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78498      Online Users : 62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433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4332


    Title: 宋、元、明道教酆岳法研究
    The research of daoism Fong-Yu magic in Song to Ming Dynasty
    Authors: 高振宏
    Gao, Chen hung
    Contributors: 李豐楙
    蔡欣欣

    Lee, Fong Mao
    Tsai, Hsin Hsin

    高振宏
    Gao, Chen hung
    Keywords: 酆岳法
    官將(元帥神)
    張天師
    通俗文學
    法派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3-03 15:32:32 (UTC+8)
    Abstract: 本文由張宇初所謂的「酆岳法」出發,以《道法會元》卷253以下冠以「酆都」、「地祇」為名的法術系統為主要材料,同時輔以《法海遺珠》及《藏外道書》中的相關資料,採用經典(理念)與筆記、小說(實踐)相互參照的方式,討論這套道法系統的內涵、在通俗文學中的傳衍,以及由此外延所牽涉的各項問題。經由論證,筆者以為酆都法起於唐末,其原本的法術形態應以附體考勘、攝亡墜旛為主,是驅遣酆都官將擒捕邪祟、再押祟入童子體內施行各項刑罰,以及透過夜光玉女或五帝大魔破獄、召攝亡魂附於魂旛上,或是憑附童子通傳言語,都與酆都地獄的特質有關。而到鄭知微、盧埜則強化附體考勘,且有系統的建構出一系列品秩階位、律文儀格,有意識地轉變民間法術的巫術性質,將其提昇為具道教屬性的道法。而地祇法則約起於北宋中後期,法術內容也與附體、攝亡有關,具有附體耐久、執行迅捷的特色。此外,其驅遣的官將為原屬血食奉祀的功烈神祇,因凶死的緣故而具有疫神的特質,造像多呈顯青面獠牙的惡鬼形象,後透過合祀東嶽或真人保奏而進入道教神譜系統,形成一套「北帝、天蓬─東嶽─祖師、宗師─城隍、瘟司、速報司─社令、里社土地」的階序,展現宋代之後道教與民間宗教相互融攝、交叉影響的情況。而以道教作為一個參照點觀察這些祖師與官將在聖傳、戲曲小說、筆記與搜神類書等的描述,可發現元明小說的某些套語、敘事架構可能受道教認知模式的影響,如《水滸傳》的卅六天罡、張天師可役使天地神祇與封懲鬼神,或是北帝與四聖轉化玄天北帝與溫關馬趙四大元帥等等。而在通俗文學描述中多非強調神譜的位階與職能,而是側重這些祖師、官將的法相或法器,以外顯的形象或器物來發揮他們的特質,透過「具象化」或「物質化」的方式進行詮釋,展現他們的理解與認知。這些新的解釋又持續透過戲曲小說、建築裝飾流播擴散,形塑新的大眾知識,持續影響到現今。
    Reference: 一、道藏資料
    本文使用道藏版本為全六十冊《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道藏編號「HY」乃依照Weng Dujian 翁獨健. 1935. Daozang zimu yinde 道藏子目引得. Combined Indexes to the Authors and Titles of Books in Two Collections of Taoist Literature. Beijing: Yenching University.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inological Index Series, no. 25.) Repr. Taipei: Chengwen, 1966。斷句則參考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遇有疑義,則由筆者重新斷句、標點。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HY1)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HY15)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HY26)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HY27)
    《洞真太極北帝紫微神呪妙經》(HY49)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HY73)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HY93)
    《上清握中訣》(HY140)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HY167)
    《清微仙譜》(HY171)
    《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拔罪妙經》(HY181)
    《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HY184)
    《清微玄樞奏告儀》(HY218)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HY219)
    《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HY220)
    《清微元降大法》(HY223)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HY29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HY297)
    《周氏冥通記》(HY302)
    《太上說酆都拔苦愈樂妙經》(HY379)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HY441)
    《上清骨髓靈文鬼律》(HY461)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HY466)
    《金籙延壽設醮儀》(HY494)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HY508)
    《東嶽大生寶懺》(HY541)
    《靈寶玉鑑》(HY547)
    《上清天心正法》(HY566)
    《玄圃山靈金(匚+金)秘錄》(HY580)
    《道教靈驗記》(HY590)
    《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HY605)
    《廣成集》(HY616)
    《太上說紫微神兵護國消魔經》(HY655)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呪妙經》(HY774)
    《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HY778)
    《地祇上將溫太保傳》(HY779)
    《玄品錄》(HY780)
    《秘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HY856)
    《玄天上帝啟聖錄》(HY957)
    《明真破妄章頌》(HY977)
    《真誥》(HY1010)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HY1209)
    《道法會元》(HY1210)
    《上清靈寶大法》(HY1211)
    《太上助國救民緫真秘要》(HY1217)
    《道門十規》(HY1222)
    《三洞群仙錄》(HY1238)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HY1239)
    《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HY1240)
    《虛靖沖和先生徐神翁語錄》(HY1241)
    《靜餘玄問》(HY1242)
    《道法心傳》(HY1243)
    《雷法議玄篇》(HY1244)
    《高上神霄宗師受經式》(HY1272)
    《翊聖保德傳》(HY1275)
    《廬山太平興國宮採訪真君事實》(HY1276)
    《四聖靈籤》(HY1288)
    《海瓊白真人語錄》(HY1296)
    《峴泉集》(HY1300)
    《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HY1401)
    《北帝說豁落七元經》(HY1404)
    《道藏闕經目錄》(HY1419)
    《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範誥呪妙經》(HY1429)
    《紫皇煉度玄科》(HY1439)
    《漢天師世家》(HY1451)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HY1472)

