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407578      Online Users : 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75


    Title: 桃園縣大溪鎮中庄新村港澳移民的族群邊界與認同
    Authors: 李巧寧
    Contributors: 藍美華
    李巧寧
    Keywords: 族群邊界
    認同
    中庄新村
    移民
    外省人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8 10:38:17 (UTC+8)
    Abstract: 台灣是一個族群雜揉的社會,除了世居的原住民外,還包含了不同時期從中國大陸渡海而來的河洛人和客家人,以及1949年以後隨著政府播遷來台的新移民。因而,在彼此語言、宗教信仰、飲食習慣等方面都有著極大落差的情況下,更充分呈現與交織出現今台灣多元文化的樣貌。即便是外省人本身,在語言(方言)、祖籍、生活習慣、甚至遷台時間等方面,亦不盡相同。簡言之,外省族群本身也存在著多元的特性,過去一個「泛外省人」的框架已不足以說明與解釋整體台灣外省人的境況。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藉由中庄新村澳門移民的案例,來探討與說明在千里迢迢、離鄉背井移居台灣的歷史背景下,他們所承受的歷史記憶為何?在台灣的生活適應過程中,是否遭遇什麼困境?而這樣共同的移民經驗,又形塑出怎樣的族群互動模式及我群認同?因而筆者透過飲食習慣、語言使用與婚姻選擇等三個文化面向的描寫來檢視與思索澳門移民我群意識的表現。
    本研究發現,儘管這群移民當初多半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在台落腳,甚至在壁壘分明的省籍情結、語言隔閡等因素作用下,過客心態極為鮮明;而中庄新村略顯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早期攜家帶眷式的遷移型態,使得當地不論是在飲食偏好、語言使用甚至在早期的婚姻取向上,都充分呈現了港澳舊有的文化色彩。以粵語為例,至今仍普遍存在於澳門移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儘管在學校教育與強勢主流文化的洗禮下,澳門移民早已選擇在此落地生根,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世代上的鴻溝。但筆者仍認為其與一般外省樣貌有著極大的差異,因而不應將全體外省視為一個政治力影響下的單一群體,而應正視其內部的歧異性。
    Reference: 一、專書
    ﹝以下皆依姓名筆順排列﹞
    王明珂
    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2003《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
    經。
    王甫昌
    2003《台灣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灣:學群。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1987《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
    中國方志叢書
    1983《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台北:成文。
    台北市溫嶺同鄉會
    1969《大陳義胞來台溫嶺同鄉會成立十四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台北市
    溫嶺同鄉會。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台北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
    李正寰主編
    1991《谷正綱先生與救總》,台北:中國災胞救助總會。
    李福麟
    2002《澳門風雲史話:一位新聞工作者的記詳》,台北:中央通訊社。
    吳振漢
    2004a《大溪鎮志(地理篇、歷史篇、政治篇)》,桃園:大溪鎮公所。
    2004b《大溪鎮志(經濟篇、社會篇)》,桃園:大溪鎮公所。
    吳家宗、陳世昌
    1998《大溪= Tahsi》,台中:三久出版社。
    柏楊
    2000《異域》,台北:遠流。
    胡台麗、張茂桂等合著
    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柯凱佩撰,姚誠主編
    2002《從異鄉到家鄉:花蓮大陳聚落生活文化田野紀實》,花蓮:花縣文化
    局。
    徐鼐
    1965《石門水庫》,桃園:石門水庫建設委會。
    高格孚
    2004《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文化。
    陳仁和
    1975《民之歸仁:紀念大陳義胞來台廿周年專輯》,台北:大陳來台義胞紀
    念廿週年委員會。
    黃宣範
    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馮漢樹
    1988《澳門華僑概況》,台北:正中書局。
    馮致遠
    1980《救總實錄》,台北:中國災胞救濟總會。
    溫振華、戴寶村
    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台北:北縣文化。
    廖正宏
    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曠晨、潘良
    2006《我們的1960年代》,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Crystal, David著,周蔚譯
    2001《語言的死亡》,台北:城邦。
