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67530      Online Users : 5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496


    Title: 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 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 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 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 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hoenix Halls 鸞堂and the family mode of management : A case study of the Chih-nan Kung 指南宮
    Authors: 吳宗明
    Wu, Tsung Ming
    Contributors: 王雅萍
    吳宗明
    Wu, Tsung Ming
    Keywords: 指南宮
    呂洞賓
    鸞堂
    扶鸞
    祈夢
    家族經營
    Chih-nan Kung
    Tung-pin Lu
    Phoenix Halls
    fr-Ivan
    ch`i-meng
    family mode of management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14 11:35:1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從指南宮的歷史發展以及文化、信仰層面,神話傳說以及儀式的變化,組織管理層面,證明指南宮與鸞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目的有五項:從新史料的發掘,補齊前人對木柵指南宮歷史起源與發展的研究;由歷史的發展,探討指南宮的鸞堂信仰;分析、記錄指南宮的神蹟傳說與故事;觀察指南宮一年之間的祭儀,及其儀式在傳統與現代所呈現的樣貌;深入瞭解指南宮與地域社會的關係。根據研究結論提供具體可行之意見供木柵指南宮參考,建構出指南宮的經營模式與體制,以促使指南宮永續發展。
    本論文採歷史人類學的方法:包括文獻研究、田野調查、深度訪談法及焦點團體訪談,以木柵指南宮相關出版品等史料作為基礎,透過田野調查,填補現存文獻中遺漏的事蹟。內容共分五章:
    一、指南宮的歷史源起:本章考證補充前人過於簡單模糊的記載,確定了現在的指南宮可溯源至光緒八年(1882)猴山的一間茅草屋,艋舺王斌林縣長於光緒十一年(1885)在此設書房「玉清齋」,後與景美肫風社等共同建設指南宮。王斌林之子王毓卿即指南宮的開山董事。
    二、指南宮與鸞堂信仰的密切關係:本章發現,景美肫風社應該是屬於善社的組織;光緒十六年〈1890〉指南宮奉祀的是鸞堂的三恩主,明治年間也曾出版也。現今指南宮的扶鸞儀式雖已不再,但其鸞堂信仰仍可從史料解讀出當初的傳播路徑。
    三、口述訪談:透過訪談及史料蒐集,得知指南宮奉祀主神呂洞賓傳說與祈夢儀式,重視文化的保存與學習,賦予指南宮故事生命力,連結傳說故事來維繫指南宮與信仰者的互動關係。
    四、指南宮的祭典儀式:祭典呈現出指南宮宗教、社會、政治的互動關係,本章將指南宮祭典形成的歷史因素,透過史料的論證呈現儀式的過程,提供研究新視野。將指南宮從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祭典儀式的轉變過程,以及指南宮科儀、儀式的特殊性,做一系統性的整理,並探討指南宮儀式的轉變,背後所反映的社會變遷。
    五、指南宮的建立者:指南宮為信眾所建立,由地方頭人、仕紳等共同管理,本章敘述其管理組織與日治時期台灣重要家族的關係。前者分為福、祿、壽、全;後者如大坪林劉家、深坑黃家、景美高家、基隆鄭家、大稻埕周家等,民國時期則由基隆的李家與現今木柵高家來經營管理,因為這些家族與信徒的付出,使得指南宮成為宗教界最重要也是最具規模的寺廟,並且發展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信仰。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v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emple Chih-nan Kung (The Guiding Hall) in Muzha木柵 and the Phoenix Halls with the evidence from its history, culture and belie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legends, miracle stories and rituals, and i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thesis has five aims. One is to find new historical evidence to fill the gap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histor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h-nan Kung. The second is to investigate the Phoenix-Hall belief of the Chih-nan Kung. The third is to record and analyze its miracle legends and stories. The fourth is to observe the yearly rituals of the Chih-nan Kung, and their representation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The fifth is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h-nan Kung and its local society.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t wishes to provide sensible suggestions to the Chih-nan Kung in its management for the future.
