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50419      Online Users : 8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479


    Title: 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系統研究:以台灣創價學會為例
    Study on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of Institutional History Memory : A Case Study of the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uthors: 李麗芳
    Lee, Li-Fang
    Contributors: 王梅玲
    Wang, Mei-Ling
    李麗芳
    Lee,Li-Fang
    Keywords: 機構歷史
    機構記憶
    數位典藏
    後設資料
    加值應用
    institutional history
    institutional memory
    digital archives
    metadata
    value-added applications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9-04 15:24:2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機構歷史記憶與數位典藏建置需求之研究,針對整合機構各項重要的資料、檔案等,透過建構數位典藏系統具體呈現該機構的重要歷史及發展歷程,並研擬、規劃進行數位化作業、訂定後設資料格式,建立理想合宜的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系統,並能充分地加值應用,以符合機構及民眾、研究人員之實際需求及期待,創造最高效益。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機構歷史記憶與數位典藏產生的意涵與價值。
    二、研訂機構歷史檔案文獻的後設資料格式與典藏品數位化作業。
    三、發展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系統網站,以支持機構歷史資訊檢索與瀏覽需求。
    四、提出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系統的建置模式芻議。
    本研究之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共包含五個層面:(1)機構歷史記憶與數位典藏。(2)機構史記憶典藏數位化與後設資料研訂。(3)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網站檢索與瀏覽。(4)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系統建置。研究對象為潛在使用者與需求者,並輔以機構歷史及文化典藏之研究,主要採行個案研究法、深度訪談法,參考相關文獻與前測後完成研究工具「創價重要主管訪談大綱」、「文教及圖資人士訪談大綱」主要涵蓋四個面向,訪談完成創價重要主管7名、文教圖資人士7名,共14位受訪者。
    本研究之訪談分析共得以下四個主要結論:(1)機構歷史記憶透過數位典藏系統,不僅可以作為內部歷史發展依據,呈現機構歷史成立的宗旨、意義可以與社會產生互動,亦可透過應用加值如策展、文創商品、出版等,創造出更大價值。(2)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系統,考量機構經費、技術及人力等情況,選用具有資料典藏與策展功能的自由軟體OMEKA S。(3)創價會史後設資料格式欄位結合都柏林核心集元素(DC)、CDWA及EAD並參考文化部,訂定8項格式。包括1.會史。2.人物。3.建築。4.出版品。5.檔案。6.文物。7.照片。8.影音作為資料建檔的基礎。(4)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網站,資訊檢索可以關鍵字檢索、進階檢索則可依年代、主題、地區進行檢索;瀏覽則可以從網站的創價記憶項目下,進入檢索畫面,依照典藏歷史記憶之文物、檔案等分門別類進入檢索。在瀏覽功能方面,在網站首頁可以看到導覽列,導覽列下有子項目,點進去就可以看到各子項目的文字、圖表的頁面。頁面上方會有導覽路徑標示;瀏覽檢索則依照館藏分類表所定的分類預覽方式呈現。(5)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網站,在加值應用方面,可以積極發揮教育、展示、文創、出版、傳播等功能。
    根據本研究整體研究結果,建構出「機構歷史記憶數位典藏系統」,並對於推動文教工作、NGO等機構提出以下七點建議:(1)為保存與推廣機構歷史記憶應設立機構史專責單位。(2)在人力資源有限情況下,可由機構的秘書或出版部門來進行統籌。(3)啟動建構計劃時,各部門除了進行清點典藏文物資料,仍須徵集老照片、歷史物件等以建構完整機構歷史記憶。(4)進行數位典藏的資料首先以機構歷史相關的文獻、刊物開始整理,並應籌劃口述歷史訪談。(5)機構歷史記憶典藏內容場域涵蓋整個台灣及離島。(6)機構歷史記憶典藏應確認每筆資料智慧財產權歸屬及取得授權才能公開。(7)為做好永續經營與維護,需定時進行資料及系統更新。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needs for digital archiving. It focuses on integrating various important data and documents of the institution, presenting its significant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The study also plans and formulates digitization operations, establishes metadata formats, and creates an ideal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for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that can be fully utilized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the public, and researchers, thereby creating maximum benefits.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and digital archiving.
    (2) To develop metadata formats for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digitization operations for archival materials.
