過中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人民間信仰的案例,討論祖廟意識在不同華人的表現。經由區域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華人民間信仰之間的共通性、差異性以及獨特性,以及台灣祖廟以移植與擴散兩種方式影響中國及其他區域的廟宇儀式與廟宇關係,並透過這些國際間華人民間信仰的競合關係建立台灣祖廟的主體意識。研究也發現,中國民間信仰的祖廟意識存在地域差異,我們舉廣東與福建的例子以及香港福建人與廣府人的廟宇來說明這些差異。星馬兩國的多數華人廟宇祖廟意識淡薄,不過,有些廟宇經營者以正統與權威的概念,發展出跨國網絡的民間信仰運作型態,進而構建超越地域的祖廟意識想像。
    四, 回應Watson提出以「神祇標準化」來看「是什麼使中國社會聚合在一起」的問題,我們認為當代華人民間信仰研究必須更具現代意義與並考量不同國家的政治脈絡,才能理解「是什麼使中國社會聚合在一起」這樣的問題在當代產生的變化,抑或是更反叛地,我們要進一步提出,在不同國家、地域、人群的組織與聚合影響下,民間信仰的樣貌、結構與背後的成因早已溢出「神祇標準化」或「儀式標準化」的概念。本論文透過歷時十年的觀察,不同國家的研究個案比較,歸納出台灣祖廟的主體性表述,並發展出「祖廟權威論」,目的即在說明,從當代華人的民間信仰現狀來看「是什麼使中國社會聚合在一起」問題,同時也是「是什麼使華人社會彼此不同」問題的對映,論文中點出廣府人與福建人在謁祖進香觀念上的差異就是一例。

    最後,我們提出祖廟研究提供華人民間信仰跨國研究的取向,神明祖廟的跨境、跨國研究將提供中國史、東南亞區域史一種更為多元解釋觀點,並可作為理解我鄉我土的新視角。我們認為全球化脈絡下的民間信仰樣態是未來祖廟研究必須重視的議題與研究取向。透過祖廟的跨國研究、跨境比較的分析,將華人民間信仰的底蘊置放在一個更大的框架體系中解釋,從而理解全球化與跨國網絡下的祖廟與進香活動的樣貌。


    關鍵詞:祖廟,分香子廟,祖廟權威論,台灣祖廟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subject matter of “ancestral temples” within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ns, attempting to answer three questions: firstly, what constitutes the consciousness of ancestral temples in Taiwanese folk religions? Secondly, what is the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us system that is based on such consciousness? Finally, how do ancestral temples manifest themselves within the folk religions of Chinese ethnics in Taiwan, China, Malaysia and Singap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ea studies on popular religions amongst Chinese ethnics, this thesis intends to explain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formation in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ns. This research combines panel and area studies by employing both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By examining the ancestral temples phenomenon and its surrounding ritualistic activities, the subjectivity emerged from the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us systems is explored.
    1. We suggest that the consciousness surrounding ancestral temples in Taiwanese folk religions originates from two sets of ideas: immigration and personal allia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friendships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same deities tha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mple networks.)These concepts can be observed through the ancestor veneration and fenxiang (temple branching, literally dividing incense) activities of Taiwanese temple delegations in China, locally developed ancestral and satellite temple systems and rituals in Taiwan, and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emples, deity associations and private alters.

    2. We propose that together, an “ancestral temple authority discourse”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consciousness formulate the Taiwanese ancestral temples subjectivity. While in the past, the media and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focused primarily on ancestor veneration and fenxiang activities in China, the present research argues that the Taiwanese ancestral temples subjectivity is constructed upon historical authority, deity authority and ceremonial authority.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at while numerous Taiwanese temples actively involve in jinxiang (offering incense as tribute) trips in China, the notion of “Taiwanese ancestral temples” exists independently from sentiments towards China or disputes over authenticity; rather, its author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sed ancestral temple authority discourse.

    3. Through case studies on popular religions amongst Chinese ethnics in China, Malaysia and Singapore, we discuss the manifestation of ancestral temple consciousness within different Chinese communities. Via geographical comparison, th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distinctness amongst these religions are explored. By way of transplantation and expansion, Taiwanese ancestral temples influence the rituals and inter-temple relationships in China and other areas, while constructing a unique identity amidst competing relations between popular religions of global Chinese communities.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exist with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s, examples being temples in Guangdong, Fujian, as well as those of Fujian and Guangfu communities in HongKong.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the consciousness of,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emples amongst Chinese ethnics are mostly weak, however, some temple owners employ the notions of authenticity and authority to develop international networks of popular religion operation systems, thus constructing consciousness and imagination of ancestral temples that transcend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4. In response to Watson’s question of “what held Chinese society together?” based on his idea of “standardizing the Gods”, we suggest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is question evolves in current times,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s must be more relevant to its times,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e go further to say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ays different states, regions and peoples are organized and converged, popular religions’ manifestation and structures - and their underlying causes - have long surpassed the notions of standardization of Gods or rituals. With over ten years of research, observation and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conducted in multiple countries, this thesis developed a formulation of Taiwanese ancestral temple subjectivity and the ancestral temple authority discourse, with the purpose of illustrating the following: given the current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religions of Chinese ethnics, the question of “what holds Chinese society together?” begs an additional question of “what distinguishes different Chinese societies from one another?” One example given is the differences in ancestor veneration and jinxing practices between the people in Guangfu and Fujian.

