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69/144892 (79%)
Visitors : 51884033      Online Users : 5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01


    Title: 霧社事件遺族的心聲—以莫那.魯道直系家族史為中心
    The aspiration of the bereaved descendants of the Musha Incident—oriented on Mona Rudo`s immediate family history
    Authors: 巴干‧巴萬
    Contributors: 王雅萍
    巴干‧巴萬
    Keywords: 霧社事件
    莫那.魯道
    瑪紅.莫那
    賽德克族
    Musha incident
    Mona Rudo
    Mahung Mona
    Seediq
    Gaya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3-02 11:01:55 (UTC+8)
    Abstract: 霧社事件推演至今已經88(2018年)年,筆者以莫那.魯道(Mona Rudo)家族後裔的身分,提出關於霧社抗日事件的核心人物莫那.魯道歷史定位的新觀點。一是以莫那.魯道後裔的身分來論述其「家族史」,二為同時進行田野調查之後,參考所採集到的部落「內部」的觀點,以及三從賽德克族(Seediq)傳統「Gaya 」的倫理規範來論述。
    具體而論,本文首先將今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Seediq Tgdaya)於日治時期霧社事件前後社會組織的變化做一番考察;進而對於霧社事件與莫那.魯道,因著不同的世代、族群、部落及女性的關係,做一番詮釋;此外,藉由瑪紅.莫那生命史的書寫,建立莫那.魯道直系家族系譜,與霧社事件後的部落發展乃至莫那•魯道遺骸之流轉,亦有一番爬梳。
    It has been eighty-seven years since the Musha Incident has happened. As the descendant of Mona Rudo, the author wishes to propose new perspectives about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is key figure in the Mushaanti-Japanese mov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to discuss his “family history” fromthe standpoint ofhis descendent. The second is to conductfieldwork and provide viewpoints from within the tribe.The third is to present the incident from the ethnic codes of traditional“Gaya” of the Seediq.
    To be specific, this thesis will first examine the changes of the local community of the SeediqTgdaya people before and after the Musha Incident during the Japanese reign in Renai Township, Nantou County. It will then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sha Incident and Mona Rudo from the angle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communities, tribes and gender. Besides, this thesis will construct the genealogy of Mona Rudo`s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through the writing of Mahung Mona`s life history. It will als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ibe after the incident and the handing down of the corpse of Mona Rudo.
    Reference: 中文資料
    Michael Angrosino著;張可婷譯(2010)。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Siyac Nabu(2001)。非人的竟遇-賽德克看霧社事件。載於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主編),霧社事件-臺灣人的集體記憶(頁19-69)。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Siyac Nabu(2015)。賽德克。臺中市:臺灣東亞歷史資源交流協會。
    久不良和子(1991)。賽德克人霧社群的祖靈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萍(1994)。姓名與認同 : 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安唐.布洛克(1998)。製作歷史的反思。載於克斯汀.海斯翠普(主編),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臺北市:麥田出版。
    余明德(2000)。布農族崙天部落(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玲(2012)。以「性」建構歷史 : 舞鶴餘生中的霧社事件書寫(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出版。
    呂紹理(2011)。展覽會之畫:日治初期臺灣的產業展示活動。2011國科會臺灣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研討會(頁1-1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李永熾(1977)。不屈的山嶽:霧社事件。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
