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作品部分 瓦歷斯‧諾幹 1990 《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2a《番刀出鞘》台北:稻香出版社。 1992b《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3 《泰雅孩子台灣心》台中: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 1994 《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7 《載墨鏡的飛鼠》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9a《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9b《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3 《迷霧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 瓦利斯 1985〈祖先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王榮基 1987〈達悟族人談蘭嶼的人文生態問題〉《台灣教會公報》第1865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丹耐夫‧正若 1985〈還我真名〉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巴萬‧尤命 1987〈土地就是生命,保留地就是認同〉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伊斯瑪哈單‧卜袞 2002《山棕月影》台中:晨星出版社。 全萬寶 1987〈自覺是我們首要的行動〉《台灣教會公報》第1845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多奧 1985a〈請看看文明國家如何對待原住民〉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5b〈鏽蝕的鎖鍊〉《台灣教會公報》第1742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西加瑞‧飛魚 1987a〈美麗島?核廢島?〉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7b〈美麗島?核廢島?一位雅美族青年的控訴〉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夷將‧拔路兒 1987a〈原住民—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名稱〉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7b〈刪除吳鳳故事,並公開向原住民道歉〉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7c〈實施雙語教育讓原住民學習並用本族語言語共同語言〉,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7d〈讓台灣原住民擁有「文化」地位〉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余錦虎(布農語) 歐陽玉(漢語) 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利格拉樂‧阿烏 1996《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7《紅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8《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女書出版社。 吳錦發 1987《悲情的山林 臺灣山地小說選》台中:晨星出版社。 1989《願嫁山地郎 臺灣山地散文選》台中:晨星出版社。 拉瓦‧卡費 1985〈漢人侵佔土地的百種手段〉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 1987《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2《情人與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8《蘭嶼行醫記》台中:晨星出版社。 波爾尼特 1989〈丁字褲悲歌唱不盡〉《願嫁山地郎》台中:晨星出版社。 林太(布農).李文甦(漢).林聖賢(布農) 1998《走過時空的月亮》台中:晨星出版社。 娃利斯‧羅干 1991《泰雅腳蹤》台中:晨星出版社。 娃 丹 1986〈台灣山地同胞的「明天會更好」?〉《台灣教會公報》第1742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1987a〈我們選擇採用「台灣原住民族」的名稱〉《台灣教會公報》第1845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1987b〈「出草或蕃害」是原住民抗漢的義舉〉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1987 年。 馬士戈士格‧景若 1985〈宣教與地方的語言〉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亞榮隆‧撒可努 1998《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 孫大川 1991 《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000a《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2000b《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 2003 《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下)》台北:印刻出版社。 莫那能 1989《美麗的稻穗 》台中:晨星出版社。 張信平 1984〈都是吳鳳害的〉《台灣教會公報》第1667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夏本‧其伯愛雅 1992《掉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6《雅美族神話故事》南投:省府教育廳。 夏曼 藍波安 1992《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4〈我的第一棵樹〉《山海文化》第6期,頁79-80。 1997《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1999《黑色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 陳英雄 1971《域外夢痕》台灣:台灣商務。 都冷‧古禮裡 1987〈被埋葬的原住民文化〉,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啟明‧拉瓦 2002《重返舊部落》台北:稻香出版社。 游霸士.撓給赫 2003《泰雅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 路索拉門‧阿勒 1999《大武山的吶喊》台北:國際特赦雜誌社。 榮秀蘭 1992〈斷層的愛與恨〉《獵人文化》第17期。 奧威尼.卡露斯盎 1996《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麗依京‧尤瑪 1996《傳承——走出控訴》台北:原住民族史料工作室。 二、研究專書部分 王雲五 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社會學卷》台北:商務出版社。 