    Finally, we propose that ancestral temples research provides a cross-border approach in popular religion studies within global Chinese communities. The cross-regional nature of temples and related research offer a more diverse perspective and discourse orientation for the field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regional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 in addition, this provides a new vantage point to understanding homeland-based cultural identity. We affirm that the manifes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religions within a globalized context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subject and research direction in ancestral temples studies. Through cross-border research and cross-reg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thesis places and examin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s within the larger framework and system; as such, it facilit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ty of ancestral temples and jinxiang phenomen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cross-border networks.

    Key words: ancestral temples, fenxing satellite temples,
    ancestral temples authority discourse,
    Taiwanese ancestral temples.
    Reference: ﹝漢語﹞
    一、 史料
    《古今圖書集成》。﹝清﹞1985。陳夢雷編。蔣廷錫等撰。台北:鼎文 。
    《史記》新校本。﹝漢﹞1997。司馬遷。楊家駱主編。收於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
    《家禮》。﹝宋﹞1983。朱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後漢書》新校本。﹝南北朝﹞1995。范曄。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
    《晉書》新校本。﹝唐﹞1983,房玄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禮記》。2007。胡平生、陳美蘭譯註。北京:中華書局。
    《漢書》新校本。﹝漢﹞2003。班固。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閩都別記》。﹝清﹞1983。里人何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台灣日日新報》(雜報)「香火繁熾」,1910.3.29。
    《台灣日日新報》(雜報)「打北輕鐵開業式」,1907.10.25。
    《台灣日日新報》(湖海琅國)「枋橋近事/歡迎聖母」,1908.12.8。
    《台灣日日新報》(湖海琅國)「擺接通信/迎神餘聞」,1908.12.10。
    《台灣日日新報》(湖海琅國)「竹塹短札/進香何多」,1910.2.16。
    《台灣日日新報》(雜報)「北港進香」,1910.3.30。
    《台灣日日新報》(湖海琅國)「員林通信/進香盛況」,1910.4.23。
    《台灣日日新報》(湖海琅國)「員林短札/進香光景」, 1910.5.1。
    《台灣日日新報》(雜報)「嘉義通信/進香光景」,1908.4.16。
    二、 專書
    丁仁傑
    2013 《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政部
    2005 《全國寺廟名冊》。 台北:內政部。
    王見川 李世偉
    2000《台灣媽祖廟閱覽》。台北:博揚文化。
    王賡武
    1994 《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漳浦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
    2002 《漳浦文史資料》(第二十一輯)。 漳浦:漳浦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

    余光宏
    1994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豐楙
    1998 《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信仰節俗類》。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李雄之
    2009 《馬來西亞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媽祖文
    化研究中心。
    李亦園
    1970 《一個移植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振源
    不著年代。《公廟掌故與神壇》。古晉:國際時報有限公司。
    李天錫
    2004 《華僑華人民間信仰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余光宏
    1988 《媽宮的寺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修澈(主持),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委託)
    1998 《台灣省廟呈現出來的文化資產與生活意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林美容
    2006 《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 台北:博揚文化。
    林俊聰
    1998 《潮汕廟堂》。 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延輝、宋婉瑩
    2002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50年》。 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吳華(編)
    1997 《柔佛古廟專輯》。 新山:新山中華公會。
    1999 《馬新海南族群史料彙編》。吉隆坡: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


    范正義
    2006 《保生大帝信仰與閩台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保生大帝─吳真人信仰的由來與分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范正義 林國平
    2003 《神聖的紐帶:分香--進香--巡遊》。北京:九州出版社。
    房學嘉
    2006 《客家民俗》。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洪瑩發
    2010 《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台北:蘭臺出版社
    凃順從
    2004 《南瀛古廟誌》。 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徐李穎
    2010 《佛道與陰陽:新加坡城隍廟與城隍信仰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姚文琦
    2008 《莆田湄洲島的媽祖信仰與社群關係》。台北:新文京。
    泉州市台灣事務辦公室(編)
    1989 《泉州臺胞回鄉尋根指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高致華
    2006 《鄭成功信仰》。合肥:黃山書社。
    帥峰,李建(主編)
    2005 《宗教事務條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麥留芳
    1985 《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珣
    2004 《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8 《媽祖‧信仰的追尋》。台北:博揚文化。
    張清江、易琰
    2005 《新加坡宗鄉會館史略》。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編
    2003 《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黃子堯
    2005 《臺灣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族群、歷史與民俗文化變遷》。 台北:客家
    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文博
    2004 《南瀛刈香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2008 《南鲲鯓代天府與澎湖廟關係之研究》。台南:南鲲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
    2012 《南鯤鯓代天府古進香團之研究》。台南:南鯤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
    黃宏蔭(編)
    2011 《馬來西亞海南族群史料彙編》。吉隆坡: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
    黃建淳
    1999 《砂拉越華人史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康豹(Paul R.Katz)
    1997 《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
    陳進傳
    1995 《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曾慶國
    1999《彰化縣三山國王廟》。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濤
    2009《泰山香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蔡宗賢(編)
    2010《砂拉越大伯公廟資料彙編》。詩巫: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
    蔡相煇
    1989《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2006 《媽祖信仰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蔡志祥、韋錦新(編)
    2014 《延續與變革:香港社區建醮傳統的民族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潘婉明
    2004 《一個新村,一種華人?重建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集體回憶》 吉隆坡:
    大將出版社。

