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01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2/145044 (79%)
造訪人次 : 52099623      線上人數 : 2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0135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0135


    題名: 韓愈、歐陽修人物書寫與其自我價值認同關係之研究
    The Character Portrayal in Han Yu’s and Ouyang Xiu’s Writings and It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Worth and Identity
    作者: 劉曼
    Liu, Man
    貢獻者: 何寄澎
    劉曼
    Liu, Man
    關鍵詞: 韓愈
    歐陽修
    人物書寫
    價值傾向
    自我
    Han Yu
    Ouyang Xiu
    portrayal of characters
    value identification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2024-03-01 12:41:10 (UTC+8)
    摘要: 本文以韓愈、歐陽修的人物書寫作為考察對象,從他們的人物書寫與其自我性情偏尚、價值觀念的相關性切入,探究韓、歐各自所著意關注的幾個面向,並試圖比較他們在人物書寫中所呈現的差異。
    韓愈尚「奇」、「憫奇之不再」、喜歡呈現人物「不同俗」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一種「人皆……我獨……」的思維慣性,這些與其自身面對世俗所表現的「特立獨行」的觀念相聯繫。韓愈對人物「鬆弛」與「戲謔」樂於表現,與其自身性格及其遭遇的非議相關,他思考「道」與外在形跡的關係,認為「道」不以「形」,表現在人物書寫上,是呈現人物的放浪戲謔與行事嚴肅的複合。在與人交的層面,韓愈推崇始終不變,這與他在人際中經歷的陷阱、懷疑和道德選擇有關,他自身篤於友道的做法,反映其價值認同,在人物書寫中也流露出此般傾向。
    歐陽修尤其在意自己和他人在禍患之際的行為表現,體現在人物書寫中,就是對處憂患禍福而不動其心的人物的,這與其自我遭遇及對包括韓愈在內的前人經驗的反思相關。歐陽修對「守」這一價值的標顯之外,還對「守」的內涵進行了延展,這與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道德修養觀念以及自我道德砥礪相輔相成。歐陽修在人物書寫中灌注社會理想,這表現在:對家譜的重視,將家族興衰與族人是否積德行善相聯繫,由此而對後世起到勉勵作用,善於顯揚鄉里人物的道德品行,以加強其在地方文化風俗上的輻射作用。
    歐陽修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對韓愈有所反思,而更認同李翱;在人物書寫中,韓愈更願意站在個體命運上,在意一個有才華的人是否能得到真正的賞識,他不自覺地慣用一種「知遇」模式;歐陽修則對人才之用形成了一套衡量體系,表現出一種全局性的眼光。作為書寫者「我」,韓愈適時消隱,必要時現身,當書寫者「我」參與到對人物的敘述中時,或恰如其分、或別開生面;相比之下,歐陽修作為書寫者的「我」是更顯的,他對自己的書寫有更多解釋性的話語。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 writing of Han Yu and Ouyang Xiu,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portrayal of characters and their own personal inclinations and value systems. It explores the aspects that Han and Ouyang each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ir writings and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how they presented their characters.
    Han Yu valued uniqueness and lamented the rarity of such qualities, often highlighting the unconventional aspects of his characters. His writing exhibited a mentality of "all others... I alone...", which is connected to his notion of being distinct and independent in the face of conventional society. Han Yu enjoyed depicting characters in a relaxed and humorous manner, which was related to his own personality and the criticisms he faced. He contempl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o" (道) and its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believing that the "Tao" was not bound to form. This is reflected in his character writing, which combines a carefree humor with serious conduct. In his interactions, Han Yu valued consistency,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traps, doubts, and moral choices he encountered in his relationships. His own steadfastness in friendship reflects his value identification, which also influenced his character writing.