    This thesis follows the methodologies in ethnography. They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research, observation,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Chih-nan Kung, and through field research,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fill the missing history in current literature.
    The thesis mainly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Chih-nan Kung. This research inspects and supplements previous records which are over simplified and unclear. It confirm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Chih-nan Kung was a hut built in 1882 in the Monkey Mountain. The head of Manka艋舺 area, Bin-lin Wang王斌林, established a school here, named Yu-ching Zhai玉清齋, which were later combined with the Dunfung Society肫風社in the nearby Jingmei景美 area to form the Chih-nan Kung.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Chih-nan Kung was Yu-ching Wang王毓卿, the son of Bin-lin Wang.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ih-nan Kung and the Phoenix-Hall belief. The author discovered that the Dunfung Society was actually an organization of shanshe 善社(benevolent society). One other evidence is that in 1890 the Chih-nan Kung was worshipping the Three Benevolent Lords of the Phoenix Halls. Although the ritual of spirit-writing (fu-chi 扶乩, fr-Ivan 扶鸞) conducted by the Phoenix Halls has not been continued at the present day in the Chih-nan Kung, there is still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its trace.
    The third chapter records the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to gather information from the extant believers.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ees, the main deity the Chih-nan Kung worships is Tung-pin Lu呂洞賓, and their main activity is ch`i-meng祈夢(pray and dream to receive the divine indication). They emphasize the preservation and learning of the culture, give the legends life, and connect with the stories personally. In this wa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ih-nan Kung and the believers is maintained.
    The fourth chapter interprets the rituals during religious festivals in the Chih-nan Kung, including their historical change from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rites of Chih-nan Kung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y reflect.