    廖風德
    1982 《清代之噶瑪蘭—一個臺灣史的區域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劉麗芳 麥留芳
    1994 《曼谷與新加坡華人廟宇及宗教習俗的調查》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枝萬
    1995 《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
    羅香林
    1961 《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香港:中國學社。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
    2003 《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鄭良樹
    2004 《柔佛州潮人拓殖與發展史稿》。 士古來:南方學院出版社。


    三、 翻譯著作
    王斯福(Feuchtwang, Stephan)著 趙旭東(譯)
    2008﹝2003﹞ 《帝國的隱喻》(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The Imperial Metaphor)。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武雅士(Wolf, Arthur p) 張珣(譯)
    1997﹝1974﹞ 〈神、鬼和祖先〉。《思與言》35(3):233-292。
    高延(J.J.M.De Groot)著,袁冰凌譯
    1996﹝1865﹞ 《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增田福太郎著 黃有興(譯)
    2001﹝1942﹞《台灣宗教論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焦大衛(David K.Jordan)、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著 周育民(譯)
    2005《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桑高仁(Sangren, P. Steven)著 丁仁傑(譯),
    2002 《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Chinese Sociologics) 。台北:中央研究院。
    華琛(James L. Watson) 張婉麗、盛思維(譯)
    2011〈鬥之以戲:香港鄉村的宗教巡遊、政治、暴力恐慌〉,收入華琛(James L. Watson)華若璧(Rubie S. Watson)著《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與禮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盧公明(Justus Doolittle) 陳澤平(譯)。
    2009﹝1865﹞ 《中國人的社會生活》(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韓書瑞(Naquin,Susan) 陳仲丹(譯)
    2006 〈北京妙峰山進香:宗教組織與聖地〉(The Peking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Religions Organizations and Sacred Site)收入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中國大眾宗教》(Chinese Popular Religio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韓森(Hansen, Valerie),包偉民(譯)
    1999 《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四、 期刊文章(含報紙、專文、論文集)
    丁仁傑
    2012 〈廣澤尊王遊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神明階序的結構與展演〉《民俗曲藝》 177:57-116。
    三尾裕子
    1999 〈王爺信仰的發展:台灣與中國大陸之歷史和實況的比較〉,收入徐正光、林美容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 〈從兩岸媽祖廟的交流來談台灣的民族主義〉,收入林美容等(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北港朝天宮,頁197-201。
    2010 〈都市化與民間信仰實踐主體的變貌—以1990年代雲林縣馬鳴山振安宮為例〉,《成大歷史學報》,39:210-211。
    王銘銘
    2005 〈朝聖:歷史中的文化翻譯〉 收於喬健等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
    古晉砂拉越華人博物館
    不著年代 〈古晉砂拉越華人博物館展示文字 潮州〉。
    不著年代 〈古晉砂拉越華人博物館展示文字 福建人〉。

    安煥然
    1989 〈淺談新馬的大伯公信仰〉,丁煌編,《道教學探索》295,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李雄之
    2008 〈馬來西亞天后宮與媽祖信仰功能的轉變─以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為例〉
    《媽祖研究學報》,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媽祖文化研究中心,3:
    51。
    李業霖
    1997 〈葉亞來和仙四師爺宮〉《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頁148-152。
    李榮茂
    2007〈北門吳府千歲迎聖誕〉。台灣時報,10月22日。
    李豐楙
    1994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4:183-205。
    2000 〈迎王與送王:頭人與社民的儀式表演—以屏東東港、台南西港為主的考察〉 發表於「儀式,戲劇與民俗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2009a 〈王船、船畫、九皇船─代巡三型的儀式性跨境〉,收入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 : 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245-298。
    2009b 〈整合與跨越:仙師爺信仰在大馬社會的在地性神話〉收入李豐楙等(合著)《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宗教與認同:伊斯蘭、佛教與華人信仰》。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327-383。
    2009c 〈代天巡狩:南鯤鯓王的神格與職司〉,《南鯤鯓五王信仰與鹽分地帶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南鯤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
    2013a 〈謝土、慶成與祈安:南鯤鯓代天府所舉行的大醮〉,《建築、藝術與醮典:南鯤鯓代天府凌霄寶殿慶成學術論壇論文集》。台南:南鯤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
    2013b 〈斯土斯神:土地信仰的「理念性移植」-以桃園市為例的綜合考察〉,《世界宗教學刊》21。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頁1-43。

