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51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51639      線上人數 : 4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510


    題名: 社會變遷中高寮阿美族的性別角色與社會認同
    Women and Identity in the Changing Amis Society of Takoliyaw
    作者: 蔡維庭
    Tsai, Wei Ting
    貢獻者: 張慧端
    Chang, Hui Tuan
    蔡維庭
    Tsai, Wei Ting
    關鍵詞: 阿美族
    高寮部落
    性別分工
    社會變遷
    文化認同
    邊陲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3-09-02 17:12:44 (UTC+8)
    摘要: 傳統對於阿美族的研究多著重於老部落或是大部落的文化研究,如太巴塱、馬太鞍、奇美與東昌的研究等,甚少關心小部落或是位於老部落邊文化與地理陲位置的新部落做相關的文化研究,高寮部落,相較於老部落而言,只有約150左右的歷史,但因地理位置與部落歷史的關係,發展出與傳統老部落不同的社會面貌。藉由bell hooks對於邊陲的剖析與觀點,高寮部落的地理與阿美族文化邊陲位置不再處於完全的邊陲,高寮部落可以是論述邊陲、討論不同性別結構以及不同文化交流影響的焦點,而在邊陲與中心的辯證與建構的過程中,高寮部落可以是理解縱谷阿美族文化變遷與性別分工改變的中心。
    在高寮部落內因為歷史文化的歷程,讓傳統的性別空間以及性別分工的禁忌不再,女性角色轉化並承接文化傳承的工作,不再刻意的去強調性別的區隔,相反的是利用開放的兩性空間,象徵了阿美族尊重女性的意識形態,並且從中展現社會變遷下高寮阿美族人兩性關係的平衡與互補性。而在女性的部落社會參與過程中,可以發現,在社會變遷之下,女性在部落的社會角色更加多元、更加多面向,部落女性在參與過程中,除了正面提升對於自我價值的肯定之外,也提升部落婦女的權利意識,並且,在傳統權力結構的改變下,部落族人藉由不同形式的合作、協商、衝突等互動下重新凝聚對於高寮部落的我族認同感。而在建立兩性之間的對等互動關係背後,仍舊不脫高寮阿美族人傳統兩性互補的平衡關係,
    而本研究則希望由高寮部落探討在一個在大時代變遷下的一個原住民部落中,部落間的我群認同以及部落內部的文化認同,與整體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中,如何進而影響傳統文化中的社會結構改變,期望藉由高寮阿美族的區域研究,理解當代阿美族的文化變遷與適應;並重新思考文化變遷以及族群理論的範疇中,近代社會中阿美族文化如何因時代的不同,發展出融合其他文化但卻展現出阿美族特色的新文化面向,而這些文化因素又是如何的讓高寮阿美族人接受並傳承,並藉由高寮阿美族人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的例子,思考當代阿美族的發展及文化研究。
    參考文獻: 外文文獻
    Alice Schlegel
    1977 "Male and Female in Hopi Thought and Action." In Sexual Stratification,
    edited by Alice Schlegel, 245-269.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rjun Appadurai,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Errington, Frederick K. and Deborah B. Gewertz
    1986 The Confluence of Powers: Entropy and Importation among the Chambri.
    Oceania 57(2):99-113
    Evelyn Nakano Gleen
    1985 Racial Ethnic Women’s Labor: The Intersection of Race, Gender and Class Oppression”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 17(3):86-108
    Henrietta Moore
    1988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Polity Press: Cambridge. Henrietta L. Moore..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Introduction: A Passion for Difference, A Passion for DifferenceEssays in Anthropology and Gend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Homi Bhabha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Cambri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6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ed. B. Ashcroft, G. Griffiths, H. Tiffin, Routledge, New York, p.155–157.

    Marshall Sahlins,
    1979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 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ress
    Robert Young,
    1995 Colonial Desi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Yamaji, Katsuhiko 山路勝彥
    1990 Female Activity in the Ami of Taiwan, in K. Yamaji ed., Kinship, Gender
    and the Cosmic World--Ethnographies of Birth Customs in Taiwan, the
    Philippines and Indonesia, pp. 49-76,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Zheng, Xiang-mei 鄭香妹
    1996 Gender Relations in Household Economy: Tagbanua Compared to Am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on Cultural as well as Biological Affinities
    among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of
    Earth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Taipei, May pp 21–23.

    中文專書
    Clifford Geertz原著,那日碧力戈等譯,王銘銘校
    1999 《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Clifford Geertz原著,楊德睿譯
    2007 《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灣:麥田出版社。
    Clifford Geertz原著,方怡潔、郭彥君譯
    2009 《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台灣:群學出版社。
    Gayatri Spivak著,張君玫譯
    2006 《後殖民理性批判》,台灣:群學出版社。

