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694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33124      Online Users : 5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40


    Title: 人、家屋、聚落──高步侗人的空間建構文化
    People, house and villag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pace among the Kam people in Gaobu
    Authors: 宮相芳
    Kung, Hsiang Fang
    Contributors: 賀大衛
    張駿逸

    Holm, David
    Chang, Jiunn Yih

    宮相芳
    Kung, Hsiang Fang
    Keywords: 侗族
    高步
    空間
    村寨
    家屋
    現代化
    觀光旅遊
    文化保存
    Kam people
    Gaobu village
    Space
    Village
    House
    Modernization
    Ethno-tourism
    Cultural preservation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3-01 17:25:57 (UTC+8)
    Abstract:   本篇論文以高步侗族村寨為研究地點,其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高步侗寨屬於通道縣坪坦鄉下轄的村組織,由高升行政村、高上行政村、克中行政村所組成,三個村底下管轄著岩寨、秧田、上寨屯、高升、龍姓、高坪六個自然村。高步侗寨四週為山地,中間有一條河流經,其中約有561戶、2410人,交通較為不便,因此少有外人進入。
      侗族村寨整體與周遭自然環境相輔相成,進而達到巧妙的平衡;侗人家屋的空間格局,與人在其中的活動息息相關;在公共空間──鼓樓、風雨橋中,看見人群間的交際往來;村寨中的田地、道路、水塘、河流,串聯起人們的生產生活。侗寨中的每個空間,都是人與環境交互影響之下的產物,筆者欲從中探討其文化脈絡與空間建構的關係。
      近幾年來,中國各地的少數民族村寨旅遊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著,觀光成為村寨快速發展經濟的主要途徑,但在發展觀光業的同時,卻也逐漸流失其珍貴的傳統文化而不自覺。因此,筆者欲以高步侗寨為例,探討高步侗人的空間建構文化,分析隱含於其中的文化內涵,小至家屋、大至整體村寨,觀察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如何相互牽繫,相輔相成地形成獨特的居住形式,探究高步侗人在面臨劇烈的現代化變遷後,如何經過自身文化體系的調適,在傳統文化與新事物的相互調和中,發掘高步侗人的文化價值,筆者欲針對現代化之影響提出相對應的觀念與措施,進而保存傳統文化,避免文化流失於洪流中而不復返。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Kam in Gaobu village, which is located in Huaihua City, Hunan Province. Gaobu village 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Pingtan,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 and comprises thre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Gaosheng, Gaoshang, and Kezhong. Under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there are 6 natural villages: Yanzhai, Yangtian, Shangzhaitun, Longxing, and Gaoping. Gaobu village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There is a river flowing through the area, which lives about 561 households and 2,410 people. Visitors are not often to see because of the inconvenient traffic.
    Kam villages are influenced by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ach a subtle balance. The spaces of Kam houses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ir daily life. Interactions between villagers happen in public spaces, such as Gǔlóu (鼓樓) and Fēngyǔ Bridge (風雨橋);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people are composed of the fields, paths, ponds and rivers in the villages. Every space in Kam villages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in Kam villages.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been fast-expanding. Tourism has become the main sol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villages. Meanwhile, people have gradually lost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out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this study takes Gaobu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attempts to talk about the cul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of Kam people in Gaobu;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within; observe how people interact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 the unique way of inhabitation from houses and the whole villag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at how Kam people in Gaobu bring back cultural values after the accommodation of their culture system, and the harmoniz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w things, when facing the drastic moderniz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ncepts and measures to preserve traditional culture instead of losing it.
    Reference: 專書
    一丁
    1999 《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臺北:藝術家。
    三江侗族自治縣槪況編寫組
    1986 《三江侗族自治縣概況》。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王文光
    1999 《中國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石願兵
    2014 《通道侗語詞語》。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民族學界編輯委員會
    2013 《民族學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吳浩
    2004 《中國侗族村寨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
    余舜德
    2008 《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
    郭肇立
    1998 《聚落與社會》。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通道侗族自治县槪况編寫組
    1986 《通道侗族自治縣槪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黃應貴
    1995 《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其光
    1998 《語言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陸中午 吳炳升
    2004 《侗寨大觀》。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建築大觀》。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信仰大觀》。北京:民族出版社
    張駿逸
    2009 《侗族建築藝術的理論與實際─以湖南省通道縣鈺頭寨為例得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2010 〈由下而上的文化再生─以湖南省通道縣芋頭侗寨迴龍橋的重建為例〉。發表於「全球化下的地方文化再生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會議論文。
    張聲震
    2006 《壯侗民族建築文化》。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彭一剛
    1992 《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楊權 鄭國喬
    1988 《侗族史詩──起源之歌》。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楊福泉
    1991 《火塘文化錄》。昆明:雲南人民。
    漢寶德
    2006 《風水與環境》。臺北:小異。
    廖君湘
    2005 《侗族傳統社會過程與社會生活》。北京:民族出版社。
    劉沛林
    1995 《風水:中囯人的環境觀》。上海:三聯。
    鄧敏文 吳浩
    1995 《沒有囯王的王囯:侗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鍾鐵強
    2006 《湖南省地圖冊》。長沙:湖南省地圖出版社。
    戴志中 楊宇振
    2003 《中國西南地域建築文化》。武漢:湖北教育。
    謝世忠
    1994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2004 《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04 《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謝世忠、劉瑞超
    2012 《客家地方典慶和文化觀光產業─中心與邊陲的形質建構》。臺北:客家委員會;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Mike Crang
    2003 《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John Urry
    2007 《觀光客的凝視》。國立編譯館主譯。臺北:書林。
    James J. Fox
    1993 Inside Austronesian Houses. Canberra: ANU E Press.