    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明.周思得編:《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第16冊
    《太乙月孛星君秘法》,第29冊
    《朱將軍大法》,第29冊
    《地祇諸階秘法》,第29冊
    《東嶽獨體關元帥大法》,第29冊
    《溫帥血脈家傳》,第29冊

    二、古籍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宋.宋敏求纂修:《長安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胡榘修,宋.方萬里、羅濬纂:《四明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潛說友纂修:《咸淳臨安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楊潛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雲間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魏峴:《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收入張壽鏞輯:《四明叢書》,第3集。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孫覩:《鴻慶居士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叢書,第1135冊。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未明出版年,影印四庫全書珍本,第313冊。
    宋.俞琰:《書齋夜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叢書集成三編。
    宋.趙與時:《賓退錄》,台北:藝文出版社,1967。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六刷。
    宋.陸游,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宋.何薳,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邵博;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二刷。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二刷。
    宋.吳自牧,張社國點校:《夢粱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宋.孟元老,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
    宋.王禹錫:《海陵三仙傳》,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版本為雙紅堂文庫《舊小說》,丁集。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大宋宣和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元.脫脫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不著撰人:《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故宮博物院,1976,善本叢書。
    元.駱天驤纂修:《類編長安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元.單慶修,徐碩纂:《至元嘉禾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元.脫因修,俞希魯纂:《至順鎮江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金.元好問撰,常振國點校;無名氏撰,金心點校:《續夷堅志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二刷。
    闕名,《二郎神醉射鎖魔鏡》,元.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第2冊。
    闕名,《關雲長大破蚩尤》,收入元.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第8冊。
    闕名,《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收入元.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第10冊。
    闕名,《太乙仙夜斷桃符記》,收入元.王實甫等:《孤本元明雜劇》,第10冊。
    闕名,《灌口二郎斬健蛟》,收入元.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第10冊。

    明.王圻:《明萬曆續文獻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明.宋濂:《宋文憲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66,四庫備要本第556冊。
    明.梁潛:《泊庵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四庫全書珍本。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75。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三刷。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學津討原本。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吳元泰、余象斗、楊志和等撰:《四遊記》,台北:世界書局,1975。
    明.鄧志謨:《呪棗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蘭陵笑笑生:《繡像金瓶梅詞話》,台北:雪山圖書有限公司,1993。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94四刷。
    明.馮夢龍補改:《北宋三遂平妖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無名氏輯:《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西天竺藏版七卷本,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

    清.高宗敕撰:《續通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徐松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標點校勘、王德毅校訂:《宋會要輯稿》。
    清.李世熊修纂:《寧化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清同治8年重刊影印。
    清.鄒柏森,劉世珩校刊:《括蒼金石志補遺》,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叢書集成續編,聚學軒叢書。
    清.釋湛祐遺藁,釋然叢編輯,余賓碩較訂:《敕建弘慈廣濟寺新志》,清康熙四十三年大悲壇藏板。
    清.龔嘉儁修,李榕纂:《杭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2。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王士禎,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丁耀亢,孔一標點:《續金瓶梅》,台北:建弘出版社,1995。
    清.姚福均輯:《鑄鼎餘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
    清.林廷璝纂述:《保生大帝吳真人傳》,輯入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第12冊。

