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278
|
Title: | 呂仙祖信仰的傳播與鸞堂發展–以大台北為中心 The Propagation of Lü Dongbin Cul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Writing Halls: Centering on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
Authors: | 吳宗明 Wu, Tsung Ming |
Contributors: | 王雅萍 陳進傳 吳宗明 Wu, Tsung Ming |
Keywords: | 呂祖信仰歷史 呂洞賓 信仰發展 鸞堂 玉清齋 肫風社 history of Lüzu's cult Lü Dongbin religious developmen Phoenix-hall Yuqing Hall Zunfeng Society |
Date: | 2024 |
Issue Date: | 2024-09-04 14:33:46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研究的宗教神明–孚佑帝君「呂洞賓」,在華人信仰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過去對於呂洞賓信仰的研究,大多著重於宗教理論或神祇的概述,特別是呂洞賓的生平、傳說及戲劇等方面的呈現。然而,研究上未免仍有許多遺漏,如缺乏整體的論述,以及對於其形成、傳播、發展階段、流傳事蹟及鸞書內涵、祭祀組織等議題的深入研究。至今尚未有專門探討臺灣呂洞賓發展演變的學術論述與評價。此外,不同地區對於呂洞賓信仰和崇拜方式也有所不同,使得地域性研究成為值得探討的議題。 本文旨在探討呂洞賓信仰的歷史演變及其在臺灣的傳播過程。自唐末、五代以來,呂洞賓的傳說和軼聞使其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仙道人物,受社會各階層和道派所信奉。在此期間,呂洞賓形象逐漸被型塑,並在明清時期不限於道教領域,信仰演變發展為三教化。然而,呂洞賓信仰在臺灣發展,並不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其發展反而與「鸞堂」的關係更為密切。本文在回顧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從歷史角度歸納呂洞賓的相關文獻,進行綜合回顧兼行實地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史料,從而理解呂洞賓信仰的連貫性與價值。 再者,本文還探討該信仰的發展軌跡,聚焦於呂洞賓宮觀的發展歷程,以及清末至日治時期北臺灣呂洞賓鸞堂,包括艋舺玉清齋、景美肫風社和文山堡覺省堂等案例。研究除現有的文獻,更以新發掘的史料,王姓家族提供的祖譜與文物,以及文山堡景美集文堂《渡津寶船》、臺北文山堡覺省堂《恒言備要》以及基隆正心堂《挽世金篇》卷八等鸞書,乃至神明會龔恩師爐下盟員與其會簿等資料,進行相互佐證與補充,梳理呂洞賓信仰在臺灣的演變歷程。 經由如此討論,知悉呂洞賓信仰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其所承載的歷史背景和脈絡,顯現互異的面貌。 This dissertation delves into the cult of Lü Dongbin, also venerated as Emperor Fu-you, a deity of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within the Chinese religious framework. Existing research has predominantly concentrated on the biographical aspects, mythological narratives, and stories of the Eight Immortals, and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opera and art forms of Lü Dongbin, often overlooking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s formation, propagation,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belief, local folklore, séance records, pilgrimage activities, and worship organization. Previous scholarship has tended to isolate specific elements of Lü Dongbin’s veneration without addressing its broader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particularly in Taiwan. This dissertation seeks to fill these gaps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Lü Dongbin cult in Taiwan,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Since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s, Lü Dongbin's legends have fostered his transformation into a revered immortal, embraced by various social strata and religious sects. His image, which underwent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ranscended Taoist confines to integrate elements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Taiwan, however, the evolution of Lü Dongbin's cul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hoenix Hall" culture, rather than exhibiting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 analysis and fieldwork,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 