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922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61/144987 (79%)
Visitors : 51992407      Online Users : 2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221


    Title: 一個家族三個時代:里港藍家的政經發展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Lan Family of Ligang
    Authors: 莊景雅
    Contributors: 戴寶村
    莊景雅
    Keywords: 里港
    藍高川
    藍家精
    藍敏
    藍家鼎
    日產接收
    日本臺灣獨立運動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4-08-25 15:20:0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探討里港藍家自清代渡海來臺後,歷經日治、戰後政權的轉換,家族如何肆應如此劇烈變動的歷史環境以維繫家族名望。

    里港藍家是清代著名文人藍鼎元的後裔。藍鼎元曾隨族兄藍廷珍來臺平定朱一貴之亂,藍鼎元以文人身分觀察當時的臺灣並留下許多珍貴的著作,是至今研究清代臺灣史不可或缺的史料。不過,藍鼎元並未因此留臺發展,真正來臺定居的是他的長子藍雲錦,他在里港興建藍家古厝,此後藍家圍繞著這座宅邸發展,奠定家族的基礎。

    清代是里港藍家向上攀升的階段。藍家在清代的歷任族長都選擇和清政府站在同一立場,以財政基礎向政府捐輸官職或協助平亂,他們的資產累積主要來自土地和糖廍的經營,與里港開發息息相關。由於里港自康熙年間就開始發展,她的富庶繁榮引來附近匪徒的覬覦,道光12年(1832)鳳山縣許成響應張丙之亂搶奪羅漢門等地,粵人李受打著義民稱號,兩次劫掠里港。基於此事,藍家族長藍見元出而號召興築里港城,並將藍家古宅劃入西城門內而得到保護,此時藍家在鄉里間的聲望與權勢已經建立,且握有經濟資源。

    日本時代則是藍家勢力的高峰。臺灣總督府為了快速掌握地方事務,積極尋求地方頭人的協助,在地方擁有聲望的藍家成為總督府招納的對象,當時藍家的族長藍高川與藍高全很快的就擁有了公職履歷與紳章,他們的態度也從早期的抗日變成地方事務的協助者。因此,他們很快擁有特許事業的經營權,借重公職履歷所帶來的公權力成為總督府認可合作的士紳,他們的資產快速累積,聲望持續爬升。透過婚姻與事業合作他們與五大家族交情匪淺,擴大了家族的人際網絡,經由藍高川被任命為府評議員,他們被置於政治地位的頂層,此時藍家透過經營信用組合操縱了地方的資金,並能與當地頭人共同組織投資事業。

    戰後政權劇烈轉換是藍家發展的低谷,藍高川的三名子女:藍家鼎、藍家精、藍敏分別扮演三種不同的角色。藍家鼎成為里港戰後首任鄉長,持續維繫在地方上的名望,並且協助國民黨政府進行日人資產及移民村的接收,並居中調和菸農和駐防軍隊的摩擦。然而此時擁有家族多數資產的藍家精卻捲入戰犯審判和廖文毅臺灣獨立運動事件,造成家族發展的重傷,此時藍家沒能跟上政權轉換的腳步,政經影響力逐漸限縮在地方政治上。藍敏身為女性卻巾幗不讓鬚眉,在關鍵時刻扮演家族救助者的角色,幾番談判救助哥哥藍家精,最後確保藍家精安全從日本返臺並取回全部的沒收資產;而由藍敏身上也能看到日本資產接收時所爆發的衝突,藍敏雖擁有確切的買賣房契卻敵不過行政長官公署合法的行政暴力。

