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72664      Online Users : 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42


    Title: 認同的歸屬與凝聚─Sasalah`部落的社會組織與儀式變遷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ocial cohesion of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ritual in Sasalah’
    Authors: 楊珮琪
    Contributors: 張中復
    詹素娟

    楊珮琪
    Keywords: 恆春阿美族
    香蘭村
    Sasalah`部落
    社會文化變遷
    部落認同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3-01 17:26:22 (UTC+8)
    Abstract: Sasalah’部落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新香蘭聚落,香蘭村為一有漢人、阿美族人、排灣族人、平埔族人的多族群混居村落,各族群於不同時期進入香蘭地區定居,並在長時間的互動下形成目前所見的特殊文化樣貌。本研究透過對Sasalah’部落的歷史爬梳,以及當代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討論分析形成於日治時期的Sasalah’部落,在與周邊不同的族群文化互動、面對台灣整體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其呈現的社會文化現象與傳統阿美族社會文化的差異及其原因。

    自日治時代始,原居於池上鄉的阿美族人遷移來到現今的舊香蘭聚落,同時亦有來自新竹、苗栗地區的客家人至此處開墾,為避免原漢衝突,大部分居於舊香蘭的阿美族人被日本政府強制遷移到新香蘭居住。而後陸續有來自恆春地區或其他部落的阿美族人及平埔族人遷入,加上由山區遷至香蘭村現址居住的排灣族人,新香蘭聚落於焉形成。不論是共居於新香蘭聚落的的Sasalah’部落族人及Lalauran部落族人,或是居於舊香蘭聚落的客家人及部分阿美族人,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群在漫長的時間內一同生活、累積相似的歷史記憶。因此本研究之整體架構安排上並未將Sasalah’部落完全獨立討論,而是以Sasalah’部落為主、舊香蘭聚落與Lalauran部落為輔,將這些人群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變因時,產生的類似又不同的因應機制並陳。基於這樣的安排,在章節上第一章及第二章是以香蘭村整體為討論單位,第三章則以Sasalah’部落旅北族人及新香蘭聚落為主。呈現出香蘭村整體樣貌之後,第四章則回歸到Sasalah’部落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進行討論。各個章節當中的主題則分別是宗教及生計模式的變遷、旅北族人的社會組織變遷,以及原鄉部落的祭典儀式變遷。

    當代的Sasalah’部落正面臨了人口流失以及部落文化傳承不易的困境,同樣居於新香蘭聚落的Lalauran部落則初嚐文化復振及部落營造工作的成果。兩個部落族際互動下所產生的文化現象正持續影響Sasalah’部落的文化復振工作,以及族人們對族群及部落的認同情感。本研究最後以虛擬社群網絡的運作及2016年尼伯特颱風災後重建為例,討論Sasalah’部落族人的動能,在當代面對重大事件時如何因應,以及過程當中持續游移、變動的部落認同和情感凝聚。
    Reference: 一、專書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USA: Waveland Press.

    Cohen, Anthony P.
    2000 Signifying Identitie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boundaries and contested values. London: Routledge.

    Sahlins, Marshall
    1981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y: Structure in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 Kingdo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 How Natives Think: About Captain Cook, For Exampl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Apologies to Thucydides: Understanding History as Culture and Vice Vers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ertz, Clifford著,楊德睿譯
    2007 《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地方知識》台北:麥田出版。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200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

    尹章義總編纂、葉志杰主撰
    2013 《太麻里鄉鄉志》台東縣:台東縣太麻里鄉公所。

    王佳涵
    2010 《撒奇萊雅族裔揉雜交錯的認同想像》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台東天主教教義中心編印
    1995 《白冷會在中國傳教史料》台東:台東天主教教義中心。

    台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
    1997 《太麻里記事─大貓薶傳奇》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末成道男著,羅素玫主編
    2007 《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婚》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
    2008 《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台北:行政院原民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胡傳
    1993 《台東州采訪冊》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原英子原著,黃宣衛主編
    2005 《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原著楊南郡譯註
    2011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書局。

    許木柱
    1987 《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等
    2001 《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傅君
    2001 《台東縣史─排灣族與魯凱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黃宣衛
    2005a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5b 《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
    2008 《阿美族》台北:三民書局。

    黃宣衛、羅素玫
    2001 《台東縣史─阿美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黃貴潮
    1994 《豐年祭之旅》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黃應貴
    2008 《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劉斌雄等
    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蔡明哲等
    2001 《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衛惠林
    1972 《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第八冊阿美族、雅美族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鄭全玄
    1995 《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駱國明
    1996 《臺東縣寺廟專輯》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謝世忠、劉瑞超
    2007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台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南投:台灣文獻館。

    譚昌國
    2007 《排灣族》台北:三民書局。

    二、會議論文、期刊論文

    Barth, Fredrik
    1994 Enduring and emerging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ethnicity. Pp11-32, The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 edit. by Hans Vermeulen and Cora Fovers, Amsterdam: Het Spinhuis.