cohesive narrative of Lü Dongbin’s cult in Taiwan, highlighting its continuit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author has conducted extensive field research to gather primary data on the Lü Dongbin cult in Taiwan. The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ü Dongbin temples in northern Taiwan,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Case studies include the Yuqing Hall in Mengjia (modern-day Wanhua District), the Zunfeng Society in Jingmei, and the Juexing Hall in Wenshan Fort. The study is further enriched by newly uncovered sources, such as genealogical records and artifacts from the Wang family, alongside Lü Dongbin scriptures like “The Precious Ship Crossing the River” from the Jingmei Collection Hall, “The Essentials of Constant Teachings” from the Taipei Wenshan Juexing Hall, and Volume Eight of "The Golden Volume of World Salvation" from the Zhengxin Hall in Keelung. These texts, supplemented by membership records from the Divine Covenant Society of Master Gong, provide a robust foundation for tracing the Lü Dongbin cult’s evolution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offers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Lü Dongbin cult's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across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contextualizing its growth within Taiwan’s diverse religious landscape. The study contributes valuable insights and materials for further academic inquiry, establishing a solid base for future scholarship on this subject. |
Reference: | 參考文獻 一、文獻史料 〈天心寶宮二十週年紀念發刊〉手寫本,王妙五提供,缺乏出版資料,亦未註明頁數,未刊行。 〈周天爵手稿講題大意〉,64年8月22號信徒大會簡報,缺乏出版資料,未刊行。 〈指南宮內部資料〉,缺乏出版資料,亦未註明頁數,未刊行。 〈終南洞三聖宮沿革及重整計劃〉終南洞三聖宮修建籌備委員會,1981年7月,亦未註明頁數,未刊行。 〈黃贊鈞日記手稿〉手抄本,缺乏出版資料,亦未註明頁數,未刊行。 社團法人基隆市呂仙祖慈善功德會,〈110年度慈善會務工作報告〉,社團法人基隆市呂仙祖慈善功德會,2020年,頁3,未刊行。 指南宮管理委員會,〈指南宮信徒代表大會議事手冊〉,指南宮1992年編印,未刊行。 高錦煌,〈龔恩師爐下盟員〉,2000年1月2日,未刊行。 蘇澳南山宮管理委員會,〈第十三屆委員會誦經生、仙祖誼女、媽祖誼女芳名錄〉,蘇澳南山宮管理委員會,2015年編印,未刊行。
(一)鸞書 《六合皈元》(臺北:智成堂,1957年,再版)。 《恒言備要》卷一統部(文山堡:覺省堂,1906年)。 《恒言備要》卷三綱部(文山堡:覺省堂,1906年)。 《恒言備要》卷六趣部(文山堡:覺省堂,1906年)。 《挽世金篇》卷一天部(基隆:正心堂,1901年)。 《挽世金篇》卷八(基隆:正心堂,1901年)。 《訓世良箴》卷一(臺北:集福堂,1902年)。 《啟蒙寶訓》卷一乾部(新竹:宣化堂,1900年)。 《救世良箴》卷一(淡水:善化堂,1903年)。 《善錄奇篇.警夢奇新》卷一(宜蘭:醒世堂,1891年)。 《渡世慈航》卷一(頭城:喚醒堂,1896年)。 《渡津寶船》卷一惟部(景美:集文堂,1900年)。 《渡津寶船》卷四為部(景美:集文堂,1900年)。 《道鐘警明》(臺北:永靜齋廟,2017年)。 《憫世寶箴》(水里鄉:憫世寶宮仙公廟,1959年12月12日頒行)。 《醒世新篇》卷二(北港:福善堂,1901年)。 《醒世新篇》卷三(北港:福善堂,1901年)。 《錄善奇篇》(頭城:喚醒堂,1923年初刊,1984年重刊)。
(二)中文專書 楊明機,〈儒宗神教歷史〉,《聖佛救度真經》(台北:贊修行宮三版,1981年)。 《台灣慣習記事》第1卷第10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三重市公所,《三重市志續編 上冊》(臺北:三重市公所,2005)。 三峽鎮公所,《三峽鎮志》(臺北:三峽鎮公所,1993)。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年)。 內政部民政司編,《全國寺廟名冊》(臺北:內政部民政司,2001年)。 王世慶,〈日據初期台灣之降筆會與戒烟運動〉,《台灣文獻》37卷4期(1986年)。 王見川,〈台灣鸞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王見川,〈許梓桑、林六善與近代台灣北部鸞堂(1900-1961)︰兼談杜爾瞻的角色〉,收入李世偉(主編),《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14(台北:博揚文化2017年)。 王見川,〈慈惠堂與張天師〉,《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王見川,《台灣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王瑛曾,《續修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1962年)。 北宋•王重陽,《重陽全真集》。