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613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2/145044 (79%)
造訪人次 : 52076051      線上人數 : 5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132


    題名: 蘿莎.盧森堡的政治理論:以與修正主義、列寧主義的論爭為軸心的研究
    作者: 官子程
    貢獻者: 孫善豪
    官子程
    關鍵詞: 蘿莎.盧森堡
    伯恩斯坦
    考茨基
    列寧
    第二國際
    法則
    改良與革命
    組織
    民主與專政
    民主社會主義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2009-09-18 17:11:11 (UTC+8)
    摘要: 本文嘗試以蘿莎.盧森堡與伯恩斯坦、考茨基和列寧等其他社會主義者的爭論為軸心,梳理出盧森堡的政治理論。並且企圖以「法則—行動」此一命題為導線,貫穿第二國際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各項議題。
    本文採取康德—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主張「資本主義必將崩潰、社會主義必然到來」的法則作為一種設想,以便批判當前的資本主義社會,並進行人與人之間聯合的行動。用盧森堡的話來說,就是將共產主義社會視為最終目的,用來指導當下運動的策略,法則與行動分別作為社會主義實現的客觀以及主觀因素,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偏廢。
    伯恩斯坦否定法則的效力,使運動本身成為目的,終究走上改良主義的歧途。考茨基和列寧雖然都強調革命,但是都認為應該在革命前建立強大的組織,忽略了組織其實是革命的產物。考茨基更盲目崇拜法則,以為通過資產階級民主可以直接達到社會主義,列寧重視人們有意識的行動,卻和考茨基同樣錯誤地將民主與專政視為對立的選項。
    最後在結論中指出,即便過去在現實中出現的社會主義已經破產,盧森堡仍然留給人類偉大的遺產,她的政治理論是政治上的無秩序和經濟上的有秩序,這也就是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意涵:社會主義才使民主政治真正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主要原典:
    Marx, Karl
    1975,《資本論》(三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一八四四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
    1999,《馬克思作品選讀》。台北:誠品。
    Marx and Engels
    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Luxemburg, Rosa
    1951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1961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Leninism or Marxism?
    1948,《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上海:觀察社。
    蔡慶樺
    2001,《歷史與目的:黑格爾政治哲學與歷史哲學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賴榮璉
    2002,《理性與目的:康德政治哲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
    學系碩士論文。
    2. 中文譯作:
    Anderson, Perry
    1990,《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文貫中等(譯)。台北:桂冠。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hristoph, Klaus
    1999,〈在黨與群眾之間:蘿莎.盧森堡的政治理論〉,
    白森(譯),《當代》第138期。
    Eppler, Erhard
    2000,《重返政治》,孫善豪(譯)。台北:聯經。
    Mandel, Ernest
    2002,《馬克思主義入門》,向青(譯)。台北:新苗。
    McLellan, David
    1988,《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台北:谷風。
    Meyer, Thomas
    1970 Rosa Luxemburg Speaks, Edited by Mary-Alice Waters.
    2001,《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殷敘彝(譯)。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
    Miliband, Ralph
    1995,《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趙相明(譯)。台北:遠流。
    Negri, Antonio and Hardt, Michael
    2002,《帝國》,韋本、李尚遠(譯)。台北:商周。
    Przeworski, Adam
    2000,《資本主義與社會民主》,張虹(譯)。台北:桂冠。
    3. 外文著作:
    Colletti, Lucio
    New York: Pathfinder Press.
    1972 From Rousseau to Lenin: Studies in Ideology
    and Societ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Geras, Norman
    1983 The Legacy of Rosa Luxemburg. London: Verso.
    Kołakowski, Leszek
    1978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It’s Rise, Growth,
    and Dissolu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Lukács, Georg
    1971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London:
    The Merlin Press.
    1973 Reform or Revolution. New York: Pathfinder Press.
    McLellan, David
    1998 Marxism after Marx: An Introductio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Merleau-Ponty, Maurice
    1973 Adventures of the Dialectic.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三、歷史資料:
    Abrams, Lynn
    2000,《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鄭明萱(譯)。台北:麥田。
    Edith Hamilton
    1998,《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宋碧雲(譯)。台北:志文。
    1976 The National Question:Selected Writings by
    Hobsbawm, Eric
    1999,《帝國的年代》,賈士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段家鋒
    1987,《第二國際史》。台北:商務。
    殷敘彝等
    1998,《第二國際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四、人物傳記
    程人乾
    1994,《羅莎.盧森堡:生平和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
    蔡宗珍
    Rosa Luxemburg, Edited by Horace B. Davis.