    三、今人研究
    (一)專書
    王 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王見川、皮慶生:《中國近世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王見川:《漢人宗教、民間信仰與預言書的探索:王見川自選集》,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8。
    王章偉:《文明世界的魔法師:宋代的巫覡與巫術》,台北:三民書局,2006。
    王章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余嘉錫:《宋江三十六人考實 楊家將故事考信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吳亞魁:《江南全真道教》,香港:中華書局,2006。
    吳 真:《為神性加注:唐宋葉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呂江銘:《蘆洲神將》,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
    李志鴻:《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李豐楙先生:《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1。
    李豐楙先生:《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李豐楙先生:《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車文明:《中國神廟劇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周曉薇:《四遊記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胡小偉:《多元一統──元代關羽崇拜》,香港:科華圖書出版社,2005。
    胡小偉:《伽藍天尊──佛道兩教與關羽崇拜》,香港:科華圖書出版社,2005。
    胡小偉:《超凡入聖──宋代儒學與關羽崇拜》,香港:科華圖書出版社,2005。
    胡小偉:《護國佑民──明清關羽崇拜》,香港:科華圖書出版社,2005。
    范正義:《保生大帝──吳真人信仰的由來與分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卿希泰編:《中國道教史(修訂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唐代劍:《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3。
    孫克寬:《元代道教之發展》,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68。
    孫克寬:《宋元道教之發展》,台中:東海大學,1965。
    孫克寬:《寒原道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十二刷。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道教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3。
    張炳楠發行:《全國佛剎道觀總覽:保生大帝卷》,台北:樺林出版社,1987。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4輯「道教文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店,2009。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1。
    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8。
    黃 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黃啟江:《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葉明生:《閩台張聖君信仰文化》,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8。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劉子健著,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劉守華主編:《張天師傳說匯考》,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的卜算與鬼怪》,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劉 慧:《泰山信仰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蕭天石主編:《白玉蟾全集》,台北:自由出版社,1994,頁982。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謝世維:《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
    譚偉倫主編:《民間佛教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龔雋:《禪史勾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北京:三聯書局,2006。

    Andrew H. Plaks(浦安迪),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局,2006。
    Bernard Faure(伯蘭特.佛爾),蔣海怒譯:《正統性的意欲:北宗禪之批判譜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Paul R. Katz(康豹),吳光正、劉瑋譯,劉耳校:《多面向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0。
    Paul R. Katz(康豹):《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康豹自選集》,台北:博揚文化,2009。
    Robert Hymes(韓明士)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Valerie Hansen(韓森),魯西奇譯:《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Valerie Hansen(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江蘇: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酒井忠夫著,孫雪梅譯:《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丸山宏:《道教儀禮文書の歷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5。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
    二階堂善弘:《道教.民間信仰におけゐ元帥神の變容》,吹田:關西大學出版部,2006(平成18年)。
    二階堂善弘:《明清期におけゐ武神と神仙の發展》,吹田:關西大學出版部,2009(平成21年)。
    澤田瑞穗:《(修訂)地獄變:中國の冥界說》,東京:平河出版社,1991。

    Bernard Faure(伯蘭特.佛爾), The Rhetoric of Immediacy: A Culture Critique of Chan/Zen Buddhis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中譯本為蔣海怒譯:《正統性的意欲:北宗禪之批判譜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Christine Mollier(穆瑞明), Buddhism and Taoism Face to Face: Scripture, Ritual, and Iconographic Exchange in Mediev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Edward L. Davis(戴安德),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Basic Conditions of Taoist Thunder Magic,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7.
    John Lagerwey(勞格文),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
    John R. McRae(馬克瑞), Seeing through Zen: Encounter, Transformation, and Genealogy in Chinese Chan Buddhis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Judith M. Boltz(鮑菊隱), 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 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Calif.: Univesity of California, 1987.
    Judith M. Boltz(鮑菊隱), 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 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7.
    Michel Strickmann(司馬虛), Bernard Faure ed., Chinese Magical Medicin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aul R. Katz(康豹),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 ,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Paul R. Katz (康豹), Divine Justice: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Richard von Glahn(萬志英),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Shin-Yi Chao(趙昕毅), Daoist Ritual, State Religion and Popular Practice: Zhenwu Worship from Song to M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Terry Kleeman(祁泰履), A God’s Own Tale: 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 Albany: SUNY Press, 1994.

