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60008      Online Users : 5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344


    Title: 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在地連結實踐–以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為例
    The Connection Practice Bewteen Local Museum and Native People
    Authors: 樂蓋.格魯杜
    qeludu, ljegay
    Contributors: 王雅萍
    樂蓋.格魯杜
    ljegay qeludu
    Keywords: 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
    在地連結
    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權力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9-04 10:17:09 (UTC+8)
    Abstract: 本研究基於筆者於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以及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之工作歷程,親身看見博物館或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與地方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重要性,亦從權力關係思考權力如何在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與地方互動中發揮作用,以權力達成博物館需求與地方需求;因此本研究以在地連結為關鍵字,看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實踐在地連結?其方法與管道如何?意義與目的又是什麼?地方人士如何看待博物館在地連結操作,筆者透過駐館方式,以參與觀察以及訪談收集相關資料,同時收集展示內容,並加以論述與分析,另外也探討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在地連結下的未來性。研究結果發現,在地連結的方法與類型包含工作坊、講座、田野調查與研究、地方互助與合作、在地文化象徵之符號連結、展示解說與其他推廣教育之活動;其中的意義有「文化平權」、「文化主體性」、「提升族群認同」、「文化保存與促進地方法展」、「充實博物館文化能量」、「強化博物館存在正當性」,其中透過在連結的意義之核心就是讓族人能在這個世界宣揚權力地位以及傳遞在地文化之社會價值與精神。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at the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Wulai Atayal Museum. Through personal observations, the author witness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nd significance between museums or indigenous cultural local museum and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The study also contemplates the role of power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genous cultural local museum and local communities, exploring how power funct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both museums and local area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centers around the keyword "local connection," examining how Indigenous cultural local museum establish local connections. The study explores methods, channels,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s of this local connection, as well as how local individuals perceive the operation of local connection by museums. Through on-site engagement,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collection of relevant materials and exhibition content,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se aspects. Additionally, the study delves into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indigenous cultural local museum` local connection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that methods and types of local connections include workshops, lecture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 local mutual aid and cooperation, connections through symbols of local cultural significance, exhibition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connections includes "cultural equality," "cultural agency," "enhancing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local methodological promotion," "enriching museum cultural vital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gitimacy of museum existence." At the core of these meaningful connections is the empowerment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 spread their power and convey the social value and spirit of local culture to the world.
    Reference: 一、專書:
    Benedict Anderson
    2010[2006]《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Tim Cresswell
    2006[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市:群學
    王雅萍,
    2022〈迎接全民原教師帶-談全民原教在高等教育端的推動〉《原教界》
    2017《我口說我話,我手寫我字》。新北三峽: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8《返本開新-臺灣原住民族學校本位課程跨領域案例探究》。新北三峽: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嵩山
    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人類學書寫》。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2012《博物館與文化》。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遠流。
    2014〈原住民族地方文物館的回顧與前瞻〉。《原教界》10(59):頁10-11。
    2015《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新北:遠足文化。
    林時吉,陳文山
    2009《炭火相傳:白鷺部落文史紀錄》,屏東縣來義鄉:屏東縣白鷺社區發展協會。
    張婉真
    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張騰譽
    2003《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許功明
    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許功明、柯惠譯
    1998《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縣板橋:稻鄉。
    黃應貴
    1992《見證與詮釋》,台北:正中。
    黃光南
    2012《樓外青山:文化‧休閒‧類博物館》。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廖世璋
    2017《博物館社會學(Museum Sociology):以社會文化裡論對博物館的考察》。臺北市:五南。
    2017《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台北,五南。