    沈明仁(1998)。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臺北市:海翁。
    沈明仁總編纂(2008)。仁愛鄉志。南投縣仁愛鄉: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周婉窈(2010)。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六十卷三期,頁11-58)。
    周婉窈總編輯(2011)。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姑目.荅芭絲(2004)。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Ⅰ、Ⅱ)。臺北市:翰蘆圖書。
    姑目.荅芭絲(2014)。真相藏在雜質微音中:霧社事件的口述證言。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
    林文德(2008)。霧社事件影響賽德克三群間族群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媛(1992)。霧社事件餘辜之研究(1895~1945)(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若龍(1994)。霧社事件。臺北市:時報文化。
    邱若龍(2011)。漫畫.巴萊:臺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臺北市:遠流。
    阿威赫拔哈口述;許介鱗編著;林道生翻譯(2000)。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臺北市 : 臺原出版。
    春山明哲等著;川路祥代等譯(2010)。霧社事件日文史料翻譯。臺南市:臺灣歷史博物館。
    洪桂己編(1985)。日本在華暴行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洪敏麟口述;謝嘉梁、林金田、劉澤民採訪記錄(2010)。文獻人生:洪敏麟先生訪問紀錄。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宮本延人口述;宋文薰,連照美翻譯(1998)。我的臺灣紀行。臺北市:南天。
    徐如林、楊南郡(2011)。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
    徐儷綾(2012)。出草「霸權」,重發「原聲」:以賽德克.巴萊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張深切著;陳芳明等主編(1998)。張深切全集。臺北市:文經出版。
    張進昌(2011)。賽德克清流部落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曉玲(2005)。臺東縣大武鄉南興村Pasasuwan家族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金龍(2006)。霧社紀念碑空間解構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鈞淑(2006)。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臺北市:巨流。
    郭明正(2011)。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臺北市:遠流。
    郭明正(2012)。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 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臺北市:遠流。
    陳連浚譯(2016)。理蕃之友中文初譯本第一卷。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渠川(1977)。霧社事件。臺北市:地球出版社。
    陳瑜霞譯(2016)。理蕃之友中文初譯本第三卷。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傅素春(2008)。霧社事件的歷史、文學、影像之辯證(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黃幼欣譯(2016)。理蕃之友中文初譯本第二卷。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有說法。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林熊祥主修;黃旺成纂修(2002)。台灣省通志稿--革命志抗日篇。臺北市:海峽學術。
    臺灣省民政廳檔案(1973)。霧社事件烈士莫那.魯道遺骸安葬。南投縣:國史館藏,入藏登錄號070000000015A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1997)。日治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舞鶴(2011)。餘生。臺北市 : 麥田出版。
    劉枝萬(1951)。臺灣日月潭史話(附霧社事件)。埔里:劉枝萬。
    劉枝萬(1959)。南投縣革命志稿。南投縣: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決毅訪問(2008)。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鄧相揚(1998)。霧社事件。臺北市:玉山社出版。
    鄧相揚(1998)。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臺北市:玉山社出版。
    鄧相揚(2000)。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臺北市:玉山社出版。
    戴國煇、葉芸芸(1992)。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臺北市:遠流。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2002)。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臺北市:遠流。
    謝國斌(2013)。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政治。臺北市 :臺灣國際研究學會出版。
    鍾肇政(1973)。馬黑坡風雲。臺北市:商務。
    鍾肇政(1985)。川中島。臺北市:蘭亭。
    鍾肇政(1985)。戰火。臺北市:蘭亭。