    (二)專書文章
    王見川,〈龍虎山張天師的興起與其在宋代的發展〉,《探尋民間諸神與信仰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06,頁31-68。
    吳依凡,〈論《西遊記》當中的「雷法」使用──以神霄派為切入點〉,收入《道南論衡:2009全國研究生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2010,頁99-118。
    Paul R. Katz(康豹),〈「精魂拘閉,誰之過乎?」──道教與中國法律文化初探〉,收入《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559-582。
    Paul R. Katz(康豹),趙昕毅譯,〈道教與地方信仰──以溫元帥信仰為個例〉,收入高致華編:《探尋民間諸神與信仰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06,頁116-148。
    宋光宇,〈從正宗書畫社這個案例談乩是什麼〉,收入李豐楙先生、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頁178-196。
    李遠國,〈豐都宗教文化與聖跡的調查報告〉,收入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中國聖者傳記與地域史的材料》,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9,頁357-406。
    李遠國,〈論道教雷法的發展及其思想背景:以南宋為中心〉,in Florian C. Reiter ed., Purposes, Means and Convictions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7, pp.201-220。
    李豐楙先生,〈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歧〉,收入《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頁373-422。
    李豐楙先生,〈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0,頁1-57。
    李豐楙先生,〈五營信仰與中壇元帥:其原始及衍變〉,中山大學清代學術中心、新營太子宮管理委員會編:《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發行,2003,頁549-594。
    李豐楙先生,〈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收入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4,頁277-322。
    沈清松,〈中西美學的比較與會通──以莊子為中心的討論〉,收於《天心與人心──中西藝術體驗與詮釋》,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頁80-102。
    周西波,〈從火精到雷部之神──略論宋無忌傳說與信仰〉,收入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道教與民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技術學院,2007,頁319-337。
    范純武,〈道教對民間俗神的編納──以地祇法和張巡信仰關係為例〉,收入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405-433。
    徐宏圖,〈平陽縣的溫瓊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收入徐宏圖、康豹主編:《平陽縣蒼南縣傳統民俗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頁370-401。
    高振宏,〈臺灣三十六官將圖像考論〉,《第十三屆「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2011,頁45-63。
    高振宏,〈道教馬趙溫關四大元帥探考〉,收入《第十四屆「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2012,頁214-236。
    高振宏,〈敦煌道經寫本P.3811考論──兼論道教北帝派〉,收入《出土文獻的視野與方法》第三輯,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編印中。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5-71。
    莊宏誼,〈宋代玄天上帝信仰的流傳與祭奉儀式〉,收入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編:《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下冊,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2000,頁458-549。
    莊宏誼,〈元代道教玄天上帝信仰〉,收入《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歷史博物館,2001,頁121-157。
    莊宏誼,〈宋元時期道教玄天上帝信仰與傳說演變〉,收入《2007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7,頁 6-37。
    莊宏誼,〈道教東嶽大帝信仰〉,收入《2008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8,頁90-110。
    莊宏誼,〈道教四聖的來源與信仰演變〉,《2011亞太保生文化祭:第五屆道教與民間宗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11,頁49-72。
    傅樂成,〈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收入康樂、彭明輝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結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354-280。
    雷 聞,〈麻姑山鄧氏與唐代「北帝派」的傳法譜系〉,收入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143-164。
    廖咸惠,〈宋代士人與民間信仰〉,收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民間」何在?「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57-77。
    劉仲宇,〈五雷正法淵源考論〉,氏著:《攀援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頁29-43。
    劉仲宇,〈兩宋新符籙到派社會文化背景分析〉,氏著:《攀援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頁44-61。
    劉淑芬,〈中古僧人的「伐魔文書」〉,收入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頁135-173。
    蔡武晃,〈從多元化轉變為單一財神神格過程中的神祇:武財神玄壇元帥〉,收入《2007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7,頁149-179。
    蔡竺君,〈宋代道教驅邪法式──以《夷堅志》中的天心正法與雷法為例〉,收入《第十四屆宗教與心靈改革會議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2012,頁130-165。
    蔡竺君,〈傳記、儀式與形象:以《道法會元》中的鄧元帥為觀察核心〉,收入《第十三屆「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2011,頁123-148。
    鄭阿財,〈從敦煌吐魯番文書論五道將軍信仰〉,收入《2006民俗與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2006,頁84-119。
    鄭阿財,〈唐五代「五道將軍」信仰之發展──以敦煌文獻圖像為核心〉,收入項楚主編:《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五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頁1-17。
    黎志添,〈六朝天師道與民間宗教祭祀〉,收入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事業公司,1999),頁11-39;
    蕭登福,〈北帝源起及其神格的衍變〉,收入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編:《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下冊,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2000,頁405-457。
    蕭登福,〈哪吒溯源〉,《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清代學術中心、新營太子宮管理委員會編:《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發行,2003,頁1-66。
    蕭進銘,〈萬星宗主、賜福天官及伏魔祖師──紫微大帝信仰源流考察〉,收入《2008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8,頁35-57。
    謝世維(Shu-wei Hsieh), “Exorcism in Buddho-Daoist Context: A Study of Exorcism in the Method of Ucchusma and Luminous Agent Marshal Ma”, Exorcism and Religious Daoism,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1, pp.257-276.
    謝聰輝,〈受籙與驅邪:以臺灣「鳳山道」奏職文檢為中心〉,in Florian C. Reiter ed., Exorcism and Religious Daoism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1, pp.213-230.

