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42193      Online Users : 9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24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46


    Title: 「新家庭」的想像與型塑: 《臺灣日日新報家庭欄》的分析與討論
    The Imagination and Creation of 「New Family」:the Study of《Taiwan nichinichi shinbou Family Column》
    Authors: 陳靜瑜
    Contributors: 呂紹理
    陳靜瑜
    Keywords: 臺灣日日新報
    家庭
    家庭欄
    優生
    保健衛生
    育兒
    新女性
    良妻賢母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6-05-09 15:24:49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之第一個專欄「家庭欄」為主要分析史料,意欲探討距離一世紀以前報紙上的「家庭欄」與今日的家庭副刊有何差別?以及「家庭欄」所意欲宣傳給讀者的「新家庭」有何內涵。
    明治維新以後女性被納入「國民」之中,女性被期待塑造成為包含民族與國家主義的「賢妻良母」,「賢妻良母」並且成為近代女子教育的最高宗旨,透過近代女子教育以及家政教育,塑造女性成為塑造新家庭的主要負責人,因此「家庭欄」對於塑造新家庭的「新女性」有多篇報導,包括女性體育、禮節、外在服裝、理想的夫妻關係、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疾病與健康新知等。
    同時,十九世紀末開始,日本政府所大力推行的公共衛生、優生保健等政策,亦成為「家庭欄」之報導主軸。保健衛生的報導大致可分為四類別做一探討,分別是飲食營養、育兒、居家環境、疾病與健康新知。
    研究並發現「家庭欄」的出現與新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改變,造成人們對於「家」──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組織──產生了該有如何樣貌的疑慮有關,因此「家庭欄」在《臺灣日日新報》自1903年出刊,1905至1913年中斷刊登, 1914年至1941年均可在《臺灣日日新報》見到「家庭欄」。但「家庭欄」並非均勻分布於各個出版年度,報導文章大量集中於變動快速的大正年間,1914年至1920年,並以保健衛生為最大宗報導,其中原因為至1920年代以後,政府的保健衛生相關機構才大量出現,在此之前「家庭欄」恰巧做為一種宣傳保健衛生知識之媒介工具。
    最後,「家庭欄」的報導立場,因《臺灣日日新報》「御用新聞紙」的特質因此「家庭欄」的立場幾乎與統治者一致,但又因廣告收入亦為《臺灣日日新報》的重要經費來源,因此「家庭欄」偶爾會有報導立場不一致之情形,並有多次至入性廣告行銷之情形。「家庭欄」之報導軸線則與明治年間以後新到來的西方家政學、女子教育相同,有共同呼應政治發展、社會輿論之特質。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報刊雜誌史料

    1. 《臺灣民報》,臺北:臺灣民報社。
    2. 《臺灣青年》,東京:臺灣青年社。
    3. 《臺湾警察時報》,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4. 《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5. 《臺灣日日新報家庭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6. 《実業の臺湾》,臺北:實業之臺灣社。
    7. 《臺灣教育會雜誌》,臺北:臺灣教育會。