    Halbwachs, Maurice著,畢然、郭金華譯
    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Issac, Harold R.著,鄧伯宸譯
    2004《族群》,台北:立緒。
    Kattak, Conrad P.著,徐雨村譯
    2005《文化人類學:多樣性的探索》,台北:麥格羅希爾。
    Keesing, Roger M.著,張恭啟、于嘉雲合譯
    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
    Gordon, 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
    二、期刊
    王甫昌
    1993a〈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錄於張茂桂編《族
    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53-100。
    1993b〈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
    學集刊》第6卷第1期。
    1995〈光復後台灣和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第76期。
    李廣均
    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
    《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三期。
    1999〈什麼是族群身份?─三種不同取徑的提出與討論〉,《中大社會文化
    學報》第九期。
    李棟明
    1969〈居台外省藉人口之組成與分佈〉,《台北文獻》,直字第11、12期
    合刊。
    宋光宇
    1982〈「清境與吉洋」從滇緬邊區來臺義民聚落的調查報告〉,刊於《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頁747-794。
    胡台麗
    1993〈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編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97-325。
    曾少聰
    2001〈菲律賓華人認同的變遷:從移民社會到定居社會轉變〉,收錄於王秋
    桂、莊英章、陳中民主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387-608。
    曾嬿芬
    2007〈研究移住/居台灣:社會學研究現況〉,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6,頁75-103。
    張雯勤
    2002〈從難民到移民的跨越—再論泰北前國民黨雲南人遷移模式的轉變〉,
    《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1),頁 47-73。
    許民陽
    1999〈大漢溪的故事(下)〉,《台北畫刊》383,頁19-22。
    陳其澎、范玉梅
    2002〈日久他鄉是故鄉:石門水庫移民遷徙歷程之研究〉,《重訪東亞:全
    球‧區域‧國家‧公民-文化研究月報》,台中:東海大學。
    陳仁和講,馬志堅、林志明整理
    1997〈從大陳到台灣─大陳島的歷史與遷徙〉,《宜蘭文獻雜誌》第30
    卷,頁108-124。
    陳金麟主持,張蓮萍記錄整理
    1997〈大陳島耆老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雜誌》第30卷,頁125-
    136。
    童元昭
    2002〈固定的田野與游移的周邊:以大溪地華人為例〉,收錄於陳文德、黃
    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頁301-329。台北:中研院民族
    所。
    黃宣範
    1993〈眷村的「眷村人」經驗〉,《台灣風物》第43卷,頁97-110。
    劉文心
    1999〈台東富岡新村大陳義胞生活方式的變遷〉,《台東文獻》復刊5卷,
    頁4-25。
    蔡淑鈴
    2001〈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臺灣男性的族群差異〉,《台灣
    社會學》1卷,頁65-111。
    謝繼昌
    2005〈文化、接觸與族群〉,《現代化研究》專刊第33卷,頁87-96。
    謝世忠
    2004〈「隔世」中的生活─在臺滇緬軍眷移民社區形貌〉,收錄於謝世忠著
    《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台北:台灣大學,頁381-
    396。
    Feagin, Joe R.
    1989 “Adaptation and Conflict: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Engleweed Cliffs ed., 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s., pp. 20-57. NJ:Prentice Hall, 1989,
    3rd edition.
    Gans, Herbert J.
    1996 “Symbolic Ethnicity.” In Hutchinson, John and
    Smith, Anthony D ed. Ethnicity.,pp.146-155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Everett 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In Demography, Vol.3,
    No.1, pp.47-57.