    二階堂善弘,〈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華光信仰と広がり〉,收入吾妻重二、二階堂善弘編:《東アジアの儀礼と宗教》,東京:雄松堂,2008,頁405-416。
    二階堂善弘,〈哪吒太子考〉,收入高致華編:《探尋民間諸神與信仰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06,頁1-30。
    二階堂善弘,〈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收入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7,頁513-547。
    二階堂善弘,〈關於神明形象與《封神榜》之關係〉,收入《2001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2001,頁195-205。
    丸山宏,〈道教儀礼の出官啟事に關する諸問題〉,收於《中國思想における中的身體、自然、信仰──坂出祥伸退休紀念論集》,東京:東方書局,2004,頁441-463。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選譯.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0-18。
    松本浩一,〈雷法施行の具体例について〉,收入堀池信夫編:《知のユーラシア》,東京:明治書院,2011,頁378-399。
    松本浩一著,高致華譯,〈張天師與南宋的道教〉,收入高致華編:《探尋民間諸神與信仰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06,頁69-85。
    松村巧,〈《真誥》に見える「羅酆都」鬼界說〉,收入吉川忠夫編:《六朝道教の研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東京:春秋社,1998,頁167-187。
    酒井忠夫著,金華譯,〈泰山信仰研究〉,收入游琪、劉錫誠主編:《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193-224。
    酒井規史,〈「道法」における道術の交流──童初正法と玉堂大法を中心に〉,收入收入田中文雄、Terry F. Kleeman編:《道教共生思想──第3回日米道教研究會議論文集》東京:大河書房,2009,頁116-135。
    橫手裕,〈張宇初の齋法觀とその周邊──南昌派考察序說〉,收於小林正美編:《道教の齋法儀禮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知泉書館,2006,頁117-135。

    Barend J. ter Haar(田海), “The Rise of the Guan Yu Cult: The Daoist Connection” , in Jan A.M. DeMeyer en Peter M. Engelfriet eds., Linked Faiths: Essays on Chinese Religion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onour of Kristofer Schipper, Leiden: Brill, 1999, pp.183-204.
    David Johnson(姜士彬),“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 HJAS 45:2, 1985, pp.363-457.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Daoist Thunder Magic, Some Aspects of its Scheme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Florian C. Reiter ed., 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 A Berlin Symposium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9, pp.27-46.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Taoist Thunder Magic,” in Zeitschrift der Deustschen Morgenländischen Gesellschaft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0, pp.120-154.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Taoist Transcendence and Thunder Magic, As seen in the Great Rituals of Heavenly Ting of Metal and Fire in the Divine Empyrean(神霄金火天丁大法)”, in Zeitschrift der Deustschen Morgenländischen Gesellschaft, Wiesbaden: HarrassowitzVerlag, 2011, pp.415-445.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The Management of Nature: Convictions and Means in Daoist Thunder Magic,” in Florian C. Reiter ed., Purposes, Means and Convictions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7, pp.183-200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The Name of the Nameless and Thunder Magic,” in Florian C. Reiter and Poul Anderson eds., Scriptures, Schools and Forms of Practice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5, pp.97-116.
    Judith M. Boltz(鮑菊隱) “Not by the Seal of Office Alone: New Weapons in Battles with the Supernatural”, in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 Gregory eds.,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pp.241-305.
    Kristofer M. Schipper(施舟人), “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 A. Stein, edited by Michel Strickmaan, Vol.22, 1985, pp.812-834.
    Kristofer M. Schipper(施舟人), “Master Chao I-chen(?-1382)and the Ch’ing-wie School of Taoism”, 收入秋月觀暎編:《道教と宗教文化》,東京:平河出版社,1987,頁715-734。
    Lowell Skar, “Ritual Movements, Deity Cul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oism in Song and Yuan Times,” in Livia Kohn(孔維雅) ed., Daoism Handbook ,Boston, Mass.: Brill, 2000, pp. 413-463.
    Lowell Skar著、橫手裕譯,〈清微仙譜、雷法、神靈そして道原──中世の中國東南部における宗教的統合について〉,收入田中文雄、Terry F. Kleeman編:《道教と共生思想──第3回日米道教研究會議論文集》,東京:大河書房,2009,頁136-154。
    Ursula-Angelika Cedzich(蔡霧溪), “The Cult of the Wu-t’ung / Wu-hsien in History and Fiction: The Religious Roots of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 in David Johnson eds., Ritual and Scriptur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137-218.

