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54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881/143847 (78%)
Visitors : 50271408      Online Users : 2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461


    Title: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比較
    Authors: 許麗美
    Contributors: 王志楣
    許麗美
    Keywords: 唯識
    六朝神不滅論
    慧遠
    輪迴
    解脫
    實相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6-04-18 16:30:20 (UTC+8)
    Abstract: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範圍與文獻
    三、研究方法與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輪迴探究與比較
    第一節 唯識學之「識」的輪迴探究
    壹、 唯識學輪迴觀的形成
    一、 唯識學探原
    (一) 文獻的考察
    (二) 唯識學之「識」的緣起
    二、 唯識學之「識」的開展
    (一) 阿賴耶識的前身
    1、 犢子部的「補特伽羅」
    2、 說一切有部的「假名補特伽羅」
    3、 經量部的「勝義補特伽羅」
    (二) 種習說的前身
    貳、 唯識學之「識」的內容
    一、 阿賴耶識
    (一) 阿賴耶識的意蘊與特質
    1、 深細難知
    2、 萬法的根源
    3、 輪迴與涅槃的關鍵
    4、 緣起法則的本因
    (1) 賴耶三相
    (2) 種現相熏恆隨轉
    5、無覆無記性
    (二) 阿賴耶識的功能
    1、 執持根身與有漏種子
    2、 接續生命
    二、 轉識
    (一) 末那識的特質
    1、 恆審思量
    2、 有覆無記性
    3、 第六識的所依
    (二) 第六識的特質
    1、 性界受三恆轉
    2、 招感業力
    (三) 前五識的特質
    1、 依止根本識
    2、 依緣起用
    參、 唯識學之「識」的輪迴法則
    一、 賴耶緣起的輪迴法則
    二、 「識」的十二緣起
    第二節 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輪迴探究
    壹、 神不滅論輪迴觀探原
    一、 神不滅論輪迴觀的緣起
    二、 神不滅論輪迴觀的開展
    貳、 六朝神不滅論對「神」之意蘊的理解
    一、 神是魂魄---牟子
    二、 神是解脫與輪迴的主體---慧遠
    三、 神是法身---宗炳
    (一) 情識無常
    (二) 法身為神
    四、 神是無明神明---梁武帝
    五、 神是識慮---蕭琛
    參、 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輪迴法則
    一、 情與識為輪迴之始
    二、 梁武帝的「無明神明」類屬派別的釐清
    第三節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輪迴比較
    一、 內容結構的嚴密度差異
    二、 有我與無我的異同
    三、 「業種」與「報應」的差異
    (一) 「神」強調輪迴的「報應」
    (二) 「識」強調輪迴的「業種」
    第三章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解脫之道探究與比較
    第一節 唯識學之「識」的解脫之道探究
    壹、 識的解脫理論
    一、 唯識無境
    (一) 以「賴耶識虛妄分別種子所攝」論唯識無境
    (二) 以「唯識所現」論唯識無境
    (三) 從「禪定的體證」論唯識無境
    二、 以三自性說實相
    (一) 依他起性關涉遍計所執與圓成實兩端
    (二) 三自性與唯識無境的交涉
    (三) 入唯識性的重要性
    貳、 識的解脫方法
    一、 聞熏習積集諸善根
    二、 修止觀
    (一) 地前菩薩止觀
    (二) 地上菩薩止觀
    三、 修六波羅蜜多
    第二節 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解脫之道探究
    一、 顯法相以明本---〈阿毘曇心論序〉
    二、 禪智雙修---〈廬山出修方便禪經序〉
    三、 以念佛修定慧---〈念佛三昧詩集序〉
    第三節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解脫之道比較
    一、 識與神的解脫理論比較
    二、 識與神的解脫方法比較
    第四章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實相探究與比較
    第一節 唯識學之「識」的實相探究
    一、 阿賴耶識的真妄問題
    二、 證得斷果---無住涅槃
    三、 證得智果---三種佛身
    (一) 法身的特質
    1、 轉依為相
    2、 白法所成相
    3、 無二相
    4、 常住相
    5、 不可思議相
    (二) 四智相應
    1、 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2、 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
    3、 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
    4、 前五智轉為成所作智
    (三) 真如、四智與法身的關係
    第二節 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實相探究
    一、 返本指涉的歧議
    (一) 以般若思想解說法性
    (二) 根據「一切有部」(毘曇學)說法性
    (三) 攝受大小二系詮說法性
    二、 慧遠立法性實有的思想探究
    (一) 近代學者的詮釋
    (二) 近代學者詮釋的疑點
    (三) 慧遠法性實有之蠡測
    第三節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實相比較
    一、「識」與「神」的涅槃差異
    二、唯識法身義適足以釋慧遠法身疑
    第五章 結論
    一、 研究結果綜敘
    二、 研究心得分享
    參考書目
    Reference: (一) 古籍