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the establishers of the Chih-nan Kung. The temple was established by the believers and managed by local gentry and elites. Its organization has four sections: Fu, Lu, Shou, Chuan福、祿、壽、全. Important gentries include some renown famil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such as the Liu family of DaPingLin大坪林, the Huang family of Jingmei景美, the Zheng family of Keelung基隆, the Zhou family of Twatiutia大稻埕, and so on. Their devotions have made the Chih-nan Kung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largest temple within the Taiwanese religious circles, and developed the belief that combine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Reference: 一、文獻史料
    《大羅天仙》,缺乏出版資料,亦未註明頁數,由周美穂女士提供。
    《指南宮戊寅年建醮籌備工作項目計畫法務組規劃》(指南宮管理委員會未出版,1998年)。
    《指南宮戊寅年建醮籌備工作項目計畫採購組規劃》(指南宮管理委員會未出版,1998年)。
    《指南宮戊寅年建醮籌備工作項目計畫觀光建設組規劃》(指南宮管理委員會未出版,1998年)。
    《指南宮老照片》,由高瑜鴻女士、王妙五先生、周美穂女士、鄭兆蒼先生、指南宮提供加上筆者收藏。
    《指南宮宗教疏文》,由王妙五先生提供。
    《指南宮第二次信徒代表大會》(指南宮管理委員會未出版,1975年8月22號)
    《指南宮詩聯文稿》,缺乏出版資料,亦未註明頁數。
    《指南宮鸞文手抄本》,缺乏出版資料,亦未註明頁數,由許雲英女士提供。
    周天爵手稿,講題大意,64年8月22號信徒大會簡報。
    周錫添、周天爵《周翁鴻城公派下系統表》,(未出版,1982年)。
    指南宮董事會《指南宮第三屆第三次董監聯席會議議程》(指南宮編印未出版,1969)。
    張國楨〈新民堂沿革〉,未出版,由新民堂前主任委員游提供。
    黃贊鈞日記手稿手抄本,缺乏出版資料,亦未註明頁數,由許雲英女士提供。

    (一)鸞書
    《六合皈元》(台北,智成堂,1957年再版)。
    《玉律經書》(宜蘭,振安堂,1904年﹚。
    《如心錄》(金瓜石,勸濟堂,1900年)。
    《刪增忠孝集》(淡水,行忠堂,1949年)。
    《指南金針》(木柵,指南宮,1904年),只有兩部。
    《活世又新》(臺北,明善堂,1907年)。
    《挽世金篇》(基隆,正心堂,1901年)。
    《訓世良箴》(臺北,集福堂,1902年)。
    《迷津寶筏》(台中,贊天宮,1941年)。
    《啟蒙寶訓》(新竹,宣化堂,1900年)。
    《清心寶鏡》(台北,智成堂,1929出版,1996年再版)。
    《善錄奇篇》(宜蘭,醒世堂,1891年)。
    《渡世慈帆》(宜蘭,喚醒堂編,初版1896年)。
    《獄案金篇》(澎湖,文澳從善堂歸化社,1903年)。
    《醒世全書‧亢部》(淡水,行忠堂,1984年)。
    《醒世金篇》(北港,福善堂,1901年)。
    《濟世仙丹二集》(新竹,宣化堂,1900年)。
    《警世木鐸 天之部》(臺北,覺化堂,1928年)。
    《善錄金篇》(宜蘭:醒世堂編,初版1891年)。

    (二)中文專書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五期口述歷史,日據時期台灣人赴大陸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
    王見川、皮慶生著《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出版社,1996年)。
    台北市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梘尾‧景美鄉土專輯》(台北市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印行,1997年)。
    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 中卷》(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
    吳德功《讓臺記》,收錄於《割臺三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57種。
    李子成《淡水鎮北投子山腳重修燕樓李氏族譜》﹙台北:祭祀公業李協勝工記,1995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台北:博揚文化出版,2003年)。
    李乾朗《廟宇建築》,(北屋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4月)。
    阮元校勘《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台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周春諒《三秀山拱北殿開山壹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三秀山拱北殿董事會,2000年)。
    林立仁《新編呂祖全書》(正一善書出版社1991年11月)。
    林忠勝《劉盛烈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