    (三)期刊論文
    尹翠琪(Maggie Wan),〈《正統道藏》本《三才定位圖》研究──北宋徽宗期的道教宇宙神譜〉,《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12,頁113-162。
    尹翠琪(Maggie Wan),〈道教版畫研究:大英博物館藏《玉樞經》四註本之年代及插畫考〉,《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2期,2010,頁135-183。
    王元林、何方,〈康公信仰變遷與國家祭祀、道教關係初探〉,《文學遺產》2011年第3期,頁93-107。
    白海英,〈介休小靳村東嶽廟及其戲曲碑刻考論〉,《民俗曲藝》第139期,2003年3月,頁177-220。
    呂文麗,〈陽城縣屯城村東嶽廟及其迎神賽社考〉,《民俗曲藝》第107、108期,1997年5月,頁69-90。
    李志鴻,〈《上清骨髓靈文鬼律》與天心正法的齋醮儀式〉,《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期,2009,頁201-237。
    李志鴻,〈天心正法與兩宋道教的齋醮之變〉,《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頁58-66。
    李志鴻,〈試論清微派的「會道」與「歸元」〉,《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頁116-125。
    李豐楙先生,〈「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5期,2010年6月,頁33-70。
    李豐楙先生,〈從哪吒太子到中壇元帥:「中央—四方」思維下的護境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35-57。
    周西波,〈敦煌寫卷P.2854與唐代道教投龍活動〉,《敦煌學》第22輯,1999,頁91-109。
    徐曉望,〈論《西游記》傳播源流的南北系統——兼答蔡鐵鷹先生〉,《東南學術》2007第5期,頁169-177。
    徐曉望,〈論瑜珈派與臺灣的閭山法師〉,《福州大學學報》第2期,2008,頁5-10。
    徐曉望,〈論瑜珈教與《西游記》的眾神世界〉,《東南學術》2005年第5期,頁35-42。
    陳 槃,〈泰山主死亦主生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51本第3分,1980年9月,頁407-412。
    黃景進,〈挽歌及其影響──從先秦到南北朝〉,《中華學苑》第34期,1986年12月,頁31-82。
    楊太康,〈一處罕見的戲曲史料寶庫──山西浦縣東嶽廟戲曲文物考述〉,《民俗曲藝》第86期,1993年11月,頁97-138。
    楊玉成,〈世界像一張畫:唐五代「如畫」的觀念系譜與世界圖景〉,《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113-221。
    楊品優,〈宋代以來江西康王考論〉,《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114-120。
    葉大兵,〈溫元帥信仰與東嶽廟會〉,《民俗曲藝》第72期,1991年7月,頁102-128。
    葉明生,〈道教閭山派之研究〉,《道韻》第9輯,2001,頁149-184。
    董 平,〈康公信仰考〉,《大眾文藝》2011年第13期,頁218-220。
    雷 聞,〈碑誌所見的麻姑山鄧氏──一個唐代道教世家的初步考察〉,《唐研究》第17期,2011年12月,頁39-70;
    廖咸惠,〈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第20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58。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1997年5月。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2,頁1-30。
    蕭登福,〈試論《玄天上帝啟聖錄》之撰成年代及其影響(下)〉,《輔仁宗教研究》第22期,2011年3月,頁181-203。
    蕭登福,〈試論《玄天上帝啟聖錄》之撰成年代及其影響(上)〉,《輔仁宗教研究》第21期,2010年9月¬,頁107-128。
    謝世維,〈密法、道術與童子:穢跡金剛法與靈官馬元帥祕法中的驅邪法式研究〉,《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頁1-36。
    謝聰輝,〈一卷本度人經及其在台灣正一派的運用析論〉,《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春季號,2008年3月),頁105-136。