    李秀娥
    1996〈「人-神-地」所建構的信仰場域初探—以鹿港奉天宮的南北大總巡活動為例〉 收於: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余光宏
    1993 〈鹿港天后宮的影響範圍〉《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呂玫鍰
    2007 〈傳統的再製與創新:白沙屯媽祖進香「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民俗曲藝:禮儀實踐與文化傳統專號》,158:39-100。
    2008 〈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台灣人類學刊》6(1):31-76。
    宋龍飛
    1971〈台灣地區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74。
    邱彥貴
    2003 〈台灣客家三山國王信仰淵源新論〉,收入:張珣、江燦騰(編),《研究典範的追尋:台灣本土宗教的新視野與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頁218-225。
    2007 〈三山國王信仰:一個台灣研究者的當下體認〉,收入《2007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保生道教文化學院。
    林美容
    1989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68。
    1996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
    1999 〈台灣區域性祭典組織的社會空間與文化意涵〉,收入:徐正光、林美容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收入:《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臺原出版社。
    2006〈進香的社會文化與歷史意義〉《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博揚文化。
    林茂賢
    2007a 〈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國家與教育》第1期。台中:臺灣教育聯盟,頁86-123。
    2007b 〈大甲媽祖進香過程研究〉,《第一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開忠
    2003 〈砂勞越石隆門客家人的十二公司:問題與討論〉,《海華與東南亞研究》,3(2):20-60。
    洪瑩發
    2013 〈歷史與空間:台灣媽祖廟數量與分布探討〉,《民俗與文化》「民間信仰與地理資訊科學專刊」。台北:博揚文化。
    倪國炎
    2007 〈宜蘭縣鎮南廟進香團首度小三通覺得很有意義〉,中央社社稿,04月12日。
    科大衛、劉志偉
    2000 〈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3:339-350。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2000 《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參拜訪談活動手冊》。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徐雨村
    2012 〈南洋華人民間宗教的傳承與展望─以大伯公信仰為例〉,收入徐雨村
    (主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119-138。
    馬木池
    2014 〈從廈村鄉約太平清醮看與醮村落間的關係-元朗廈村鄉約甲戌年(1994)建醮考察報告〉,收入蔡志祥、韋錦新(編),《延續與變革:香港社區建醮傳統的民族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87-213。
    康豹
    1995 〈台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6(4):21-43。

    張維安、張翰壁
    2012 〈馬來西亞砂拉越大伯公節意義初探〉,收入徐雨村(主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93-118。

    張曉威
    2013 〈客家人與馬來西亞仙四師爺信仰的關係:以吉隆坡仙四師爺宮為探討中
    心〉,收入林開忠(編),《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
    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頁48-60。
    張肯堂
    1999 〈霖田古廟與河婆文化〉,收入:貝聞喜、楊方笙(編),《三山國王叢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頁97-117。
    張珣
    1986 〈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22:50。
    1997 〈星洲與台灣媽祖信仰初步比較〉,收入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頁169-186。
    1999 〈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收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76-123。
    2013 〈海南島民間信仰踏查記〉《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2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177。
    許雲樵
    1951 〈大伯公、二伯公與本頭公〉,《南洋學報》7(2):69。
    1952 〈再談大伯公研究〉,《南洋學報》8(2):20。
    陳志明
    1999 〈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與聖跡崇拜〉,傅菲嵐、林富士合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中國聖者傳記與地域史的材料》:66。台北:允晨文化。
    陳春聲
    2001 〈正統性、地方化與文化的創制─潮州民間神信仰的象徵與歷史意義〉,《史學月 刊》,第1期。頁123-133。
    范正義
    2008 〈媽祖與保生大帝進香儀式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97-104。
    范正義 林國平
    2002 〈閩台宮廟間的分靈、進香、巡遊及其文化意義〉《世界宗敎硏究》,3:131-144。
    黃有興
    2001 〈高雄市「澎湖廟」初探〉 《2001高雄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
    游謙
    1996〈神聖的試煉—永鎮廟的王公過火〉 收於: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廖迪生
    2002 〈地方認同的塑造:香港天后崇拜的文化詮釋〉,收入陳慎慶編,《諸神嘉
    年華: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222-235。
    謝宗榮
    2007 〈廟會祭典與陣頭藝術—以媽祖進香繞境活動為例〉,發表於「2007台中縣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2007.9。
    劉枝萬
    1950 〈台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台灣文獻》11(2)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0〈台灣之瘟神廟〉,《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出版。
    劉宏、張慧梅
    2007 〈原生性認同、祖籍地聯繫與跨國網絡的建構:二戰後新馬客家人與潮州人社群之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4(1):65-90。
    蔡武晃
    2007 〈從多元化轉變為單一財神神格過程中的神祇:武財神玄壇元帥〉《2007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
    文獻會。
    蔡英元
    1986 〈河婆地方志略〉,收入蔡俊舉等編,《河婆風采》。香港:奔馬出版社。
    蔡相煇
    2003〈評郭金潤《大甲媽祖進香》〉,《空大人文學報》第12期,頁188-189。
    2006 〈當代台灣媽祖信仰的發展與祖廟認同的轉變〉,《媽祖信仰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頁469-512。
    2007〈媽祖與觀音〉,《錫口人文發展暨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頁33-47。
    鄭志明
    2004 〈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在東南亞的發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4。
    鄭振滿
    2010 〈湄洲祖廟與度尾龍井宮:興化民間媽祖崇拜的建構〉《民俗曲藝》。167:123-150.