    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武陵出版社,1993年)。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邱鎮森《崇聖宮百年誌》(桃園:華夏書坊,2003年)。
    指南官管理委員會《天下第一靈山指南宮2008年》。
    指南官管理委員會《民曆指南》(指南宮管理委員會出版,2013年)。
    指南宮管理委員會《啟教百週年》(指南宮管理委員會出版,1990年)。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卷四〈說扶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胡建偉《澎湖紀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苗栗縣文獻委員會編校,《苗栗縣志卷首‧大事記》,(苗栗: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60年)。
    唐羽《台灣鑛業會志》,(台北:華泰印刷廠有限公司,1991年)。
    夏聖禮著《咱兜在十四張-記大坪林劉氏家族》(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
    財團法人指南宮文教基金會《指南宮簡介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指南宮文教基金會,2001年)。
    指南宮管理委員會《靈山毓秀指南宮木柵仙公廟》(臺北市:指南宮管理委員會,1998年)。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聖賢堂者聖賢雜誌社《鸞堂聖典》﹙台中:聖賢雜誌社,2012年四月再版﹚。
    高烶深《安平高氏族譜誌略》,(臺北:高烶深,1960)。
    康豹〈台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收入《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台北:博揚文化,2009年。
    張廷彦《滑稽叢談》(東京:文求堂,1928年)。
    張家麟《宗教儀式變遷認同與宗教發展-以鸞堂扶鸞活動為焦》,《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台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
    張曹朝瑞,《詩報》第151號(基隆市:吟稿合刊詩報社,1937年)。
    曹濟平、韓龍瑤、吳惠風編著《旅遊文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梶原通好《臺灣農民生活考》(臺北:緒方武歲(台灣經世新報社),1941年)。
    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卷三˙地理志》(台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60)。
    終南洞三聖宮修建籌備委員會《終南洞三聖宮沿革及重整計劃》(終南洞三聖宮修建籌備委員會,1981年7月)。
    許五項《續鳴劍齋遺草》(大友書局,1960年9月13日)。
    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中譯本,(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4年5月初版)。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初版)。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二版)。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原版昭和十三年(西元1939年)台北二版發行,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8月台北二刷發行)。
    黃得時《台灣遊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台二版)。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楊明機《聖佛救度真經》(彰化:贊修宮,1937年,1981年台北贊修行宮三版)。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譯,《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年)。
    臺北市政府《臺北市寺廟概覽》(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1974年12月)。
    臺北縣參議會《奉獻指南宮 環島考察吟》(臺北縣參議會發刊1950年7月1日)。
    臺灣省參議會《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蘇俊雄先生訪談錄》(台灣省諮議會編印,2005年12月)。
    関口隆正《清國公文一斑 附・南北文抄》(東京:帝國印刷株式會社,1902年)。
    劉寧顏主編,《臺灣慣習記事》,(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1984年,第1卷下)。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臺北:自版,1957年)。
