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32820      Online Users : 5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692


    Title: 我國基層公務人員工作疲乏程度之影響因素 : 一個因果模式的驗證
    Authors: 許文源
    Contributors: 華力進
    許文源
    Date: 1985
    Issue Date: 2016-11-09 17:35:06 (UTC+8)
    Abstract: 論文提要內容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檢討內控信念、工作特性、工作焦慮、工作滿足與工作疲乏的關係。(二)建構基層公務人員工作疲乏因果模式,並驗證其正確性。(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研究者,進行工作疲乏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五個地政事務所第一、二、三、課人員。研究工具除自編「工作疲乏量表」外,尚有「明尼蘇達滿意問卷」、「洛特氏內外控量表」、「工作焦慮量表」(改編自Spielberger的情境焦慮量表)及「工作特性量表」。統計方法採用卡方檢定、T值考驗、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因素分析及因徑分析。
    研究發現如下:(一)工作自主性、工作變化性、工作重要性、工作滿足與工作疲乏呈負相關。角色衝突、角色模糊、工作焦慮與工作疲乏呈正相關。(二)因果模式的整體解釋力達63.5%,其中以工作焦慮對工作疲乏影響力最大,角色衝突次之,工作豐富化程度(工作變化性、自主性、重要性、角色模糊)第三,工作滿足第四,內控信念最低。工作豐富化程度及內控信念未直接影響工作疲乏,而是透過工作焦慮及工作滿足之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工作疲乏。(三)“性別”在控制“課別”及“職等”後發現除第一課3 - 5職等女性之工作疲乏程度大於男性之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學歷”經控制“課別”後,發現第一課大學以上(含大學)較大學以下學歷者工作疲乏為高,其餘各課均無顯著差異。“任公職年資”、“任現職年資”與工作疲乏呈負相關。“非主管”比“主管”工作疲乏程度高。
    本研究提出以下檢討與建議:
    一、檢討:
    (一)研究架構:
    (1)工作特性、內控信念對工作焦慮的解釋力只達24%。
    (2)工作焦慮與工作滿足的影響力方向難以確定。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樣本止於地政事務所人員,應加以推廣。
    (2)本研究未進行隨機抽樣,且許多樣本之個人基本資料未填答齊全,以致難以進行樣本推估母體測驗。
    (3)工作疲乏問卷難以蒐集生理資料。
    二、建議
    (一)研究架構
    (1)“領導變項”應加以研究,但在研究設計上應注意“越級領導的問題”。
    (2)針對研究對象選擇工作特性,研究警察人員時,危險性宜視為工作特性之一。
    (3)“工作憂鬱”可以作為中介變項研究。
    (4)可以用成就動機,內外向來代替內控信念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使用連續性研究設計( panel design ) 以推論因果方向。
    (2)研究對象若人數只數百人可進行普查。
    (3)工作特性量表宜增加部分開放性題目以便進行更深入分析。
    (4)宜發展工作責任性量表,以增進對工作焦慮的解釋力。
    三、實用性建議
    (1)舉辦降低工作焦慮技術講習。
    (2)舉辦建管法規講習。
    (3)教育民眾尊重基層公務人員。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工作疲乏與工作壓力2
    第三節 工作疲乏的研究趨勢7
    第四節 國內相關研究的啟示與檢討8
    第二章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15
    第一節 研究架構15
    第一目 工作特性、工作焦慮與工作滿足20
    第二目 內控信念、工作焦慮與工作滿足28
    第三目 工作特性、內控信念與工作疲乏33
    第四目 工作焦慮、工作滿足與工作疲乏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調查對象44
    第二節 測量工具46
    第三節 分析方法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樣本在各量表得分之分析55
    第二節 工作特性、內控信念與工作焦慮、工作滿足、工作疲乏之相關分析68
    第三節 工作疲乏因果模式之因徑分析70
    第一目 工作焦慮之因徑72
    第二目 工作滿足之因徑74
    第三目 工作疲乏之因徑78
    第四節 個人屬性與工作疲乏87
    第五章 結論--檢討與建議96
    第一節 檢討96
    第二節 建議97
    參考書目101
    附錄 問卷
    圖表目錄
    表錄
    表 1 - 1 1974 ~ 1981年工作疲乏研究趨勢歸納表8
    表 1 - 2 國內工作疲乏相關研究內容摘要表9
    表 2 - 1 工作疲乏因果模式各變項之操作性定義19
    表 2 - 2 內外控特徵30
    表 2 - 3 角色衝突、角色模糊的相關研究變項34
    表 3 - 1 各地政事務所樣本分配及收回人數統計表45
    表 3 - 2 各課樣本預計收回率與實際收回率比較表46
    表 3 - 3 地政事務所實際人員與收回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47
    表 3 - 4 原工作特性問卷各分量表題數及信度係數48
    表 3 - 5 本研究之工作特性量表各分量表信度係數48
    表 3 - 6 工作焦慮量表整體與單項相關係數50
    表 3 - 7 工作疲乏量表題目與徵候對照表51
    表 3 - 8 工作疲乏量表整體與單項相關係數51
    表 3 - 9 指導手冊工作滿足各層面相關係數52
    表 3 - 10 正式測驗工作滿足各層面相關係數53
    表 3 - 11 分析步驟54
    表 4 - 1 不同課別在角色衝突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表 4 - 2 不同課別在角色模糊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8
    表 4 - 3 不同課別在工作變化性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
    表 4 - 4 不同課別在工作自主性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 4 - 5 不同課別在工作重要性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2
    表 4 - 6 不同課別在內控信念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3
