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760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5/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61858      在线人数 : 9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603


    题名: 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功能定位之研究: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觀點
    On the Functions of Xinyi Assembly Hall in Taipei:A Local Governance and Civic Engagement Perspective
    作者: 鄭嘉慧
    贡献者: 江明修
    鄭嘉慧
    关键词: 臺北市公民會館
    地方治理
    公民參與
    政策網絡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5-08-17 14:16:34 (UTC+8)
    摘要: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為發展各行政區之人文史蹟、地方文化及產業特色,特別仿效日本「公民館」於各行政區設置公民會館,提供市民參與公共生活之場所,活化地區文化、營造地區與社區特色,積累地方文史資料,將之建構為鄰里社區人際網路交流的平台。然而由於初期使用率低落,市府為提升使用率已傷透腦筋,無暇顧及公民會館原本被賦與作為市民與公部門溝通平台的期許,以致陷於功能角色定位曖昧不明的危機,使其流於僅止於場地租借及辦理一般性活動之場所。加上公民實質參與的匱乏及經營人力與經費困窘等問題,使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思索未來發展願景上成了極大的挑戰。
    本研究以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理論的觀點,檢視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功能定位,瞭解行政機關執行營運管理之資源與能量多寡、存在價值認知、經營模式及困境、地方參與意識等,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柯市府上任開啟的政治機會,強化信義公民會館的公民參與機制,促成形塑公民社會的契機。
    研究發現如下:(1) 公民會館功能定位遭質疑;(2)預算與人力編制不足;(3)缺乏與地方的交流與互動;(4) 柯市府公民參與理念落實的可行性。
    而針對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對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未來發展提出以營運管理、活動規劃、行銷推廣、人才培育及社區發展等五個不同面向觀點呈現的具體建議,冀能提供地方政府未來政策方向擬定之參考,讓信義公民會館能真正發揮其設置初衷的功能。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本壯(2006)。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行動研究—苗栗縣個案探討(博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公共建設計畫投資效益之評估—文化設施規劃與營運計畫,賴榮平主持。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我國文化藝術補助政策與執行評估,劉宜君、朱鎮明、王俐容主持。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效益評估,林曉薇主持。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4期。頁4-9。
    江明修、鄭勝分(2002)。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理論辯證與策略析探。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室論文發表會,台北。
    江明修(2009)著。研究方法論(初版)。台北:智勝文化。
    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12),113~158。
    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刋。26卷3期。
    朱婉寧(2005)。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明順(1996)。日本「公民館」的理念與功能。中等教育。44。頁21-24。
    宋明順(1996)。公民館的理念與日本社會教育思想。社會教育學刊。25:18。頁40-42。
    李書孝、陳銘國、陳真慧、周春盛、李文英(2008)。從家暴防治談地方治理:以台北市為例。地方與區域治理電子期刊第3期。頁1-35。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Eearl Babbie原著)。臺北:時英出版社。
    林文一、邱淑宜(2014)。後政治的社區動員與共識建構一個臺北社區文化建構的案例。地理學報。第72期。頁85-109。
    周德宇(2009)。社區治理與公民會館—以臺北市文山及中正公民會館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8)主編。質性研究(二版)。台北:巨流。
    高永光(2007)。地方治理與地方民主。研習論壇月刊。第74期。頁1-6。
    陳士魁(2008)。地方NPO與地方治理:以臺北市社會福利業務委外辦理為例。地方與區域治理電子期刊。第3期。
    孫煒(2007)。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臺北:翰蘆。
    夏鑄九、成露茜(1999)。歷史之債?:臺灣的領域治理與跨領域之社會。城市與設計學報。7:8。頁57-91。
    許立一(2004)。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實踐:政治後現代性危機的反思與解決。公共行政學報。第10期。頁63-94。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章騰(2008)。臺北市公民會館營運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力亞(2008)。都會治理的問題與策略性方案之研究:以北臺區域合作為例,地方與區域治理電子期刊。第2期。
    張鈞硯(2011)。大台北地區利用文創事業導入都市再生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伶(2014)。臺北市公民會館制度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觀點。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銘廷(2011)。地方政策網絡治理與原住民社會住宅政策規劃:以新北市三鶯部落重建計畫發展為例。2011年兩岸青年學生論壇論文集。頁41-6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黃柏榕(2010)。貓空纜車興建之政策形成過程研究:政策網絡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9)。地方政府的角色與職能:以社會資本為中心的地方治理觀。研習論壇月刊。第101期。頁39-52。
    劉坤億(2009)。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頁233-267。
    劉子瑄(2013)。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南村)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錦福、吳沛彰、黎逸青(2013)。公民參與對社區發展的重要性觀察。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屏東。
    蔡金鼎(2014)。公有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公共性探討:以臺港三個不同的個案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第27期。頁7-26。
    羅秀華(2004)。反轉社區規劃的主導權力—文山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2期。頁81-108。
    貳、英文部分
    Alter, C. and J. Hage (1993). Organizations Working Together, London: Sage.
    Benson, J. K. (1982).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 Rodgers and D. Whitton(eds), 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oix, C. and D. N. Posner (1998). Social Capital: Explaining Its Origins and Effects 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8, No.4:686-93.
    Clay, J. A.(1996). Public-Institutional Processes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s, in G. L. Wamsley and J.F. Wolf(eds.),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pp. 92-113.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nnard, L. F. (1996). The Matu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Search for a Democratic Identity, in G. L. Wolf (eds.),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pp. 293-326. Thousand Oaks, CA: Sage.
    Fukuyama, Francis(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 New York: Free Press.
    Goss, S. (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Kickert, W. J. M.(1997).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Netherlands: An Alternative to Anglo-American‘Managerial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75, No. 4, 731-752.
    Kobrak, P.(1996).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a Public Entrepreneur,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8(2): 205-237.
    Leach, R. and J. 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Moore, M.(1995).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Toole, Lawrence J. Jr.(1997). Implementing Public Innovations in Network Setting,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9: 115-138.
    Pierre, Jon and B. Guy Peters(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Ltd.
    Richardson, J. and Jordan, G.(1979). Governing Under Pressure, Oxford: Martin Roberston.
    Shah, A. and S. Shah(2006). The New Vision of Local Governance and the Evolving Roles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A. Shah (ed.), Local 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p.1-46,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Richardson, J. and Jordan, G.(1979). Governing Under Pressure, Oxford: Martin Roberston.
    Rhodes, R. A. W.(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 4, 652-667.
    Stivers, C. M.(1990). Active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Gary L. Wamsley et al. (Co-authored), Refound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pp. 246-273. Newbury Park, CA: Sa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292105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105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5601.pdf1516KbAdobe PDF240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