    鄭志明《台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年)。
    鄭志明《台灣的鸞書》,(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89)。
    鄭喜夫纂《臺灣地理及歷史》,卷九,〈官師志〉,第一冊文職表(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0年)。
    龍江萍《呂洞賓祖師史略》(台北:文山印刷公司編印,1956年2月初版)。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第二卷(下)。
    瞿海源,《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1997年)。
    魏德文《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1895-1945》(台北:南天書局,2008年)。

    (三)日文書籍
    志賀市子,〈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扶鸞結社運動〉,《講座道教第五巻道教と中国社会》〈東京:雄山閣出版,2001年〉。
    志賀市子《中国のこっくりさん―扶鸞信仰と華人社会》﹙東京:大修館書店,2003年﹚。
    酒井忠夫︰〈中国‧台湾史よいみた台湾の道教〉,載所編《台湾の宗教と中国文化》(東京:風響社,1992年)。
    曾景來《台湾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四)期刊論文
    〈名著三臺之猴山坑指南宮〉《南瀛佛教》第13卷,第6號,1935年。
    〈降筆會〉《臺灣醫學雜誌》,第3編第67號1901年8月25號。
    Paul R. Katz,Morality Books and the Growth of Local Cults: A Case Study of the Palace of Guidance,《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4期,1996年12月。
    王世慶〈日據初期台灣之降筆會與戒菸運動〉,《臺灣文獻》,37卷4期(臺中:台灣省文獻會,1986年11月)。
    王志宇〈台灣民間信仰的鬼神觀—以聖賢堂系列鸞書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
    王見川〈台灣鸞堂研究〉《台灣史料研究》6(1995年8月)。
    王雅萍主持《大學之道:指南宮表參道活化利用與文物整理計劃》(國立政治大學參與大學城規劃研究計畫,2013年)。
    王雅萍主持《打造政治大學的「哲學文史之道」-愛上政大第七條步道【指南宮竹柏步道】》(國立政治大學參與大學城規劃研究計畫,2012年)。
    王見川〈略論清末日據初期宜蘭的鸞堂〉《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
    伊能嘉矩〈迷信之勢力及影響〉,《台灣慣習記事》,第一卷第4號。
    吳宗明:〈「時時捧筆扶、處處造金篇」:清末以來宜蘭地區的鸞堂發展與現況調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2011年3月。
    宋文里、李亦園〈個人宗教性:台灣地區宗教信仰的另一種觀察〉,《清華學報》新十八卷第一期,1998年。
    宋光宇〈書房、書院與鸞堂-試探清末和日據時代臺灣的宗教演變〉《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8卷3期,1998年7月。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新史學》5:4(1994年12月)。
    宋錦秀〈寺廟藥籤療癒文化與「疾病」的建構〉,《台灣文獻》第六十二期第一卷。
    李世偉〈戰後臺灣民間宗教研究的回顧與評介(1950-2000)〉,《臺灣宗教研究通訊》5,2003年3月。
    李亦園〈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年)。
    李茂祥,〈略談拜鸞〉,《台灣風物》,20:2(台北,1970年5月)。
    卓克華〈碧霞宮歷史研究〉《宜蘭縣縣定古蹟碧霞宮調查研究》(台北,中國工商專校,1999 年)。
    林漢章〈清代台灣的善書事業〉《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擊》(高雄,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7年)。
    林衡道〈深入瞭解先民生活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1月14日)。
    施福源〈祈夢奇談〉,《指南大道》第2期(2011年6月)。
    翁臺生〈指南宮的故事〉《綜合月刊》(1973年9月)。
    康豹(Paul R. Katz) 〈臺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6卷4期(1995年12月)。
    野口勝一《風俗画報臺灣土匪掃攘圗會》第百十五號(東京市,東陽堂支店,1896年5月25日)。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陳進傳主持《臺灣鸞堂的形成與發展調查研究計畫》(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2013年)。