收入《道藏》第25冊(上海市: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台北廳編,〈深坑公學校校長報告,指南宮〉,收入《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臺北廳》(臺北:臺北廳,1914-1915年抄本)。 永靜齋廟,《永靜齋廟滿三十週年紀念刊》,(臺北:永靜齋廟,1959年10月)。 田維澤,《大修宮緣起並奉祀神聖簡介》(宜蘭縣:頭城鎮大修宮(仙公廟)管理委員會敬印,2002年菊月刊版)。 吉岡義豐著,余萬居譯,《中國民間宗教概論》(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 朱其昌,《玄信大法師專輯》(華宇出版社,1979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吳光正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的現代闡釋──二十世紀國際八仙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卷3〈田太尉候神仙夜降〉。收入〔清〕鮑志祖續輯:《知不足齋叢書》卷3,(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志賀市子,〈地方道教之形成:廣東地區扶鸞結社運動之興起與演變〉,收入黎志添主編,《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3)。 志賀市子,〈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扶鸞結社運動〉,《講座道教第五巻道教と中国社会》(東京:雄山閣出版,2001年)。 李世偉,〈戰後臺灣有關民間宗教研究的回顧與評介(1950~2000)〉,收入《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5期,2003年6月。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亦園,〈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年)。 李亦園,《田野圖像》(臺北縣:立緒文化,1999年)。 阮元校勘,《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周春諒,《三秀山拱北殿開山壹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三秀山拱北殿董事會,2000年)。 板橋市公所,《板橋市志三編》(臺北縣板橋市公所,2009年)。 林六善,《海濤齋隨筆》(基隆:醒修堂,1969年5月出版)。 林六善,《醒修寶籙》(基隆:醒修堂,1961年)。 林文鎮、葉茂生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六輯·馬公西衛里、重光里》(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市公所,2006年7月)。 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研究發展綜述(1945~2005)〉,收入魏澤民主編,《臺灣宗教研究年鑑2004》(臺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6)。 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年)。 林錫慶,《臺灣社寺宗敎要覽》(臺北:臺灣社寺宗敎刊行會,1933年)。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侯光復,〈談元代神仙道化劇與全真教聯繫的問題〉,收入吳光正主編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的現代闡釋︰二十世紀國際八仙論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指南宮管理委員會,《啟教百週年》(指南宮管理委員會出版,1990年)。 指南宮管理委員會,《靈山毓秀指南宮木柵仙公廟》(指南宮管理委員會出版,1998年)。 洪怡沙(Isabelle Ang)著,岑咏芳譯,〈南宋時期的呂洞賓信仰〉,收入王楠編輯,《法國漢學》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 洪連成編纂,《基隆市志卷二:住民志宗教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3年4月)。 胡炳輝,《霧峰進南宮(仙公廟)志略》(臺中:霧峰進南宮(仙公廟)管理委員會,1995年10月初版)。 夏聖禮,《咱兜在十四張-記大坪林劉氏家族》(板橋: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 秦志安編,〈金蓮正宗記〉,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洞真部》第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財團法人鳳山鎮南宮仙公廟,《雲巢季刊第四期》(高雄鳳山:鳳邑鎮南宮仙公廟,1993年2月15日)。 康豹,〈呂洞賓信仰與全真教的關係──以山西永樂宮為例〉,收入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1990年)。 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1月第1版)。 康豹著,吳光正、劉瑋(譯),劉耳(校)譯,《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山東:齊魯書社,2010年4月)。 張家麟等作,《代天宣化- 聖鸞學演繹》(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2023年)。 張勝隆,《天台閬苑-潮州天台寶宮開宮六十年》(屏東:潮州天台寶宮管理委員會,2010年)。 清.世續等奉敕修,《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卷152(光緒八年壬午九月己亥條)。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連雅堂,《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真館,1921年7月20日)。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1961年)。 