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資料 一、中文書籍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 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 王兆鵬,路檢、盤查與人權,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李學燈,證據法比較研究,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李鴻禧譯,蘆部信喜著,憲法,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增訂六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2003年4月初版。 吳景芳,刑事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初版。 吳麗琪譯,Claus Roxin著,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初版。 林燦璋,緝毒工作中臥底偵查及誘捕抗辯之探討,刊於警學叢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一九九四年九月。 城兆毅,臥底偵查與法治國原則─論法治國採行臥底偵查程序之可行性途徑,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六月。 翁岳生,憲法解釋與人民自由權利之保障,收於第二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 倪子修,秘密證人與刑事程序,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琪,組織犯罪與臥底偵查,台灣苗栗地方法院檢察署八十八年度及八十九年度研究報告。 陳文琪,臥底偵查法制化芻議,刊於法務通訊第二O七八期,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四日,第三版。 陳文琪,「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一),刊於法務通訊第二O九二期,民國九十一年七月十一日,第四版。 陳文琪,「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二),刊於法務通訊第二O九三期,民國九十一年七月十八日,第三版。 陳文琪,「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三),刊於法務通訊第二O九四期,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第三版。 陳文琪,「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四),刊於法務通訊第二O九五期,民國九十一年八月一日,第五版。 蔡聖偉,妨害秘密罪章的新紀元(下),月旦法學雜誌第七十一期,二○○一年四月。 陳文琪,「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五),刊於法務通訊第二O九六期,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八日,第三版。 陳志龍,秘密通訊自由之侵害及其取得證據之適格性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九年六月。 陳志龍譯,Hassemer著,刑事程序中的法定性與便宜性,刑事法雜誌第四十卷第三期。 陳新民,德國十九世紀「法治國」概念的起源,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五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陳瑞仁,搜索門檻「相當理由」之內涵,司法周刊第一○三八期,民國九十年七月四日。 陳運財,監聽之性質及其法律規範─兼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草案」之爭議,東海法學研究第十三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 陳運財,通訊之監察,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彭南雄,當前美國聯邦政府防制組織犯罪策略,法務通訊第一七三三期,民國八十四年七月。 黃朝義,誘捕偵查與誘陷抗辯理論,警大法學論集創刊號,一九九六年三月。 黃惠婷,不正訊問方法之禁止─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臺上字第一四五六號判決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十六期。 蔡碧玉,從「偷拍事件」談隱私權保護之刑事立法,法令月刊,第四十九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一日。 楊雲驊,秘密證人與公正審判程序─我國大法官會議解釋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的比較分析,刑事法雜誌第四十四卷第三期。 楊雲驊,證據使用禁止在個案上的判斷過程─以電話分機聆聽案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十三卷第二期。 楊雲驊,從釋字第五三○號解釋淺論檢察一體原則及限制,法學雜誌(創刊號),二○○二年一月。 楊雲驊,法官保留與檢察官的緊急搜索權,法學講座第五期,二○○二年五月。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二月。 蔡秋明,英美證據法自由排除原則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年六月。 蔡碧玉,刑法部分修正條文重點簡介,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一期,一九九九年八月。 謝秉錡,試論秘密證人之保護制度─以拒絕證言權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五卷第二期。 英文資料 Arnold H. Loewy, Police-Obtained Evidence and The Constitution: Distinguishing Unconstitutionally Obtained Evidence from Unconstitutionally Used Evidence, 87 Mich. L. Rev., 1989. Art Buckwalter, Surveillance and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 Boston, Butterworth Publishers, 1983. Bennett L. Gershman, Toward a Common Law for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2 Geo. Wash.L.Rev. at at 1589(1983)(reviewing Gerald M. Caplan ed., ABSCAM Ethics: Moral Issues and Deception in Law Enforcement(1983)). Damaska, Evidentiary Barriers to Conviction and Two Models of Criminal Procedure: Comparative Study, 121 U.Pa.L.Rev.,1973. Donald Dipps , Against Police Interrogation—And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78 J. Crim. L. & C. , 1988.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修訂再版。 Fijnaut, C./Marx, G.T., Undercover-Police Surveillanc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Kluwer International, 1995. Gary T. Marx, Undercover-Police Surveillance 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Gerard E. Lynch, RICO: The Crime of Being a Criminal, Parts &II , 87 Colum . L. Rev., 1987. John Calvin Jeffries, Jr., Legality, Vague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enal Statutes. 71 Va. L. Rev., 1985. Joshua Dressler , Understanding Criminal Procedur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7. Joshua M. Levin, Organized Crime and Insulated Violence : Federal Liability For FllMegal Conduct In The Witness Protection Program, The Jour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Vol.76 No.1, 1985. Kalpan, The Limits of Exclusionary Rule,26 Stan. L. Rev., 1974. Mark Berger, The Exclusionary Rule and Confession Evidence: Some Perspectives On Evolving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and Wales, 20 Anglo-Am. L. Rev., 1991. Mary I. Coombs, Shared Privacy and the Fourth Amendment, or the Right of Relationships, 75 Cal. Rev.1593, 1987. Michael Girodo, Symptomatic Reactions to Undercover Work, The Jour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Vol. 179, No.1991.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9月二版。 