    表 4 - 7 不同課別在工作焦慮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4
    表 4 - 8 不同課別在工作滿足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6
    表 4 - 9 不同課別在工作疲乏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7
    表 4 - 10各課在各量表得分平均數比較表68
    表 4 - 11工作特性、內控信念與工作焦慮、工作滿足、工作疲乏之相關係數69
    表 4 - 12工作特性之高階因素分析70
    表 4 - 13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焦慮、工作滿足、工作疲乏零階相關矩陣73
    表 4 - 14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焦慮對工作滿足之相對影響比較表77
    表 4 - 15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焦慮對工作疲乏之相對影響比較表81
    表 4 - 16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滿足對工作疲乏之相對影響比較表82
    表 4 - 17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焦慮、工作滿足對工作疲乏之相對影響比較表85
    表 4 - 18 工作疲乏因果模式因徑分析結果比較表87
    表 4 - 19 男性與女性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88
    表 4 - 20 性別與課別之卡方檢定89
    表 4 - 21 第一課男性與女性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89
    表 4 - 22 第二課男性與女性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89
    表 4 - 23 第三課男性與女性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90
    表 4 - 24 第一課二職等男性與女性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90
    表 4 - 25 第一課三至五職等男性與女性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90
    表 4 - 26 大學以上及大學以下學歷在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92
    表 4 - 27 學歷與課別之卡方檢定92
    表 4 - 28 第一課大學以上和大學以下學歷在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93
    表 4 - 29 第二課大學以上和大學以下學歷在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93
    表 4 - 30 第三課大學以上和大學以下學歷在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93
    表 4 - 31主管與非主管工作疲乏得分之T值考驗95
    圖表
    圖 1 - 1 工作壓力的互動型模式4
    圖 1 - 2 工作壓力的刺激型模式5
    圖 1 - 3 工作壓力的反應型模式5
    圖 1 - 4 Selye的一般反應症狀6
    圖 2 - 1 工作疲乏因果模式17
    圖 2 - 2 工作特性、工作焦慮與工作滿足關係圖17
    圖 2 - 3 內控信念、工作焦慮與工作滿足關係圖18
    圖 2 - 4 工作特性、內控信念與工作疲乏關係圖18
    圖 2 - 5 工作焦慮、工作滿足與工作疲乏關係圖18
    圖 2 - 6 角色過程20
    圖 2 - 7 離職行為因果模式25
    圖 4 - 1 角色衝突程度得分人數分佈圖56
    圖 4 - 2 角色模糊程度得分人數分佈圖57
    圖 4 - 3 工作變化性得分人數分佈圖58
    圖 4 - 4 工作自主性得分人數分佈圖60
    圖 4 - 5 工作重要性得分人數分佈圖61
    圖 4 - 6 內控信念得分人數分佈圖62
    圖 4 - 7 工作焦慮程度人數分佈圖64
    圖 4 - 8 工作滿足程度人數分佈圖65
    圖 4 - 9 工作疲乏程度人數分佈圖66
    圖 4 - 10 因素分析後之工作疲乏因果模式71
    圖 4 - 11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對工作焦慮之相對直接影響因徑圖73
    圖 4 - 12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對工作滿足之相對直接影響因徑圖75
    圖 4 - 13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焦慮對工作滿足之相對影響因徑圖77
    圖 4 - 14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對工作疲乏之相對直接影響因徑圖79
    圖 4 - 15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焦慮對工作疲乏之相對影響因徑圖81
    圖 4 - 16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滿足對工作疲乏之相對影響因徑圖82
    圖 4 - 17 工作豐富化程度、角色衝突、內控信念、工作焦慮、工作滿足對工作疲乏之相對影響因徑圖85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1.王永山,「壓力-二十世紀管理上的難題」,管理雜誌,台北;哈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出版,74期,民國69年8月,頁18 ~ 21。
    2.王秋絨,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於教師角色適應的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3.林良楓,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員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
    4.吳子輝,內外控取向與自由選擇對閱讀成績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
    5.吳堯峰,「拓展地方公共事務經營管理的新境界」,中國行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公共行政研究所出版,35期,民國七十二年六月,頁4 ~ 14。