    (3) To develop a website for the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of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to support the retrieval and browsing needs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4) To propose a mode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for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The digital archiving of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encompasses five aspects: (1)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and digital archiving; (2) digit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and development of metadata; (3) retrieval and brows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digital archiving website; (4) establish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potential users and demanders, supplemented by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al collections. The study primarily employs case study method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referenc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using research tools such as the "Key Executive Interview Outline" and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 Personnel Interview Outline," covering four main aspects. A total of 14 respondents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7 key executives and 7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 personnel.
    The interview analysis of this study yielded the following four main conclusions: (1) Through the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can not only serve as a basis for intern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interact with society by presenting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stitution's history. Additionally, it can create greater value through applications such as curation, cultural products, and publications. (2) Considering the institution's budget, technology, and manpower, the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for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will utilize the free software OMEKA S, which has data archiving and curatorial functions. (3) The metadata format for the history of the organization combines elements from Dublin Core (DC), CDWA, and EAD, referencing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establishes eight formats: 1. Organizational History; 2. Individuals; 3. Architecture; 4. Publications; 5. Archives; 6. Artifacts; 7. Photographs; 8. Audio-Visual materials as the basis for data archiving. (4)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digital archiving website allows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rough keyword searches, while advanced searches can be conducted by year, theme, and region. Browsing can be done under the "Soka Memory" section of the website, leading to the retrieval interface categorized by artifacts and documents of historical memory. In terms of browsing functionality, the homepage features a navigation bar with sub-items that, when clicked, display pages containing text and charts. A navigation path is indicated at the top of the pages; browsing retrieval i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preview established by the collection classification table. (5)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digital archiving website can actively leverage educational, exhibition, cultural creation, publishing,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for added value.