陳南要,《儒宗神教的考證》(台中:鸞友雜誌社,1974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陳培桂,〈志二 建置志/街里〉,《淡水廳志》卷三(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 彭瑞金總編纂,《重修清水鎮志》下卷(臺中:臺中市清水區公所,2013)。 森由利亞著,孫穎、葛強譯,〈呂洞賓與全真教──以清朝湖州金蓋山的事例為中心〉,收入吳光正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的現代闡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森由利亞著,黃健譯,〈《道藏輯要》和蔣予蒲的呂祖扶乩信仰〉,收入吳光正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的現代闡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游子安,志賀市子,《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上、下冊(香港:三聯書店,2021年)。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3年)。 黃秀政、蕭明治撰稿,《續修臺北市志‧卷首》(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7年4月)。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1957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楊江河,《楊居士明心奉命正鸞二十五周年七十有五歲誕辰紀念特輯》(平陽印刷製版所,1992年)。 楊贊儒、邱垂港、洪祖持,《鸞堂聖典》(台中:聖賢雜誌社,1979年)。 葉元志,《走入呂祖法門》(中華孚佑帝君雲端協會,2018年)。 臺北市政府,《臺北市寺廟概覽》(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1977年2月)。 臺灣省參議會,《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蘇俊雄先生訪談錄》(台灣省諮議會編印,2005年12月)。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9月)。 臺灣慣習硏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會編譯,《台灣慣習記事》第一卷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蒲松齡著、路大荒編輯,〈關帝廟碑記〉,收入《蒲松齡集》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五,〈呂喦〉,收入張繼禹主編,《道藏》第5冊(2004年)。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中華書局,1957年版)。 潘敬尉主編,鄭喜夫纂輯,《臺灣地理及歷史・卷九・官師志・第一冊:文職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 鄭石平編著,《道教名山大觀》(上海:上海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黎志添,〈香港道觀(道堂)與呂純陽信仰的關係〉,收入黎志添《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香港:中文大學,2007)。 黎志添,《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賴俊雄主編,《代天宮志》(基隆:大竿林仙公廟代天宮管理委員會,2009年)。 謝石城丶陳清誥,《臺南縣市寺廟大觀》(高雄市:興臺文化出版社,1963)。 顏尚文總編纂、顏尚文編纂,《嘉義市志卷十、宗教禮俗志》(嘉義:嘉義市政府編印,2005年8月)。 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一)大台北地區(上)》(菩提長青出版社,1989年)。 鷹取田一郎編,《臺灣列紳傳》(臺灣總督府,1916年)。
(三)日文書籍 酒井忠夫,〈中国‧台湾史よいみた台湾の道教〉,載所編,《台湾の宗教と中国文化》(東京:風響社,1992年)。
(四)期刊論文 〈新店銀河洞佛事〉,《南瀛佛教》12卷12號(1934年)。 不著撰人,〈呂純陽祖師事略》〉,《仙道月報》第29期(1941年)。 尹志華,〈《呂祖全書》的編纂和增輯〉,《宗教學研究》第一期(2012年)。 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台北文獻》直字第120期(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97)。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臺灣的鸞堂--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臺北文獻》直字112期(1995年)。 王璐,〈論明清道教神仙群體特徵——由呂洞賓民間傳說看道教神仙形象的演變〉,《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 余光弘,〈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 宋文里、李亦園,〈個人宗教性:台灣地區宗教信仰的另一種觀察〉,《清華學報》新十八卷第一期(1998年)。 宋光宇,〈書房、書院與鸞堂----試探從清末到現在台灣的宗教變遷〉,《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3期(1998年7月)。 宋錦秀,〈寺廟藥籤療癒文化與「疾病」的建構〉,《臺灣文獻》第六十二卷第一期(2011年)。 志賀市子,〈地方道教之形成:廣東地區扶鸞結社運動之興起與演變(1838-1953)〉,《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二期(2010)。 李永賢,〈呂洞賓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國道教》1999年4期。 李建德,〈清季福州斗堂之呂祖斗堂之呂祖經典及其思想經典及其思想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40、41合刊期(2020年12月)。 李裕民,〈呂洞賓考辨——揭示道教史上的謊言〉,《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0年)。 李遠國,〈論鐘離權、呂洞賓的內丹學說〉,《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5年)。 杜志娟,〈祖父杜仰山家庭及生平簡述〉,《乾坤詩刊》.第80期(2016.