    簡瑛欣
    2008 〈方言群內聚與超越—砂勞越古晉華人民間信仰初探〉,台灣東南亞學會主辦「2008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台中:亞洲大學,2014年4月25日。
    2009 〈正統權威與想像:試論福建民間信仰的祖廟意識〉, 2009年東亞人類學
    民族學年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9年7月3-5日。
    2012 〈台灣民間信仰的祖廟種類與分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主辦「第六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2012年11月30日。
    2014a〈正統、權威與跨國網絡─試論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人民間信仰的祖廟意識〉,2014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專題中心,2014年4月25日。
    2014b〈台灣祖廟地位之確定:實例與元素〉,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主辦「2014年台灣文化研討會」,台南:國立台南大學,2014年8月16日。
    戴文鋒
    2011 〈台南地區民間無祀孤魂轉化為神明的考察〉,《台灣史研究》18(3):141-173。
    韓槐準
    1940 〈大伯公考〉,《南洋學報》1(2):22-24。
    蘇慶華 王見川
    2010 〈馬、新關帝廟大觀〉,收入王見川等編《近代的關帝信仰與經典:兼
    談其在新、馬的發展》。台北:博揚文化,頁126-239。
    蘇慶華
    2004 〈從媽祖崇祀到媽祖文化研究-以馬、新兩國為例〉,《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吉隆坡:馬來西亞創價學會出版。
    2009a 〈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史概述〉《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
    第二卷,雪蘭莪:聯營出版有限公司,頁1-73。
    2009b 〈馬來西亞華人的媽祖信仰─以《馬來西亞天后宮大觀》為探討中心〉
    《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第二卷,雪蘭莪:聯營出版有限公
    司,頁74-102。
    2009c〈媽祖與地方社會─以2004年慶祝天后聖母千秋寶誕暨(媽祖)靈身巡
    幸檳威海陸大典為例〉《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第二卷。雪
    蘭莪:聯營出版有限公司,頁103-129。
    2009d〈祭祀圈與民間社會─以馬六甲勇全殿池王爺與五府王爺崇祀為例〉
    《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第二卷。雪蘭莪:聯營出版有限公
    司,頁167-188。
    2009e 〈保生大帝信仰與馬六甲華人社會─以板底街湖海殿為例〉《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第二卷。雪蘭莪:聯營出版有限公司,頁189-218。
    饒宗頤
    1952 〈談伯公〉,《南洋學報》8(2):28。
    顧頡剛
    2004(1928) 《妙峰山》,收入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五、 學位論文
    毛紹周
    2005《臺南大天后宮的歷史與場域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論。
    王嘉棻
    2008 《漳泉客三系移民與彰化平原媽祖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碩論。
    王芳輝
    2009《廣東媽祖信仰研究》,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專業,博論。
    王苧萱
    2006《媽祖文化在環渤海地區的歷史傳播與地理分布》,青島:中國海洋大學歷史地理學專業,碩論。


    王輝
    2002《玄天上帝信仰研究——以閩臺為研究中心》。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宗教學專業,碩論。
    何鴻明
    2008 《媽祖信仰與地方政治生態互動模式之研究─以大甲鎮瀾宮人事組織與選舉方式為中心考察》。台中:東海大學 政治學系,碩論。
    李佳洲
    2010 《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地位崛起之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論。
    李新元
    2009《關帝信仰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之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專門史專業,碩論。
    邱湘惠
    2010 《戰後南鯤鯓代天府的發展與演變》。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碩論。
    邱志軍
    2008 《莆田文峰宮媽祖夫人像圖像分析及年代考證》。福州:福建師範大學藝術學專業,碩論。
    沈淑芬
    2010 《雲林褒忠馬鳴山五年王爺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
    尾原仁美
    2007 《台灣民間信仰裡對日本人神明的祭祀及其意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碩論。
    吳麗麗
    2010 《上海地區媽祖信仰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專業,碩論。

    吳詩興
    2010 〈福德正神的傳説與信仰研究—以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林素梅
    2004 《台南市媽祖信仰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
    林柔辰
    2012《枋寮義民廟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
    文化研究所,碩論。
    林政璋
    2003 《台灣與福建湄洲媽祖進香交流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論。
    范宏緯
    2008 《兩岸民間信仰交流之研究-以閩台媽祖交流活動為例》。台北: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論。
    姚文琦
    2007《民間信仰與社群關系—以莆田湄洲島之媽祖信仰研究為例》。廈門:廈門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論。
    姜琨
    2011《大連地區媽祖文化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歷史學專業,碩論。
    高麗珍
    1988 《台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清仁
    2010《胡錦濤執政時期中共對臺宗教交流政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論。
    曾月吟
    1996《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嘉義: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