    Based on the overall research results, a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for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the following seven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or promot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work and NGOs: (1) A dedicated unit for institutional history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2) In cases of limited human resources, the institution's secretariat or publishing department can coordinate the efforts. (3) When initiating the construction plan, all departments should not only inventory the archived artifacts but also gather old photographs and historical objects to build a complete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4) The digitization of data should begin with literature and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institutional history, and plans for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should be developed. (5) The cont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memory collection should encompass all of Taiwan and its outlying islands. (6) The ownership and author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 each piece of data should be confirmed before public release. (7) To ensure sustainabl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regular updates of data and systems are necessary.
    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月全國區長會 林釗理事長期勉全體幹部 認真鑽研御書 實踐敬人哲學(2022.7.8)。創價新聞,1版。
    97年度公開徵選計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百科。檢自
    https://wiki.teldap.tw/index.php?title=97%E5%B9%B4%E5%BA%A6%E5%85%AC%E9%96%8B%E5%BE%B5%E9%81%B8%E8%A8%88%E7%95%AB。上網日期2023年12月18日。
    Gary Cleveland, "Digital Libraries :Definitions, Issues and Challenges," UDT Occasional paper#8,1998, from https://archive.ifla.org/VI/5/op/udtop8/udt-op8.pdf
    QIAO(2004)。歷史是甚麼?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素質課程。檢自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5011709/http://philosophyol.com/dept/sophia/course/content/history/200410/36(7)html)。上網日期:2023年7月9日。
    tzu.(2019)。從物件、數位典藏到開放文化資料──博物館的數位典藏活化,漫遊小室。檢自
    https://medium.com/wander-kammer/%E5%BE%9E%E7%89%A9%E4%BB%B6-%E6%95%B8%E4%BD%8D%E5%85%B8%E8%97%8F%E5%88%B0%E9%96%8B%E6%94%BE%E6%96%87%E5%8C%96%E8%B3%87%E6%96%99-%E5%8D%9A%E7%89%A9%E9%A4%A8%E7%9A%84%E6%95%B8%E4%BD%8D%E5%85%B8%E8%97%8F%E6%B4%BB%E5%8C%96-6a194a0b8100。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中央日報(1963.4.12)。「日蓮教」宣佈解散 警方嚴禁再有活動 違反者依戒嚴法懲處。中央日報。3版。國資圖數位典藏。檢自
    http://tbmc.nlpi.edu.tw:8080/cnnewsapp/start.htm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2011)。100年度「校史與機構歷史管理研習班」。檢自https://www.lac.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29。上網日期2023年7月9日。
    王梅玲(2001)。數位圖書館課程之規劃與設計。國家圖書館館刊。2。108。
    王梅玲、蔡明月、陳志銘(2008)。台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2。
    王梅玲、蔡明月、陳志銘、柯雲娥、蔡佳縈、陳勇汀、林怡甄 (2008)。台灣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建構之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1)。19。引自: https://jlis.glis.ntnu.edu.tw/ojs/index.php/jlis/article/view/504
    王梅玲、謝寶煖(2014)。圖書資訊學導論。台北市:五南,349。
    台灣創價學會 創價新聞(2017)。創立之志。牧口常三郎:創價教育的源流。台北市:財團法人創價文教基金會。19-28、48-55。
    台灣創價學會 創價新聞(2018)。創立之志。戶田城聖:偉大的「師弟」之道。台北市:財團法人創價文教基金會。70-71。
    台灣創價學會(1992)。走過歷史。臺灣廣布三十年。台北市:福運雜誌社。12-34
    台灣創價學會(2007)。師弟傳承 一人立起。冬必為春 台灣廣布45週年紀念特輯。台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8-31
    台灣創價學會(2007)。師弟傳承 一人立起。冬必為春 台灣廣布45週年紀念特輯。台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84-189、194-201
    台灣創價學會(2011)。附錄。三十而立 青年部成立30週年紀念特輯。台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創價學會(2013)。和平運動 使「悲慘」二字從世間消失。台灣sgi師弟原點之日五十週年紀念特輯 春暖花開滿庭芳香。台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創價學會(2022)。文化、教育、和平發信地。奮戰一甲子 台灣廣布60週年紀念特輯。台北市:創價文教基金會。
    台灣創價學會官網。檢自
    https://www.twsgi.org.tw/intro.php?level1_id=2&level2_id=3。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史曜菖(2018)。中學校史撰寫與學校本位課程設計之探討-以復旦中學為例。校史解碼:數位典藏與校史經營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向創價顧問群 致上衷心感謝之意(2017.1.17)。創價新聞,1版。
    朱麗美(2021)。大學校史館網站內容資訊架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44abf。
    江映青(2007)。校史在於揭露:博物館做為一種方法。成大校刊。277。7
    池田大作中文網。首頁 » 資料庫 » 詳細履歷。檢自
    https://www.daisakuikeda.org/cht/sub/resources/records/curriculum-vitae/。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池田大作先生前往靈山(2023)。創價新聞。1-3版。2139期
    池田大作創價學會編譯(2008)。〈立正安國〉。《新.人間革命(第四卷)》,台北:正因文化。
    何文雄(2012)。數位典藏的創新思維。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11(7)。檢自https://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5833&lid=670。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何智霖 (2014)。談數位資源對歷史研究之影響--以國史館數位典藏為例,國史研究通訊,27-36。