    6.吳靜吉、潘養源、丁與祥,「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1期,民國69年,頁61 ~ 74。
    7.沈文恕,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的關係研究 - 我國實驗銀行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7年。
    8.紀文祥,「汽車駕駛行為之研究與預測 - 駕駛人員之焦慮性、冒險性及內外控取向與駕駛行為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心理學系出版,民國70年,頁59 ~ 83。
    9.侯望倫,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 - 組織氣候、角色特性、人格特質與壓力症狀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
    10.洪清香,工作特性對教育行政人員工作滿足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
    11.徐端,「工商社會的文明病 - Burnout」,天下雜誌,台北:天下雜誌社出版, 1982,10月1日。
    12.許士軍,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1年,二版。
    13.許濱松,論激勵管理與人力資源的有效應用,台北;七友出版傳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0年。
    14.許彩娥,領導型態、工作特性與我國女性公務員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15.郭修旭,員工工作壓迫感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16.陳姿瑤、廖會瓊合譯,人類行為概念與護理,台北:合記圖書公司,民國70年。
    17.陳寶芳,社會工作員之工作疲乏、工作滿足與工作意願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
    18.陳森壬,員工個人屬性、需求層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19.陳甦彰,組織中員工工作壓迫感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20.陳滿樺,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及有關變項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
    21.黃國隆,「領導方式、工作特性、成就動機、內外控、專斷性與教師工作滿足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心理學系出版,第五期,民國71年6月,頁47 ~ 76。
    22.黃國隆、翁一峰,「領導方式與人格特質對工人工作滿足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1期,民國69年,頁45 ~ 60。
    23.楊瑞珠、黃國樞合著,「兒童內外控信念的先決及後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台北:中華心理學會出版,第18.期,民國65年,頁105 ~ 120。
    24.曹爾忠,台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調查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6月。
    25.傅篤賢,中小企業經理級人員之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26.湯淑貞,管理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9年。
    27.彭剛力,人格特質、組織氣候與工作滿足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28.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9年。
    29.張潤書譯,「工作設計的理論與實際」,中國行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公共行政研究所出版,第35期,民國72年6月,頁55 ~ 75。
    30.張曉春著,「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模式 - 以社會工作員為例」,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第21卷第1期,民國72年5月,頁66-79及第2期民國72年7月,頁60-80。
    31.葉啓政,「因徑分析法」,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民68年,頁863-908。
    32.廖素華著,國小校長領導方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工作滿足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7年。
    33.劉清容,「機率與取樣」,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68年,頁67 ~ 87。
    34.鄭美玉,中等學校行政人員管理動機、內外控與其工作滿足之關係,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
    35 瞿海源,「問卷調查法在國內運用之檢討」,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中國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民國72年11月二版,頁209 ~ 228。
    36.鍾思嘉著,「倒扣和不倒扣計分指導語與常模參照和效標參照測驗情境對國中學生情境焦慮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心理學系出版,第5期,民國71年6月,頁263 ~ 281。
    37.襲允文、李美枝合著,「內外控現代化與政治態度的關係」,教育與理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心理學系,民國71年6月,頁251 ~ 263。
    二、英文部份:
    1. Abush, R. & Burkhead, E.J. "Job stress in Midlife Working Woman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 Type,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Ten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 31, No. 1, 1984, P.36-44.