    黃敦厚
    2012《台灣媽祖信仰與商人精神──以大甲、北港媽祖為研究中心》。台中: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所,博論。
    黃麗芬
    2002 《保生大帝信仰文化意涵的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台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論。
    黃寶瑛
    2008 《兩岸宗教交流模式之研究〈1987-2008〉--以政教關係論述》。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論。
    辜神徹
    2007 《社群、傳說與神蹟:北臺灣落鼻祖師信仰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論。
    閆化川
    2006《媽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東地區傳播史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論。
    鄭水萍
    2005 〈台灣村廟到「都市型移民廟宇」社會空間結構的變遷:以高雄市澎湖移民與移民廟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碧峰
    2010《神明會與台灣民俗文化傳承關係研究-以北港朝天宮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論。
    蔡佳凌
    2009《大龍峒保安宮的老祖力士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碩論。
    蔡明偉
    2007《被顯赫的神威-宜蘭礁溪協天廟關帝信仰的宗教實踐與自我生產》。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論。

    謝素珍
    2010 《三重埔的中南部移民及其宮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論。
    鄭舒翔
    2008 《閩南海洋社會與民間信仰—以福建東山關帝信仰為例》。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專門史專業,碩論。
    簡瑛欣
    2004 《宜蘭廟群khiam祭祀圈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論。
    羅臻輝
    2010《歷史文化地理視野下的清水祖師信仰研究——以廟宇為中心》。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地理學專業,碩論。

    六、 廟出版品
    二結鎮安廟管理委員會
    1993 〈二結王公廟手記〉。宜蘭:二結鎮安廟管理委員會。
    台中縣東勢鎮巧聖仙師廟
    2004 《山城風采探索之旅》。台中:台中縣東勢鎮公所、台中縣東勢鎮巧聖仙師廟。
    古晉福建公會
    不著年代 〈鳳山寺〉折頁。古晉:福建公會。
    1980 《古晉福建公會百週年紀念特刊》。古晉:福建公會。
    古晉潮州公會
    不著年代 〈上帝廟〉折頁。古晉:潮州公會。
    不著年代 〈古晉潮州公會玄天上帝廟管理細則〉。古晉:潮州公會。
    古晉華人信託慈善基金會
    不著年代 〈大伯公簡介〉。古晉:古晉華人信託慈善基金會。
    吉隆坡仙四師爺廟145周年紀念特刊編輯組
    2009 《吉隆坡仙四師爺廟145周年紀念特刊》。吉隆坡:仙四師爺廟。
    官圓威惠廟管理委員會(編)
    2008 〈關於申請報批官圓威惠廟市文物保護單位報告〉。漳州:官園威惠廟管理委員會。

    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編)
    2008 《收伏群魔:古公三王濟世神蹟口述歷史座談會 成果初編》。宜蘭:大二結文教促進會。
    南鯤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編)
    2014a 〈南鯤鯓代天府台南府城巡禮會香工作手冊〉。台南:南鯤鯓代天府。
    2014b 〈南鯤鯓代天府嘉義諸羅巡禮會香工作手冊〉。台南:南鯤鯓代天府。
    2014c 〈南鯤鯓代天府甲午科護國慶城祈安羅天大醮工作手冊〉。台南:南鯤鯓代天府。
    保赤宮雙慶特刊編輯委員會
    2006 《新加坡保赤宮建宮130周年暨首屆國際開漳聖王文化聯誼大會雙慶紀念
    特刊》。新加坡:保赤宮。
    南安鳳山寺寺務委員會(編)
    2000 《鳳山寺》。南安:南安鳳山寺寺務委員會。
    南安市龍山宮管理委員會(編)
    不著年代 〈郭聖王祖居—龍山宮〉。南安:南安市龍山宮管理委員會。
    洪成濱(編)
    2012 《香港鳳山寺》。香港:香港鳳山寺聖公廟。
    泉州花橋贈藥義診董事會(編)
    1992 《吳真人與泉州花橋慈善事業》。泉州:泉州花橋贈藥義診董事會。
    香港寶泉庵(編)
    2000 《福建泉州滬江寶泉庵保生大帝分靈香港寶泉庵十周年紀念》。香港:香港
    寶泉庵。
    施振榮(編)
    2005《香港鎮海宮建宮五周年紀念特刊》。香港:鎮海宮。
    烏石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不著年代 〈漳州烏石天后宮開基媽祖千年金身淵源〉。漳州:烏石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
    2011 〈學甲慈濟宮辛卯年上白礁謁祖繞境祭典〉。台南: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

