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56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205/145239 (79%)
造訪人次 : 52409626      線上人數 : 4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69


    題名: 族群音樂與認同 以花蓮高寮部落阿美族為例
    作者: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貢獻者: 張慧端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關鍵詞: 阿美族
    音樂
    認同
    高寮部落
    民族音樂
    復振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8 10:37:13 (UTC+8)
    摘要: 「音樂到底為我們記憶了什麼?音樂又如何的顯示認同的意義?」
    是本篇重要探討以及論述的核心概念。

    研究對象takoliyaw,即是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部落。論文的起點從一個阿美族的部落為主,探究部落裡的阿美族人音樂與認同之間的關係,並試著從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為主體,理解這群人如何歷經政權、宗教、環境的強勢與長期主導之下,仍持續扮演著記憶的核心與族群認同的一種標誌,族人也不斷能透過歌謠傳唱的方式來進行歷史的建構、維持其族群辨識範圍與邊界,其過程不斷影響內部整合與族群意識的凝聚。

    而這個行動包括積極地重新恢復傳統上的部落祭典;以及確立人與人之間的網絡,透過生活中的各項聚會模式來進行;如此,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才能在生活當中的各項活動系統內擁有一體感與歸屬感,並宣稱自己與別的部落或族群所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制度。筆者不斷在論文中論述的問題是,這群阿美族人從聚會活動中,如何地建構或重組過去的歷史,形塑集體記憶,同時在遺忘一些舊記憶之後也建立出新的記憶共同體。而這種「集體歷史記憶」(collective momory)與「結構性的健忘」(stuctural amnesia)的過程反映了族群的變遷狀態。循著這個概念,當研究高寮阿美族人共同創造歷史成了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時,應付現實環境的變遷時,集體的創造或溯源共同記憶,經常也是形成認同的重要過程。

    這是一個從音樂看見歷史;也是一個從音樂建構歷史的研究。從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音樂的傳唱、記載與行動記述了高寮的部落歷史、生活變遷、祭典的復振;進而看見自我認同及族群界線的討論。「作為認同建構的有效語言,音樂在此可視為一種過程。透過研究的各種現象例子,我們將觀察音樂如何積極地參與各種不同層次認同(如:性別的、民族的、社會的與政治的…)之建構。音樂與權力之間相關性的問題,經常與認同問題緊密地結合。這仍是相當吸引著我且相當有價值的一種面向與發展,啟發了我許多的反省與思考;將音樂看作一種社會活動的現象,甚至是一種手段與工具;藉由對音樂活動的考察,瞭解阿美族人如何透過音樂來達成不同層次的認同。

    音樂除了可以記憶過去也可以反映持續發生變動的過程,同時也紀錄了自身認同持續的改變與適應。這樣的紀錄是當我們無法從文字的載述中尋求的時候,它早就已記取的部分,並作為族群認同重要的基礎與延續的依據。此外,在形塑、凝聚族群、部落集體的認同上,也是透過傳唱之中的內聚力得到了驗證。儘管是族人在社會上或是生活上的處境為何,是因為透過歌唱的場景將共同體的概念注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這樣的場景中,並不只是僅僅只是一種慰藉,而是每一個參與者用音樂的記憶來對自身文化的一種體認與追尋。
    takuliyaw部落歷經時間、空間的改變,自教會進入、人口外流、漸漸又受到本土意識的重視、復振豐年祭等等。在這之間,音樂始終扮演著族人共生的關係,對於民族、社會、文化的認同也表現在音樂之中。成員間的凝聚力,是靠著日常生活的密集互動,更清楚的說,應是藉由音樂聚會的活動中從傳達共同的語言、文化,而建立出成員間的關係。使用這樣的傳唱機制,是一種具體在時間、空間轉換過程中,表現出族群內部主動性建構的主體意識。