    二、中日文專書

    1. Henrik Ibsen著,劉森堯譯,《玩偶之家》,臺北:書林,2006。
    2. 九歧晰,《臺所規則》(又名《厨房宝箴》),東京:望月誠,1880。
    3. 三田谷啟,《育児の心得》,東京:同文館,1923。
    4. 三省堂編修所編,《漢字引き・逆引き大辞林》,東京:三省堂,1997。
    5. 下田歌子,《家政學》,東京:博文館,1893。
    6. 小山靜子,《良妻賢母という規範》,東京:勁草書房,1991。
    7. 大村仁太郎,《家庭教師としての母》,出版項不詳:1905,收入中嶌邦監修,《近代日本女子教育文献集》,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2002。
    8. 女性史綜合研究會,《日本女性史 第四卷 近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
    9. 小橋延吉,《小児栄養概論》,大阪:盛文館,1888。
    10. 山川菊榮,《おんな二代の記》,東京:平凡社,1972。
    11. 山岸徳平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八 古代政治社會思想》,東京:岩波,1979。
    12. 中川謙二郎,《婦人の力と帝國の將來》,東京:富山房,1925。
    13. 中原賢次,《家政學原論》,東京:世界社,1947。
    14. 中島利郎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総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2000。
    15. 井上兼雄,《決戦栄養学》,東京:高志書房,1944。
    16. 井上哲次郎,《國民教育と家族制度》,東京:東亞協會,1911。
    17.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 3》,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18. 木村鐵藏,《臺灣二オケル育兒法》,臺南:臺南新報社,1928。
    19.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2003。
    20. 瓜生寅,《通信教授-女子家政學》,東京:通信講學會,1889。
    21. 田中一二,《臺灣の新人舊人》,臺北:臺灣通信社,1928。
    22. 石井良助,《法制史》,東京:山川,1964。
    23. 石田勝信,石田勝秀,《小兒養育金礎》,東京:藥王圓本舖,1890。
    24.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7。
    25. 池五郎、福場博保等編,《栄養學事典》,東京:朝倉書店,1989。
    26. 竹中信子,《植民地臺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大正篇》,東京:田畑書店,1996。
    27. 竹中信子,《植民地臺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明治篇》,東京:田畑書店,1995。
    28. 竹中信子,《植民地臺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昭和篇》,東京:田畑書店,2001。
    29.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本女人在臺灣 日治臺灣生活史-昭和篇》,臺北:時報,2009。
    30.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本女人在臺灣 日治臺灣生活史-大正篇》,臺北:時報,2007。
    31.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本女人在臺灣 日治臺灣生活史-明治篇》,臺北:時報,2007。
    32. 佐佐木啟子,《戦前期女子高等教育の量的拡大過程:政府、生徒、学校のダイナミクス》,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
    33. 余陳月瑛,《余陳月瑛回憶錄》,臺北:時報,1996。
    34.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
    35. 吳月娥,《ある臺湾人女性の自分史》,東京:芙蓉書房,1999。
    36.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 上》,臺北:玉山社,1999。
    37. 李遠輝,李菁萍編著,《北郭園的孔雀-劉玉英的故事》,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1998。
    38. 村井政善,《栄養及嗜好料理》,大阪:石塚松雲堂,1925。
    39. 杜淑純,《杜聰明與我》,臺北:國史館,2005。
    40. 沈佳珊,《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臺北:臺北書房, 2009。
    41. 見市雅俊等,《疾病・開発・帝国医療:アジアにおける病気と医療の歴史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42.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
    43. 岡田道一,《學校家庭兒童保健衛生》,東京:至玄社,1929。
    44. 東鄉実、佐藤四郎,《臺湾植民発達史》,臺北:晃文館,1916。
    45. 林吳帖,《我的記述》,臺北:素貞興慈會,1970。
    46. 松平友子,《家事經濟學》,東京:文書堂,1925。
    47. 長谷氏著,上海現代書局編,《現代之女子》,上海:進步書局,1932。
    48.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
    49.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50. 美島近一郎,《新撰實用家政學精義》,東京:啟成社,1914。
    51.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鄉,2005。
    52. 倉澤剛,《日本家政學》,東京:育英,1944。
    53. 宮田脩,《近代日本女子教育文分献集 13良妻賢母論》,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1984。
    54. 徐中約著、許秋楓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2001。
    55. 高木和男,《栄養學概史》,東京:第一,1953。
    56. 高砂圖書出版協會編,《家庭必攜-臺灣通俗醫學》,臺南:臺南新報社,1929。
    57. 常見育男,《家庭科教育史》,東京:光生館,1959。
    58. 常見育男,《家政學成立史》,東京:光生館,1971。
    59. 常見育男,《最新家事教育原論》,東京:創文社,1937。
    60. 清水文之輔,《家政學》,東京:金港堂,1890。
    61. 清水勝嘉,《昭和戰前期日本公眾衛生史》,東京:不二出版,1991。
    62. 深谷昌志,《良妻賢母主義の教育》,東京:黎明書房,1968。
