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561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205/145239 (79%)
造訪人次 : 52619872      線上人數 : 1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5615


    題名: 市場經濟衝擊下的族群認同 ─ 以貴州施洞苗族為例
    Ethnic Identity Under the Impact of Market Economy : A Case Study of Shi Dong Miao in Guizhou
    作者: 高梅
    貢獻者: 張中復
    Chang, Chung-Fu
    高梅
    關鍵詞: 繡品
    施洞苗族
    文化產業
    認同
    族群邊界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017-01-04 12:03:09 (UTC+8)
    摘要: 刺繡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心,苗族以針線記錄著族群的誕生、繁衍、遷徙,十指翻飛之間,苗族婦女創造燦爛炫目的刺繡文化。對苗族而言,刺繡不僅是種審美意識的呈述,穿戴繡品更展現深刻的族群認同,是苗族數千年精神文明積累的物質表徵。自1980年代開始,喜愛苗族文化的研究者與業餘愛好者進入貴州黔東南地區,大量收購居民家傳的繡品收藏,繡品的商業市場慢慢成形,而成形後的市場在藉由經濟的力量影響當代貴州苗族文化的保存與傳承。
    本文由從事繡品商業主力的施洞苗族切入,分析其適應現代社會後製作服飾的分工概念,由「盛裝」精神意涵的改變探討施洞苗族族群認同、文化認同邊界的流動性值。立基於族群認同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論述當市場經濟進入施洞苗族社會,傳統文化如何在文化產業裡消費者行為與市場互動中轉化,並藉以釐清傳統文化及文化產業的連結,找尋出傳統文化存續於當代的契機。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王明珂,《華夏邊緣 ─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 ─ 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2003。
    「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現況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台江縣苗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編,《苗族社會歷史調查(三)》(修訂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台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台江縣志》,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王偉光,《苗漢刺繡 ─ 老虎變龍》,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王慧琴,《苗族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石朝江,《苗學通論》,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
    江碧貞、方紹能,《苗族服飾圖誌 ─ 黔東南》,台北:輔仁大學織品研究所,2000。
    李延貴、張山、周光大主編,《苗族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祁述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沿 ─ 「十二五」展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芮逸夫,《川南苗族 ─ 調查日誌1942-43》,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
    芮逸夫,《苗蠻圖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3。
    《苗族簡史》編寫祖,《苗族簡史》,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
    施正一,《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經濟開發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席客定,《苗族婦女服裝研究》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5。
    姚朝文、袁瑾,《都市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陳貴糖、高輔霖,《多喜娃娃苗族服飾圖錄》,台北縣: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2010。
    《貴州通史》編委會,《貴州通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第三卷。
    貴州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辦公室,《苗族古歌》,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
    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台北:桂冠,1992。
    楊正文,《苗族服飾文化》,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楊勝明,《貴州旅遊的求索與實踐 ─ 蹣跚的步履》,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楊曉輝等,《貴州民間美術傳承與發展》,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潘光華,《中國苗族風情》,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0。
    劉磊,《豐饒的家園 ─ 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薈萃》,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錢舜娟,《苗族民間故事選(上)》,台南:王家出版社,1989。
    謝彬如等,《文化藝術生態保護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 ─ 關於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研究》,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4。
    簡美玲,《清水江邊與小村寨的非常對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顏恩泉,《雲南苗族服飾文化的傳統與發展》,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
    羅伯‧雷東(Robert Layton)著,吳信鴻譯,《藝術人類學》,台北:亞太圖書,1995。
    Davis Hesmondhalgh,廖珮君譯,《文化產業分析》,台北:韋伯文化,2009。
    Richard Jenkins,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6。