中研院民族所 1987《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大佳出版社。 王道環 等譯 1998《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王嵩山 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文強堂出版社編輯部 1986《文學辭典》新竹:文強堂出版。 玉樹編輯部 1997《臺灣重大事件紀實》台北:玉樹出版社。 古野清人 著 葉婉奇 譯 2000《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出版社。 自由時報 1996《臺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台北:自由時報。 行政院研考會 1985《中華民國行政概況》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4a《原住民族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2004b《九十三年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與政策研究-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余英時 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密察 監修 2001《台灣歷史年表》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榮富 1986《文學辭典》新竹:文強堂出版社。 吳重陽 1986《中國當代民族文學概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呂慧珍 2003《書寫部落記憶—九0年代臺灣原住民小說研究 》台北:駱駝出版社。 李壬癸 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省文獻會。 李亦園 1963《南澳的泰雅人》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出版。 1992《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出版社。 呂正惠 1995《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周英雄 2000《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 周何主 編 1990《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錦 編 1988《中國現代文學史料術語大辭典》台北:智燕出版社。 明立國 1989《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台北:臺原出版社。 邱貴芬 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林柏維 2001《臺灣的社會變遷》台南:林柏維出版。 林耀華 1997《民族學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 林松源主編 1997《首屆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員林:臺灣省磺溪文化學會。 哈羅德‧伊薩克著 瞪伯宸譯 2004《族群》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施正峰 2002《從和解到自治--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北: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翁佳音 2002《異論臺灣史》台北:稻鄉出版社。 浦忠成 1999《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 2001《原住民文學的對話》台北:臺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2006《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台北:文建會。 宮本延人 1992《臺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社。 夏美寬 1997《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 徐正光 1989《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瑞樺譯 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房出版。 陳清敏等 1996《認識臺灣》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郭輝 譯 1989《巴達維亞城日記》第2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張恭啟 譯 1989《文化變遷的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茂貴 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勝彥等 1996《臺灣開發史》台北:空大出版。 張炎憲等 1996《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出版。 許介鱗 1996《戰後臺灣史記》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楊 照 1998《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 黃鈴華 1999《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黃美金 2000《泰雅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蔡文輝 1992《社會變遷》台北:三民出版社。 熊錫元 1994年《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鄧相揚 許木柱 2000《臺灣原住民史-邵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報系。 顏愛靜等著 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稻香出版社。 藤井志津枝 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省文獻會。 蘇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學院編纂 1955《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部分 下村作次郎 著 年秀玲、張旭宜 譯 1995〈臺灣原住民文學緒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8期,頁85-99。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1998〈台灣原住民簡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頁41。 瓦歷斯‧諾幹 1998〈台灣原住民文學與口述傳統〉《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1998年11月21-22日。 1999〈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 《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頁36-51。 