    63. 莊淑旂口述,許雪姬執筆,《莊淑旂回憶錄》,臺北:遠流,2002。
    64. 許美瑞,《美國家政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文景,1981。
    65.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66. 許雪姬等編,《黃旺成先生日記第一冊(1912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
    67. 許雪姬等編,《黃旺成先生日記第二冊(1913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
    68.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
    69. 連橫,《臺灣通史》,北京:商務,1996。
    70. 陳永興,《臺灣醫療史發展史》,臺北:月旦,1997。
    71.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臺北:前衛,1991。
    72. 陳姃湲,《從東亞近代看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稻鄉,2005。
    73. 陳姃湲,《東アジアの良妻賢母論──創られた伝統》,東京:勁草書房, 2006。
    74. 陳政祥,《臺灣的人口》,臺北:南天,1999。
    75.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76. 鹿野政直,《健康観にみる近代》,東京:朝日新聞社,2001。
    77. 富士川游,《日本醫學史》,東京:四新書院,1941。
    78. 游鑑明訪問,《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硏院 近 代史硏究所,1994。
    79.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
    80. 渡邊周子,《<少女>像の誕生: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少女規範の形成》,東京:新泉社,2007。
    81. 辜顔碧霞、邱振瑞譯,《流》,臺北:草根出版,1999。
    82. 飯島涉,《マラリアと帝國:植民地医学とアジアの広域秩序》,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
    83. 黃中,《我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臺北:商務,1980。
    84. 新竹州,《新竹州保健衛生調查書》,新竹州,1934。
    85.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的三稜鏡》,臺北:前衛,1995。
    86. 葉瞿霞,《新家政學》,臺北:華欣,1983。
    87.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志》,臺北:臺灣教育會編,1929。
    8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民國前十七年至民國三十四年》,南投縣: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重印,1946。
    89. 臺灣食糧經濟新聞社,《臺灣戰時食糧問題》,臺北:臺灣食糧經濟新聞社,1943。
    90. 臺灣日日新報社,《台湾日日三十年史:附台湾の言論界》,東京:ゆまに書房,1928。
    9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 第一篇 警察機關的構成》,臺北:臺灣總督府,1933。
    92.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臺灣學事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43。
    93.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94. 臺灣總督府民政課文書部編,《日據時期臺灣統計書 卷1-63》,臺北:臺灣總督府,1899-1926)。
    95.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臺灣總督府學事第十四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1917。
    9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臺灣總督府學事第十九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1922。
    9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編,《臺灣教育志稿》,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1902。
    98. 蔡錦堂撰,《臺灣文化事典》,臺北:臺灣師大人文教育中心,2004。
    99. 諸橋轍次編,《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1955。
    100. 橫山浩司,《子育ての社會史》,東京:勁草書房,1986。
    101.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 1895-1945》,臺北:文史哲,1989。
    102. 韓復智,《後漢書紀傳今註卷四》,臺北:五南,2003。
    103. 藍鼎元,《女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 41》,臺北:文海,1977
    104. 藍鼎元,《平臺記略》,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 41》,臺北:文海,1977
    105. 豐田英雄,《臺灣新聞總覽》,臺北:國勢新聞社臺灣支社,1936。
    106. 藤野豐,《厚生省の誕生:医療はファシズムをいかに推進したか》,京都市:株式會社かもがわ出版,2003。
    107. 藤野豐,《強制された健康 日本ファシスム下の生命と身体》,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
    108. 鷲巢敦哉,《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臺北:自刊,1938。
    109. 亀高京子,《家政學生活學研究基礎文獻集(1-10)》,東京:太空社,1988。
    110. 医歯藥年鑑刊行会編,《醫齒藥年鑑: 保健衛生の年次總覧》,東京: 医歯藥年鑑刊行会編,1954。
    111. 栄養研究所,《栄養研究所食譜》,東京:栄養研究所,1924。
    112. 総合女性史研究会編,《史料にみる日本女性のあゆみ》,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
    113. 関口すみ子,《国民道徳とジェンダー:福沢諭吉、井上哲次郎、和辻哲郎,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

