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381
|
Title: | 日據時期教育政策演變下的蕃童教育之硏究 |
Authors: | 方文振 |
Contributors: | 陳茂泰 方文振 |
Date: | 1999 |
Issue Date: | 2018-10-05 16:57:31 (UTC+8) |
Abstract: | 本文以日據時期蕃童教育為例,探討國家、教育和個人之間 的聯繫,也就是教育如何呼應政治策略的需求,而國家又是如何透過教育進行「理想國民」的塑造。文中並以日據時期教育指導方針--「同化政策」作為貫穿主軸,分析內容則包含同化教育的意涵、同化教育的異質性、同化教育的施行方式、同化教育的實際成效和探討等幾個層面,這些內容都可以隨著本文各章 的陳述而逐步呈現出來。本文第一章第一節首先說明本文探討主題的形成背景,並釐清日據時期「同化政策」的意涵,以及「蕃童教育」在整個同化策略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節則是透過相關文獻回顧,說明各項資料的運用方式,第三節則提出個人研究方法,並釐清本論文的寫作方式和整體架構,以及研究上所面臨的限制。第二章第一節首先交代「蕃童教育」的時代背景,第二節則就日、漢、蕃三種教育體系的成立進行探討,這部份牽涉到同化政策內部結構不平等的問題,和第三章第四節有很大的關係,第三節分別就蕃童教育的兩種體系--蕃童教育所和蕃人公學校,論述蕃童教育的成立過程、實施內容和兩者的區別,以便讀者對於「蕃童教育」一詞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第三章第一節探討蕃童教育在「同化政策」層次驟升下所產生的變革,第二節則以教育所為例,探討擔任老師的警察和同化教育之間的關係,第三節以霧社事件中的花岡一郎和花岡二郎為例,揭示出同化教育在施行上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當局如何因應此一事件調整蕃童教育的施行,第四節則捕捉「蕃童教育」在同化教育體系下所顯示出的異質性,以凸顯同化政策的「差別性格」(請參照本章第一節)。第四章第一、二節探討同化政策再次進階的第三階段―皇民化時期,當局如何因應戰爭局勢進行社會和學校的同化工作,其中第三節「意識型態的變遷」並以前人所做過的訪談資料和高砂義勇軍為例-就蕃童教育並配合其他社會教化措施檢證同化教育在原住民身上所產生的效應。第五章第一節就前述內容進行種整理,解析蕃童教育施行的政治策略、手段和因政治糾葛所產生的變遷。第二節在第一節的基礎上,針對統治者對於蕃童所施行的「理想國民塑造」進行分析,並探討對於社會造成的影響和箇中值得追究的問題。第三節提出光復後原住民初等教育的變革以及衍生出來的問題,第四節則以同化教育策略的施行方式為主軸,就光復後原住民初等教育和日據時期蕃童教育進行比對,以解析原住民在統治者轉變的過程中,在教育上所面臨的共同困境。第五節提出個人研究心得和建議,這也是全文寫作的主旨所在。 日據時期的蕃童教育為原住民引進了現代化教育,就某種層面而言,統治者確實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不過對統治者而言,塑造現代化國民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因應統治之便,同化教育的施行則刻意消磨異己的差異性,在這種消磨差異的過程中,原住民逐漸喪失自我認同,而被迫捲入主體文化的洪流之中,然而在缺乏競爭條件的情況下,似乎注定只能在主體文化邊緣打轉。光復之後,主政者雖然換了人,但是原住卻面臨一個更難堪的窘境,一方面他們必須改變在日據時期已經習慣的認同方式,另一方面主體文化則依然以強大優勢繼續排擠原住民所剩不多的傳統文化價值,這也就是原住民陷入社會結構弱勢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目前討論原住民教育問題的議題很多,但是牽涉到日據時期蕃童教育的研究則不多見,然而凡事都有其前後因果關係,基於這種聯繫關係,對於「過去」的進一步瞭解,必有助於現代問題的解決,而不該只是光就現在所發生的問題進行解析,因為近因之外,問題的遠因也往往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對於日據時期蕃童教育的瞭解,我想應該更有助於目前一些現象的解釋吧。 |
Reference: | 中文部份 王人英 1967 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Population Change of Formosan Aborigines.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家通 1984 日本教育制度―特徵與趨勢 高雄市:復文圖書 王泰升主持 1997 臺灣原住民的法律地位 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會會專題研究 計畫 執行單位:臺灣大學法律系 未出版 中村孝志著 許賢瑤譯 1992 〈日本的「高砂族」統治―從霧社事件到高砂義勇隊〉 《臺灣風物》24卷4期pp.47~58 中村 勝、洪金珠 1997 山深情遙:泰雅族女性綢仔絲萊渥的―生 臺北市:時報文化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1985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臺北:帕米爾書店 朱敬一、戴華 1996 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 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譯 Fred I. Greenstein&Nelson W.Polsby主編 1982 政策與政策制訂(Polices and Policymaking) 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牟中原、汪幼絨 1997 原住民教育 臺北市:師大書苑 宋秀環 1997 日治時期的殖民政策與原住民社會間的互動關係―以川中島青年團為例〉,發表於 「日本語文學國際會議」,中華民國日語教育學會、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輔仁 大學外語學院主辦,9月20日,臺北縣。 