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67012      Online Users : 81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86


    Title: 布農族卡社群之氏族(Sidoq)研究-以潭南部落為例
    Authors: 范文鶯
    Contributors: 張駿逸
    范文鶯
    Keywords: 氏族
    氏族組織
    認同
    恢復傳統姓氏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3:20:53 (UTC+8)
    Abstract: 身為一個布農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氏族」,這是身為布農族人的責任也是義務。過去歷經不同政府統治,氏族組織從清代的賜姓政策、日治末期的改姓名運動加上國民政府漢姓名政策後,破壞了原本的姓氏結構而遭部分瓦解。氏族功能的式微使得氏族不再是影響布農族社會的重要推手,取而代之的權力迫使布農族傳統社會組織的快速解體。氏族的沒落是否代表一個部落的變遷?筆者從氏族組織的角度切入、回顧過去與詮釋現在潭南部落的變遷過程,並闡述其改變的原因及特殊性。
    本論文從過去傳統氏族功能至當代-婚姻、政治、宗教、經濟之氏族運作,做為觀察潭南部落氏族功能運作的指標,提供未來氏族延續性的參考。根據研究所得之結果,氏族運作的軌跡,可分為三部分:
    一、 適應:漸變符合社會形式
    有些氏族功能的消失是因為不合時宜;有些氏族功能的轉變是為了適應社會;有些氏族功能的延續則是本質用途的傳遞。
    二、 尋根:恢復傳統姓氏
    惟有積極恢復傳統姓氏,找到自己所屬的「根」,才能讓布農族人原有的親族組織-氏族制度得以傳衍下去。
    三、 傳承:未來延續性
    透過文化的認同,勾連著氏族成員間彼此的親屬、社會關係,並凝聚氏族之間的認同感及向心力,來強化氏族成員間認同意識,使之氏族更能活絡於布農社會裏。
    從結論的分析,乃得知氏族運作的軌跡,不是從有到無,突然消失不見的。而是漸進的、修正的、漸變的。漸漸符合現代社會潮流的發展及為適應社會的變遷,而修正變成現代所能接受的型式,所以,氏族的功能不是消失不見,而是以另一種可以符合現在社會的型式、概念而存在。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中日文書籍
    (一)專書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第二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王明坷,《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文崇一,《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羣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
    田哲益,《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書苑,2002。
    《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上冊,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6。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北:晨星出版社,2003。
    石 磊,《親屬研究小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呂秋文,《布農族社會變動與傳統文化》,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芮逸夫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
    阮昌銳,《布農族的歷史淵源與親屬組織》,台中:台灣省布農族文化經濟發
    展協會,1995。
    佐山融吉,余萬居譯,《蕃族調查報告:武崙族前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圖
    書館特藏室,1919。
    岡田謙,余萬居譯,《原始家族:Bunun族的家族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8。
    林瑞穗,《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委託計劃,1996。
    東海大學建築系潭南重建隊,《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原住民聚落重建規劃》,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系,2000。
    胡幼慧,《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6。
    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 南投縣》,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原舞者編,《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00。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黃文新譯,《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5。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2。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
    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卷),南投:省文獻會,1997。
    葉家寧,《布農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黃應貴,《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
    《台東縣史:布農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
    《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分司,2002。
    路易斯‧享利‧摩爾根著,楊東蒓、馬雍、馬巨等譯,《古代社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
    Marvin harris著,蕭秀玲譯,《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
    劉斌雄、黃應貴等《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人類學研究報告》,(上、下二冊),
    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高砂族調查書》第一篇、第二篇,台北:中央
    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
    文獻會,1998。
    鄭安晞,《台灣最後祕境》,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頁182。
    藤井志津枝,《理蕃》,台北:文英堂,1997。
    (二)期刊論文
    丘其謙,〈卡社群布農族的親屬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0,頁133-193。
    〈布農族卡社群的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4,頁73-94。
    伍錐,〈Hanidu(靈)與布農人〉,《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原舞者編,2000,頁21-23。
    林柏壽,<布農潭南的鳥類資源>,《部落山林記事 布農的家-潭南社區文化傳承系列-自然生態篇》,台中:浩然基金會,2001,頁158-173。
    馬淵東一,林衡立譯,〈台灣中部土族的社會組織(上)〉,《大陸雜誌》,5.1,台北:大陸雜誌社,1952,頁11-16。
    〈台灣中部土族的社會組織(下)〉,《大陸雜誌》,5.2,台北:大陸雜誌社,1952,頁55-58。
    〈ブヌン族に於ける獸肉の分配と贈與〉,《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東京:社會思想社,1974,頁95-96。
    陳奕麟,〈由「土著觀點」探討傳統漢人親屬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頁1-18。
    陳其南,〈光復後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黃應貴主編,1998,頁89-110。
    葉春榮,〈家與祖先崇拜〉,《親屬研究小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頁1-20。
    黃應貴,〈布農族社會階層的演變:一個聚落的個案研究〉,《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頁331-349。
    〈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臺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頁115-149。
    〈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頁105-132。
    〈東埔社布農人的家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4,頁85-114。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頁1-30。
    〈「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台灣政治學刊》,3,台北:台灣政治學會,1998,頁115-193。
    衛惠林,〈台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頁1-30。
    〈布農族北部群的二部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9/1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57,頁22-33。
    (三)博、碩士論文
    方志榮,〈血、IS-ANG 與布農族的親屬關係-以崙天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敏慧,〈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政策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
    域布農族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乃沛,〈家與親屬:以紅石布農人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余明德,〈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
    李家源,〈合作、競爭與衝突:潭南的災後重建與社會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3。
    林澤富,〈日治時期南投地區布農族的集團移住〉,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
    陳運棟,〈布農族親屬組織的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1984。
    黃源致,〈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葉家寧,〈高雄縣境內布農族遷移史:兼論遷移動因與「聚落」概念的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1995。
    楊淑媛,〈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楊昇展,〈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姓名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2004。
    鄭安睎,〈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至193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
    鄭瑋寧,〈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二、西文書籍
    Burgess R. Field.Research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London:Unwin Hyman, 1989。
    Bogdewic, Stephen P.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bury Park:Sage, 1992。
    Fortes, M. The Web of Kinship among the Tallensi,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Holy, Ladislav.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Kinship, London:Pluto Press, 1996。
    Murdock, George P.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1949。
    三、網站資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國各縣市原住民族別登記人口數統計表,2006。
    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5月30日,網址:http://others.apc.gov.tw/popu/9501/aprp5g02.htm。
    南投縣信義鄉戶政事務所,信義鄉戶政事務所95年2月底各村人口數統計表,2006。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5日,網址:http://village.nantou.gov.tw/hicg/03.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1259001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90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