王浩威 1994〈地方文學與地方認同:以花蓮文學為例〉《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期,頁90-102。 石 磊 1998〈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的兩種類型〉收錄於《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研討會》南投:省文獻會,頁65-78。 石弘毅 2000〈田雅各與「最後的獵人」所呈現的意象〉《書評》第45期,頁9-17。 夷將‧拔路兒 1995〈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台灣史料研究》第5卷,頁114-122。 何天華 1996〈臺灣原住民社會面零解體的危機〉《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頁82-85。 李亦園 1979〈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集刊》第48卷,頁1-28。 李台元 2004〈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活力:透過聖經翻譯的分析〉「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第25之1~12頁。 李 瑛 2004〈論台灣原住民作家對原住民生存價值的人文關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5期,頁132-135。 利格拉樂‧阿 1999〈身份認同在原住民文學創作中的呈現—試以自我的文學創作歷程為例〉《21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頁179-189。 吳家君 1996〈「臺灣原住民文學」稱謂的探討〉《中山中文學刊》第2卷,頁235-254。 吳曉峰 1989〈都市山胞政策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6卷第5期,頁182-183。 林修澈 2003〈原住民族的族語教育概況〉《研習資訊》第20卷第1期,頁35-40。 林宛瑜 1996〈談原住民的經濟問題及就業問題〉《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二)》台北:教育廣播電台,頁959-966。 林金泡 1981〈臺灣北部地區的都市山胞〉《中國論壇》第20卷第7期,頁24-25。 林水福. 1998〈台灣原住民的散文——以《永遠的部落》為例〉《民族文學研究》第1期,頁23-27。 洪國勝 1991〈重建舊好茶石板屋文化〉《獵人文化》第13期,頁34-37。 洪珊慧 2001〈原住民文學--談拓拔斯.塔瑪匹瑪的「拓拔斯.塔瑪匹瑪」及「最後的獵人」〉《長庚護專學報》第3期,頁213-223。 洪田俊 1991〈重建好茶理想村〉《獵人文化》第13期,頁38-41。 施俊洲 2005〈新興文類,晚熟的世代—論原住民文學社群〉《臺灣文學館通訊》第7期,頁18-23。 孫寅瑞 2001〈「黨外」一詞意義之歷史考察〉《史匯》第5期,頁101-110。 孫大川 1993〈原住民文學的困境〉《山海文化》創刊號,頁97-105。 浦忠成 1996〈臺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文學臺灣》第20期,頁190-202。 1999〈原住民文學的類型與趨向〉《應用語文學報》第1期,頁185-197。 1999〈台灣原住民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二十一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頁10-16。 2000〈原住民文學選擇的發展道路〉《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第9期,頁2-6。 2003〈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由日據時期以迄現在的觀察〉《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頁95-124。 莊明賢 1999〈「臺灣原住民文學研討會」紀要〉《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第2卷第2期,頁56-69。 徐士賢 1995〈當代臺灣鶴佬文學、客家文學、原住民文學的社會學意義〉《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3期,頁145-168。 張曉春 1974〈台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與言》第11卷第6期,頁1-21。 陳儀穗 2003〈英國殖民下的印度民族自覺運動〉《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8期。 陳伯璋、牟中原 1996〈原住民教育〉,《教改通訊》第21期,頁13-16。 張 耐 1998〈原住民女性的故事[利格拉樂.阿烏著]〉《書評》第34期,頁18-21。 許俊雅 1994〈山林的悲歌--布農族田雅各的小說(最後的獵人)〉《國文學報》第23期,頁219-238。 許木柱 1988〈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頁11。 董恕明 2000〈邊緣之聲--90年代臺灣原住民女作家阿研究〉《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1、22期,頁195-211。 彭小妍 1994〈族群書寫與民族/國家--論原住民文學〉《當代》第98期,頁48-63 葉石濤 1994〈開拓多種族風貌的台灣文學〉《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頁19-26。 楊孝濚 1985〈從福利概念談我國山地社會之整體發展〉《社會福利》第19期,頁3-7。 楊 翠 1999〈原音與女聲--跨世紀臺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月刊》第170期,頁46-49。 榮秀蘭 1992〈斷層的愛與恨〉《獵人文化》第17期,頁17-19。 廖丙惠 1998〈「文學臺灣五十年」會議紀要〉,刊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發展月刊》第26卷第11期,頁1421。 鄭美能 1975〈農業政策與台灣農村〉《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7期,頁138-139。 劉亮雅 2001〈辯證復振的可能:舞鶴「餘生」中的歷史記憶、女人與原鄉追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1期,頁141-163。 霍斯路曼.伐伐 2002〈開拓臺灣文學創作新視野--試以原住民文學為例〉《文學臺灣》第43期,頁66-68。 蕭義珍 1998〈「臺灣主體」的再建構--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臺灣文藝(新生版)》第165期,頁120-131。 魏貽君 1993〈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文學臺灣》第8期,頁207-230。 2000〈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初步觀察〉,第二屆賴和高中生台灣文學研習營演講稿,於彰化鹿港。 2002〈台灣原住民文學史定義的三段辯護—「書寫原住民」、「原住民書寫」問題探討〉《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 關曉榮 2001a〈國境邊陲蘭嶼—土地的創傷與人的吶喊〉《原住民族》第11期,頁33-51。 2001b〈驅逐惡靈的雅美長矛〉,《原住民族》第11期,頁40-41。 