    簡鴻模、依婉.貝林(2002)。眉溪部落生命史。臺北市 : 永望文化。
    簡鴻模、依婉.貝林(2003)。中原部落生命史。臺北市 : 永望文化出版。
    簡鴻模、依婉.貝林、郭明正(2002)。清流部落生命史。臺北市 : 永望文化。
    顏國昌(2003)。日本統治下布農族所發生的歷史事件(1895年至1945年)(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資料
    高永清著;加藤実編譯(1988)。霧社緋桜の狂い咲き-虐殺事件生き残りの証言。東京:株式会社教文館。
    報紙資料
    中文報紙
    花崗一郎花崗二郎並非烈士浴血抗日不是他們兩人策動山胞曾經自相殘殺、出於日軍幕後指使省文獻會根據人證、推翻以前兩種說法。(1973年8月29日)。中國時報,2版。
    林宗新(1952年9月15日)。白骨翻起霧社恨劫後餘生憶前塵訪花岡二郎之妻高彩雲等人。聯合報,4版。
    紀念霧社殉難者山高風凄招忠魂祭典隆重.紀念碑同時落成山胞盛大舞會泉下歌哭當聞。(1953年7月16日)。聯合報,4版。
    霧社血櫻引起考證山胞抗日史蹟猶存莫那道率六蕃社、剷除日軍鷹犬洪炳麟入山查訪、有人目睹經過。(1973年8月29日)。中國時報,2版。
    山胞抗日、真相大白霧社事件、記載有誤。(1973年8月29日)。中國時報,2版。
    真正的抗日烈士莫那.魯道。(1973年8月29日)。中國時報,2版。
    霧社事件真相尚待進行查證日閥走狗假冒忠烈如查屬實當予除名。(1973年8月30日)。中國時報,8版。
    霧社事件兩花岡忠奸之辨待澄清。(1973年8月31日)。聯合報,3版。
    霧社事件有關史實省文獻會決定作進一步探討花岡二郎未入祀忠烈祠。(1973年9月1日)。中央日報,6版。
    霧社事件有關史實省文獻會決定作進一步探討花岡二郎未入祀忠烈祠。(1973年9月1日)。中央日報,6版。
    幾位臺大教授回憶霧社事件抗日史實須慎重考證花岡忠奸勿遽下結論莫那魯道忠骸在.學者主張予厚葬。(1973年9月2日)。聯合報,3版。
    高永清等說明霧社事件經過為花岡一、二郎忠貞作證。(1973年9月7日)。中央日報,6版。
    霧社山胞抗日事件花岡兄弟實際參與文獻會邀學者商獲結論二郎亦應予入祀忠烈祠。(1973年9月9日)。聯合報,3版。
    莫那道烈士遺骸昨運回霧社安葬。(1973年10月25日)。聯合報,3版。
    紀念莫那魯道今日舉行公祭將由省主席謝東閔主持。(1973年10月27日)。中央日報,6版。
    日文報紙
    ホ—ゴ—社頭目 軍隊の流彈で即死 モ—ナルダオの四男も即死。(1930年11月9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モ—ナルダオ妻を銃殺す夫婦喧嘩から。(1930年11月9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渡邊特派員霧社●十日午後七時四十五分著局マへボ頭目の妻は縊死。(1930年11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川中島移住蕃の蕃屋全く竣成當局もホツと安堵。(1931年7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2版。
    兇行者の放任は重大な禍根被疑者を引致取調ぶ。(1931年10月17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元霧社蕃百六名の歸順式十五日に舉行,能高郡役所に集めて,兇行蕃人三十八名は置留。(1931年10月17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霧社事件の元兇モーナ•ルウダウの死體發見大部分は白骨と化す著衣た銀腕環で確かむ。(1933年7月16日)。臺灣日日新報,2版。
    霧社事件のモーナルダオ片鱗。(1934年5月30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霧社事件のモーナルダオ梟雄も今は白骨化近く臺北へ現はる臺中州ても處置に困り督府て保存法を講す。(1934年5月30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吉田警視埔里へモーナの遺骨問題て。(1934年5月31日)。臺灣日日新報,2版。
    モーナルダオ骸骨と遺品人垣の見物人。(1934年6月16日)。臺灣日日新報,3版。
    モーナの遺骨帝大に著く參考品として保存。(1934年6月30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モーナルダオの遺骨警察展に出品さる貴重な參考品に餘興も添へてけふから植物圖内舊廳舍で。(1934年7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
    紀錄片
    公視(2003)。臺灣百年人物誌莫那.魯道第11集。臺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比令.亞布(2013)。霧社.川中島。無出版。
    未出版的紀錄片。本紀錄片為張呈妹保存,著作人不詳,出版年不詳。
    邱若龍(2011)。GAYA 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新北市:昇龍數位科技
    華視新聞雜誌(1985)。走在英雄路上。臺北市:臺灣中華電視公司。
    電子網路資料
    國軍忠烈將士查詢系統網址:http://afrc.mnd.gov.tw/faith_martyr_pic/faith_person.aspx?bkey=401127。檢索日期:2017年5月2日。
    莫那.魯道等3人合照照片網址: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4/29/content_5851269.htm。檢索日期:2017年7月8日。
    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B%81%E6%84%9B%E9%84%89。檢索日期:2017年2月3日。
    聯合知識庫-影像圖庫網址:http://udndata.com.autorpa.lib.nccu.edu.tw/ndapp/image/ImTabIndex?t=1。檢索日期:2017年3月2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2259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9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0401.pdf6345KbAdobe PDF2406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