    余國瑛(2008)。從數位化看傳統典藏管理工作的變革,國史館館訊,1,66。
    吳宇凡(2018)。從畢業紀念冊看校園記憶建構與符號認同。校史解碼:數位典藏與校史經營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40。
    李平(2004)。從學理談校史編纂與校史室的規劃--以臺北縣立三重高級中學為例,重中論集,4,81-101。
    李惠玲(2020)OmekaS作為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PPT。檢自
    https://scholars.lib.ntu.edu.tw/server/api/core/bitstreams/1455edb4-768c-4314-8b78-d936781d0acf/content。上網日期:2024年6月1日
    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的檢索
    周旻邑(2010)。高中校史檔案管理與運用 以台灣光復前成立之中等學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8。
    周俊武(2020)。創價學會及其歷任會長。關愛人性 善待生命:池田大作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愚文(2017)。校史館與學校發展的傳承暨創新 評《校史館管理:理論與實務》。《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0,23-25
    周樑楷(2019)。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自覺。中興大學歷史系。檢自
    http://www.history.nchu.edu.tw/news_detail.php?Key=177。上網日期:11月9日。
    林巧敏(2013)。歷史學者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1-2,77-116
    林巧敏(2018)。百年國小校史資源與管理作業之調查分析。校史解碼:數位典藏與校史經營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林信成(2010)。數位典藏資源共享平臺之建置。檔案季刊,9(2),3。
    牧口常三郎(2004)。創價教育體系(1)。臺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金觀濤、劉青峰、Jin, Guantao、Liu, Qingfeng(2007)。歷史研究的客觀性--論觀念史圖像中的真實,新史學,87-119。
    故名譽理事長朱萬里先生追思(2016)。創價新聞,第一版。
    柯皓仁(2018)。校史解碼:數位典藏與校史經營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4。
    為佛法西還奉獻心力 朱名譽理事長嘔心瀝血35載 中譯版御書表心願 (1997.10.8)。創價新聞,第1版。
    胡述兆、王梅玲(2003)。圖書資訊學導論。台北市:漢美。
    范紀文、何建明、李德財(2001)。從典藏資料交換角度探討Metadata設計與標準化問題。新世紀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博物館趨勢研討會(3)。新竹市:交通大學圖書館。
    范瓊方(2008)。日蓮佛法之人文思想及其教育意涵--以台灣創價學會之詮釋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fxdey。
    黃國清(2006)。日蓮正宗在台布教歷史及其重要宗教觀念。世界宗教學刊。8。107 -109
    冉毅(2020)。創價教育之源―牧口常三郎。關愛人性 善待生命:池田大作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馬亮(2023)人工智慧、人機交互與行政負擔。搜狐网。檢自https://m.sohu.com/a/665726324_121123712?_trans_=010004_pcwzy。上網日期:2024年6月1日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單元一:人、事、時、地、物| 如何說故事- ... 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課程平臺。 (檢自: https://nmtheducation.nmth.gov.tw/course/content/class2-1) 。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張世瑛(2022)國史館的檔案介紹。2022圖資檔論壇。檢自https://libdoc.pccu.edu.tw/document/2022%E5%9C%96%E8%B3%87%E6%AA%94%E8%AB%96%E5%A3%87/3-4-%E5%BC%B5%E4%B8%96%E7%91%9B-%E5%9C%8B%E5%8F%B2%E9%A4%A8%E7%9A%84%E6%AA%94%E6%A1%88%E4%BB%8B%E7%B4%B(9)pdf。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張如瑩(2013) Blog Archive »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線上互動學習課程。拓展台灣數位典藏。檢自https://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4283。上網日期:7月9日。
    張香苨(2014)。創價學會在台灣:藝文與社區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145
    張筠(2020)【開放文化專題】博物館「數位典藏」的商業路漫漫:以故宮為例看台灣圖像授權發展。典藏。檢自https://artouch.com/art-views/cultural-policy/content-1314(7)html。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張嘉彬(2002)。運用深度訪談法評估台大電子圖書館與博物館系統。大學圖書館,6(1),94-118。
    張嘉彬、顏佩貞(2013)。檔案數位典藏在教學上的應用。大學圖書館,17(1),88-106。
    曹治(2016)。高級中學校史數位典藏建置之研究—以臺北市延平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h8288
    曹語珊(2022)。元宇宙虛實整合數位策展研習班報告。東吳大學圖書館館訊。54。
    梁美珍(2008)。美國國會圖書館American Memory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數位典藏觀察室。檢自: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459。上網日期2023年12月18日。
    終身學習法第4條(2018年6月13日)修正公布。檢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48。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陳志銘、陳勇汀、黃柏翰、林育如(2011)。DSpace-DLLL開放源碼數位典藏系統建置與應用。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陳亞寧、陳淑君(2007):後設資料入門導論。收錄於(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等著)數位典藏技術導論。台北:臺大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 http://ebook.iis.sinica.edu.tw/pdf/ch2_Metadata.pdf
    陳昭珍、陳雪華、陳光華(2000)。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 METADATA 管理系統 -- METALOGY 之設計。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引用自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55006
    陳淑君(2002)。後設資料規劃與應用實務。數位典藏專業培訓課程-基本課程系列〈一〉課程講義。
    陳雪華(2001)。台灣地區數位化典藏與資源組織相關計畫之發展。圖書館資訊學刊,16,49-65。