    三、西文

    1. Tani E.Barlow, ed 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Blankenship Martha Lee,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1979.
    3. Tate Mildred Thurow, Home economics as a profession, New York : McGraw-Hill, 1969.
    4. Benedict Anderson ,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1991.

    四、學位論文

    1. 王藍瑩,〈解析性別權力下的身體情慾論述—以報紙婦女信箱為例〉,臺北:世新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 呂美玲,〈報紙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1898-1944):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專攻,2004。
    4. 岩口敬子,〈國家儀典與國民統合:日治時期臺灣官方節日與儀式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09。
    5. 林佳潔,〈西醫與漢藥 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2003。
    6. 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7。
    7. 范燕秋,〈日據前期臺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8. 高錦惠,〈明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的版面編排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2000。
    9.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純忠與至孝思維的典型--以陽明學與兵學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10. 郭文華,〈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臺灣家庭計畫:醫療政策與女性史面向的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
    11. 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臺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2002。
    12. 曾秋美,〈南崁媳婦仔習俗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13. 游秀玟,〈殖民體制下的文化革新:1920年代的同風會與文化協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4.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15.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4。
    16. 黃宗彬,〈臺灣日治時期文學作品研究─庄司總一之《陳夫人》─〉,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7.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
    18.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19. 趙育農,〈一個女性經驗的家庭計畫:臺灣家庭計畫早期的發展(1954-196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
    20.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21. 蔡宗明,〈庄司總一の「陳夫人」について〉,臺北:東吳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22. 賴信真,〈臺灣當代職業女性議題研究—以《民生報婦女版》為分析場域﹙1989-1996﹚〉,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6。

    五、期刊與單篇論文

    1. 三田谷啟,〈母の務〉,《臺灣警察時報》第24號,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31年01月15日,頁24-25。
    2. 大曾根章介,〈菅家遺戒〉《日本思想大系八 古代政治社會思想》,東京:岩波,1979,頁123-132。
    3. 小野正雄,〈卒業式告辭〉,《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畢業冊》,臺北:1937。
    4. 中里英樹,〈主婦の役割と家計簿〉,《近代日本文化論-女の文化》,東京:岩波,2000,頁177-199。
    5. 中嶌邦,〈女子教育的體制化──良妻賢母主義教育的成立與其評價〉,石川松太郎等編,《講座日本教育史 3 近代》,東京:第一法規,1984,頁101-126。
    6. 末松偕一郎,〈大戰後の歐美諸國〉,《実業の臺湾》,出版頁不詳,頁7-9。
    7. 永原和子,〈良妻賢母教育における「家」と職業〉,收入女性史綜合研究會,《日本女性史 第四卷 近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頁149-184。
    8. 米本昌平,〈イギリスからアメリカへ-優生学の起源〉,《優生学と人間社会 生命科学の世紀はどこへ向かうのか 》,東京,講談社,2000,頁13-50。
    9. 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周愚文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頁91-122。
    10. 作者不詳,〈女子體育論〉,《臺灣教育會雜誌》,第66號,1907年9月25日,漢文版,頁1-3。
    11. 作者不詳,〈子供の我儘を理解せよ〉,《臺灣警察協會雑誌》,第103號,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26,頁335。
    12. 吳文星,〈日據時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臺北,思與言雜誌社,1978,頁264-291。
    13. 李承機,〈植民地新聞として《臺灣日日新報》論 「御用性」と「資本主義性」のはざき〉,植民地文化研究編輯委員會,《植民地文化研究 第二號》,浦安:植民地文化研究,2003,頁169-181。
    14. 岡松參太郎,〈臺灣の立法〉,《臺法月報2:2》,原稱《法院月刊》),臺北:漢珍數位圖書,2004,頁1-7。
    15. 林双隨,〈私の臺湾婦女観〉,《臺湾青年》第1卷4期,東京:臺灣靑年雜誌社發行,1920年10月15日,頁43-44。
    16. 洪郁如,〈評介竹中信子《植民地臺灣の日本女性生活史(大正篇)》〉,《近代中國史婦女研究》,第5期(1997年8月),頁249-263。
    17. 美子金齊,〈德川時代の娘の躾方〉,《臺灣警察時報》,第28期,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31年3月15日,頁28。
    18. 徐國章,〈臺灣日治時期最初的新聞統制法──臺灣新聞紙條例〉,《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省文獻會,2001,頁1-27。
    19.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收入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腫者,2004,頁133-160。
    20. 許美智,〈營養增補劑:肌酸〉,〈大專體育簡訊〉第52期,臺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1991年2月。
    21. 許雪姬,〈評介竹中信子《植民地臺灣の日本女性生活史(明治篇)》〉,《近代中國史婦女研究》,第4期,1996年8月,頁351-361。
    22. 陳崑樹,〈根本的婚姻革新論〉《臺灣青年》第3卷5期,東京:臺灣靑年雜誌社發行,1921年11月15日,頁28-47。
    23. 桑山敬己,〈大正の家族と文化ナショナリズム〉,收入季武嘉也編,《大正の社會と改造潮流》,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頁222-257。
    24. 森有礼,〈於東京高等女學校畢業證書授予式祝詞(1888年)〉,收入三井為友編,《日本婦人問題資料集成 四:教育》,東京:ドメス,1977。
    25. 筧久美子,〈中国の女訓と日本の女訓〉,收入女性史総和研討会,《日本女性史 第三卷 近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頁289-324。。
    26. 鈴木讓三郎,〈魂の教育〉,《臺灣警察時報》,第31期,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31年05月01日,頁33-34。
    27. 劉士永著,加藤茂生譯,〈臺灣における植民地医学の形成とその特質〉,見市雅俊等編,《疾病・開発・帝国医療:アジアにおける病気と医療の歴史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頁237-269。
    28. 蘇惟梁,〈隨感錄〉,《臺灣民報》第130號,臺北:臺灣民報社,1926年11月7日,第14版。