    2. Adams, J.S.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Steer R. & Poster, L. W.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U.S.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5, P.138-153.
    3. Archer, R. P.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trait Anxiety and State Anxiety: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No. 47. 1979 P.305-316.
    4. Archer, R. P. & Katash, K. "Anxiety Response to Psychological Feedback Among psychiatric In Pati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 50, 1982,P.547-551.
    5. Archer R. P. & Stein D. K. "Personal Control Expectancies and State Anxiety"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 42, 1978, P.551-558.
    6. Bateman T. S. & Strasser, S. "A Cross-Lagged Regression Tes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ob Tension and Employee Satisf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68, No. 3, 1983, P.439-445.
    7. Bedeian, A.G. & Armenakis, A., "A Path-Analytic Stud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Role Conflict and Ambiquity " Acada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4, No. 2, 1981, P.417-424.
    8. Beehr, J. A. & Newman J. E.,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terature Review"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 31. 1978 P.665-699.
    9. Beehr, T. A. & Schuler, R.S. " Stress in Organization" In Kendrith & Martin, Personal Management, Boston, Allyn & Boxcon Inc 1982.
    10. Cox, T. Stress, London, The Macmilan press Ltd, 1978.
    11. Cox, T. "Repetive Work" In Cooper, C. L. & Royne, P.(ed) Current Concern in Occupational Stress, John wiley & Son Ltd, 1980.P.23-41.
    12. Dailey, R. C.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Task Characteristic and Work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47, 1980, P.855-861.
    13. Elizabethann,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al-External Locus control Orientation to the level of Job Satisfation Among Speci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 43. No.5 November 1982, P.1737-A.
    14. Endler, N. S.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 and Anxiety" In I. L. Kutash & L. B. Schlesinger (eds) Handbook on Stress and Anxiety : Contenporary Knowledge, Theory and Treatment, Som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0.
    15. Endler, N. S. & Edwards, J. "Stress and Personality" In Goldberger, L. & Breznitz, 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N.Y. Adivis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82.P.36-48.
    16. Gaines, J. & Jermier J. M. "Emotional Exhaution in a High Stress Organization" Acada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6, No. 4, 1983, P.567-586.
    17. Green, Halbert & Robinson, " Canonical Analysis: An Exposition and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3 Feburary 1966, P.32-39 In , Aaker, D.A. (ed), Mutivariate Analysis In Marketing: Theory & Applica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18. Gupta N. & Beehi J. A. "Job Stress and Enploy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 23, 1979, P.373-387.
    19. Hackman J. R. & Oldham, G. R. "Development of Job Diagnostic Surve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60, No. 2, 1975, P.159-170.
    20. Hackman, Peace & Wolfe "Effect of Changes in Job Characteristics on Work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Naturally Occurning Quasi-Experi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ence Vol. 21 1978 P.289-304.
    21. Harrion, R. V. "Person-Enviroment Fit and Job Stress" In Cooper Rayne (ed), Stress at Work, N. Y. John Wiley & Son Ltd, 1978, P.175-222.
    22. Houston, B. E. "Control Over Stress, Locus of Control and Response to 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21, No. 2, 1972, P.249-255.
    23. Ivancevich, J. & Matteson, M.T. " Occupational Stress, Type A Behavior, and Physical Well Being" Acada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5, No.2, 1982, P.373-391.
    24. Joe, V. C, "Review of the interal-External Control Construct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 28, 1971, P. 619-640.
    25. Kafry, D & Pine, A., "The Experience of Tedium in life and Work" Human Relations Vol. 33 No. 7, 1980, P.477-503.
    26. Kahn, R. L. Wolfe, D. N, Quinn, R. P. & Snoek, J. D. Organizational Stress-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Y. John Wiley & Son, Inc. 1964.