    陳雪華(2013)。全國圖書館數位典藏之發展成果。中華民國一○二年圖書館年鑑。1-25。
    陳雪華、項潔、鄭惇方(2002)。數位典藏在數位內容產業之應用加值。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論文集(臺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國91年11月27-28日),17-24。
    陳雅文(1995)。個案研究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9fad9ac6fca8c57b0c870c6276a9f18a/?startswith=zh&seq=1。
    陳憶華(2020)。兩大企業歷史檔案部初探-以香港滙豐銀行與太古集團為例。檔案半年刊,19(2)。58-75。
    創價學會全球網。關於創價學會/佛教的源流/日蓮。檢自https://www.sokaglobal.org/cht/about-the-soka-gakkai/buddhist-lineage/nichiren.html。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創價學會全球網。關於創價學會/概覽/。檢自https://www.sokaglobal.org/cht/about-the-soka-gakkai/at-a-glance.html。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創價學會社會憲章(2021)。創價新聞。1版。1955期
    創價學會教學部(2002)。佛法教學基礎(初版)。台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創價學會教學部(2018)。日蓮大聖人的一生、創價學會的歷史。教學入門(初版)。台北市:財團法人創價文教基金會。
    曾淑賢(2020)國家圖書館提供數位人文服務之努力 以臺灣記憶系統的建置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2。95-96。
    曾淑賢(2020)國家圖書館提供數位人文服務之努力―以臺灣記憶系統的建置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2。95-96。
    賀語宸(2009)。國民小學校史檔案之管理與運用-以臺北市百年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4nmsk。42。
    項潔(2022)。圖書館如何從數位典藏走向數位人文。2022圖資檔論壇。檢自https://libdoc.pccu.edu.tw/document/2022%E5%9C%96%E8%B3%87%E6%AA%94%E8%AB%96%E5%A3%87/1-1-%E9%A0%85%E6%BD%94-%E5%9C%96%E6%9B%B8%E9%A4%A8%E5%A6%82%E4%BD%95%E5%BE%9E%E6%95%B8%E4%BD%8D%E5%85%B8%E8%97%8F%E8%B5%B0%E5%90%91%E6%95%B8%E4%BD%8D%E4%BA%BA%E6%96%87%20abstract.pdf。上網日期2022年7月9日。
    項潔、陳雪華、陳昭珍、郭筑盈(2005)。數位典藏產業商業模式之探討。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5, 63-74。
    馮明珠(2012)。十年耕耘・百年珍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成果專刊。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于庭(2018)。校史活化與推廣-回顧師大校史特展2008-2015。校史解碼:數位典藏與校史經營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傑(2003)。歷史知識、集體記憶與社會變遷。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http://huang.cc.ntu.edu.tw/pdf/CCB3010.pdf
    黃春木(2007)。中學校史研究──史料蒐集與檔案建立。檔案季刊,6(1)。45-47。
    黃淑惠(2018)。生命史、校史、社會史—個人史料中的戰時校史經驗。校史解碼:數位典藏與校史經營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黃富順(2000)。教育大辭書。檢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A4%BE%E6%9C%83%E6%95%99%E8%82%B2%E6%A9%9F%E6%A7%8B&search=%E6%9C%83%E6%95%99)。上網日期2024年3月29日。
    楊心瑜、林麗娟(2010)。歷史研究生使用臺灣歷史學門相關數位典藏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74,59。
    源起。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檢自
    https://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about.html。上網日期2023年11月18日。
    聖教新聞刊載總合婦人部長朱林秀鳳信仰歷程(1998.7.8)。創價新聞,第2版。
    廖彩惠、陳泰穎(2009)。從文明科技發展看數位典藏的時代意義-本質、迷思與發展趨勢。國家圖書館館刊,98(2),85。
    趙慶河、陳曉慧、連啟元(2008)。臺藝風華成長記憶—「臺灣藝術大學校史建置計畫」構思。藝術欣賞,4(2)。29-32。
    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等(2007)。第一章數位典藏序論。數位典藏技術導論。國立臺灣大學。https://ebook.iis.sinica.edu.tw/
    蔡順慈、余顯強(2011)。數位典藏導論。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鄭卜任、李家豪(2007)。第四章資訊檢索技術。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央研究院。
    賴忠勤(2007)。數位典藏建置規劃與管理。佛教圖書館館刊,45。6-18。
    賴麗雯(2000)。檔案描述編碼格式(EAD)在中文檔案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tyc2nb。
    薛理桂、吳宇凡(2014)。企業檔案館的設置與功能-以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行史館為例。檔案季刊,13(3),5。
    薛理桂、林巧敏、吳宇凡(2013)。我國大學校院校史館建置與管理現況調查分析。大學圖書館,17(2),1-21。
    鍾雪珍、薛理桂(2014)。集體記憶之保存與創新-以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為例。檔案半年刊,13(4)。34-45。
    藍文欽(2004)。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資源。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編,數位學習研習班(頁7-2)。台北市:編者。
    饒大業(2002)。傳播媒體加值創新策略之應用─以聯合報系加值創新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86rc8u。
    書籍著作 對談集一覽 池田大作中文網 檢自
    https://www.daisakuikeda.org/cht/sub/books/full-list-of-published-dialogues.html。上網日期2024年3月29日。
    資料庫 詳細履歷 榮譽學術稱號 檢自
    https://www.daisakuikeda.org/cht/sub/resources/records/degree/list-of-conferrals.html。上網日期2024年3月29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09913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913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101.pdf4038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