冬季號)。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臺灣省文獻會編,《媽祖信仰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 武內房司,〈清末四川の宗教運動:扶鸞・宣講型宗教結社の誕生〉,《学習院大学文学部研究年報》第37期(1990年)。 翁臺生,〈指南宮的故事〉,《綜合月刊》(1973年9月)。 馬曉宏,〈呂洞賓信仰溯源〉,《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3期。 高麗楊,〈再介紹六部題名呂洞賓的經書〉,《運城學院學報》(2009年)。 康豹(Paul R. Katz) ,〈臺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6卷4期(1995年12月)。 章偉文,〈《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之丹道、易學內涵—以鍾離權、呂洞賓丹道授受問答爲例〉,《全真道研究‧第六輯》(2017年)。 許雪姬,〈武翼都尉黃宗河傳:由德興黃氏族譜及故宮檔案談起〉,《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6)。 陳進傳,〈從捐題匾論頭城喚醒堂在臺灣鸞堂的地位〉,《宜蘭的宗教與信仰——「宜蘭研究」第12 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2018)。 陳進傳,〈臺灣鸞堂的形成與發展調查研究計畫〉,《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2013年)。 黃良詮,〈艋舺の雜居生活〉,《民俗臺灣》第2卷第11號(1942年11月)。 黃得時,〈指南宮與行天宮-略談呂仙祖和關恩主的行藏〉,《幼獅月刊》第44卷第5期(1976年)。 劉化冬,〈呂洞賓《指玄篇》選注(上)〉,《按摩與康复醫學》(1989年)。 劉枝萬,〈清代台灣之寺廟〉(一)〉,《台北文獻》第四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63年)。 劉篁村,〈艋舺人物誌〉,《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 歐明俊,〈神仙呂洞賓形象的演變過程〉,《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02)。 蔣秀純撰,〈指南宮沿革〉,《台北文獻》(1985年9月)。 鄭永華,〈從民祀到正祀:清代崇封呂祖史事補考〉,《中國道教》第3期(2016)年。 黎志添,〈《呂祖全書正宗》——清代北京覺源壇的歷史及其呂祖天仙派信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6輯(2015年3月)。 黎志添,〈明清道教呂祖降乩信仰的發展及相關文人乩壇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5卷(2017年)。 黎志添,〈識見、修煉與降乩──從南宋到清中葉呂洞賓顯化度人的事蹟分析呂祖信仰的變化〉,《清華學報》第46卷第1期(清華大學,2016年3月)。 蕭進銘,〈呂洞賓信仰源流析探〉,《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與民間信仰叢刊Ⅲ》(2009年)。 藍懷生,〈奇蹟與信仰〉,《蘭陽雜誌》第十八期(台北,1976年)。 顧希佳,〈呂洞賓傳說的文化史意義〉,《道韵》第7輯(2008年)。
(五)日文期刊 吉岡義豊,〈呂祖の信仰と中国の民衆神〉,《日本仏教学会年報》21(1956年3月)。 小野四平,〈呂洞賓傳說について〉,《東方宗教》第32號(1968)。 森由利亞,〈宋代に於ける呂洞賓説話に関する一試論〉,《早稲田大学文学研究科紀要》哲学・史学編,別冊第17集,1990年。 森由利亞,〈『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に見える全真教的な特徴について〉,《東洋の思想と宗教》早稲田大学東洋哲学会9,1992年6月。 森由利亞,〈『太乙金華宗旨』の成立と変遷―諸版本の序・注の記述を手掛かりに〉,《東洋の思想と宗教》早稲田大学東洋哲学会15,1998年3月。 森由利亜,〈呂洞賓と全真教ー清朝湖州金蓋山の事例を中心に〉,載砂山稔・尾崎正治・菊池章太編,『講座・道教』《道教の神々と経典》東京:雄山閣出版,1999年3月。 森由利亞,〈『道蔵輯要』と蒋予蒲の呂祖扶ケイ信仰〉,《『東方宗教』》日本道教学会98,2001年11月。 森由利亞,〈清朝全真教の伝戒と呂祖扶乩信仰-天仙戒現行本の成立をめぐって〉,《『福井文雅博士古稀記念論集-アジア文化の思想と儀礼』》春秋社(学術論文集),2005年6月。 森由利亞,〈重刊『道蔵輯要』と清朝四川地域の宗教〉,中国古籍研究所編:《『中国古籍流通学の確立』『アジア地域文化学叢書6》,東京:雄山閣出版(学術論文集),2007年3月。
(六)學位論文 王之敏,〈呂洞賓詩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 王年雙,〈南宋文學中之民間信仰:呂洞賓傳說及其他〉(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0年)。 吳宗明,〈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李淑容,〈高雄市阿蓮區薦善堂八仙降鸞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頁56。 栗豔,〈無身不成道,有身不歸真——試論呂洞賓性命雙修思想〉(福建:華僑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頁62。 張俐雯,〈八仙故事淵源考述〉(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 許瑜庭,〈台北汐止呂祖信仰重鎮─拱北殿研究〉(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6年)。 陳玲玲,〈八仙在元朝雜劇和臺灣扮仙戲中的狀況〉(臺北: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1978年)。 彭嘉煒,〈台灣全真道的現況與發展─以謝光男、巫平仁、陳理義為例〉(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3年12月),頁42-44。 黃勉雄,〈台北市指南宮(木柵仙公廟)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詹瑋,〈臺北文山地區百餘年來的發展與變遷1761-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2),頁108。 盧俊任,〈鸞手造經及其影響-以杜爾瞻、林六善為焦點〉(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23)。 賴佩容,〈臺灣道教呂祖信仰研究─以木柵指南宮為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5年)。 鮑惠美,〈呂洞賓傳說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2009年)。