    Ouyang Xiu wa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how he and others behaved during times of disaster, reflecting in his writings a focus on characters who remained unmoved by fortunes and misfortunes, relating this to his own experiences and his reflections on the experiences of predecessors, including Han Yu. Beyond 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maintaining"(守), Ouyang expanded on its implications, complementing his family upbringing, moral cultiv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Ouyang infused his character writing with social ideals, evident in his emphasis on family history, link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families to whether their members were virtuous and benevolent, thereby inspiring future generations. He was adept at highlighting the moral conduct of local figures,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ir influence on local culture and customs.
    Ouyang Xiu reflected on Han Yu's treatment of talents and agreed more with Li Ao. showing a ho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in his character writing and developing a system for evaluating talent. In contrast, Han Yu was more concerned with whether a truly talented individual could be genuinely appreciated, unconsciously adopting a "recognition and encounter" model in his writing. As a writer, Han Yu sometimes receded into the background and emerged when necessary, with his involvement in the narrative being either just right or uniquely creative. Ouyang, as a writer, was more present, offering more explanatory discourse in his writing.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戰國〕莊周著,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戰國〕孟軻著,方勇譯注:《孟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韓愈撰,〔清〕方世舉箋注,郝潤華、丁俊麗整理:《韓昌黎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唐〕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韓愈撰,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唐〕韓愈、李翱:《論語筆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韓愈撰,〔宋〕魏仲舉集注,郝潤華、王東峰整理:《五百家注韓昌黎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唐〕韓愈撰,屈守元、常思春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韓愈撰,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杜牧撰,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歐陽修撰,李之亮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年。
    〔宋〕歐陽修撰:《歐陽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王安石撰,王水照主編,聶安福等整理:《王安石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韓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箋注:《安陽集》,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宋〕呂大防等撰,徐敏霞校輯:《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黃震著,張偉、何忠禮主編:《黃震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元〕郝經:《郝文忠公陵川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
    〔元〕脱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孫琮輯評:《山曉閣古文選》卷21唐文,哈佛燕京圖書館微捲,2007。
    〔清〕林雲銘著,胡佳點校:《韓文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清〕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吳楚材、吳調侯評注,王文端校勘:《精校評注古文觀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浦起龍論次:《古文眉詮》,乾隆十九年(1744)三吳書院刊本。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臺北:大通書局,1979年。
    〔清〕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
    〔清〕林紓著,武曄卿、陳小童校注:《韓柳文研究法校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于景祥、李貴銀編著:《中國歷代碑誌文話》,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內藤湖南著,馬彪譯:《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日〕市川勘:《韓愈研究新論——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日〕副島一郎:《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著,閭佳譯:《大腦的故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
    〔美〕包弼德(Peter Kees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陳引馳等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美〕艾朗諾(Ronald Egan)著,杜斐然、劉鵬、潘玉濤譯:《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美〕倪豪士(W.H. Nienhauser. Jr.)著:《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英〕W.H.奧登(W.H. Auden)著,胡桑譯:《染匠之手(奧登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