    27. Karger, H.J. "Burnout as Alination", Social Service Review, 1981 P.270-283.
    28. Kasperson, C. J. "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Dissatisfatin"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 50, 1982,P.823-826.
    29. Katz, D. & Kahn, R. L.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8, 2ed.
    30. Knoop, R. "Locus of Control as Moderater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 48, 1981,P.519-525.
    31. Kuo, W. H. & Gray. R "Locus of Control And Symtom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Chinese-Americ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No.25, Aut 1979, P.176-187.
    32. Martin, T. & Schermerhorn JR. Work and Nonwork Influence on Health: A Research Agerda Using Inability to leave as A Critical Variable" Acada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8, No. 4, 1983 P.650-659.
    33. Maslach, C. & Jackson, S.E. "The Measure of Experiment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Vol. 2 1981, P.99-113.
    34.McGrath, J. E. "A Conceptual formulation for Research on Stress In McGrath, J. E. (e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 in Stress, Holt, Rinehart and Wiston, Inc. 1978, P.10-21.
    35. Meier, S. T , "Toward a Theory of Burnout" Human Ralations, V.36, No. 10, 1983, P.899-910.
    36. Miles, R. H., "An Empirical Test of Causal Inference Between Role Perceptions of Conflict and Ambiguity and Various personal Outcomes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60, No. 3, 1975, P.334-339.
    37. Miller, S. M. "Why Having Control. Reduces Stress: if I Can stop the Roller Coaster, I Dont Want To Get Off," In J. Garber, Martin &E. P. Seligman, (ed) Human Helplessness-Theory and Application, N. Y., Acadamy Press, 1980, P.63-84.
    38. Oliver, J. E. "Job Satisfa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Two Job Typ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 52, 1983, P.425-426.
    39. Organ, D. W. "Locus of Control, Anxie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No. 39 1976. P.1091-1098.
    40. Parker, D. F. & Decotiis, T. A. "Organizational Determimants of Job 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vol. 32, 1983, P.160-177.
    41. Perlman, B. & Hartmen, E. A "Burnout: Summery and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Vol. 35,No. 4, 1982 P.283-305.
    42. Pines & Kafry "“Occupational Tedium in the Social Service" Social work 1978, P.499-507.
    43. Quinn, R & Statines, G. L., The 1977 Quality of Employment Survey, Suvey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Social Peseach,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m 1978.
    44. Schuler, R. S.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Stress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 25,1980 P.184-215.
    45. Sell, Brief & Schuler,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Integration of The Lit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Vol. 34. No 1 1981, P.43-71.
    46. Selltiz, Wrigman & Cook, Research Method in Social Rela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6, 3ed.
    47. Smith, T. M., "Occupational Stress: An Overview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Salvendy, G & Smith, M. J. Machine Pacing and Occupational Stress Taylor & Francies Ltd 1981 P23-19.
    48. Spector, P. 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as A Founction of Employee’s Locus of Control " Psychological Bulletion Vol. 91, No. 3, 1982, P.482-497.
    49. Spielberger, C.D. Anxiety: Current Trend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Y. Acadamic Press 1972.
    50. Szilagyi, A. D. "A Empirical Test of Causal Inference Between Role Perceptions, Scitistation With Work,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Personnel Psychology No.30, 1977, P.375-388.
    51. Szilagyi, A.D., Sims, H. P. JR. Keller, R. T. "Role Dynamics, Locus of Control and Employe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cada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9, No. 2, P.259-276.
    52. Tabatabai " Acomparative Study of Job Satisfation and 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in Priviate and Public Organization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Vol. 42, No. 2, 1981, August P. 780-
    53. Umstot, Bell, Mitchell, "Effect of Job Enrichment and Task Goal of Satisfation and Produtivity: Implication for Job Desig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61, No. 4, 1976, P.379-394.
    54. Zaleznik, Manfred, Vriess & Howard, "Stress Reaction In Organization: Syndrom. Cause and Consequences" Behavior Science Vol. 22, 1977,P.151-162.
    Relation: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
    7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