    因此,在形塑、凝聚族群、部落的集體認同上,族群文化的價值與規範是透過ilisin的展演而進行的,並且希望透過文化活動再度將部落的集體認同凝聚起來,於是在場內的所共有的規範制度,都可以說是一個在參與者與另一個參與者的彼此溝通、確認的場域,在每一段音樂的展演中就是一個連結的過程。同時,音樂當中所表現出的即是“部落一體”所代表的凝聚意含,因而年齡階級組織與老人權威在此成為族群認同的核心,族群文化的持續力。這樣認同所產生的共識,是一個共同營造的關係,而且是一種較能展現族人自主性的方式。從音樂活動中很容易讓參與者勾起許多共同的回憶、對於生命的相似感受,甚至激起集體性的認同,如同認同自己的部落、自己的族群、自身所處的位置、應該如何與他人之間形成共同的力量等等。這樣凝聚出來的集體認同,同時也是在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下所產生的,所以在場景裡的集體認同不僅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的,在面對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音樂傳唱中營造的集體認同更能夠成為族人面對社會的力量。

    音樂始終扮演著一個重要的媒介,作為族群內部不斷自我認同自我累積的一種文化傳承,這樣的力量成為族人主動凝聚彼此的關鍵基礎,作為更為有力、準確的切入點與施力點。音樂與族群之間的感應與連結關係,是一種認同過程所形成的產物,而對於音樂中所隱藏的記憶、或者是意識,更是難以抹滅的,儘管社會變遷,在族人心中,這些音樂扣連著的,依然是當年的情景、情境與共同的期盼。音樂過程中所被訂定的規範來達到彼此間認同上的意義,我們可以說幾乎就是連結「過去」與「現在」可以將部落族人緊密結合的一種方式,並且產生共同的行動,建立一個共同理想的認同途徑。
    參考文獻: 王明珂
    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雜誌》91:6-19
    1994 (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3:119-140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不著撰人
    2000 玉里鎮高寮村阿美族豐年祭活動大會手冊
    李亦園等著
    1962 《馬太鞍的物質與文化》 中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57 (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研究所集刊第四期》
    玉里鎮志編篡委員會
    2004 《玉里鎮誌》初稿(未出版)
    李來旺 編著
    1992 《牽源》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吳明正
    2003 (高寮部落歷史)玉里鎮公所提供
    花蓮農田水利會
    1987 《台灣省花蓮農田水利會會誌》花蓮:花蓮農田水利會
    黃宣衛
    1989〈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接續性〉《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75-108
    1997(歷史的建構與異族意像)《從週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67-203
    1999(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歷史與記憶)時間、歷史與記憶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頁485-542
    許木柱
    1990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收於徐文光、宋文理合編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27-156 台北:巨流
    阮昌銳
    1969 〈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第十八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69 〈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第十九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廖守臣、李景崇
    1998 〈秀姑巒阿美族的部落歷史及開拓情形〉,《阿美族歷史》:149-152。台北:師大書苑。
    廖上信等著
    1979 《台灣神學論刊—阿美族的曙光:阿美族教會史略》台北:台灣神學院 頁149-150
    廖守臣、吳明義
    1985 《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
    廖守臣、許木柱、吳明義
    2001 〈阿美族史篇〉,《台灣原住民族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黃貴潮
    1988〈豐年祭之旅〉。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1988〈宜灣阿美族的傳統kawas觀念〉《思與言》26(4):341-354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斌雄 胡台麗
    1987 《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89 《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衛惠林
    1953 〈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組織階級制度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2-9
    1972 (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第八冊 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慧端
    1987 〈阿美族固有的社會組織〉《國立編譯館館刊》16(2):243-252
    1995 〈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變遷〉《考古人類學刊》50:54-64
    陳文德
    1989 〈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53-74
    音樂文獻
    黑澤龍潮
    1973 《台灣高砂族音樂》,東京:雄山閤。
    呂炳川
    1979 《呂炳川音樂論述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許常惠
    1988 《民族音樂論述稿二》台北:樂韻出版社
    明立國
    1991 〈阿美族鼓的節奏及萁語言現象〉《民俗曲藝》 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71:144-161
    1999 《奇美之歌》,台東:觀光局東海岸。
    林信來
    1979 《台灣阿美族歌謠研究》,花蓮,作者自刊。
    1983 《台灣阿美族民謠謠詞研究》台東:作者自刊。