Montanino, Protecting Organized Crime Wit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Comparative and Applied Criminal Justice, Vol.14,1990. Potter Steward, The Road to Mapp v. Ohio and beyond: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the Exclusionary Rule in Search-and-Seizure Cases, 83 Colum.L. Rev., 1983. Sharon E. Abrams, Comment, Third-Party Consent Searches,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Fourth Amendment, 75 J. Crim. L. & Criminology 963, 1984. Stephen J. Markman & Paul Marcus, Miranda Decision Revisted: Did It Give Criminals Too Many Rights ?,57 U.M.K.C.L. Rev., 1988. Welsh S. White, Evidentiary Privileges and The Defendants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Introduce Evidence , 80 J. Crim. L. & Criminology, 1989. Yale Kamisar, Remembering the “ Old World ”of Criminal Procedure: A Reply to Professor Grano , 23 U. Mich. J.L.Ref,1990.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二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下冊,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下冊,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0月二版。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一版。 林鈺雄,檢察官論,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4月一版。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中華民國憲法,空中大學,民國八十六年八月修訂再版。 法治斌,人權保障與司法審查,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初版。 段重民譯,Stephen A. Saltzburg著,美國聯邦證據法論,司法院,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段重民、法治斌合譯,美國法律論壇,幼獅文化有限公司,1975年12月。 高忠義譯,刑事偵訊與自白,商業周刊出版公司,2000年2月1日初版。 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民國九十年一月。 許玉秀、許迺曼、林鈺雄、齊藤誠二合著,法治國之刑事立法與司法,自刊,1999年8月初版。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初版。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1998年修訂五版。 陳浩然譯,石井一正著,日本實用刑事訴訟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5月一版。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一版。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自刊,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再訂初版。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爭議問題研究,自刊,民國八十八年初版。 張瑞明,刑事證據法論,自刊,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再修訂版。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2000年。 張麗卿,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八年三月增訂初版。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八年十月第一版。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之運作,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一版。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二版。 黃朝義,無罪推定原則,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8月初版。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證據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初版。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下冊,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三次修訂版。 董璠輿、宋英輝譯,土本武司著,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初版。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例題演習,自刊,1994年。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裁判百選,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蔡墩銘譯,德日刑事訴訟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蘇永欽,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蘇永欽,違憲審查,學林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二、 期刊論文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簡介,收於氏著: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一九九九年三月。 伍偉華,論違法監察通訊所得資料之證據功能,軍法專刊第四十八卷第三期。 江舜明,通訊一方同意「監聽」問題之探討,法學叢刊,第一百八十三期,民國九十年七月。 汪如蓉,對抗組織犯罪之法規範,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六月。 何賴傑,告知義務與第三審上訴之限制,臺灣本土法學雜誌創刊號,一九九九年四月。 李茂生,刑法秘密罪章新修條文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一期,一九九九年八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於第二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 李瑞敏,論通訊一方之監察─以電話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為主,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七卷第一期。 吳巡龍,新法下緊急搜索之心證門檻、要件及違法搜索之證據排除,發表於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吳景芳,刑事被告緘默權之研究,中興法學第四十三期。 吳榮修,毒品犯罪案件宜否採行臥底警探制度之研究,刊於法務部調查局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八十五年,法務部調查局編印,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林山田,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軍法專刊第四十五卷第四期,一九九九年。 林鈺雄,從基礎案例談證據禁止之理論與發展,刊於「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祝壽論文集,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 林鈺雄,違法搜索與證據禁止,收於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八卷第二期。 林鈺雄,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一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林鈺雄,論被告地位之形成,台灣本土法雜誌第二期,一九九九年六月。 林鈺雄,論偵查法官—兼論法官保留原則與直接審理原則,法治國之刑事立法與司法—洪福增律師八秩晉五壽辰祝賀論文集,一九九九年八月。 林鈺雄,論告知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六十期,二○○○年五月。 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與直接審理原則,收於氏著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二○○二年九月。 林東茂,臥底警探的法律問題,刑事法雜誌第四十卷第四期,一九九六年八月。 林東茂,臥底警探的程序法問題,收於刑事法系列研討會(一)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二○○○年四月。 林裕順,誘捕偵查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六年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