    六、網路資源

    1. 日本國會圖書館,近代日本人肖像:http://www.ndl.go.jp/portrait/index.html
    2. 日本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メインページ
    3. 日本Yahoo辞書:http://dic.yahoo.co.jp/
    4.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5. 線上醫學健康辭典:http://www.emedicinehealth.com
    6. 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http://tadels.law.ntu.edu.tw/index.php,
    上網日期:2009/12/01。
    7. http://ja.wikipedia.org/wiki/五箇条の御誓文,上網日期:2009/07/22。
    8. http://ja.wikipedia.org/wiki/下田歌子,上網日期:2009/07/20。
    9. http://ja.wikipedia.org/wiki/武田信玄,上網日期:2009/08/21。
    10. http://ja.wikipedia.org/wiki/武田信繁,上網日期:2009/08/21。
    11. 日本國民優生法:http://www.res.otemon.ac.jp/~yamamoto/be/BE_law_04.htm
    12. http://ja.wikipedia.org/wiki/福澤諭吉,上網日期:2009/09/12。
    13. http://www.miwada.ac.jp/miwada/f_miwada_04.html
    上網日期:2009/07/20。
    14. http://ja.wikipedia.org/wiki/江原素六,上網日期:2009/07/20
    15. http://www.yamawaki-gakuen.ac.jp/rekisi.html,上網日期:2009/07/20。
    16. http://www.univ-search.mobi/pc/school/21200020.html
    上網日期2009/07/20。
    17. http://www.cc.nctu.edu.tw/~mclub/meichu/train/creatine.html
    18. http://www.jalan.net/ou/oup2000/ouw2001.do?spotId=guide000000164811
    上網日期2009/07/20
    19. http://members.edogawa.home.ne.jp/hirai-koyama/:95:e6:92:6e:82:53.html
    上網日期2009/07/20
    20. http://blogs.yahoo.co.jp/akihito_suzuki2000/55902431.html
    上網日期2009/07/20。
    21. http://www.lib.pref.yamanashi.jp/cgi-bin/refjirei/refs.cgi?c=common&n=18
    上網日期2009/07/20。
    22. http://ja.wikipedia.org/wiki/高橋順太郎,上網日期:2009/07/20。
    23. http://ja.wikipedia.org/wiki/吉岡彌生,上網日期2009/07/03。
    24. http://ja.wikipedia.org/wiki/厨川白村,上網日期2009/09/11。
    25. http://ja.wikipedia.org/wiki/江原素六,上網日期:2009/09/16。
    26. http://zh.wikisource.org/wiki/傷逝 上網日期: 2009/09/11。
    27. http://www.millionbook.net/mj/l/luxun/f/017.htm,上網日期2009/09/1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41580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8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74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