    (二)期刊論文
    王輔仁,〈民族學、民族節日文化及其他〉,收入於貴州省文化管會辦公室文化廳文物處、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貴州節日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頁47-59。
    何兆華,〈染之成禮:貴州施洞苗族的布與人〉,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穿戴時新花」—施洞苗人銀飾的現代性〉,「2011年會:民族、民主、民生:人類學的場域」研討會論文,台北: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10月8-9日,2011。
    朱元鴻,〈文化工業 ─ 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收入於張苙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2000,頁11-45。
    祁慶富,〈貴州節日文化爭議〉,收入於貴州省文化管會辦公室文化廳文物處、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貴州節日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頁11-21。
    祁惠君,〈研究節日文化、發掘旅遊資源〉,收入於貴州省文化管會辦公室文化廳文物處、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貴州節日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頁67-76。
    吳正光,〈貴州高原上的少數民族節日〉,收入於貴州省文化管會辦公室文化廳文物處、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貴州節日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頁36-39。
    徐大慰,〈巴特的族群理論述評〉,《貴州民族研究》,27卷118期,貴州,2007年12月,頁66-72。
    徐仁瑤,〈節日文化的思考〉,收入於貴州省文化管會辦公室文化廳文物處、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貴州節日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頁22-27。
    索曉霞,〈試論少數民族文化開發的合理性原則〉,收錄於貴州省民族文化學會編《民族文化與區域經濟研究》,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頁78-86。
    翁家烈,〈論苗文化特徵、成因及其作用〉,收錄於李廷貴、潘定智、楊正委編《苗學研究(二)》,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頁1-18。
    黃宣衡,〈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台灣人類學刊》,8卷2期,2010,頁113-136。
    黃英峰,〈苗族服飾型式淺析〉,《苗族節慶服飾文化特展》,台北: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籌備處,2010,頁24-42。
    陳文德,〈衣飾與族群認同:以南王卑南人的織與繡為例〉,收錄於黃應貴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2004,頁63-110。
    陳永齡,〈節日文化、民族傳統與博物館〉,收入於貴州省文化管會辦公室文化廳文物處、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貴州節日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頁40-46。
    張岳奇,〈「蚩尤」能否引作苗族族源〉,《苗族研究論叢》,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頁68-71。
    張正東,〈對研究貴州民族節日文化的認識和建議〉,收入於貴州省文化管會辦公室文化廳文物處、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貴州節日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頁64-66。
    彭文彬,〈中國民俗旅游的發展及中國學術界的參與趨勢 ─ 兼論西方人類學界對民俗旅游發展「後效應」的思考〉,收錄於王筑生編《人類學與西南民族》,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頁267-294。
    楊正文,〈凱里市營盤坡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民族研究》,第六期,北京,2002,頁51-59。
    〈黔東南苗族傳統服飾及工藝市場化狀況調查〉,《貴州民族研究》,25卷103期,貴州,2005年6月,頁172-147。
    楊勝明,〈我省國際旅遊市場預測初析〉,收入於楊勝明著《蹣跚的步履 ─ 貴州旅遊的求索與實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頁3-8。
    〈從“手上的技藝”到旅遊工藝品 ─ 消除貧困與文化利用的有效途徑〉,收入於楊勝明著《蹣跚的步履 ─ 貴州旅遊的求索與實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頁455-65。
    謝劍,〈文化認同、族群認同與民(國)族主義:以中國的多元性為例〉,收入於謝劍著《民族學論文集(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頁41-55。
    Candice Cornet(康森),趙玉嬌譯,〈誰的真實姓? ─ 對來自地方性的觀念的反思:以中國少數民族為例〉,收入於揚鬃、王良范編《苗侗文譚》,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頁159-188。
    (三)網路資源
    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2007年1-12月地方接待情況,2008。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7,網址:
    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14-53-9-320.html
    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2008年1-12月地方接待情況,2009。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7,網址:
    http://www.cnta.gov.cn/html/2009-2/2009-2-13-16-5-99682.html
    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2009年1-12月地方接待情況,2010。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7,網址:
    http://www.cnta.gov.cn/html/2010-2/2010-2-10-15-14-19268.html
    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2010年1-12月地方接待情況,2011。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7,網址:
    http://www.cnta.gov.cn/html/2011-1/2011-1-26-16-10-13510.html

    二、英文書目
    Barth 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9.
    Boas Franz, Primitive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55.
    Hans Vermeulen and Cara Govers, The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 Beyon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 Amsterdam: Het Spinhuis, 1994.
    John R. Hallan and Mary Jo Neitz, Cultur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Perntice-Hall, 1993.
    Marcus Banks, Ethnicity: anthropological construc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97259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900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0501.pdf66578KbAdobe PDF222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