    周易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高僧傳 梁、慧皎撰湯用彤校注 中華(北京) 1997
    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論衡 王充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民63
    晉書 唐、房玄齡 鼎文書局
    梁書 唐、魏徵、姚思廉 鼎文書局
    (二) 大藏經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 新文豐
    長阿含經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 第一冊
    中阿含經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 第二冊
    雜阿含經 劉宋、僧伽跋摩譯 第二冊
    增一阿含經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 第二冊
    大般若經 唐、玄奘 第七冊
    般舟三昧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第十三冊
    維磨詰經所說經 姚秦 鳩摩羅什譯 第十四冊
    解深密經 唐、玄奘 第十六冊
    大乘入楞伽經 唐、實叉難陀譯 第十六冊
    阿毗曇心論 法勝造、東晉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第二十八冊
    俱舍論?破我品 世親造、玄奘譯 第二十九冊
    異部宗輪論 唐、玄奘 第二十九冊
    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 第三十冊
    瑜伽師地論釋 最勝子等造、唐.玄奘譯 第三十冊
    成唯識論 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 第三十一冊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玄奘譯 第三十一冊
    轉識論 陳.真諦譯 第三十一冊
    唯識二十論 世親菩薩造、陳.真諦譯 第三十一冊
    攝大乘論 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 第三十一冊
    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 第三十一冊
    攝大乘論釋 世親菩薩造、陳.真諦譯 第三十一冊
    攝大乘論釋 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 第三十一冊
    大乘莊嚴經論 無著菩薩造、唐.波羅頗蜜多羅譯 第三十一冊
    辯中邊論 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 第三十一冊
    大乘阿毘達摩集論 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 第三十一冊
    成實論 訶梨跋摩造、鳩摩羅什譯 第三十二冊
    成唯識論述記 唐、窺基 第四十三冊
    鳩摩羅什師大義 (大乘大義章) 第四十五冊
    肇論?宗本義疏 元康 第四十五冊
    弘明集 梁、僧祐輯 第五十二冊
    廣弘明集 唐、釋道宣撰 第五十二冊
    出三藏記集 梁、僧祐撰 第五十五冊
    其他藏經:+續藏
    肇論疏 慧達 第150冊
    (三) 現代專著
    八識規矩頌論釋 霍韜晦 台灣印經處 民48
    中國思想史 侯外廬主編 人民出版社 1959
    原始佛教思想論 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 台北,商務 民47
    心體與性體 牟宗三 正中 民57
    佛性與般若 牟宗三 學生 民66
    印度之佛教 印順 不詳 民67
    現代佛教叢刊--唯識思想論集(一)  張曼濤主編 大乘文化 民67
    現代佛教叢刊--唯識問題研究  張曼濤主編 大乘文化 民67
    現代佛教叢刊--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  張曼濤主編 大乘文化 民67
    現代佛教叢刊--唯識學的論師輿論典  張曼濤主編 大乘文化 民67
    現代佛教叢刊--唯識學概論  張曼濤主編 大乘文化 民67
    印度哲學史講義 李世傑 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68
    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註 霍韜晦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0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 正聞出版社 民70
    現代佛教叢刊--唯識思想論集(二)  張曼濤主編 大乘文化 民70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呂澂 天華出版事業 民71
    中國佛教發展史 中村元著,余萬居譯 天華 民73
    中國佛教史 任繼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唐君毅全集—哲學概論(上、下) 學生書局 民74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唐君毅 學生書局 民75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 駱駝出版 民76
    佛教思想(一、二):在中國的開展  玉成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 幼獅文化 民76
    世界哲學家叢書--慧遠 區結成 東大圖書 民76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 學生 民76
    中國哲學發展史 任繼愈主編 人民出版社 1988
    世說新語校箋 徐震堮 文史哲 民78
    相宗十講 慈航 天華出版事業 民79
    唯識哲學—關於轉識成智理論之研究  吳汝鈞 佛光文化 民79
    佛法概要 印順 正聞 民80
    中國人之思維方法 中村元著徐復觀譯 學生書局 民80
    唯識要義 楊白衣 文津 民80
    唯識學探源 印順 正聞 民81
    唯識學探源 印順 正聞 民81
    唯識學綱要 于凌波 東大圖書 民81
    魏晉思想史 許抗生 桂冠 民81
    玄學與魏晉世人心態 羅宗強 文史哲 民81