宋增璋 1983 近代臺灣之建設 臺中市:台灣省文獻會 余文儀 1960 續修臺灣府志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汝和主修 1970a 臺灣省通志卷五教育志制度沿革篇 臺北市:臺灣省文獻會 1970b 臺灣省通志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 臺北市:臺灣省文獻會 李園會 1983 日據時期之臺灣初等教育 臺中市:復文圖書 1985 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 臺中市:文景出版社 汪知亭 1978 臺灣教育史料新編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杜武志 1997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臺北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林政芳譯 E.Patricia Tsurumi原著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 第二 章「The Groundwork;Gradualism and Separatism」 1995 〈一百年前的教育改革〉,《宜蘭文獻雜誌》第15期PP.126~150 林清江主編 1983 比較教育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道生 1995 〈西班牙人治台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0期pp.108~110 1995 〈荷蘭人治台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8期pp.107~113 吳玥瑜 1990 日據時期臺灣同化政策之研究 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拉斐爾•比爾斯等著 駱繼光、秦文山等譯 1993 文化人類學 中國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近藤正已著 張旭宜譯 1995 〈臺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第111期pp.163~184近藤正已 1988 〈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第30期 PP.40~54 松田吉郎著 楊境任整理 1995 〈日本統治時代臺灣原住民教育―中心議題是蕃童教育所〉,《史匯》 第2期pp.58~63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6 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宜蘭縣史館 1995a 〈南澳鄉耆老座談會記錄〉,《宜蘭文獻雜誌》第14期PP.41~71 1995b 〈日治時期之原住民教育耆老座談會―南澳鄉〉,《宜蘭文獻雜誌》第16期 pp.203~238 1995c 〈日治時期之原住民教育耆老座談會一大同鄉〉,《宜蘭文獻雜誌》第16期 pp.239~258 徐南號 1993 「臺灣民主社會與個人自主性教育之探討」收於徐南號主編之「台灣教育史」 PP.237~270 臺北市:師大書苑 莊仁實 1994 〈如何加強山地教育之推展〉,《國教園地》6月號pp.48~51 高拱乾 1961 臺灣府志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孫大川 1994 「族群觀」收於江文瑜主編之「體檢國小教科書」 臺北市:前衛 1997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氾原住民意識與臺灣族群問題的互動」收於洪泉湖等人 編撰之「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PP.43~83,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孫廣德 1990 政治神話論 臺北市:臺灣商務 張正藩 1970 臺灣人口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張德銳 1993 「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行政效能與行政困境」收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之「多元 文化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陳心怡 1997 「從社會關係探討原住民弱勢問題的形成」收於洪泉湖等人編撰之「族群教育 與族群關係」PP.137~164,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陳柏璋 1988 意識型態與教育 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世賢 1977 晚清治臺政策―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十一年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 所博士論文 已出版 許佩賢 1994 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 臺北市:國立台灣大 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張壽山 1959 日據時代臺灣國民教育之分析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郭錦惠 1998a 「論日治時期運行於原住民部落中的規訓權力」,發表於「宜蘭研究」第三屆 學術研討會,宜蘭縣史館主辦,10月16~18日,臺灣宜蘭。 