    酒井規史,〈道法の形成と派生:上清天篷伏魔大法と紫宸玄書を中心に〉,《東方宗教》第112號,2008,頁26-44。
    松本浩一,〈《上清靈寶大法》文獻學的研究──靈寶派修行法〉,《圖書館情報大學研究報告》第17卷第2期,1998,頁47-76。
    浅野春二,〈洞視法と神虎法:南宋期の靈寶齋の儀式書に見える修行法と召魂法とについて〉,《東方宗教》第116號,2010,頁47-72。
    二階堂善弘,〈華光大帝信仰の變容──杭州と福州‧馬祖を例に〉,《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第4期,2009年3月,頁369-375。
    二階堂善弘,〈有關天師張虛靖的形象〉,《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3期,2002年4月,頁34-48。
    二階堂善弘,〈靈官馬元帥華光考〉,《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別冊》第18期,1991年6月,頁23-35。
    淺野春二,〈神虎堂中の陰陽二壇 について〉,《國學院中國學會報》第56輯,2010,頁44-61。
    橫手裕,〈一人で行う亡魂救濟──鄭思肖の太極祭鍊內法〉,《アジア遊學》第110號,2008,頁10-17。
    橫手裕,〈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東方學報》京都第68冊,1996,頁77-182。

    Anne Gerritsen(何安娜), “A Thirteenth-Century Cult in the Villages of Ji’an(Jiangxi), or ‘Fieldwork for Historians’”, Journal of Sung Yuan Studies 33, 2003, pp.181-185.
    Anne Gerritsen(何安娜), “From Demon to Deity: Kang Wang in Thirteenth-Century Jizhou and Beyond”, T’oung Pao(通報) 90.1-3, 2004, pp.1-31.
    David Mozina(莫達夫), “Daubing Lips with Blood and Drinking Elixirs with the Celestial Lord Yin Jiao: The Role of Thunders Deities in Daoist Ordination in Contemporary Hunan”, Cahiers d’Extrême-Asie19 , 2010, pp.269-303.
    Evelyn Rawski(羅友枝), “A Historian’s Approach to Chinese Death Ritual”, n James L. Watso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 Berkeley: UC Press, 1988, pp.20-35,中譯為:羅友枝,〈一個歷史學者對中國人喪葬儀式的研究方法〉,《歷史人類學》第2卷1期,2004年4月,頁135-150。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Taoist Thunder Magic: Illustrated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divine protector Chao kung-ming,”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ändischen Gesellschaft 160, no.1, 2010, pp.121-154.
    James Watson(華琛),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unerary Rites: Elementary Forms, Ritual Sequence, and the Primacy of Performance”, in James L. Watso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 Berkeley: UC Press, 1988, pp.3-19,中譯為:華琛,〈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型態、儀式次序、動作〉,《歷史人類學》第1卷2期,2003年10月,頁98-114。
    Kristofer Schipper(施舟人),〈道教的清約〉,《法國漢學》第七輯「宗教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149-167。
    Lowell Skar, “Administering Thunder: A Thirteenth-Century Memorial Deliberating the Thunder Rites”, Cahiers d’ Extrême-Asie 9 ,1996-1997, pp. 159-202.
    Michel Strickmann(司馬虛)著,安倍道子譯,〈宋代の雷儀──神霄運動と道家南宗についての略說〉,《東方宗教》第46號,1975,頁15-28。
    Michel Strickmann(司馬虛)著,劉屹譯,〈最長的道經〉,《法國漢學》第7輯「宗教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188-211。
    Poul Andersen(安保羅), “Taoist Talisman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Tianxin Tradition,” Acta Orientalia, No.57, 1996, pp.141-152.
    Rolf A. Stein(石泰安)著,呂鵬志譯,〈二至七世紀的道教和民間宗教〉,《法國漢學》第七輯「宗教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39-67。

