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40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4/145046 (79%)
造訪人次 : 52043864      線上人數 : 59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74


    題名: 解嚴前後黃娟小說中的認同轉折與台灣意識
    The transition of identity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n Huang Juan`s novels before and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作者: 蔡昆儒
    Tsai, Kun-Ru
    貢獻者: 崔末順
    蔡昆儒
    Tsai, Kun-Ru
    關鍵詞: 黃娟
    離散
    國族認同
    民主化
    台灣意識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3-02 14:29:46 (UTC+8)
    摘要: 七○年代起,本土化論述及「台灣意識」在戒嚴時期的台灣開始蓬勃發展。有別於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民長期噤聲,七、八○年代開始的反對運動,是基於長期遭到威權壓迫下衝突的必然產物,更是奠定了台灣在解嚴前後的民主化發展。然而,海外曾經是反對運動最大的舞台之一,過去研究討論本土化及台灣意識發展時,時常將目光聚集在台灣本島,而忽略了海外台人社群的認同轉折過程。海外既是重要的發展場域,移民的身分認同探尋過程也應納入整體本土化論述的發展脈絡當中。本文將以海外台灣作家黃娟的小說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分析1970年到2000年間海外台人的認同轉折軌跡。黃娟自1968年後移居海外,1984年以台美人文學的姿態重返文壇,爾後發表的短篇小說如〈警棍下的兒子〉、〈祖國傳奇〉等,以及長篇小說《故鄉來的親人》、《楊梅三部曲》,透過海外移民的視角,建構起屬於台美人的「台灣意識」及「台灣認同」。
    本文選定的研究對象黃娟,在多重因素——身分(台美人)/國族(台灣意識)/性別(女性)/空間(旅居海外)——的影響下所創造出的文本,值得深入探究其與當時台灣社會解嚴前後的本土化論述之間的關係。海外作家的國族認同探尋過程,是否能為台灣的本土化論述擴展不同的視角,是本文欲將探究的主要議題。
    參考文獻: 一、黃娟作品
    1.《世紀的病人》(台北:前衛,1994年)
    2.《彼岸的女人》(台北:前衛,1996年)
    3.《故鄉來的親人》(台北:前衛,1991年)
    4.《婚變》(台北:前衛,1994年)
    5.《黃娟集》(台北:前衛,1993年)
    6.《邂逅》(台北:前衛,1995年)
    7.《歷史的腳印》(台北:前衛,2001年)
    8.《寒蟬》(台北:前衛,2003年)
    9.《落土蕃薯》(台北:前衛,2005年)

    二、專書
    1.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8年)
    2.Virinder S. Kalra,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1月)
    3.大衛・狄連尼(David Delaney)著,王志弘、李延輝、徐苔玲譯,《領域》(台北:群學,2017年)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5.厄內斯特.蓋爾納(Ernest Gellner)著,韓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社,2002年)
    6.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年)
    7.王德威編,《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9年)
    8.王曉波,《時代呼聲》(台中:藍燈文化,1979年)
    9.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2017年)
    10.朱真一,《看台灣文學寫台美人文學》(台北:客家雜誌社,2004年)
    11.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7年)
    12.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
    13.吳文程,《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年)
    14.李有成,《離散》(台北:允晨文化,2013年8月)
    15.李筱峯,《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
    16.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説論述》(台北:前衛,2006年7月)
    17.哈金,《在他鄉寫作》(台北:聯經,2010年)
    18.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1994年)
    19.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8年)
    20.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1998年)
    21.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22.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
    23.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24.徐榮崇,《美國臺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以洛杉磯為例》(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6年12月)
    25.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社,2015年)
    26.郝柏村著,王力行編,《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台北:天下,1995年)
    27.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
    28.張炎憲、許文堂編,《從當代問題探討台灣主體性的確立》(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14年12月)
    29.張炎憲等編,《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海外臺灣人運動專輯》(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 年6月)
    30.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年9月)
    31.莊萬壽,《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台北:允晨文化,2011年)
    32.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33.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年)
    34.陳祥水,《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1年)
    35.陳鳴鐘、陳興唐編,《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36.游盈陸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
    37.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群學,2009年)
    38.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 1945-1947》(台北:麥田,2007年)
    39.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40.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1999年)
    41.廖炳惠、孫康宜、王德威編,《臺灣及其脈絡》(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6月)
    42.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43.蔡篤堅,《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唐山,2001年)
    44.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
    45.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88年)
    46.蕭阿勤,《回歸現實 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47.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年)
    48.蕭阿勤、汪宏倫主編,《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6年)
    49.龔忠武、王曉波、林盛中、周本初、吳國禎、陳映真、葉先揚、關文亮編,《春雷之後(壹):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覺醒・決裂・認同・回歸(1972-1978)》(台北:人間出版社,2006年)
    50.Amy K. Kaminsky, After Exile: Writing the Latin American Diaspor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51.Benedict Anderson, (1998).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New York, U.S: Verso.
    52.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53.John Agnew, “Nationalism,” in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James S. Duncan, Nuala C. Johnson and Richard H. Schein ed.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8)
    54.John Agnew, “Nationalism,” in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James S. Duncan, Nuala C. Johnson and Richard H. Schein ed.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8)
    55.Jürgen Haberma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 Thomas Berger. (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56.Olivier Richon, “Representation, the Harem and the Despot”, in the Block Reader in Visual Culture. (Routledge, London, 1996)
    57.Salman Sayyid, “Beyond Westphalia: Nations and Diasporas – the Case of the Muslim Umma, in Barnor Hesse (ed.), Un/Settled Multiculturalisms: Diasporas, Entanglements, Transruptions, ( London: Zed Books, 2000)
    58.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Jonathan Rutherford ed.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90)