    陳進傳主持《縣定古蹟羅東勉民堂勉民堂調查研究及修復規劃》(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曾紀焜〈臺北近郊三勝景:猴山祈夢,新店遊潭,烏來觀瀑〉,《台旅月刊》(台北,臺灣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創刊號1949年)。
    黃得時〈指南宮與行天宮-略談呂仙祖和關恩主的行藏〉《幼獅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五期(1976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劉篁村〈艋舺人物誌〉,《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
    蔣秀純撰〈指南宮沿革〉,《台北文獻》,1985年9月。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第二卷(下)。
    簡宗梧〈臺灣登鸞降筆賦初探──以《全臺賦》及其影像集為範圍〉,《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第2期(2010年10月)。
    藍懷生〈全國唯一岳武王廟在蘭陽〉《蘭陽雜誌》台北:1976,第二期。
    藍懷生〈奇蹟與信仰〉,《蘭陽雜誌》台北:1976,第十八期。

    (五)學位論文
    王志宇,《儒家神教之研究-一個台灣民間宗教的歷史學個案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大論文,1996年)。
    林佩欣,《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凌淑菀,《臺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年)。
    張秀珠,《呂祖籤詩研究-以木柵指南宮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11年)。
    莊珮柔,《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 》,(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勉雄,《台北市指南宮(木柵仙公廟)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耀仁,《清代民間祕密宗教末劫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蔡伊琳,《「藥籤」文化與神聖言說研究─以雲林縣四湖鄉參天宮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謝素珍,《三重埔的中南部移民及其宮廟》,(台北: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六)日文期刊
    酒井忠夫︰〈中国‧台湾史よいみた台湾の道教〉,載所編《台湾の宗教と中国文化》(東京:風響社,1992年)。
    野村幸一《臺日ハイキングコース》(臺北市,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

    (七)報紙
    一、《中央日報》
    〈指南宮董事會決增設女董事八人〉,1956年03月11日。
    〈指南宮廟會今入最高潮 拜斗〉,1958年10月21日。
    〈指南宮凌霄殿,昨舉行落成禮,萬餘善男信女前往觀禮〉,1966年12月03日。
    〈龍山寺吸引觀光客 指南宮教情侶卻步〉,1977年01月17日。
    〈北基兩地信徒 迎接泰國金佛 指南宮舉行七天法會〉,1977年12月18日。
    二、《中國時報》
    〈人間鬼陣〉,2004年08月09日。
    〈呂洞賓愛拆散姻緣? 情侶不登仙公廟 掌門苦惱〉,2005年10月30日。
    三、《台灣日日新報》
    〈宦族歸籍〉,1897年6月27日。
    〈宦族歸籍〉,1897年6月27日。
    〈臺北開路〉,1897年07月28日。
    〈純陽冷淡〉,1897年8月1日。
    〈臺紳感德〉,1898年6月7日。
    〈祈禱仙乩〉,1899年3月18日。
    〈事非子虛〉,1899年7月11日。
    〈有心行善〉,1899年7月16日。
    〈蘭陽扶鸞〉,1899年10月07日。
    〈諏吉安士〉,1899年10月31日。
    〈擴充孔孟教會議〉,1899年11月29日。
    〈文山大菁〉,1900年5月24日。
    〈添建廟祝〉,1900年6月13日。
    〈添建廟祝〉,1900年6月13日。
    〈廟社興修〉,1900年10月5日。
    〈廟社興修〉,1900年10月5日。
    〈神道設教〉,1900年12月2日。
    〈基隆降筆〉,1901年7月27日。
    〈為神無愧〉,1901年9月27日。
    〈禁遏降筆〉,1901年11月3日。
    〈宜蘭山場片片〉,1906年2月25日。
    〈地名別稱及沿革〉,1906年8月31日。
    〈富有萬金〉,1906年09月28日。
    〈彩票夢語植亭〉,1906年10月28日。
    〈乙未大變錄(二)〉,1907年05月03日。
    〈說宣講壇設置〉,1907年5月18日。
    〈迎神逐疫〉,1907年06月01日。
    〈艋舺同仁局狀況〉,1907年10月04日。
    〈文山堡之藍〉,1907年12月13日。
    〈蘭陽近札(十七日發)大菁騰價〉,1908年7月22日。
    〈深坑紅茶〉,1909年8月10日。
    〈蟬琴蛙鼓〉,1911年8月25日。