2001c〈一個蘭嶼能埋下多少「國家機密」?〉《原住民族》第11期,頁50-51。 藤井志津枝 1999〈探討臺灣原住民的土地關係〉《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法學院,頁32-38。 四、碩博論文部分 王雅萍 1994〈姓名與認同:臺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政治大學民族系士碩論。 池曼玲 1992〈台灣地區原住民保障基本法〉政治大學民族系碩論。 伊象菁 2002〈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 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烏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呂慧珍 2002〈9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 吳家君 1997〈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 李玉華 2005〈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主體意識的建構〉逢甲大學中文系碩論。 林奕辰 2001〈原住民女性之族群與性別書寫--阿烏書寫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論。 陳秋萍 2003〈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論。 陳宗韓 1994〈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分析:國家與社會觀點〉臺灣大學三研所碩論。 黃應貴 1974〈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臺灣中不高山族聚落的經濟人類學研究〉臺灣大學人類所碩論。 董恕明 2002〈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論。 溫振華 1986〈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台灣師範大學博論。 趙慶華 2004〈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烏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臺文所碩論。 劉錦燕 2003〈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專班碩論。 鄭惠美 1999〈台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政治大學民族系士碩論。 五、中國大陸期刊論文部分 古繼堂 1994〈發自臺灣社會底層的吶喊—評高山族青年盲詩人莫那能的詩〉《當代作家文學探討》1994第2期,頁52-58。 古遠清 2005〈台灣的大河小說與原住民文學〉《貴州社會科學期刊》第193期,頁100-104。 朱雙一 1994〈九十年代以來高山族「山地文學的發展」〉《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頁15-19。 1996〈「原」汁「原」味的呈現--略論田雅各的小說創作〉《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頁9-12。 李 絜 2003〈山地原住民的吶喊——解讀田雅各的短篇小說《拓拔斯‧塔瑪匹瑪》〉《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第1期,頁35-38。 郝時遠 2003〈臺灣原住民教育問題述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第30卷,頁66-75。 嶽玉傑 1994〈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動解析──對台灣原住民文學的一種考察〉《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頁69-73。 徐傑舜 2002〈論族群與民族〉《民族研究》第135期,頁12-18。 寧新昌 2002〈從“性理”到“理性”-由民族的自覺談起〉《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頁1-5。 劉 雄 2000〈“五四”運動與近代臺灣人民的民族覺醒和愛國鬥爭〉《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第22卷第3期,頁60-61。 六、中文報紙 《中國時報》第11版,1999年5月30日。 《台灣日報》第27版,1998年10月19日。 《原報》第2版,1992年1月30日。 《原報》第2版,1992年4月28日。 《民眾日報》副刊,1990年3月14日。 《民眾日報》副刊,1998年12月19日。 《民眾日報》副刊1990年3月14日。 《聯合報》第2版,1986年04月15日。 《聯合報》第11版,1988年06月23日。 七、日、西文專書期刊 小松間太郎 1942《民族の理論》,東京:日本評論社。 Barth,F.,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Waveland Pess,Inc.,1996,p.11. Ernst, Tugendhat,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determina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6. Douglas M,. Stayman, and Deshpande Rohit, "Situational Ethnicity and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9, 16(3), 361-371. Han Marina, "Language and Ethnic Self-Consciousness among Koreans Kazakhstan," Korea Journal , 1995, 35(2), 105~106. Jerome D., Williams, Lee Wei-Na, and Haugtvedt Curtis P., Consumer Distinctiveness and Advertising Persuasion, Diversity in Advertis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ress, 2002, 13-14. Mark R., Forehand, and Deshpande Rohit, "What We see Makes Us Who We Are: Priming Ethnic Self-Awareness and Advertising Respons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 38 (3), 336-349. Max Weber, The Ethnic Group, In Parsons and Shils Etal(eds), Theories of Society,Vol,1,The Free Press,1961,p.306. 八、網路資料 中華百科全書http://living.pccu.edu.tw 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 臺灣獨立運動WUFI大事記網站http://www.wufi.org.tw/events.htm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www.apc.gov.tw 教育部統計網站:http://www.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