(七)資料庫檔案 「社寺廟宇調」(1898-01-24),〈明治三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十七卷戶籍人事社寺軍事警察監獄〉,《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95002。
(八)報紙 一、《申報》 〈光緒五年四月初八日京報全錄〉,《申報》,1879年6月8日,第2191號,第四頁。 〈台灣近事〉,《申報》,1884年8月13日,第4071號,第二頁。 二、《自立晚報》 本報特約記者悲雲,〈艋舺同仁局之回顧〉,《自立晚報》,1947年11月24日。 三、《公論報》 本報記者黃己城,〈春遊仙公廟〉,《公論報》,1950年3月20日,04版。 四、《台灣日日新報》 〈宦族歸籍〉,《台灣日日新報》,1897年6月27日。 〈純陽冷淡〉,《台灣日日新報》,1897年8月1日。 〈濟仁重舉〉,《台灣日日新報》,1897年10月20日。 〈疫瘟未支〉,《台灣日日新報》,1900年3月17日,第561號,4版。 〈行將吿竣〉,《台灣日日新報》,1900年8月5日,第679號,6版。 〈善書疊出〉,《台灣日日新報》,1901年06月07日,第928號,4版。 〈富有萬金〉,《台灣日日新報》,1906年9月28日,第2525號,5版。 〈富有萬金〉,《台灣日日新報》,1906年9月28日,第2525號,5版。 〈艋舺同仁局狀況〉,《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10月04日。 〈仁之端歟〉,《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14日,第3060號,4版。 〈故陳洛氏之略歷〉,《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4月30日。 〈蟬琴蛙鼓〉,《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05月07日,第3934號,3版。 〈蟬琴蛙鼓〉,《台灣日日新報》, 1911年6月17日。 〈蟬琴蛙鼓〉,《台灣日日新報》, 1911年8月25日。 〈州內地人式葬儀 遺言に依る〉,《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1月24日,第4287號,7版。 〈太僕宮入廟式〉,《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07月15日。 〈太僕宮入廟式〉,《台灣日日新報》, 1913年07月15日。 〈景尾區長更迭〉,《台灣日日新報》, 1914年9月14日,第5119號,4版。 〈高新明氏謝世〉,《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11月28日,第5189號,3版。 〈恭迓五夫子〉,《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3月3日,6版。 〈景尾信用總會況〉,《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12月14日,第6640號,6版。 〈深坑黃氏出殯〉,《台灣日日新報》,1922年01月19日。 〈深坑黃氏出殯〉,《台灣日日新報》,1922年01月19日。 〈廉潔な二巡查表彰さる〉,《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6日,第9616號,5版。 〈三峽獅岩頭 三聖繞境〉,《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5月10日。 〈文山郡深坑庄總代景美保正林淑錦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2月20日,第9933號,4版。 〈新店庄徳高嶺有瀑布古洞籌建關帝廟〉,《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04月29日。 〈青潭銀河洞路,透指南宮香客日數千人〉,《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02月09日。
(九)網路資料來源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 開放資料 - 全國宗教資訊網 - 內政部。https://religion.moi.gov.tw/RelatedLink/Index?LinkType=4 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團體。https://religion.moi.gov.tw/Religion/FoundationTemple?ci=1 聯合知識庫 - 政大圖書館。https://www.lib.nccu.edu.tw/Eserv/udndata.htm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覺修宮增建碑記拓本」。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Object.aspx?SYSUID=107&RNO=MTk1ODAwMTA3OTI= 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96C24079-FB61-46DC-B4A3-2529D0908EB6 公司資料庫。https://alltwcompany.com/#google_vignette YouTube-冬山鄉 照安路 照安一路 照安二路 路程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hVpixClQM 基隆市大竿林仙公廟代天宮-孚佑帝君的信仰。http://www.tai-tien.org.tw/History/Origin.asp?Add=%A7%B7%A6%F6%AB%D2%A7g%AA%BA%ABH%A5%F5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42595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595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950101.pdf | 23179Kb | Adobe PDF | 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