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137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56/144643 (79%)
造訪人次 : 51762526      線上人數 : 4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1379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379


    題名: 教育研究所懸缺課程研究: 政大教研生觀點
    The study of null curriculum 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erspectives from graduate student i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NCCU
    作者: 蔡晨雨
    Cai, Chen Yu
    貢獻者: 黃譯瑩
    蔡晨雨
    Cai, Chen Yu
    關鍵詞: 教育研究所
    懸缺課程
    教研生觀點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ull curriculum
    Student perspective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017-07-24 12:17:20 (UTC+8)
    摘要: Esiner1987年提出的「懸缺課程」概念,為課程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如今國內外對於課程的研究可以說不計其數,然而以研究所課程為對象,從懸缺課程的視角來探討課程的研究寥寥無幾。而且課程研究大多從學者專家的觀點出發來剖析教育問題,本研究試圖以研究生觀點為切入口,展開對教育研究所課程的思考和檢視。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焦點團體訪談法」對104-106學年度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政大教研所),碩士一年級至碩士三年級,博士一年级至博士三年级學生進行「教育研究」和「懸缺課程」觀點的蒐集,研究發現主要有: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以下簡稱政大教研生)對教育研究的主要定義為涉及教育各領域、議題,教育現象、現場和問題探討,科學的方法,解決或改善教育問題,提供建議和促進教育發展,理論探討與實務的運用,資料的蒐集。政大教研生認為重要但缺乏的內容主要為帶有行動性、事務性特質(如教育實習與參訪)課程,還有教育理論、方法論性質,教育現場問題性質,能力導向,符應當下和未來教育之趨勢的內容。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
    The concept of "null curriculum" promoted in 1987 by Eisn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curriculum research. Though there are seas of research and study about curriculum around world, the analyzes of curriculum about Graduate school especially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re still in deficiency.Moreover, the curriculum research mostly analyzes the education proble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cholars and experts, students are rare to voice in universit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ake graduate students` views as the entrance and start the thinking and insp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abou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The paper utilize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collecting ideas and perspectives among the 104-106 school year in Chengch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irst grade to the third grade Master students, first grade to the third grade PhD students.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s as follows:

    The main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research involved various fields of education and issues, the phenomenon and problems of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education problem solution and improvement, provide advic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theory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data collection. Students considered important but missing part of curriculum involved the courses with characteristics about performing, experiencing and action (ex: education practice and visit), basic of education methodology, the problems in education field, ability oriented and the trend of future education.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study implies some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于曌(2013)。台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與管理的研究。復旦大學碩士論
    文,上海。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
    研究方法(頁1-21)。高雄:麗文。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五南,第十六版。
    王倘等(1928)。中國教育辭書。上海:中華。
    王嘉陵(2011)。臺灣高等教育課程地圖繪製之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
    (2),57-80。
    王聽(2008)。美國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高等教育與學術研
    究,4。
    王凡(2005)。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及借鑒意義。中國地
    質教育,2005,4:119-122。
    李坤崇(2009)。成果導向教育的大學課程革新。教育研究月刊,181:100-115。
    李豔琴(2014)。四川省農村幼稚園懸缺課程現狀調查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成都。
    吳淳肅(2014)。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之教學實踐-以通識課程為例。
    臺南大學博士論文,臺南。
    宋宸儀(2014)。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實施的困境與出路——基於一所案例
    大學的質性研究。廈門大學碩士論文,廈門。
    林瑞榮(1997)。「空無課程」的概念分析。國教之友,49(3),43-44。
    周祝瑛(2016)。從政大「新制課程精實方案」看臺灣高教世界排名之困境。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5(1),111-118。
    周愚文(2011)。民國百年教育學的發展。百年教育的回顧:傳承與創新(中國
    教育學會主編),257-300。臺北:學富。
    周俊延(2012)。台灣中學師資培育教育專業課程之懸缺——從實習師資生之觀點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陳伯璋、歐用生、吳俊憲、黃政傑、方德隆、劉美慧、洪麗卿、陳延興、蔡清田(2010)。
    課程研究。5(2)高等教育,112-113。
    陳政宏(2010)。大學課程之重新分類:擺脫通識與專業 課程二分法的問題。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3),257-288。
    陳新豐,舒緒緯,李雅婷(2015)。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地圖建構之探究。
    教育研究與發展,11(2),109-134。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懸缺課程的概念,頁27。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4)。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64-70。台北,巨流。
    黃譯瑩(2006)。學術社群說出創造力的語言及其反映的思維:以三大創造力研
    究文本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51-70。
    黃譯瑩、杜宜芝(2015)。通識教育中的懸缺課程:大學生觀點。教育行政研究,
    5(2),21-56。
    黃政傑(1991)。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東華。
    姜麗娟(2009)。國內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
    5,1-40。
    教育部(2014)。中華民國第七次教育年鑑。
    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1-1000-1311.php?Lang=zh-tw
    國立政治大學(2015)。國立政治大學2013-2014雙年報。取自:
    http://www.nccu.edu.tw/uploads/asset/data/568b9164d7ac0a4e810007ed/2013-2014%E9%9B%99%E5%B9%B4%E5%A0%B1%E5%85%A8%E6%96%87%E7%B6%B2%E8%B7%AF%E7%89%88.pdf
    國立政治大學(2016)。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105學年碩博士新生入學手冊。
    國立政治大學(2016)。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105學年碩士課程手冊。
    國立政治大學(2016)。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105學年博士課程手冊。
    國立政治大學(2016)。政大教育系官網。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2016)。國立政治大學新制課程結構內容。取自:
    http://aca.nccu.edu.tw/download/must/103/new_course_103.pdf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2016)。國立政治大學通識課程架構表。取自:
    http://aca.nccu.edu.tw/download/formDownload/QP-T04-19-03.pdf.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2016)。碩士班核心能力權重對應表。
    國立政治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0)。國立政治大學全校課程地圖計劃之核心能力。
    取自:http://cis.nccu.edu.tw/coursemap/students/Core.aspx。
    國立政治大學(2013)。國立政治大學學術單位自我評鑑報告。教育學院。
    張豔麗(2013)。空無課程資源在教材中的缺失——基於課程社會學的視角。教
    學與管理,30,84-86。
    張豔麗(2013)。“空無課程”的缺失與資源開發。教育科學論壇,5,11-12。
    張東輝(2008)。從教育學的學科發展看美國一流教育學院的學位和專業設置。
    學位與研究所教育,1。
    張文軍,陶陽,屠莉婭,何珊雲(2015)。一場關於“課程”的複雜會話 ——
    “課程意識、課程建構與課程能力建設國際研討會”綜述。教育發展研究。
    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15.04.018
    賀紹棟(2011)。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視角探析教科書中的空無課程。天津市教科
    院學報,3,8-10。
    賀紹棟(2012)。教科書“空無課程”現象的社會學分。教育學術月刊,2,70-72。
    賀國慶,張薇(2002)。英國大學教育學院的課程與教學特徵——以倫敦大學教
    育學院為例。比較教育研究,11。
    楊智穎(2016)。從懸缺課程的觀點探討師資培育課程的革新。課程研究,11(2),
    1-17。
    劉修豪、白亦方(2013)。解讀高等教育課程評鑑的樣貌及迷思:後
    設評鑑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6(2),33-56。
    蔣潔(2008)。 從“缺失”的角度看課程。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長沙。
    蔡連康(2010)。學分制與大學課程革新:政大的經驗與作法。科學教育與通識教育。
    歐用生(1992)。課程與教學。台北:文景。
    薛雅慈、薛珍華(2013)。大學學科制度專門化與職業化的批判分析:知識社會學與批
    判教育學的視角。教育與社會研究,26,83-129。
    戴曉霞(2002)。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及其對高等教育課程的影響。教育研究集刊,
    48(2),199-231。
    鄧毓浩(2013)。台湾大学院校公民教育初探。教育研究月刊,31-42。
    Rubin (2001)。趙碧華、朱美珍(合譯)。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
    運用。台北:學富文化。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教育大辭典(1995)。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名詞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3205/.
    Layder(1998)。簡守邦(譯)。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55-65。
    台北:韋伯文化。


    西文文獻
    Apple. M. W (1996).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Ahwee,S., Chiappone,L., Gueva,P., Galloway,F.,Hart,J., etl. (2004). The hidden and null
    curriculums:An experiment in collective educational biography. Journal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35(1), 25-43.

    Anderson, G. J.(1998).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London ; New York :
    Falmer.6-7, 2nd Edition.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Stanford University, 97-107, third edition.

    Flinders, D. J., Noddings,N., & Thornton, S. J. (1986). The null curriculum: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Curriculum Inquiry, 16(1),33-42.

    Johnson, R. B. (1997). Examining the validity structur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 118(2), 282-292.

    Moy, R.G. (2000). American Racism:The null Curriculum in Religious Educ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 95(2):119-133.

    Morgan, D. L. (1988).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Google Scholar.

    Sheikhzade(2013). Intended, applied and experienced null curriculum. Islamic
    Azad University, orumieh Branch,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rumieh, Iran.

    Steven. S.(1987).Professionalization and the Null Curriculum: The Case of the
    Popular Eugenics Movement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Educational
    Studies: A Journal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18 (2) , 221-38.

    Totten,S. (2001). Addressing the "null curriculum": Teaching about Genocides Other
    than the Holocaust. Social Education, 65(5),309-13.

    Wilkinson. M. L. N. (2014). The Concept of the Absent Curriculum: The Case of the Muslim
    Contribution and the English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History.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4152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152017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17101.pdf2391KbAdobe PDF212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