    荷婆侖霖肇宮管理委員會(編)
    1996 《荷婆侖霖肇宮三山國王沿革志》。 彰化:荷婆侖霖肇宮管理委員會。
    鹿港奉天宮管理委員會
    2004 《鹿港奉天宮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彰化:鹿港奉天宮管理委員會。
    陳奮雄
    2002 《台南開基武廟志》。台南:開基武廟管理委員會。
    黃炳元(編)
    1990 《泉州天后宮》。泉州:泉州天后宮修繕基金董事會、泉州閩台關係史博物館。
    許献平、吳建昇
    2012 《新營太子宮志》。台南:新營太子宮管理委員會。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
    不著年代 〈湄洲媽祖祖廟〉。 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
    新加坡福建會館(編)
    2005 《波靖南溟:天福宮與福建會館》。新加坡:福建會館。
    2010 《南海明珠天福宮》。新加坡:福建會館。
    福州臨水陳太后塔亭祖廟(編)
    不著年代 〈塔亭廟簡介〉。福州:臨水陳太后塔亭祖廟。
    福建省雲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編)
    2002 〈威惠廟〉。漳州:福建省雲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
    漳浦縣威惠公園管理處
    2000 〈漳浦威惠廟〉。漳州:漳浦縣威惠公園管理處。
    漳浦湖西古公三王祖廟管委會(編)
    2007〈漳浦湖西古公三王祖廟〉。漳州:漳浦湖西古公三王祖廟管委會。
    褒忠義民廟
    1989 《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新竹:褒忠義民廟管理委員會。
    賢良港天后祖祠管理委員會
    不著年代 〈媽祖誕生地—賢良港天后祖祠〉。 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管理委員會 。
    鄧永成等編
    2014 《廈村鄉約─甲午年建醮特刊》。香港:廈村鄉約甲午年教務委員會。
    蔡相煇
    1995《北港朝天宮志》。雲林:北港朝天宮董事會。
    1997《束力建礁溪協天廟志》。宜蘭:礁溪協天廟管理委員會。
    龍海市白礁慈濟祖宮管理委員會(編)
    2005《白礁慈濟祖宮史略》。漳州:龍海市白礁慈濟祖宮管理委員會。
    蘇慶華、劉崇漢(編),
    2007 《馬來西亞天后宮大觀》第一輯。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媽祖文化
    研究中心。
    2008 《馬來西亞天后宮大觀》第二輯。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媽祖文化
    研究中心。
    臨水夫人陳靖姑編委會
    2006 《臨水夫人陳靖姑》。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羅東聖安宮管理委員會
    2008〈羅東聖安宮天上聖母九十七年度謁祖進香團日程表〉。宜蘭:羅東聖安宮。
    羅東震三宮管理委員會編
    2008 〈羅東震三宮管理委員會第七屆第二次信徒大會 大會手冊〉。宜蘭:羅東震三宮。
    蘭陽大興振安宮管理委員會編
    未著年代 《蘭陽大興振安宮史略》。宜蘭:蘭陽大興振安宮。
    2002 〈民國九十一年歲次壬午年值年爐主、副爐主工作分配表〉。宜蘭:蘭陽大興振安宮。

    ﹝日本語﹞
    一、 專書
    丸井圭次郎
    1993(1919)《台灣宗教調査報告書》第1巻。台北:捷幼出版社。
    李献璋
    1979《媽祖信仰の研究》。泰山文物社。
    柳本貞吉
    1933 《庄民讀本》出版單位不詳
    増田 福太郎
    1937a 《臺灣本島人の宗教》。台南:台南州衛生課。 
    劉枝萬
    1987《台灣の民間信仰》。東京:創價大學アジア研究所。 
    1994《台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



    二、 期刊文章(含報紙、專文)
    山本 曽太郎
    1918〈朝天宮媽祖雑感〉《台法月報》,台北:台灣總督府法務部内,12(8):26-32。
    三尾裕子
    1991〈台灣漢人の宗教祭祀と地域社会〉《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別冊 14 漢族と鄰接諸族 -民族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諸動態》,大阪:千里文化財團,頁103-134。
    1997〈閩南地域の王爺廟復興-台灣との交流をめぐって〉《東アジアの現在 -人類學的研究の試み》,東京:風響社,頁117-129。
    1999 〈雲林縣馬鳴山鎮安宮の発展と地域社会〉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No.58, 1999, pp.45-117.
    石川 止戈
    1934〈北港媽祖廟に就いて〉《台灣時報》,172:120-124 。
    加福均三
    1936〈北港媽祖廟〉《日本地理風俗大系》。台灣誠文堂,頁731-732。
    池田敏雄
    1943〈台北市黄姓祖廟の祭典を見る〉《民俗台灣》,台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3(7):18-22。
    李献璋
    1956〈媽祖傳説の原初形態〉《東方宗教》,大阪:日本道教学会,11:61-82。  
    1958〈清代の媽祖傳説に対する批判的研究 -天妃顕聖録とその流傳を透して〉《東方宗教》,大阪:日本道教学会,13:65-93。 
    1959〈清代の媽祖伝説に対する批判的研究 -天妃顕聖録とその流伝を透して〉《東方宗教》,大阪:日本道教学会,15:53-80。 
    郭水潭
    1943 〈南鯤鯓廟誌〉《民俗台湾》。台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3(3):頁38-41。