    三、期刊論文
    1.王志弘,〈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地理學鍵結—重要文獻之評介〉,收於《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8期(1996年6月)
    2.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收於《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6年7月)
    3.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收於《中國現代文學》第24期(2013年12月)
    4.吳任博,〈再探一九七○年代初期之保釣運動:中華民國政府之視角〉,收於《史耘》第15期(2011年6月)
    5.吳親恩、林政楠,〈省籍通婚與中國人、台灣人認同-家庭成員影響力的變化〉,收於《政治學報》第50期(2010年12月)
    6.李思敏,〈紐約曼哈頓華埠街區建築空間解讀〉,收於《建築學報》第100期(2017年6月)
    7.林毅夫,〈台灣人的甦醒——從黃娟作品探視其台灣意識的發展過程〉,《文學台灣》卷 44,(2002年10月號)
    8.洛夫,〈與衡陽賓館的蟋蟀對話〉,收於《聯合文學》第50期(1988年12月)
    9.洪淑苓,〈現代詩中「家國」經驗的轉變─以一九八七年以後的「返鄉詩」及相關作品為例〉,收於《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12月)
    10.范銘如,〈劃界與定位-戰後小說再現的中華民國〉,收於《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2012年12月)
    11.崔末順,〈錦繡中華——反共脈絡下的中國山河再現〉,收於《台灣文學學報》第35期(2019年12月)。
    12.張中復,〈從反共的道統論到國族主義的轉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台灣〉,發表於学習院女子大学国際学研究所・静岡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主辦,「中国文化大革命研究の新資料・新方法・新知見」国際シンポジウム(2016/11/6)
    13.張必瑜,〈有國無家的地理想像:戰後初期臺灣小學地理教育中的家鄉與異鄉、我族與他者〉,收於《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8期(2010年8月)
    14.張茂善,〈鄉關何處:《準台北人》、《屋簷下》與華語語系文學〉,收於《文化研究季刊》第166期(2019年6月)
    15.張堃,〈初抵廣州〉,收於《創世紀》第75期(1989年1月)
    16.許奎文,〈味覺地圖上的漫遊者:韓良露飲食書寫中的「家鄉味」〉,收於《台灣學誌》第17期(2018年4月)
    17.許瑞浩,〈《臺灣政論》的初步分析—以「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為中心〉。收於《國史館學術集刊》第2期(2002年12月)
    18.郭嗣汾,〈中華禮讚〉,《細說錦繡中華》(上)(台北:地球出版社,1975年)。
    19.陳正醍,〈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暖流》第2卷第2期(1982年8月)
    20.陳紀瀅,〈金門訪問一日記〉,《新文藝》88期(1963年7月)
    21.陳韋辰,〈台灣小吃的地方感製造:以台中太陽餅為主的討論〉,「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區域研究@臺灣人類學」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2年10月)
    22.單德興,〈空間.族裔.認同:論王穎的《尋人》〉,收於《歐美研究》第33卷第2期(2003年6月)
    23.彭懷恩,〈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臺灣反對運動〉,收於《當代》第9期(1987年)
    24.黃儀冠,〈鄉關何處——論《桑青與桃紅》的陰性書寫與離散文化〉,收於《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
    25.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收於《夏潮》第14期第2卷(1977年5月)
    26.廖炳惠,〈全球離散之下的亞美文學研究〉,收於《海洋文化學刊》第5期(2008年)
    27.潘宗億,〈瑪德萊娜時刻:以戰後臺灣飲食書寫中的食物記憶爲例〉,收於《中國飲食文化》第12卷第1期(2016年4月)
    28.蔡錦堂,〈跨越日本與國民黨統治年代的臺灣人之日本觀〉,收於《臺灣文獻》第58卷(2007年9月)
    29.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收於《台灣社會學》第9期(2005年)
    30.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收於《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2002年6月)
    31.蕭阿勤,〈記住釣魚台:領土爭端、民族主義、知識分子與懷舊的世代記憶〉,收於《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3期(2017年9月)
    32.蕭阿勤,〈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收於《台灣社會學》第5期(2003年)
    33.蕭新煌,〈一九八○年代末期台灣的農民運動:事實與解釋〉,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0期(1991年3月)
    34.錢公來,〈西安東嶽壁畫記〉,《暢流》2卷1期(1950年8月16日)。
    35.錢用和,〈西北行吟〉,《暢流》2卷4期(1950年10月1日)。
    36.鍾秩維,〈設想台灣人的華語語系觀點:關於「中國」和「共同體」的提問〉,收於《台灣文學學報》第34期(2019年6月)

    四、學位論文
    1.徐韻媖,〈黃娟小說中的離散經驗與身分認同——以《故鄉來的親人》及其相關短篇作品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11年)。
    2.高嘉駿,〈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1970年刺蔣案事件為中心的討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3.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4.黃慧鳳,〈台灣歷史大河小說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5.詹嘉雯,〈中壢事件與台灣政治轉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6.歐陽聖恩,〈無黨籍人士所辦政論雜誌在我國政治環境中角色功能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7.蔡淑齡,〈黃娟《楊梅三部曲》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8.賴宛瑜,〈台美人與世界人的文學實踐——黃娟《楊梅三部曲》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9.賴昭呈,〈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歷史與組織分析(1947-1986)〉(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0.謝欣芩,〈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11.謝冠偉,〈黃娟《楊梅三部曲》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4159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9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254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