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9495      Online Users : 8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427


    Title: 反的美學:台灣現代主義文學反叛精神的展現
    Hippie Style:The Counterculture writing in Modernism literature of Taiwan (1960-1975)
    Authors: 陳馨儀
    Chen, Hsin-yi
    Contributors: 范銘如
    Fan, Ming-Ju
    陳馨儀
    Hsin-yi Chen
    Keywords: 60年代
    現代主義
    美援
    反文化
    嬉皮
    創世紀
    1960s
    Modernism
    USAID
    Counterculture
    Hippie
    Genesis Poetic Group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7-02-08 16:39:48 (UTC+8)
    Abstract: 越戰期間(1960-1975)台美交流頻繁,在美援文化的衝擊之下,以美國現代性為標的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一時蔚為風潮,並且對於台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相關論述早已汗牛充棟的今日,這一脈現代主義的文學發展,被視為一種逃避現實的語言試煉,而不具有寫實主義的批判力。本文研究從當時嬉皮運動及反叛文化的角度,重新耙梳當時美國非官方的地下文學對於台灣文學創作者的影響,發現許多當時的文學作品,即便在族群或政治的系譜上並不政治正確,亦能透過反叛風格的文字,隱晦地指涉著對於現實的不滿。

    在美國強勢的文化輸入下,創作者並非完全臣服於官方文宣的現代主義,而是根據自己的理念有所選擇的實踐。洛夫、商禽、瘂弦與管管等創世紀詩社的軍中詩人們,以曖昧的語言與頹廢的描寫,傳達身為軍人卻畏懼戰爭的情感;王文興、劉大任、王尚義、林懷民等小說創作者,以無所事事的浪遊形象,寫下對徵兵制度及資本主義的反感。在這些作品中,沒有英雄的主角形象,更無義正辭嚴的批判,然而其流露時代洪流中的懦弱與無奈,卻反而更貼近於人的本質,又豈能為「現實的逃避」所一言以蔽之?透過這些文本,或許更可以看見六○年代現代文學反骨顛覆的一面,證明現代主義不亞於寫實主義,對現世也有積極的挑戰。
    Reference: 文本

    王文興,《十五篇小說選》,台北:洪範書店,1979。
    王文興,《龍天樓》,台北:大林,1982。
    王尚義,《狂流》,台北:水牛出版社,2003。
    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台北:水牛出版社,2003),頁18。
    林懷民,《蟬》(台北:印刻,2008),頁18。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文星,1964。
    余光中,《敲打樂》,臺北市:純文學,1969。
    余光中,《在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1984。
    洛夫,《石室之死亡》,高雄:創世紀詩社,1965。
    洛夫,《無岸之河》,台北:大林,1979。
    商禽,《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台北:書林,1988。
    商禽,《商禽詩全集》,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
    劉大任,《紅土印象》,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6‧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台北:人間,1998。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台北:人間,1998。
    管管,《管管詩選》,台北:洪範,1986。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1。

    史料

    言曦,〈新詩閒話〉,原刊於《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59年11月20-23日),後收入何新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台北:天視,1971。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文學雜誌》7卷4期,1959年11月,頁26-32。
    余光中,〈新詩與傳統〉,《文星》27期「詩的問題研究專號」,1960年1月1日,頁4-5。
    余光中,〈摸象與畫虎〉,《文星》28期,1960年2月1日,頁8-9。
    余光中,〈摸象與捫蝨〉,《文星》30期,1960年4月1日,頁15-16。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文學雜誌》7卷4期,1959年11月,頁32。
    林綠,〈金斯堡的自剖詩〉,《創世紀》第31期,1972年12月,頁84-85。
    洛夫,〈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創世紀》5期,1956年3月,頁3。
    洛夫,〈論余光中的天狼星〉《現代文學》第9期,1961年7月,頁77-92。
    紀弦,〈柏油路的文明〉,《創世紀詩刊》第11期,1962年4月,頁16。
    梁秉鈞,《文學季刊》第10期,1970年2月,頁161 。
    張默,〈創世紀的路向──代發刊詞〉,《創世紀》創刊號,1954年10月,頁2-3。
    張默,〈追風戲浪五十年〉,《他們怎麼玩詩?:創世紀五十週年精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覃子豪,〈論象徵派與中國新詩──兼致蘇雪林先生〉,《自由青年》22卷3期,1959年8月1日,頁10-12。
    覃子豪,〈簡論馬拉美、徐志摩、李金髮及其他──再致蘇雪林先生〉,《自由青年》22卷5期,1959年9月1日,頁14-16。
    覃子豪,〈論詩的創作與欣賞〉,《自由青年》22卷7期,1959年10月1日,頁9-11。
    葛賢寧,〈四年來自由中國小說的動向〉,《文藝創作》45期,1954年1月。
    愛樂之友編輯部,〈美軍電台何去何從〉,《愛樂之友》第38期,1979年4月,頁127-129。
    蘇雪林,〈新詩壇象徵派李金髮〉,《自由青年》22卷1期,1959年7月1日,頁6-7。
    蘇雪林,〈為象徵詩體的爭論敬告覃子豪先生〉,《自由青年》22卷4期,1959年8月16日,頁6-7。
    Reck, Michael著;也斯譯,〈金斯堡與龐德的晤談〉,《文學季刊》第10期,1970年2月,頁48-53。