    (四)研討會論文
    朱越利,〈《道法會元》中的關元帥〉,發表於台中技術學院主辦:「100年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0月7日。
    吳依凡,〈「一秤金」考:從道經到小說的流傳演變及其歷史意義〉,發表於高雄道德院、高雄師範大學主辦「第十五屆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2012年11月24日。
    李豐楙先生,〈塗炭齋之後:道教民俗中首過儀式的扮犯表演〉,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法鼓佛教學院主編:「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
    李豐楙先生,〈道經之河──從四個道教實例發現容納與流變、淘汰與自淨的現象〉,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2012年6月20日。
    林桂如,〈余象斗的日用類書與其小說編纂之關係──宗教篇〉,發表於中研院文哲所主辦:「中央研院院中國文哲所博士後暨博士候選人研究成果發表會」,2009年6月26日。
    高振宏,〈保生大帝吳真人傳說研究──以方志資料為主的初步考察〉,發表於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主辦「2006年宗教信仰學術研討會」研討會,2006年7月,頁1-28。
    高振宏,〈虛靖天師傳說與龍虎山道教權威的形成──以筆記、小說與道經的綜合考察〉,發表於政大中文系主辦:「兩岸六校研究生國學高峰會議」,2013年1月。
    高振宏,〈溫瓊神話與道教道統──從劉玉到黃公瑾的「地祇法」〉,發表於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政大宗教所主辦:「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7月11-12日,修訂後將收入《華人宗教研究》第3期。
    張超然,〈援法入道:南宋靈寶傳度科儀研究〉,發表於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政大宗教所主辦:「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7月11-12日,修訂後將收入《華人宗教研究》第3期。
    黃建興,〈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及其特徵〉,發表於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主辦:「正一與地方道教儀式」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22-23日。

    橫手裕,〈「真祭鍊」之路──鄭思肖的祭煉法與救度〉,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法鼓佛教學院主辦:「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8年12月4-6日。
    酒井規史,〈地方的雷法的形成(其二)──以《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為中心》〉,發表於發表於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政大宗教所主辦:「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7月11-12日,修訂後將收入《華人宗教研究》第2期。〈地方における雷法の形成:邵陽火車五雷大法を中心に〉,《東方宗教》第119號,2012),頁22-38。
    二階堂善弘,〈重論《封神榜》哪吒與龍王故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主辦:「試煉與苦難: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月3-4日。
    松本浩一,〈宋代的考召法〉,發表於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政大宗教所主辦:「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7月11-12日,修訂後將收入《華人宗教研究》第2期。

    Barend ter Haar(田海), “King Guan’s Huizong miracle”,發表於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主辦:「宗教對話:華人民間信仰學術研討會」,2006年10月。
    Mark Meulenbeld(梅林寶),〈《封神演義》與法師傳統〉,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專題演講,2011年7月27日。
    Mark Meulenbeld(梅林寶),〈「槁木」與「死灰」:化身儀式中人體自焚〉,發表於大陸武當山「第五屆國際道教學術會議」,2009年6月。
    Poul Anderson(安保羅), “The Register and Illustrations of the Yushu jing(玉樞經) and the Uses of the Scripture in China and Korea.” (Draft)

    (五)學位論文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台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4。
    范純武《雙忠崇祀與中國民間信仰》,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3。
    王見川:《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
    李麗涼:《北宋神霄道士林靈素與神霄運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6。
    俞黎媛:《福建張聖君信仰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7。
    林翠雲:《莊子「技進於道」美學意義之探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6。
    蔡竺君:《在正統與異端之間:從《夷堅志》看江西祠廟信仰與儒道關係,998-1224》,台北:政治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9。
    林桂如:《余象斗の小說と日用類書》,東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論文,2010。(尚未取得)
    Mark Meulenbeld(梅林寶), Civilized Demons: Ming Thunder Gods From Ritual to Literature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h.D. thesis, 2007.

    四、工具書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出版社,1974。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登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
    任繼愈:《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Kristofer Schipper(施舟人) and Franciscus Verellen(傅飛嵐) ed., The D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eng(《道藏通考》),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楊秀芳撰稿:《閩南語字彙(一)修訂版》,台北:教育部,2001。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製作:「CBETA電子佛教集成」。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509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150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9101.pdf2988KbAdobe PDF2539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