    羅欣怡
    2016《地方・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的社會關懷與實踐》,台南:台灣史前館。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
    1935[2011]《台灣原住民族所屬系統之研究》(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
    )。楊南郡譯。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二、期刊
    Foucault, Michel
    1983 The Subject and Power.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edited by Hubert L Dreyfus &Paul Rabinow)208-226.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王新衡
    2021〈住民參與博物館事業下社區文化據點的建構-以大溪街角館為例〉。《臺灣博物季刊》。151(40),6-19。
    王本壯
    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三期》。3,18:21
    王嵩山
    2014〈原住民族地方文物館的回顧與前瞻〉。《原教界》10(59):
    頁10-11。
    王雅璇
    2021〈我們所見、所想與所望:博物館定義之擴展與新局〉。《臺灣博物季刊》。156(41),6-13。
    林頌恩
    2012〈召喚、穿透、協商、共生──從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的發展探討文物館與部落的結合〉。《博物館學季刊》。26(4),41-64。
    2012〈從去殖民角度看博物館與原住民社群合作知識生產之道:以白鷺部落紋文史書製作為例〉。《博物館與紋化》。(4),31-68。
    2016〈根源與路徑:從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手紋特展探討生產地方戲〉。《南島研究學報》。6(1),1-24。
    陳志豪、吳文彥
    2017〈閒置空間現象成因之研究〉。《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100,35-50。
    陳枝烈
    2012〈會說故事的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2(2),125-147。
    陳文山
    2018〈原民館存在的意義 : 來義館服務十年之我見〉。《博物館簡訊》
    86,22-25。
    施岑宜
    2012〈博物館如何讓社區動起來:臺灣地方文化館政策中的社區實踐—以金水地區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6(4),29-39
    孫雲平
    2011〈文本、詮釋與實踐-呂格爾《由文本到行動》的詮釋學〉,《哲學與文化》,38(8),21-30。
    丹尼爾‧克利奇。
    2009〈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的措施:歐洲的經驗〉。《中國公共文化發展服務報告(2009)》,李景源、陳威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34-245。
    李莎莉
    2018〈資源整合與原住民族博物館的活化運用〉。《博物館簡訊》。86:頁2-
    5。
    2014〈從「活化」到「優化」原民館輔導計畫〉。《原教界》10(59):頁8-9。
    李子寧
    2015〈舊傳統與新契機〉。《臺博館原住民收藏與文物返鄉合作策展》。24。電子期刊
    (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33&id=902&utm_source=epap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no24)
    邱夢蘋Langus Lavalian
    2018〈海端鄉地方文化館的地方資源整合的經驗〉。《博物館簡訊》。86:頁6-11。
    鄭惠英
    1989〈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3(2)。頁45-50。
    鍾興華
    2014〈原民館的規劃與營運,打造成部落的文化中心〉。《原教界》10(59):
    頁6-7。
    吳國淳
    1998《教育部「卓越計畫」成果報告: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學校利
    用博物館網路之建立》。臺北:教育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61-77。
    三、論文
    王慧玲
    2017《論原住民族文化館之活化歷程與省思》。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蔡宜靜
    2017《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的能動性:獅子鄉大龜文王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吳珮瑜
    2011《結合臺灣地方文化館於文化傳承推廣之研究》。臺北:世新大學新聞傳
    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田
    2012《策展人的地方館省思:以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為例》。臺東:國立臺東
    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崇泰
    2018《原住民族博物的文化主體性:以北部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黃智偉
    2013《凱達格蘭文化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
    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采婷
    2014《生態博物館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影響 以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例》。國立
    臺北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佩其
    2013《地方知識與地方文化館:以苑裡藺草文化館為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
    四、政府資料
    文化部
    2013《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97年至104年)》。新北新莊:文化部公開資料。
    2015《文化部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新北新莊:文化部公開資料。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22《原住民族委員會110年施政計畫》。新北新莊。
    2023《原住民族委員會111年施政計畫》。新北新莊。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2015《104年度全國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專業輔導計畫》。新北新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委託開物空間文創有限公司。
    2019年《108年度全國原住民族地方文化(物)館成果報告書》。屏東縣。
    行政院
    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新北新莊:行政院公開資料。
    文化部
    2013《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97年至104年)》。新北新莊:文化部公開資
    料。
    2015《文化部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新北新莊:文化部公開資
    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2015《104年度全國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專業輔導計畫》。屏東縣:行政院原住
    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委託開物空間文創有限公司。
    五、網路資料:
    程德昌
    2018〈屏東縣來義鄉高見部落原住民族土地 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成果〉,https://www.peopo.org/news/372013,2018年7月2日上線。
    監察院
    2009〈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閒置案,監察院糾正行政院原民會、屏東縣來義鄉公所〉,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4&sms=8912&s=4667,2009年5月20日上線

    六、其他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2022 The Museum Definition, Prospects and Potentials (MDPP) ,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Paris, France.( https://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62590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259008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259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801.pdf5985KbAdobe PDF216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