    單篇論文

    于朝暉,《戰略傳播管理:冷戰後美國國際形象的構建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頁25。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復興崗學報》98期,2010年,頁51-78。
    何宛倩,〈東吳大學在台復校與衛理公會關係之探討(1951-1962)〉,《東吳大學校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2001。
    姚嘉為,〈放眼世界文學心〉,《文訊》雜誌283期,2009年5月,頁20-29。
    楊照,〈啟蒙的驚述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511期,1996年7月,頁89-95。
    楊墀,〈不滅的青春:記南海路五十四號「台北文化中心」〉,《大趨勢》,2003年10月,頁14-13。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歐美研究》第31卷第1期,2001年3月,頁79-127。
    葉理,〈論寒山詩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的接收〉,收錄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5月,頁162。
    廖咸浩,〈有情還似無情──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511期,1996年7月,頁81-88。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558期,2000年6月,頁64-71。
    鍾俊陞,〈台灣的娼婦經濟──戰爭色情與貿易色情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人間雜誌》,1988年11月,頁73-76。
    張詠梅,〈開拓者的足跡──試論《人人文學》〉,《香港文學》156期,1997.12.1。
    蕭蕭,〈五○年代新詩論戰評述〉,《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頁107。

    專書

    于朝暉,《戰略傳播管理:冷戰後美國國際形象的構建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王尚勤,《王尚義和他所處的時代》,台北:水牛出版社,1995。
    王洪光,《絕戰:金門─古寧頭戰役 結局或者開始》,全球防務出版公司,2013。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市:麥田,2005。
    朱芳玲,《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
    李斯,《垮掉的一代》,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李非,《台灣經濟發展通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李汝和,《臺灣文教史略》,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李圓會,《日據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沈孟穎,《咖啡時代》,台北:遠足,2005。
    林博文,《悸動的六○年代》,台北:時報文化,2010,頁114。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
    夏學花,《嬉皮士──美國主流社會叛逆一代》,上海:上海辭書,2006。
    許靜文,《台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台北:東大,2009。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
    連戰主編,《台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連戰主編,《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2013。
    張友譁、周之道,《砲擊金門實戰錄:八二三與郝柏村》,台北:新高地文化,
    1998。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2001。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台北:商周,2004。
    張鐵志,《反叛的凝視:他們如何改變世界》,台北:印刻,2007。
    張鐵志,《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台北:印刻,2010。
    張鐸嚴,《臺灣教育發展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臺灣開發史》,臺北:空大,199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雜誌社,1993。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中正書局,1971。
    葛賢寧、上官予編《五十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正中書局,1965,頁169。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托比克‧拉克(Toby Clark)著,吳霈恩譯,《藝術與宣傳》,台北:遠流,2003。
    彼得‧蓋伊 (Perter Gay)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台北:立緒文化,2009。
    迪克‧何柏第 (Dick Hebdige)著、蔡宜剛翻譯,《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2005。
    彌爾頓‧英格(J. Milton Yinger)著,高丙中、張林譯,《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台北:桂冠,1995。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學位論文
    王若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形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王啟明,《1960年代反叛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60。
    沈幸儀,《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
    邱郁倫,《王尚義與台灣六○年代存在主義思潮》,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永芳,《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徐世怡,《烏來觀光旅遊空間的歷史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靳重章,《麥卡錫主義興衰之研究》,淡水: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1986。
    張書華,《現代性的追求:晚清時間之轉變及其意涵》,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黃國維,《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研究(1945-1972)》,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論文,2011。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廖偉峻,《台灣存在主義文學的族群性研究──以外省人作家和本省人作家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廖再春,《從景觀分析與社會結構變遷探討中山北路的空間性轉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殷寶寧,《「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之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陳敦源,《我國兵役制度之研究-全面募兵制改革的評估》,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2009。

    網路

    美國在台協會官方網頁(www.ait.org.tw)。
    台灣文學館網站(www.nmtl.gov.tw)
    世界斯諾克協會網站(www.worldsnooker.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615901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901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1101.pdf4275KbAdobe PDF29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