1998b 美麗新世界--論日治時期運行於原住民部落中的規訓權力 臺北市: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未出版 楊瑩 1993 「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過程與回應典範」收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之「多元文化 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葉獻峻 1993 「臺灣初等教育之演進」收於徐南號主編之「臺灣教育史」PP.85~132臺北市: 師大書苑 種村保三郎 1993 臺灣小史 台北市:武陵 鄭梅淑 1988 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 臺中市: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潘英 1995 〈臺灣原住民族的族稱演變〉,《臺北文獻》第111期PP.121~163 劉良壁 1976 重修臺灣府志第三冊 臺中市:臺灣省文獻會 劉寧顏 1995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至同胄篇(第一冊) 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省警務處 1953 台灣省山地警政要覽 出版地不詳:臺灣省警務處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 陳金田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第一編 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藤井志津枝 1984 〈一九三○年霧社事件之探討〉,《臺灣風物》第2期PP.61~83 1997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 臺北市:文英堂出版社 譚光鼎 1997 「族群關係與學校課程」收於收於洪泉湖等人編撰之「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 PP.165~195,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譚光鼎、湯仁燕 1993 「臺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收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 之「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日文部份 小田謙吉 1933 〈臺東廳下蕃人の社會教化〉,《理蕃の友》第二年十月號P.7 土屋一郎 1940 〈理蕃機構の綜合的性格と教育〉,《理蕃の友》第百五號P.3 大江志乃夫等編 1992 近代日本史と殖民地2―帝國統治の構造 東京:岩波書店 大石茂雄 1940 〈山地高砂族教育に就て〉,《理蕃の友》第百號PP.9~10 大形太郎 1942 高砂族 東京:育生社弘道閣 山內朔郎 1936 〈產業指導所と農業講習所との使命〉,《理蕃の友》第五年十月號p.11 井上 英 1932 〈臺灣における警察當面の問題〉,《臺灣警察時報》一月號 中西牛郎 1914 同化論 臺北:出版社不詳 中島太郎 1972 近代日本教育史 東京:岩崎 丸井圭治郎 1914 撫蕃ニ關スル意見書•蕃童教育意見書 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平澤 生 1936 〈教育と授產〉,《理蕃の友》第五年三月號P.4~5 竹澤 1932 〈「蕃人」と云ふ呼稱の廢止―先づ理蕃職員から〉,《理蕃の友》第一年九月 號pp.10 竹澤誠一郎 1936 〈蕃地における農業講習所の實際〉,《理蕃の友》第五年十二月號P.4 芝蘭生 1935 〈蕃地警察官と其の子女教育問題〉,《理蕃の友》第四年九月號pp.7~8 吉野秀公 1927 臺灣教育史(上)(下) 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伊能嘉矩 1928 臺灣文化志(下卷) 東京:刀江書院 1898 〈臺灣於げる土蕃の分類及び其の現在通有する開化發生の度〉,《蕃情研究會 誌》第一號pp.2~15 宇野利玄 1981 「台灣における蕃人教育」收於戴國輝主編之「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と資 料」PP.84~113 東京都:社會思想社 花蓮港廳 1933 〈蕃童教育所兒童の死亡に当り內地式葬儀執行〉,《理蕃の友》第二年一月號p.12 佐藤法潤 1898 〈蕃人化育私儀--(上)蕃人化育問題〉,《蕃情研究會誌》第一號,pp.15~23 佐藤源治撰 1943 台灣教育の進展 臺北市:台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 李園會 1981 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臺灣初等教育の研究(上卷)(下卷) 臺中市:臺中師 範專科學校 林えいだい 1994 台灣第五回高砂義勇隊:名簿‧軍事貯金‧日本人証言 北九州:文榮出版社 1995 台灣植民地統治史―山地原住民と霧社事件‧高砂義勇隊 日本福岡市:梓書院 岩城龜彥 1936 臺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 臺北:理蕃の友發行所 松本嘉重 1934 〈蕃害と教育所兒童〉,《理蕃の友》第三年二月號PP.5~6 持地六三郎 1912 臺灣殖民政策 東京:富山房 柴田 廉 1923 臺灣同化策論 臺北:晃文館 島田三郎 1923 〈治臺之誤謬(續)〉 臺灣民報,第一卷第十三號十二月十一日P.2 理蕃の友 1933 〈逢坂の蕃害事件〉,《理蕃の友》第二年十二月號P.2 1935 〈國語の家な指定〉,《理蕃の友》第四年七月號p.10 1936 〈國民精神總動員〉,《理蕃の友》第六年十月號p.2 1937 〈躍如タリ高砂族の皇民意識〉,《理蕃の友》第六年十一月號PP.10~11 1938 〈皇民化ヘの精進〉,《理蕃の友》第七年八月號p.5 1938 〈高砂族庄葬に參加〉,《理蕃の友》第七年八月號p.8 1938 〈老年者だけの國語演習會〉,《理蕃の友》第七年十二月號p.8 1939 〈國語の村〉,《理蕃の友》第八年三月號P.7 1939 〈教育擔任補助者を養成〉,《理蕃の友》第八年六月號p.6 1939 〈皇民鍊成の教育〉,《理蕃の友》第百三號p.1 1941 〈蕃地の皇民奉公運動〉,《理蕃の友》第百十七號p.1 1941 〈サヨンの鐘、鍾樓建設落成式〉,《理蕃の友》第百十九號P.8 1941 〈蕃語を使つた罰金を國防献金〉,(理蕃の友》第百十九號P.8 1941 〈高砂族自助會調〉,《理蕃の友》第百二十號P.7 森 秀夫 1992 日本教育制度史 東京:學藝圖書株式會社。 