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王本壯(2006)。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行動研究—苗栗縣個案探討(博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公共建設計畫投資效益之評估—文化設施規劃與營運計畫,賴榮平主持。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我國文化藝術補助政策與執行評估,劉宜君、朱鎮明、王俐容主持。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效益評估,林曉薇主持。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4期。頁4-9。 江明修、鄭勝分(2002)。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理論辯證與策略析探。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室論文發表會,台北。 江明修(2009)著。研究方法論(初版)。台北:智勝文化。 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12),113~158。 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刋。26卷3期。 朱婉寧(2005)。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明順(1996)。日本「公民館」的理念與功能。中等教育。44。頁21-24。 宋明順(1996)。公民館的理念與日本社會教育思想。社會教育學刊。25:18。頁40-42。 李書孝、陳銘國、陳真慧、周春盛、李文英(2008)。從家暴防治談地方治理:以台北市為例。地方與區域治理電子期刊第3期。頁1-35。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Eearl Babbie原著)。臺北:時英出版社。 林文一、邱淑宜(2014)。後政治的社區動員與共識建構一個臺北社區文化建構的案例。地理學報。第72期。頁85-109。 周德宇(2009)。社區治理與公民會館—以臺北市文山及中正公民會館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8)主編。質性研究(二版)。台北:巨流。 高永光(2007)。地方治理與地方民主。研習論壇月刊。第74期。頁1-6。 陳士魁(2008)。地方NPO與地方治理:以臺北市社會福利業務委外辦理為例。地方與區域治理電子期刊。第3期。 孫煒(2007)。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臺北:翰蘆。 夏鑄九、成露茜(1999)。歷史之債?:臺灣的領域治理與跨領域之社會。城市與設計學報。7:8。頁57-91。 許立一(2004)。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實踐:政治後現代性危機的反思與解決。公共行政學報。第10期。頁63-94。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章騰(2008)。臺北市公民會館營運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力亞(2008)。都會治理的問題與策略性方案之研究:以北臺區域合作為例,地方與區域治理電子期刊。第2期。 張鈞硯(2011)。大台北地區利用文創事業導入都市再生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伶(2014)。臺北市公民會館制度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觀點。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銘廷(2011)。地方政策網絡治理與原住民社會住宅政策規劃:以新北市三鶯部落重建計畫發展為例。2011年兩岸青年學生論壇論文集。頁41-6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黃柏榕(2010)。貓空纜車興建之政策形成過程研究:政策網絡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9)。地方政府的角色與職能:以社會資本為中心的地方治理觀。研習論壇月刊。第101期。頁39-52。 劉坤億(2009)。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頁233-267。 劉子瑄(2013)。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南村)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錦福、吳沛彰、黎逸青(2013)。公民參與對社區發展的重要性觀察。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屏東。 蔡金鼎(2014)。公有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公共性探討:以臺港三個不同的個案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第27期。頁7-26。 羅秀華(2004)。反轉社區規劃的主導權力—文山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2期。頁81-108。 貳、英文部分 Alter, C. and J. Hage (1993). Organizations Working Together, London: Sage. Benson, J. K. (1982).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 Rodgers and D. Whitton(eds), 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oix, C. and D. N. Posner (1998). Social Capital: Explaining Its Origins and Effects 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8, No.4:686-93. Clay, J. A.(1996). Public-Institutional Processes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s, in G. L. Wamsley and J.F. Wolf(eds.),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pp. 92-113.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nnard, L. F. (1996). The Matu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Search for a Democratic Identity, in G. L. Wolf (eds.),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pp. 293-326. Thousand Oaks, CA: Sage. Fukuyama, Francis(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 New York: Free Press. Goss, S. (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Kickert, W. J. M.(1997).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Netherlands: An Alternative to Anglo-American‘Managerial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75, No. 4, 731-752. Kobrak, P.(1996).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a Public Entrepreneur,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8(2): 205-237. Leach, R. and J. 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Moore, M.(1995).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Toole, Lawrence J. Jr.(1997). Implementing Public Innovations in Network Setting,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9: 115-138. Pierre, Jon and B. Guy Peters(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Ltd. Richardson, J. and Jordan, G.(1979). Governing Under Pressure, Oxford: Martin Roberston. Shah, A. and S. Shah(2006). The New Vision of Local Governance and the Evolving Roles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A. Shah (ed.), Local 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p.1-46,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Richardson, J. and Jordan, G.(1979). Governing Under Pressure, Oxford: Martin Roberston. Rhodes, R. A. W.(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 4, 652-667. Stivers, C. M.(1990). Active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Gary L. Wamsley et al. (Co-authored), Refound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pp. 246-273. Newbury Park, CA: 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