    〈劉廷獻氏卒〉,1912年04月14日。
    〈太僕宮入廟式〉,1913年07月15日。
    〈圓夢得屍 宜蘭四圍堡五間庄〉,1913年09月16日。
    〈景尾同窓會員遠足〉,1916年02月08日。
    〈新鼓吹〉,1916年2月8日。
    〈指南宮將改築〉,1919年12月04日。
    〈雪遊指南宮記〉,1920年4月6日。
    〈木柵造橋可望〉,1920年04月16日。
    〈指南宮改築協議會〉,1920年08月24日。
    〈片善足錄〉,1920年9月19日。
    〈木柵建醮〉,1920年12月31日。
    〈緱山香客似雲屯〉,1921年03月22日。
    〈指南宮賽錢多〉,1921年05月03日。
    〈蟬琴蛙鼓〉,1921年08月11日。
    〈是々非々〉,1922年03月26日。
    〈重興宣講〉,1922年04月28日。
    〈指南宮鎭座式〉,1922年12月30日。
    〈指南宮重修竣成準備建碑〉,1923年12月22日。
    〈緱山指南宮,祈禱聖安,深坑庄同風會主催〉,1923年12月22日。
    〈指南宮獻鐘〉,1924年05月05日。
    〈指南宮改築謝土〉,1924年11月01日。 〈指南宮建醮〉,1924年11月14日。
    〈指南宮鎭座式〉,1924年11月15日。
    〈舊正月多進香〉,1925年02月09日。
    〈木柵運轉乘合車〉,1926年03月16日。
    〈指南宮祭典訂二十七日擧行〉,1926年06月25日。
    〈臺北好一避暑地文山郡猴山坑即指南宮所在〉,1926年07月12日。
    〈大新自動車方便香客〉,1927年02月03日。
    〈指南宮孚佑帝君祭典〉,1927年06月15日。
    〈指南宮祭典盛況〉,1927年06月19日。
    〈文山指南宮爲信徒祈禱〉,1927年9月25日。
    〈猴山指南宮議慶成建醮〉,1928年03月07日。
    〈理髪匠之奇特,倡造終南橋〉,1928年03月10日。
    〈文山郡指南宮訂來五日擧祭竝議醮事〉,1928年07月02日。
    〈指南宮祭典盛況〉,1928年07月08日。
    〈指南宮斗祭及建醮會議竝橋路修建問題〉,1928年10月24日。
    〈基隆引受醮壇〉,1928年11月09日。
    〈文山郡指南宮醮壇安於新興著々準備〉,1928年11月26日。
    〈緱山指南宮慶成建醮著著準備〉,1928年12月07日。
    〈指南宮醮期切迫丁口報吿宜急〉,1928年12月23日。
    〈指南宮建醮乘合自動車增發六臺〉,1928年12月25日。
    〈文山郡指南宮慶成建醮昨日入壇〉,1928年12月31日。
    〈神社參拜及乘合自動車〉,1929年01月01日。
    〈指南宮落成式 訂四日舉行〉,1929年01月03日。
    〈稻江門市中心地 漸移於太平町通〉,1929年01月03日。
    〈指南宮建醮後聞南北信徒祟奉甚殷〉,1929年01月06日。
    〈緱山指南宮落成式 知事局長一般信徒 濟濟列席莊嚴擧行〉,1929年01月06日。
    〈指南宮落成續報〉,1929年01月07日。
    〈指南宮十年工事費近十一萬圓〉,1929年01月09日。
    〈高樹林氏〉,1929年01月09日。
    〈指南宮祭典 兼議處置殘務〉,1929年06月23日。
    〈指南宮祭典盛況〉,1929年06月26日。
    〈指南宮舉祭山川〉,1929年11月10日。
    〈指南宮風致林及橋梁建可望實現〉,1930年01月27日。
    〈文山郡指南宮決議造橋組織財團法人〉,1930年02月16日。
    〈木柵造橋磋商會〉,1930年04月30日。
    〈南宮祭典招待各官衙〉,1930年06月11日。
    〈南宮祭典盛況參列與祭數百人〉,1930年06月17日。
    〈木柵造橋,豫約寄附盛況〉,1930年06月21日。
    〈指南宮禮斗法會〉,1930年10月21日。
    〈指南宮吟會先聲〉,1930年11月26日。
    〈緱山山川祭典順邀詩人擊鉢吟會〉,1930年11月30日。
    〈指南宮山川祭典兼擊鉢大会〉,1930年12月02日。
    〈庚午孟冬緱山指南宮吟宴賦似同游 雪漁 謝汝銓〉,1930年12月10日。
    〈捐款造橋指南宮舊正〉,1931年02月16日。
    〈指南宮祭典州内務部長臨席男女參詣者數千〉,1931年07月05日。
    〈指南宮造橋工事,急收寄附金〉,1931年08月19日。
    〈指南宮禮斗會〉,1931年10月13日。
    〈木柵橋入札期〉,1932年02月15日。
    〈指南宮總會木柵造橋,延三月三日入札〉,1932年02月23日。
    〈指南宮祭典〉,1932年06月25日。
    〈指南宮董事會報告造橋及收支結算〉,1933年02月11日。
    〈指南宮建造道南橋來十五日興工式,總工費五萬二千圓〉,1933年02月14日。
    〈木柵道南橋十五日興工式〉,1933年02月17日。
    〈緱山指南宮孚佑帝君祭典〉,1933年06月06日。
    〈指南宮秋祭架橋工事進行〉,1933年10月17日。
    〈指南宮山川祭及造橋工事〉,1933年11月27日。
    〈文山/架橋改辨〉,1933年12月20日。
    〈道南橋工事趕急進行,道路亦將著手〉,1934年02月18日。
    〈指南宮懸掛點石成金匾〉,1934年3月26日。
    〈瑞芳/仙夢有靈〉,1934年5月16日。
    〈指南宮祭典時間改緩 附屬祭典移日〉,1934年06月23日。
    〈道南橋初渡式,卜廿六日擧行,落成式俟道路全竣後〉,1934年10月22日。
    〈木柵道南橋初渡式,由指南宮信徒寄附,工費六萬三千餘圓〉,1934年10月27日。
    〈道南橋開通式〉,1934年11月06日。
    〈青潭銀河洞路,透指南宮香客日數千人〉,1935年02月09日。