渡邊晃映 1934 〈夜學會の狀況〉,《理蕃の友》第三年三月號p.12 臺灣日日新報 1922 〈蕃人教育と其效果〉十二月四日 1926 〈蕃人と本島人、內地人の三種族は元は同一種族(1)(2)(3)〉二月六、七、八日 1927 〈內臺融合,蕃人の向上等に特に心を留められた〉十一月十三日 臺灣時代社教育部 1937 臺灣教育情勢 臺北市 臺灣時代社 臺灣教育 1927 〈蕃人教育改善私見(三)〉,《臺灣教育》第三○三號pp.28~29 臺灣教育會編 1939 臺灣教育沿革誌 臺北市:臺灣教育會 臺灣新民報 1931 〈新年度各學校入學率一覽〉第三百六十號四月二十八日p.5 臺灣總督府 1916 蕃人讀本編纂趣意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 1934a 〈台灣社會教化要綱(上)〉,《理蕃の友》第三年四月號P.6 1934b 〈台灣社會教化要綱(下)〉,《理蕃の友》第三年五月號PP.3~4 1940 臺灣の社會教育 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1941 昭和十五年度版--臺灣の學校教育 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 1902 臺灣總督府法規 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18 理蕃誌稿第一編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2 臺灣の警察 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4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五卷 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 高砂族の教育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4 高砂族の教育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81 「霧社事件誌」收於戴國輝主編之「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と資料」pp351~520 東京都:社會思想社。 1988 理蕃誌稿第一至第四卷(原理蕃誌稿第一至第五編) 東京:青史社 橫尾 生 1932 〈教育座談會感想記〉,《理蕃の友》第一年十一月號:p.5 橫尾廣輔 1933a 〈蕃人青年團の指導に付て(一)〉,《理蕃の友》第二年七月號PP.1~2 1933b 〈蕃人青年團の指導に付て(二)〉,《理蕃の友》第二年八月號PP.3~5 1935 〈蕃人教育の沿革と現況〉,《理蕃の友》第四年十月號PP.2~3 橋本白水編 1985 東臺灣(臺1版) 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篠原哲次郎編 1941 台灣警察時報 臺北市:臺灣警察協會 豬口安喜編輯 1913 蕃界 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構內生蕃研究會 戴 國輝 1981 「霧社事件蜂起の概要と研究の今日的意味―台灣少數民族が問いかけるもの --」收於戴國輝主編之「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と資料」pp.13~46 東京都: 社會思想社。 藤崎濟之助 1931 臺灣の蕃族 東京:國史刊行會 鐘ヶ江龍文 1933 〈教育所教育漫想〉,《理蕃の友》第二年十月號PP.9~10 鐘 清漢 1993 日本植民地下における台灣教育史 東京:多賀出版株式会社 西文部份 Althusser, L. 1972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B.R. Cosin (ed.),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Society, pp.240-280.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Banks, J. A. 198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its Critics : Briti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Sohan Modgil, et 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he Interminable Debate, pp.221-231.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88 Multiethnic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 :Verso Bourdieu, A. & C. Passeron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Shore, C. & S. Wright (eds.)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Faunce, W. 1984 School Achievement, Social Status, and Self-Esteem.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7(1) : 3-14 Foucault, M.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Prison. New York: Pantheon. 1979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1. London: Allen Lane. Ogbu, J. U. 1978 Minority Education and Caste : The American System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ellicani, L. 1981 Gramsci, An Alternative Communism?. Standford :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Tsurumi, E. 1977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P. 1990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Columbus : Merrill Pub. Co.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87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0462012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 0Kb | HTML2 | 42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