    期刊論文
    江冠榮
    2010 〈布農族傳統建築家屋選址之智慧〉,《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85-116。臺北: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
    何翠萍
    2008 〈儀式的空間脈絡與脈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調查方法》,王文章編,168-188。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1 〈人與家屋:從中國西南幾個族群的例子談起〉,《區域文化與地方社會》,張江華、張佩國編,296-342。上海:學林出版社。
    余舜德
    2011 〈身體感與雲南藏族居家生活的日常現代性〉,《考古人類學刊》,74:169-202。臺北: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余舜德 郭奇正
    2012 〈藏民的家屋與家屋內的社會動態:以雲南五境通珠聚落為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2:1-1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勝先
    1984 〈侗族族源考略中〉,《貴州民族研究》,02:95-103。貴州:貴州民族研究雜誌編輯部。
    林淑蓉
    2001 〈中國侗族的兩性關係與性別象徵意義〉,《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61-294。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
    2004 〈物/食物與交換:中國貴州侗族的人群關係與社會價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11-26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7 〈侗人的食物與性別意象〉,《考古人類學刊》,67:11-4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2012 〈文化傳統 vs. 農村現代化:以貴州侗族的文化觀光與經濟發展為例〉,《人類學高級論壇》,128-143,新疆:塔里木大學。
    姜莉芳
    2014 〈坪坦河侗寨薩文化的比較與解讀〉,《侗族鼓樓》,41:55。湖南省侗學研究會。
    秦紅增 梁圓圓
    2009 〈侗族村寨的空間結構及其文化蘊涵─以廣西三江高友侗寨為例〉,《西南邊疆民族研究》,6:55-69。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鄧敏文
    2015 〈軟田保護與利用〉,《侗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論文集》。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
    劉少君
    2010 〈侗寨建築的空間佈局:以湖南省通道縣芋頭村為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1:53-7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4 〈探析侗錦中的薩文化意象〉,《海峽兩岸侗族文化研究論文集》,45-55。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關華山
    2002 〈布農傳統家屋的構成與意義〉,《住宅學報》,121-158。臺北:住宅學會。

    學位論文
    王曉雪
    2012 〈侗族建築詞彙探究─以廣西三江侗族特色建築為例〉。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梁圓圓
    2008 〈侗族村寨空間建構的文化解析─以廣西三江縣高友村為案例〉。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姍
    2009 〈貴州地捫侗寨的歷史地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劉少君
    2015 〈民族文化傳承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研究─以yal lengc(侗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闕躍平
    2007 〈民族學視野下的侗族風雨橋─以廣西三江程陽橋為例〉。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手稿
    楊旭昉
    2013 〈高步侗寨文化景觀保護的個案研究〉。

    古籍文獻
    郭璞(晉)鄭謐(元)註釋
    1967 《劉江東家藏善本葬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劉向(漢) 高誘(漢)校注 王雲五主編
    1956 《戰國策‧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22:9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蔣廷錫(清)王雲五主編
    1965 《尚書地理今釋‧舜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鄺露(明)藍鴻恩考釋
    1995 《赤雅》。廣西:民族出版社。

    網路資源
    維基百科─八八風災
    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03月10日。網址:http://ppt.cc/R8ZT
    維基百科─非物質文化遺產
    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03月10日。網址:http://ppt.cc/4nbo
    維基百科─千千岩助太郎
    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03月10日。網址:http://ppt.cc/7ftT
    Google map
    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05月21日。網址:http://ppt.cc/u3tV
    維基百科─行政村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08月11日。網址:http://ppt.cc/xNWKi
    維基百科─天地君親師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1月23日。網址:http://goo.gl/t8IB5b。
    水龍經
    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04月30日。網址:http://ppt.cc/xjAgN
    廣群芳譜
    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9月2日。網址:http://ppt.cc/GaCCO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1259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90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Ethnolog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701.pdf15764KbAdobe PDF2101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