    Ronald C.Egan ,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 Cambridge,London,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方介:《韓柳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王水照、崔銘:《歐陽修傳:達者在紛爭中的堅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水照:《北宋三大文人集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王佺:《唐代干謁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王基倫:《宋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16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史素昭:《唐代傳記文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田恩銘:《唐宋變革視域下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田曉菲:《留白:秋水堂文化隨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朱東潤著,陳尚君編:《中國傳敘文學之變遷 八代傳敘文學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朱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余光中:《五陵少年》,臺北:大地出版社,1993年。
    余嘉錫著,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7年。
    吳小如:《古文精讀舉隅》,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呂正惠:《詩聖杜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上海:三聯書店,1984年。
    李長之:《韓愈傳》,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
    李貞慧:《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慕如:《韓歐古文之比較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
    汪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查金萍:《宋代韓愈文學接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
    柯萬成:《韓愈與唐代文化論叢》,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
    柯萬成:《韓愈古文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
    柯萬成:《韓愈事蹟與詩文編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年。
    洪本健:《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洪本健:《醉翁的世界——歐陽修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胡楚生:《古文正聲——韓柳文論》,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涂序南:《梅堯臣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年。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孫昌武:《韓愈散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
    祝尚書:《宋代文學探討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馬起華:《韓文公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張健:《歐陽修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張清華:《韓愈年譜匯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學信:《宋代士大夫群體意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
    陳克明:《韓愈年譜及詩文繫年》,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湘琳:《歐陽修的文學與情感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新璋:《韓愈傳》,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蘭村主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香港)書店有限公司,1991年。
    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黃進德:《歐陽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葉百豐編著:《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葉國良:《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葉國良:《古典文學的諸面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3年。
    劉子健著,劉雲軍、李思、王金煥譯:《歐陽修:十一世紀的新儒家》,重慶:重慶出版社,2022年。
    劉若愚:《歐陽修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劉真倫:《韓愈集宋元傳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劉德清、歐陽明亮編:《歐陽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劉德清:《歐陽修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德清著,郭預衡審定:《歐陽修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2年。
    錢基博:《韓愈志》,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臺北:東大圖書,1983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韓兆琦:《〈史記〉與傳記文學二十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韓兆琦主編:《中國傳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顏世安:《莊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羅克典:《論韓愈》,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羅聯添:《唐代四家詩文論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羅聯添:《韓愈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98年。
    (二)期刊論文
    卞孝萱:〈實錄與諛墓——韓愈研究中的一個具體問題〉,《文史知識》第5期,1999年5月。
    方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0年3月。
    方介:〈韓愈〈獲麟解〉析論:由「形」與「德」看韓愈之所以為韓愈〉,《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11月。
    王水照:〈歐陽修所作范〈碑〉尹〈誌〉被拒之因發覆〉,《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
    王永波:〈五十年韓愈研究著作述評〉,《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4年5月。
    王永環:〈淺論韓愈傳記文的《史記》筆法〉,《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史素昭:〈試論韓愈碑誌的傳記文學價值〉,《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
    朱維錚:〈史官與官史——韓、柳的史官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6月。
    何寄澎:〈歐陽修「詩文集序」作品之特色及其典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
    何澤恆:〈韓愈與歐陽修〉,《書目季刊》第10卷第4期,1977年10月。
    兵界勇:〈臺灣地區五十年韓愈研究概況:1949~2000)〉,《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1月。
    李秀麗:〈韓愈之後第一人——論歐陽修對韓愈及古文運動的繼承與傳揚〉,《陰山學刊》第14卷3期,2001年9月。
    周悅:〈從漢唐碑誌的文體演變看韓愈碑誌的正與變〉,《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3期。
    周楚漢:〈韓愈諛墓文化辨析〉,《泰山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4年7月。