    李宜靜
    2008 〈阿美族海祭神話與祭儀之流變〉《康寧學報》第十期,頁233-260。

    李亦園
    1986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宗教結構〉《台灣土著社會文化論文集》頁239-251,台北:聯經出版。

    林頌恩
    2012〈從儀式、展演與文化認同看2011年拉勞蘭青年會會長交接儀式〉《東台灣研究》第十八期,頁51-94。

    林芳誠
    2008 〈穿梭現代與過去─以都蘭部落為例,談阿美族年齡組織Pakalungay的轉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頁1-13。

    林春鳳
    2008 〈從豐年祭談原住民之民族認同〉《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四期,頁101-154。

    林素珍
    2016 〈高雄市阿美族人都市生活適應的社會網絡建構─從年齡組織、氏族到教會與同鄉會〉《原住民族文獻》第二十九期,頁4-12。

    原英子
    2006 〈台灣原住民的民族邊界之意識化:以台灣阿美族之宗教行為為例〉《歷史、文化與族群: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53-452。

    許功明
    1993 〈排灣族古樓村喪葬制度之變遷〉《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389-46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宣衛
    2002 〈關於阿美族研究的若干省思:從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一書談起〉《東台灣研究》第七期,頁165-174。

    黃宣衛、蔡政良
    2008 〈阿美族的都市生活與社會文化的持續與變遷─文獻資料的初步整理與展望〉《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等主編,頁273-30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宣衛、蘇羿如
    2008 〈文化建構視角下的Sakizaya正名運動〉《考古人類學刊》第六十八期,頁79-108。

    楊仁煌
    2007 〈文化建構與復振之研究─以阿美族(Pancah)會所文化內涵與核心價值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一期,頁67-102。
    2008 〈阿美族之歲時祭儀〉《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四期,頁1-26。

    葉淑綾
    2009 〈重思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東台灣研究》第十三期,頁3-27。

    撒依努˙得別格(戴明雄)
    2002 〈基督宗教與排灣族傳統信仰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第二十八期,頁95-113。

    蔡中涵
    2008 〈台東市阿美族豐年祭儀的變遷與傳承〉《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四期,頁27-64。

    蔡政良
    2007 〈Makapahay a calay(美麗之網):當代都蘭阿美人歌舞的生活實踐〉《民俗曲藝》第一百五十六期,頁31-83。

    蔣斌
    1999 〈墓葬與襲名:兩個排灣族記憶機制〉《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主編,頁381-421。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繼昌
    2006 〈認同與文化:台灣原住民之研究〉《歷史、文化與族群: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97-305。

    簡明捷
    2006 〈恆春群阿美族的分布與遷移─以大正十四年港口社的遷移為例〉《台東文獻》第十二期,頁4-16。
    2012 〈族群接觸與身分建構─以恆春阿美族人的歷史遷徙為例〉《台灣文獻》第六十三卷第三期,頁1-42。

    羅素玫
    2000 〈都蘭阿美人的掃墓節:一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轉換之探討〉《東台灣研究》第五期,頁35-70。
    2005 〈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台灣人類學刊》第三卷第一期,頁143-183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

    尤天鳴
    2014 〈都市阿美族在桃園縣的結社〉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利錦鴻
    2011〈當你、我成為我們─當代拉勞蘭部落青年會所(cakal)的認同實踐〉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宜瑾
    2007 〈部落集體認同的重新形塑:從拉勞蘭青年會所振興立成詮釋〉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阿洛˙卡利亭˙巴奇辣
    2008 〈族群音樂與認同─以花蓮高寮部落阿美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胡政桂
    2003 〈七腳川社(Cikasuan)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高志遠
    2004 〈阿美族傳統社會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花蓮荳蘭部落(Natawlan)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張曉玲
    2005 〈台東縣大武鄉南興村Pasasuwan家族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郭倩婷
    2001 〈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撒依努˙得別格(戴明雄)
    2008 〈從拉勞蘭部落總體營造探討社區宣教事工〉台南神學院牧範學博士班博士論文。

    蔡光慧
    1998 〈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賴昱錡
    2011 〈Misakoliay Kiso Anini Haw?(你今天做苦力了嗎?)─日治時代臺東廳阿美人的勞力輸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昌國
    1992 〈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臺坂村為例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其他

    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http://rdc28.cwb.gov.tw/TDB/ntdb/pageControl/typhoon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網http://www.tipp.org.tw/index.asp
    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http://210.240.125.35/citing/default.asp
    奇美部落官方網站http://kiwit.apc.atipd.tw/humanitie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12590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5900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9101.pdf4332KbAdobe PDF2145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