    三、報章
    中央日報編輯社
    1962年12月11日,〈石門水庫移民新村紀念碑 陳副總統昨往揭幕 蔣夫人為新建教堂剪綵〉,中央日報。
    1966年2月25日,〈安排澳門僑胞返國定居 辦事處昨正式成立 負起接待輔導責任 僑胞千人準備申請來台〉,中央日報。
    1967年3月7日,〈今日澳門 前往度假旅客日稀 東方賭城黯然失色〉,中央日報。
    1974年3月14日,〈救濟港澳難民的工作〉,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編輯社
    1998年2月27日,〈大溪中新里大漢溪畔一砂石場超挖已逼近中庄新村 八十餘戶住家岌岌可危〉,中國時報。
    1999年3月16日,〈違規砂石廠復工民眾反彈大溪中庄新村住戶陳情要求制止濫採〉,中國時報。
    2001年4月23日,〈大溪砂石被盜砂石場涉重嫌〉,中國時報。
    王會功
    1966年12月6日,〈澳門之動亂〉,聯合報。
    香港工商日報
    1966年12月4日,〈歷年中共與澳門嚴重衝突統計〉、〈氹仔事件起因〉,香港工商日報。
    曾建
    1966年12月11日,〈澳門驚魂未定 共匪續加威脅〉,中央日報。
    楊索
    1994年12月5日,〈失去部落三十四年的卡拉社人〉,中國時報23版。
    傅林統
    1997年11月9日,〈你有所不知 當年我住在「人民公社」〉,聯合報17版。
    劉愛生
    1997年11月14日,〈單身榮民死亡 家犬啃屍充飢 忠狗護主諷刺版 噬肉食骨血淋淋〉,中國時報。
    2000年6月18日,〈寰峰砂石場占河道 大溪農民抗議 擔心影響排洪 恐影響安全、危及農作 工地負責人允向老闆反映〉,聯合報。
    2004年8月21日,〈大漢溪防盜砂 消波塊封路 水利署、縣府昨調運60座 封堵兩農路 阻擋砂石車進入〉,聯合報B1版桃園文教。
    2004年9月25日,〈農路塌 盜採砂石惹的禍 林澤木涉租地盜採 與地主梁議云都遭函辦〉,聯合報B4版桃竹苗綜合新聞。
    四、學位論文
    王雯君
    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李慧慧
    2007《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人遷移史》,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秀玲
    1997《眷村的社會活動與社會資源─一個榮民社區之田野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智慧
    2003《從嶔岑與石濤農場人群的研究看離散人群的認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道明
    1995《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倫
    1997《眷村改建後眷戶社會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莒光新城社區為例》,台中: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政哲
    2004《大陳過台灣─1950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柴雅珍
    1997《戰後臺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一九四五-一九八七)》,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凱佩
    2003《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麗雯
    2004《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立梅
    2001《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鴻業
    2002《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於華
    2004《台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份變遷》,台南:台南師院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珊
    1980《台灣軍眷村的社區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伯仲
    1996《外省族群的社會心理分析:族群觀點、我群認同與社會距離》,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彭尉榕
    2005《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振孝
    2005《遷移、文化與認同:緬華移民的社群建構與跨國網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益誠
    1996《竹籬笆內外的老鄉們─外省人的兩個社區比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雲霞
    1980《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謝品華
    1996《新區域地理學的發展分析─兼以花蓮市大陳新村地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謝詩凌
    2002《鶯歌鎮民間信仰廟群與地方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頁資料
    大溪鎮公所網頁,www.dashi.gov.tw,檢索日期:2007/03/31。
    大溪鎮戶政事務所,http://www.tachi-house.gov.tw/index.asp,檢索日期:2007/10/18。
    大溪鎮農會資訊網,http://dahshi.efarm.org.tw/,檢索日期:2007/03/09。
    大溪鎮公所網頁,http://www.dashi.gov.tw/index-1.htm,檢索日期:2007/05/06。
    中華救濟總會網站,http://www.cares.org.tw/Introduce/Introduce%20cra.htm,檢索日期:2008/05 /2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3259009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9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900900.pdf91KbAdobe PDF21008View/Open
    25900901.pdf208KbAdobe PDF2867View/Open
    25900902.pdf152KbAdobe PDF2945View/Open
    25900903.pdf178KbAdobe PDF2883View/Open
    25900904.pdf365KbAdobe PDF21558View/Open
    25900905.pdf1717KbAdobe PDF23299View/Open
    25900906.pdf468KbAdobe PDF21618View/Open
    25900907.pdf365KbAdobe PDF21192View/Open
    25900908.pdf586KbAdobe PDF21379View/Open
    25900909.pdf240KbAdobe PDF2996View/Open
    25900910.pdf330KbAdobe PDF2159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