    尚永亮、劉磊:〈歐、梅對韓、孟的群體接受及其深層原因〉,《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邵明珍:〈韓愈〈送李願歸盤古序〉主旨辨正〉,《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期,2013年。
    姜龍翔:〈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8期,2014年10月。
    柯萬成:〈韓愈〈祭柳子厚文〉內容探析〉,《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1997年3月。
    柯慶明:〈「碑」「銘」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I)〉,《清華中文學報》第9期,2013年6月。
    洪子惠:〈歐陽修《新五代史》列傳的人物品評標準與藝術特色〉,《台南科大學報(人文管理)》第30期,2011年10月。
    洪本健:〈評朱熹的韓歐文變化「無心」「有心」論-以兩家贈序文為例〉,《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09年。
    胡琦:〈史家風神與金石體制-以明清時期的韓、歐碑誌高下論為中心〉,《嶺南學報》第11輯,2019年8月。
    范道濟:〈試論韓愈的碑誌作品〉,《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孫婷婷:〈小說對韓愈碑誌散文的影響〉,《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3卷第7期,2011年7月。
    徐海容:〈韓愈「諛墓」問題研究述評〉,《學術論壇》第7期,2011年7月。
    殷海衛:〈韓愈碑誌文的寫人藝術及其通變精神〉,《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2期。
    郝敬:〈論歐陽修對唐人「小說」之學的重建〉,《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4期,2011年8月。
    康韻梅:〈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
    張傑:〈歐陽修墓誌銘創作中的士大夫評價標準〉,《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10年4月。
    張興武:〈歐陽修〈尹師魯墓誌〉引發質疑的邏輯與史實〉,《文史哲》2017年第1期。
    陳秋宏:〈試論韓愈墓誌銘的抒情性書寫〉,《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2010年7月。
    陳特:〈從史傳到「集傳」——論唐宋文集中傳體文的新特徵〉,《中國文學學報》第8期,2017年12月。
    游勝輝:〈論韓愈干謁文中的自我形象塑造〉,《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三十六期,2018年6月。
    黃自鴻:〈為生者而創造:唐宋墓誌銘文體特徵一隅〉,《東華漢學》第32期,2020年12月。
    楊文森:〈韓愈碑誌文的寫作特色——兼談韓愈的「諛墓」〉,《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2006年3月。
    葛曉音:〈韓愈古詩中的「性格面目」與人物百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8卷第1期,2021年1月。
    熊禮匯:〈歐陽修對韓愈古文藝術傳統的接受和超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2008年8月。
    趙二超:〈論韓愈碑誌文的新變及其影響〉,《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0年1月。
    鄢嫣:〈王安石碑誌文的「史漢之法」與「史漢風神」——以歐陽修碑誌文為比照〉,《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7卷第4期,2017年7月。
    劉國盈:〈韓愈、柳宗元交遊考〉,《北京社會科學》,1991年01期。
    蔡涵墨撰、楊澤譯:〈韓愈與艾略特〉,《中外文學》第8卷第3期,1979年9月。
    蔡慧崑:〈作者介入文本——論韓愈冢墓碑誌文的創作主體性〉,《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37期,2019年1月。
    蔣寅:〈韓愈詩風變革的美學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12年12月。
    謝敏玲:〈歐陽脩擬韓愈三篇古文作品試探〉,《花蓮師院學報(綜合類)》第18期,2004年4月。
    韓宇哲:〈「六一風神」對「史遷筆法」的接受〉,《時代文學:下半月》,2007年第2期。
    羅聯添:〈論韓愈古文幾個問題〉,《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王奕紅:《「六一風神」對「史遷風神」的繼承研究》,長沙: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王基倫:《韓歐古文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王微:《韓愈墓誌文研究》,延吉: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韞:《歐陽修哀誄文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吳立仁:《中唐至北宋前期韓愈形象的歷史演變》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隆海:《韓愈碑誌文與王安石碑誌文之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李新添:《歐陽修五代人物論研究——以《五代史記》列傳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杜麗萍:《韓愈歐陽修碑誌文比較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束振文:《韓愈的《史記》接受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周燊:《晚唐五代韓愈接受研究三題》,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孫立姣:《韓愈詩中歷史人物論稿》,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徐若:《韓愈碑誌文研究》,長春:長春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張絮萍:《韓愈柳宗元墓碑文研究》,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陳玉蓉:《歐陽修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品樺:《歐陽修傳記文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雅柔:《歐陽修文中的自我形象與自我認知》,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20年。
    彭傳華:《論歐陽修的人生哲學》,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黃馨霈:《人物書寫典範研究:以司馬遷、韓愈為對象的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歐陽芳:《韓愈及其散文的負面評價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韓江峰:《韓愈墓誌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四)論文集
    〔日〕川合康三:〈中國文學中的自傳〉,收入蔣寅編譯:《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方介:〈棄俗尚而從於寂寞之道──談韓愈對揚雄的認同與超越〉,收入編輯委員會編:《羅聯添教授八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王基倫:〈承繼與新變:韓愈柳宗元傳狀文研究〉,收入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清大出版社,2016年。
    柯慶明:〈從韓柳文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美學意義〉,收入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唐代硏究學者聯誼會,1989年。
    蔡英俊:〈論杜甫「戲為六絕句」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收入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2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7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2701.pdf4433KbAdobe PDF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