    黄啓瑞
    1943 〈黄姓祖廟春季祭典の祭文その他〉《民俗台灣》。台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3(7):22-24。
    増田 福太郎
    1932 〈台湾の寺廟を巡歴して-台南州、北港街〉《南瀛仏教》。台北:南瀛仏教会, 10(7):22-29。
    1937 〈同姓の團結と祖廟〉《台法月報》。臺北:臺灣総督府法務部內,11:9-16。 
    1962 〈媽祖信仰の実態〉《東方宗教》。大阪:日本道教学会,19:58-59。
    瀬川昌久
    1982〈村のかたち : 華南村落の特色〉《民族學研究》 47(1): 頁31-50。
    1987 〈香港新界の漢人村落と神祗祭祀〉《民族學研究》52(3):頁181-198。 2002〈広東省海豊県の漢族の地方文化と宗族〉《東北アジア研究》6:頁1-25。
    尾崎保子
    1991〈保生大帝信仰 (一) 信仰の推移について〉《学苑》,東京:昭和女子大学近代文化研究所,623:45-54。



    ﹝英語﹞

    一、 專書
    Baptandier, Brigitte(貝桂菊)
    2008 The Lady of Linshui; a Chinese female cul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u, Hock Tong(周福堂)
    1988 The nine emperor gods: a study of Chinese spirit-medium cults. Singapore: 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
    Feuchtwang, Stephan. (王斯福)
    2003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The Imperial Metaphor.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Curzon.
    Faure, David(科大衛)
    2007 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uah, Khun Eng (柯群英)
    2010 Rebuilding the Ancestral Village: Singaporeans in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Overmyer, Daniel L.(歐大年)
    2003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ngren, P. Steven.(桑高仁)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d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oshiko ASHIWA(足羽與志子)& Wank, David L.
    2009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二、 期刊文章(含報紙、專文)
    Baptandier, Brigitte(貝桂菊)
    1994. “The Lady Linshui: How a Woman Became a Goddes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r Beliefs and Chinese Culture.Taipei: Centre for Chinese Studies.
    Chau, Adam Yuet(周越)
    2009 “Expanding the Space of Popular Religion: Local Temple Activism and the Politics of Legitimation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in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ited by Yoshiko Ashiwa and David Wank,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ng, Hsun(張珣) & Nadeau, Randall(那原道)
    2003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Religious Studies and the the Question of “ Taiwanese Identity’’in 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ed. By Philip Clart & Charles B. Jon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280-299.
    Debernardi, Jean(白瑾)
    2010 “A Northern God in the South:Xuantian Shangdi in Singapore” 收入張珣主編《漢人民眾宗教研究:田野與理論的結合》,台北:中央研究院,頁49-73。

    Dean, Kenneth.(丁荷生)
    2003 "Local Communal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China." In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Edited by Daniel L. Overmyer. Combridge :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2-52.
    2010 〈碑刻、地方史料與田野調查專輯:導言〉,《民俗曲藝》167:1-63。
    2011 “Chinese Temple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歷史、儀式與文獻: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宜蘭:佛光大學歷史學系。
    2012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the Minnan coastal trading “empire” in Southeast Asia: Temple Networks, Ritual Traditions, Stone Inscriptions, Lineage Genealogies, and Local Associations”,收入陳益源主編,《2011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Feuchtwang, Stephan.(王斯福)
    1977 "School-Temple and City God." In 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siao, Hsin-Huang & Lim, Khay Thiong (2007). " The Formation and Limitat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Southeast Asia." Taiwa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4(1): 3-28.
    Potter, Pitman B.(彭德)
    2003 " Belief in Control: Regulation of Religion in China " In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Edited by Daniel L. Overmyer. Combridge :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1-31.
    Sangren, P. Steven.(桑高仁)
    1993 "Power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 Ma Tsu Pilgrimages of Taiwan. "
    American Ethnologist 20(3):564-582.
    2003 “American Anthropology and the Study of Mazu Worship.”,收入林美容、張珣、蔡相煇(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
    Szonyi, Michael(宋怡明)
    1997 " The illusion of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cult of the five empero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6(1), 113-135.


    Schipper, Kristofer M. (施博爾)
    1990 “The Cult of Pao-sheng ta-ti and its spreading to Taiwan:a Case Study of fen-hsiang,” in E.B. Vermeer ed.,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Leiden: E.J.B, PP.397-416.
    Wolf, Arthur p.(武雅士)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Edited by Arthur p. Wolf.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James L.(華琛)
    1985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David Johnson, et a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92-324.
    1988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unerary rites: Elementary Forms, Ritual Sequence, and the Primacy of Performance.” In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Edited by J.L.Watson and E.S. Rawski, et a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三、 學位論文
    Baker, Timothy Danforth (貝克定)
    2006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in chinas western han dynasty: institutional tradi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Ph.D. Harvard University.
    Dean, Kenneth.(丁荷生)
    1988 T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history and revival. PHD.
    STANFORD UNIVERSITY
    Cheu, Hock Tong(周福堂)
    1982 An Analysis of the Nine Emperor Gods Spirit-Medium Cult in Malaysia. Ph.D. Cornell University.
    Lee, Jonathan H. X(李順化)
    2009 Transnational goddess on the move: meiguo mazus celestial inspection tour and pilgrimage as chinese american culture work and vernacular chinese religion.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93259501
    1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595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1101.pdf11707KbAdobe PDF21118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