    1999,〈馬克思主義的女革命家蘿莎.盧森堡:血腥的玫瑰〉,
    《當代》第138期。
    羅.葉夫澤羅夫、英.亞日鮑羅夫斯卡雅
    1983,《羅莎.盧森堡傳》,汪秋珊(譯)、谷安康(校)。
    北京:人民出版社。
    Bronner, Stephen Eric
    1987 Rosa Luxemburg: A Revolutionary for Our Tim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Ettinger, Elzbieta
    1986 Rosa Luxemburg: A Life. Boston: Beacon Pres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Frölish, Paul
    1969 Rosa Luxemburg: Her life and Work, trans.
    by Edward Fitzgerald. New York: Howard Fertig.
    Seidmann, Maria
    2000,《羅莎.盧森堡與列奧.約吉謝斯:革命時代的愛情》,
    曹伯岩(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3 The Letters of Rosa Luxemburg, Edited by Stephen
    Eric Bronner.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羅莎.盧森堡
    1958,《社會改良還是社會革命》,徐堅(譯)。北京:三聯。
    1962,《國民經濟學入門》。彭塵舜(譯)北京:三聯。
    1983,《盧森堡文選》(上、下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
    林著作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論俄國革命.書信集》,殷敘彝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
    版社。
    Bernstein, Edward
    1989,《社會主義的歷史與理論》,馬元德等(譯)。北京:東方出
    版社。
    Hegel, Friedrich
    1961,《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北京:商務。
    Kant, Immanuel
    1970 Kant’s Political Writings, trans. by H. B. Nisbe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北京:商務。
    2002,《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李明輝(譯)。台北:聯經。
    Kautsky, Karl
    1975,《論無產階級專政》,鄭學稼(譯)。台北:黎明文化。
    1980,《社會革命》,何江、孫小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Karl Kautsky: Selected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by Patrick Goode.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enin
    1955,《列寧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列寧短篇哲學著作》。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國家與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
    Lukác, Georg
    1990,《盧卡奇自傳》,李渚清、莫立知(譯)。台北:桂冠。
    1991,《列寧》,張翼星(譯)。台北:遠流。
    1996,《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
    商務。
    Popper, Karl
    1981,《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李豐斌(譯)。台北:聯經。
    2001,《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傅季重等(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Weber, Max
    1949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rans. and
    ed. by E. A. Shils and H. A. Fin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1,《社會科學方法論》,黃振華、張興建(譯)。台北:時報。
    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錢永祥(編譯)。台北:遠流。
    二、其他文獻:
    1. 中文著述:
    李亦園(審訂)
    1987,《觀念史大辭典》。台北:幼獅。
    孫善豪
    1994,〈我們需要第二條路〉,《海峽兩岸:民主社會主義通訊》
    第10期。
    1995a,〈超驗幻象與拜物教〉,《哲學雜誌》第11期。
    1995b,〈馬克思主義的三位一體〉,《哲學雜誌》第14期。
    1996a,〈一百塔勒: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哲學雜誌》
    第16期。
    1996b,〈資本的創世紀:論《資本論》的起頭〉,《哲學雜誌》
    第18期。
    1997,〈馬克思對合法性的批判〉,《當代》第124期。
    1998a,〈「幽靈」與「精神」〉,《當代》第128期。
    1998b,〈馬克思論意識型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
    1999a,〈論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之理解與修正〉,《台灣哲學
    研究》第2期。
    1999b,《馬克思作品選讀》。台北:誠品。
    1999c,〈重建波蘭:蘿莎.盧森堡論波蘭統一問題〉,《當代》
    第138期。
    1999d,〈實踐的無力與理論的棄守〉,《當代》第140期。
    2001,〈「存有的前提」與「認識的前提」:論三種邏輯上可能的
    關係──以哲學史上實際出現過的三種主張為例的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7期。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出版。
    2002a,〈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黑格爾」關係的討論〉,
    《揭諦》第4期。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出版。
    2002b,〈價值形式與統治形式:對社會契約論的一個馬克思式的
    理解〉,《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期。
    陳宜中
    2002,〈從列寧到馬克思:論馬克思的共產思想及其與列寧的
    關聯性〉,《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期。
    張君勱
    1988,《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概觀》。台北:稻鄉。
    張君勱學會(編)
    1988,《社會主義人物誌》(第一卷)。台北:稻鄉。
    張東蓀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88252003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25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401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