    唯識學概論 韓廷傑 文津 民82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 楊惠南 東大 民82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 正聞 民83
    唯識三論今銓 于凌波 東大圖書 民83
    佛教哲學 方立天 洪葉文化 民83
    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 方立天 中華書局 1995
    初級佛學教本 方倫居士 菩提樹雜誌 民84
    中國哲學史 韋政通 水牛 民84
    廬山慧遠大師思想析論 劉貴傑 圓明 民85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 趙輝 文津 民85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法舫 天華 民86
    佛典疑偽經研究與考錄 王文顏 文津 民86
    攝大乘論講記 印順 正聞 民87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呂澂 里仁 民87
    涅槃思想研究 張曼濤 佛光文化 民87
    妙雲華雨的禪思—印順導師止觀開示集錄 呂勝強 教青年基金會 民87
    空性與現代性 林鎮國 立緒文化 民88
    (四) 期刊論文
    南北朝時之神滅神不滅論 周紹賢《哲學論集》 民62.06
    唯識論上的還滅緣起之意義 葉阿月 《哲學與文化》10 民63.12
    唯識思想的特質及其宇宙觀 李世傑 《哲學與文化》 民64.01
    唯識的思想 楊惠南 《中國佛教》 民67.7
    唯識二題 霍韜晦 《內明》 民72.03
    唯識的禪定觀 楊慧潤 《慧炬》 民73.09
    中國早期佛教形神論與其他形神論之比較研究 陳世強《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4月
    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 方立天 《哲學研究》 1989第3期
    論三諦三智與賴耶通真妄 印順法師 《鵝湖》第七卷第四期,民79.10
    從接受佛教的型態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特徵 王文亮 《哲學研究》1990增刊
    唯識哲學之「真」「妄」問題 陳榮灼 《鵝湖學誌》第八卷,民81.06
    因果報應論述評 方立天 《哲學文化月刊》 民82.07
    中國神不滅論 方立天 《世界宗教研究》1993第2期
    中國佛教徒和反對佛教者之間的神滅神不滅論  廖明活 《哲學與文化》 民83.04
    魏晉佛教的神不滅論 陳兵 《內明》 民83.05
    梁武帝時代的神滅不滅之諍 陳兵 《內明》 民83.07
    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 林麗真《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1996年4月
    論佛教唯識學認識論中的主體意識 王健《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3期
    論佛教唯識學的轉識成智 魏德東《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4期
    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 陳一標《圓光佛學學報》民88第四期
    (五) 學位論文
    《佛家之時空理論研究》 吳傑超(香港新亞所,1978)
    《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的問題》   李淳玲(台大哲研所碩士論文,民71)
    《印度大小乘對「有」的概念之研究》   吳玉秋(香港新亞研究所,1982)
    《地論宗的心意識說的源流極其演變》  劉萬然(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班,民71)
    《慧遠佛教思想研究》  盧笑芳(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班,民72)
    《佛家之存有論》 林士琛(輔仁哲研所碩士論文,民73)
    《妄心之研究-賴耶現象論與心理論的緣起與發展》   鄭以芳(文化哲研所碩士論文,民74)
    《論部派佛教的輪迴主體觀念──從自我、無我到補特伽羅》 黃俊威(台大哲研所碩士論文,民75)
    《唯識三十頌研究-成唯識論之阿賴耶識探討》  徐典正(文化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75)
    《唯識學識變論初探》 陳淑螢(台大哲研所碩士論文,民78)
    《何承天形神思想研究》 林硯華 (文化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1)
    《真諦唯識思想之研究-以「轉識論」為中心》   陳一標(東海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1)
    《中國哲學家論形神問題所用比喻的研究》   蘭華俐(文化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2)
    《唯識論「八識說」的探討》   潘永興(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2)
    《慧遠思想般若與毘曇學的關涉》   陳廣芬(中山中文所,碩士,民82)
    《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   李幸玲(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83)
    《「唯識無境」理論探析-以「成唯識論」為研究中心》   齊明非(政大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4)
    《從「弘明集」看佛教中國化》 王志楣(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85)
    《慧遠形神思想之研究》 林素瑜(文化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6)
    《鄭道子形神思想研究》 鄭本皓(文化哲研所碩士論文,民8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4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1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