    1985 《台灣卑南族及其民謠曲調研究》 台東
    1988 〈阿美族的民歌〉《第四屆中國民族音樂學會議記錄》P.73-90
    1999 〈阿美族的祭儀歌舞〉《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會──原住民音樂研究與展望》台東縣88年文藝季
    吳明義
    1993 《哪魯灣之歌:阿美族民謠選粹一二0》,台東:觀光局東海岸。
    駱維道
    1982 Tribal Music of Taiwan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i and Puyuma
    Styles(台灣的部落音樂──以阿美族及卑南族的風格為主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00 〈卑南族的多聲部歌唱技巧及社會組織〉《山海文化雙月刊》 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21、22:31-41 (殷麗君 譯)
    黃朝貴口述 黃宜衛整理
    1988 〈漫談阿美族的口琴Datok〉《台灣風物》38.2:75-88
    1990 〈阿美族歌舞簡介〉《台灣風物》頁40.1:79-90
    1995 〈漫談阿美族的口琴〉《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第2卷第3期「Fancilay `Saaniwan美麗的宜灣」:頁65 -71。
    巴奈˙母路
    1999 (從阿美族歌謠分類對原住民族音樂的省思)《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會—原住民音樂研究與展望 台東縣88年文藝季
    林清財
    1988 《希拉雅族祭儀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a (從歌謠看台灣希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合編,頁475-498 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5b (平埔族的音樂文化)《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陳郁秀主編 頁247-267
    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2001 〈歌詞、語言與意義:以台灣西拉雅歌謠為例〉《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原住民音樂在南島語族文化圈的地位》 行政院文建會委員會 170-183
    胡台麗
    1995 〈夏賽矮人祭歌舞祭儀的「疊影」現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9:1-61
    浦忠勇
    2000 〈誰在耕耘台灣原住民的音樂世界──觀察鄒族編製奧福音樂教材〉《山海文化雙月刊》 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21,22:67-70
    錢善華
    1989 〈阿里山鄒族特富野Mayasvi祭典音樂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29-52
    史惟亮
    1967 〈阿美民歌分析〉《音樂學報》台北:幼獅文化 5:17-22
    許常惠
    1994 〈台灣原住民音樂採集回顧〉《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第一期第1卷P.12-25
    論文類
    陳鄭港
    1995 《泰雅族音樂文化之流變以大嵙崁群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林桂枝
    1995 《阿美族里漏社MIRECUK的祭儀音樂》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孫俊彥
    2000 《阿美族馬蘭地 區複音歌謠研究》 私立東吳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蘇恂恂
    1983 《蘭嶼雅美族歌唱曲調的分類法》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王宜雯
    1999 《從宜灣阿美族JLISIN(豐年祭)看變遷中之祭典音樂文化》國立師範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吳榮順
    1988 《布農族傳統歌謠與祈禱小米豐收歌的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洪汶溶
    1992 《邵族音樂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許皙雀
    1989 《古樓村排灣族五年祭及其祭典音樂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國外文獻
    Cohen.A.P.
    1992(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Y.:Routledge
    Calhoun Craig(ed.)
    1994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Oxford:Blackwell.
    Malinowski Bronislaw
    1945 The Dynamics of Culture Changes:A Inquiry into Race
    Relations in Afaica.Phyllis M.Kaberry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玉里戶政事務所全球資訊服務網
    http://www.hl/gov.tw/981/
    高寮國小全國資訊網
    Hhttp://www.glps.hlc.edu.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89259019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901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5901901.pdf77KbAdobe PDF2987檢視/開啟
    25901902.pdf129KbAdobe PDF2870檢視/開啟
    25901903.pdf174KbAdobe PDF2845檢視/開啟
    25901904.pdf227KbAdobe PDF21078檢視/開啟
    25901905.pdf370KbAdobe PDF22341檢視/開啟
    25901906.pdf523KbAdobe PDF21724檢視/開啟
    25901907.pdf603KbAdobe PDF21851檢視/開啟
    25901908.pdf697KbAdobe PDF21405檢視/開啟
    25901909.pdf246KbAdobe PDF2852檢視/開啟
    25901910.pdf185KbAdobe PDF21772檢視/開啟
    25901911.pdf5680KbAdobe PDF295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