    〈汐止街橫科建三聖廟現申請手讀〉,1935年03月13日。
    〈指南宮造橋路,博覽會前成遊覽地,廟內架設電話電燈〉,1935年03月30日。
    〈臺北聖廟第二期工事按博覽會前完工與指南宮俱成遊覽勝蹟〉,1935年5月22日。
    〈猴山指南宮主神祭典十八日舉式〉,1935年06月13日。
    〈指南宮修路繪名勝圖別殿明年完工〉,1935年09月06日。
    〈新店觀客多,乘合增發〉,1935年10月20日。
    〈指南宮參宮道造成致祭山川〉,1935年11月05日。
    〈指南宮路籌敷軌道至今秋橋路俱完成總工費約十一萬圓〉,1936年04月02日。
    〈文山指南宮祭典準備及橋路工事〉,1936年07月04日。
    〈文山指南宮山川祭典〉,1936年11月17日。
    四、《民生報》
    〈醮的種類與規模〉,1988年12月08日。
    〈年紀差六歲 情侶時常同遊指南宮 蕭萬長夫婦破除迷信〉,1997年10月06日。
    五、《自由電子報》
    〈《小典故》呂洞賓會拆散情侶?〉,2013年3月15日。
    六、《聯合日報》
    〈指南宮春節起祝壽禮斗〉,1989年02月05日。
    七、《聯合報》
    〈香客摸拜仙公將來毋需跋踄,木柵指南宮管理人請准開闢上山公路〉,1953年9月07日。
    〈木柵指南宮 昨日大拜拜〉,1953年11月18日。
    〈指南宮公路,五月初通車,入春遊客日逾萬,焚化爐成銷金窟〉,1955年3月3日。
    〈指南宮董監 挽留蕭炳堯〉,1955年06月20日。
    〈木柵指南宮,舉行董事會〉,1955年9月19日。
    〈各地善男信女擁登指南宮道上行人似蟻〉,1955年10月24日。
    〈木柵指南宮昨日山祭〉,1955年11月25日。
    〈指南宮董監,挽留蕭炳堯〉,1955年11月25日。
    〈基港迎艾克 熱切的期待〉,1960年6月19日。
    〈李連春燒香祈雨〉,1979年5月28日。
    〈國內第一所道教學院決設在指南宮後山〉,1987年03月26日。
    〈指南宮舉行法會 萬餘人前往進香〉,1987年06月11日。
    〈道教,不是扮神弄鬼!國內第一所道教學院下月成立,弘揚宗教精義〉,1989年9月21日。
    〈台北指南宮、北京白雲觀、香港青松觀舉辦空前盛會,兩岸三邊道教徒,合辦羅天大醮〉,1993年9月10日。
    〈宗教團體法今年內擬訂,內政部規範宗教團體,將定位為「宗教法人」,不得有營利行為〉,1998年01月07日。
    〈指南宮下月二日建醮大典〉,1998年11月28日。
    〈指南宮啟醮典禮,蕭萬長點燈〉,1998年12月03日。
    〈木柵指南宮,新委員就任〉,2010年11月14日。
    八、《聯合報新生社訊》
    〈米將跌至一元七,李連春提保證並往廟中扶乩,盼早售餘糧抑平漲風〉,1953年4月18日。

    (八)網路資料來源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
    道教全球資訊網http://www.twtaoism.net/
    台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台北市文山區公所http://www.wsdo.taipei.gov.tw/MP_124121.html/
    指南宮官網http://www.chih-nan-temple.org/ceremony.php/
    臺灣宗教民俗資料圖錄本資料庫http://ci6.lib.ntu.edu.tw:8080/religion/
    中華道教學院網站http://nite124.myweb.hinet.net/
    台大醫學博物館http://mmh.mc.ntu.edu.tw/museums/document5_3_1.html
    台大醫學博物館http://mmh.mc.ntu.edu.tw/museums/document5_3_1.html
    台北醫學大學http://www.tmu.edu.tw/v3/app/news.php?Sn=1086
    玉井三清宮拜斗儀式http://www.yujing-sanchin.com.tw/index-main.php?page=%E6%8B%9C%E6%96%97%E5%84%80%E5%BC%8F
    江弘毅的數位歷程檔http://lms.ctu.edu.tw/blog.php?user=s0182&f=blog&tagID=0&page=3
    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1/19/WH0811190005.htm
    財團法人金龍院首頁http://www.jinlungyun.org.tw/
    財團法人嘉邑大天宮(五穀王廟)禮斗法會http://www.daten.org.tw/about.asp?ShowID=5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碧霞宮鸞筆製作流程http://www.ncfta.gov.tw/ncfta_ce/c05/c05020510.aspx?E=SWRlbnRpdHlJRD0yMjA=&S=REA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100259004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259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0401.pdf12061KbAdobe PDF2616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