    臺灣基督長老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編
    1998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臺北: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
    200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新樓書房。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
    1995 《理蕃誌稿》第二編,臺北:南天書局。
    末成道男原著、羅素玫主編
    2007 《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婚》,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
    200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2007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2009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李亦園
    1962 《馬太鞍的物質與文化》,中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82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
    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
    1992 《牽源》,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李景崇、廖守臣
    1998 《阿美族歷史》,台北:師大書院。
    阮昌銳
    1994 《東部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1969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冊),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之十八,中
    研院民族所。
    林素真、陳耀芳、林春治
    2008 《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馬淵東一等,楊南郡譯著
    2011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本文篇》,台北:南天書局。
    原英子著,黃淑芬等編譯
    2005 《臺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清水純原著,詹素娟主編
    2011 《噶瑪蘭族─變遷中的一群人》,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
    2001 《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木柱
    1987 《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乙種第十七號,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施添福
    2001 《關山鎮志》〈下冊〉,臺東縣:臺東縣政府。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香出版社。
    黃宣衛
    2005 《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南天書局。
    2005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
    民族所。
    黃宣衛
    2005 《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臺
    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 《秀姑巒阿美的社會組織》,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劉璧榛
    2008 《認同、性別與聚落:噶瑪蘭人變遷中的儀式研究》,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衛惠林
    1972 《台灣省通志稿:卷八─阿美族》,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繼道
    2001 《清代台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
    謝深山監修,康培德總編彙
    2005 《續修花蓮縣志─族群篇》,花蓮:花蓮縣政府。
    2006 《續修花蓮縣志─歷史篇》,花蓮:花蓮縣政府。
    謝世忠等
    2007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台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副年紀參與與文化認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顧燕翎等
    1999 《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

    中文論文與文章
    王梅霞
    2005 〈「性別」如何作為一套文化表徵:試論性別人類學的幾個發展面向〉,國
    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64期,頁32-38。
    林玉茹
    2003 〈國家會社的邊區開發機制: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管理系統〉,《臺灣史研究》,第九卷第2期,頁1-54。
    林明美
    1979 〈由太巴塱來的拓荒者—記阿美族高聊部落一位長老所述說的的歷史與
    傳說〉,《人類與文化》,第12期,頁61-66。
    林素珍
    2001 〈日治時期阿美族的保甲制度〉,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
    林道生
    2005 〈發現阿美族部落地名〉,東海岸評論,頁33-56。
    成露茜、熊秉純
    1993 〈婦女、外銷導向成長和國家:臺灣個案〉,《臺灣社會研究》,第14期,頁39-76。
    李文良,
    1997 〈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型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第2期,頁169-195。
    許木柱
    1998 〈阿美族的起源與擴散〉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255-268,臺灣省文獻會。
    吳明義
    2000 〈阿美族的文化傳承與傳統教育〉,玉山神學院學報,第7期,頁125-157。
    1996 〈阿美族社會制度的變遷與生活空間的邊緣化〉,玉山神學院學報,
    第4期,頁133-153。
    陳文德
    1985 〈光復後日本學者對阿美族的研究〉,《思與言》第23卷(2),頁41-64。
    1986 〈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以胆曼部落為例〉,《中研院民族所
    集刊》,第61期,頁41-80。
    2011 〈文化復振?文化創造?以卡地布(知本)卑南人為例〉,《臺東文獻復刊》,
    第17 期,頁3-39。
    陳秀惠
    2001 〈原住民傳統兩性文化〉,原住民婦女福利會議。
    陳秀卿
    2000 〈請再給我一張身分證─赤科山地目問題該解決了〉,東海岸評論147期,頁15-16。
    施添福
    1999 〈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 《地理研究報告》,30期,頁65-100。
    莊佩芬、李秀妃
    2003 〈想像中的母系社會:以阿美族為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1期,頁41-51。
    張慧端
    1987 〈初論阿美族的親屬結構與組織〉,《思與言》第25卷,頁135-395。
    1990 〈阿美族的親屬稱謂與社會關係〉,刊於《人類學研究》頁309-331,台
    北:南天書局
    1995 〈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刊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
    人類學刊》,第50期,頁54-6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梁莉芳
    2003 〈變遷下的母系社會:阿美族的女人,依然勇敢〉,《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1期,頁37-40。
    黃宣衛
    1986 〈奇美村阿美族的宗教變遷〉,《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六號,頁401-441。
    1989 〈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戶部性與階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璇研究所集刊,第67期,頁75-108。
    劉璧榛
    2010 〈從部落社會到國家化的族群:噶瑪蘭人qataban(獵首祭/豐年節)的認同想像與展演〉,《台灣人類學刊》,第8卷(1),頁37-83。
    潘英海
    1994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235-256,台北:中央援救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1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205-236。
    鄭香妹
    1992 〈阿美族婦女社會地位變遷初步探討〉,《東海岸評論》,第44期,頁28-35。
    衛惠林
    1961 〈阿美族的母系氏族與母系世系群〉,民族所集刊第十二期,頁1-40,
    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羅素玫
    2000 〈都蘭阿美人的掃墓節:一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轉換之探討〉,《東台灣研
    究》,第5期,頁35-70。
    2005 〈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臺灣人類學
    季刊》,第3卷(1),頁143-183。

    中文學位論文
    林聖欽
    1995 〈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2005 〈族群音樂與認同 以花蓮高寮部落阿美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
    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
    1974 〈長光─一個母系社會的涵化與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卿
    2003 〈赤柯山觀光發展過程之初探〉,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淑綾
    2000 〈母親意象與同胞意理:一個海岸阿美部落家的研究〉,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夢茹
    2003 〈阿美族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論文。

    其他
    花蓮縣玉里鎮九十七年度原住民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工作計畫成果報告(巴島力安)2008,未出版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210.240.41.130/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672&keyword=amis
    高寮社區,2009年農村再生計畫。http://dcc.ndhu.edu.tw/swcb/?cat=840
    閱讀左派
    http://sites.google.com/site/tsunghanchiang/Article/Sung-Guo-Cheng/philosoph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6259012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901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1201.pdf4709KbAdobe PDF2666檢視/開啟
    901202.pdf4709KbAdobe PDF258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