    總括來說,藍氏家族一家三代的發展正是臺灣小民大歷史的縮影,他們在政權劇烈轉換的空間中努力尋求家族可以長治久安的生存方法,透過藍家的發展正可對應臺灣移民開發與落地生根後的種種辛酸。
    Reference: (一) 檔案史料
    《臺南新報》
    《臺灣人物誌》
    《臺灣日日新報》
    《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志》
    《里港街庄協議會會議紀錄》
    《阿猴廳報》
    《南部臺灣紳士錄》
    《南部臺灣紳士錄阿猴廳》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
    《高雄州報》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
    《街庄要覽》
    《彙錄臺灣農事報》
    《臺灣人士鑑》
    《臺灣列紳傳》
    《臺灣官紳年鑑》
    《臺灣總督府官報》
    《銀行會社年鑑》
    《總督府公文類纂》
    《總督府公賣局檔案》
    《總督府專賣局公報》
    《總督府評議會會議錄》
    《總督府職員錄》
    《藍鼎元公(號鹿洲)世系表》
    林進發(編著)
    1932 《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報社。
    何兆欽
    1985 《汝南堂藍氏祖譜》。臺北:藍氏宗親會。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
    2007 《灌園先生日記(十四)一九四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許雪姬
    1995 《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8 《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上、下兩冊。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蕭銘祥(主編)
    1996 《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出版。
    大久保源吾
    1931 《全島水利組合職員錄》。臺北:全島水利組合職員錄發行所。
    1934 《全島水利組合職員錄》臺北:全島水利組合職員錄發行所。
    住屋孤南
    1932 《臺灣人物展望》。高雄:臺灣月旦社。
    唐澤信夫
    1937 《主なる銀行》。臺北:新高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編)
    1929 《下淡水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
    1934 《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6 《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40 《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遠藤祐太
    1920 《臺灣商工銀行十年誌》。臺北:株式會社臺灣商工銀行。
    橋本白水
    1999 《臺灣の事業界と人物》。臺北:成文出版。
    1999 《臺灣統治の功勞者》。臺北:成文出版。
    興南新聞社(編)
    1943 《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
    龍文出版社(編)
    2009 《臺灣時人誌—臺灣人士篇》。臺北:龍文。
    (二) 專書
    尹章義
    1983 《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臺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
    吳文星
    1991 《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
    1992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李國銘
    2004 《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林正慧
    2008 《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社。
    高明士等編
    2004 《戰後台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七冊台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莊英章
    2004 《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台灣研究》。臺北:允晨。
    陳進傳
    1995 《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陳孔立
    2003 《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2003。
    陳其南
    1989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
    1990 《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
    陳秋坤、吳庚元(總編纂)
    2003 《里港鄉志》。屏東:里港鄉公所。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委員會
    1939 《辜顯榮翁傳》。臺北:辜顯榮翁傳記編纂委員會。
    黃富三
    1987 《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
    1992 《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年》。臺北:自立晚報。
    顏尚文、潘是輝
    2000 《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蘇全福
    1997 《屏東縣鄉賢傳略》。屏東:屏縣文化。
    太田肥洲
    1999 《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臺北:成文。
    荒井秀夫
    2009 《顏国年君小傳》。東京:株式會社ゆまに書房。
    鷹取田一郎
    2009 《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局。
    David Cannadine(編),梁永安(譯)
    2008 《今日,何謂歷史?》。臺北:立緒文化。
    Johanna Menzel Meskill(著),王淑琤(譯)
    1986 《霧峰林家-台灣拓荒之家1729-1895》。臺北:文鏡文化。
    Paul Tomperson(保羅‧湯普遜)(著),覃方明、渠東、張旅平(譯)
    1999 《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三) 期刊論文
    吳文星
    1988 〈日據時期來臺華工之探討〉,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3輯,頁157-189。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90 〈日據時期臺灣中華會館之研究〉,收錄於《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頁31-68。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1991 〈一九二○年代在臺「華僑」的社會運動〉,《思與言》29(1):1-37。
    1991 〈日據時期在台「華僑」之研究──以結構分析為中心〉,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4輯,頁317-344。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吳學明
    1994 〈清代竹塹城周姓族人研究〉,《明志工專學報》26:219-232。
    1995 〈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2(2):5-52。
    林玉茹
    2002 〈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7:1-29。
    施添福
    2001 〈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莊英章
    1974 〈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3-140。
    莊英章、陳運棟
    1981 〈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收錄於中央硏究院三民主義硏究所編,《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頁333-370。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許雪姬
    1991 〈評吳文星著《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一書〉,《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43。
    1991 〈臺灣中華總會館成立前的「臺灣華僑」,1895-19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39。
    1992 〈高銘鴻與日據時期臺灣的僑運〉,《海外華人研究》2:1-40。
    1993 〈臺灣中華總會館與日據時期的華僑1927-1937〉,《史聯雜誌》,22:67-93。
    1993 〈日據時期中華民國臺北總領館1931-1937〉,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5-528。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
    1995 〈日治時期的臺灣華僑〉,《歷史月刊》88:53-57。
    1995 〈台灣家族史研究及史料〉,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頁212。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5 〈「臺灣華僑」投資福州復興汽車公司始末〉,《臺灣史研究》2(1):51-83。
    1996 〈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產業經營初探〉,收錄於黃富三等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頁297-356。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7 〈日治時期的「臺灣華僑」(1937-1945)〉,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六)》,頁499-549。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7 〈戰後初期原「臺灣華僑」,1945-1947〉,收錄於黃富三等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頁101-12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8 〈灌園先生日記中的澎湖遊記〉,《咾咕石: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0:34-50。
    1998 〈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49(2):1-33。
    1998 〈台灣家族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霧峰林家的研究為例〉,發表於臺灣省文獻會與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合辦之「臺灣史研究暨史料整理成果研討會」,1998年6月1日。
    1999 〈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67-211。
    2000 〈《灌園先生日記》的史料價值〉,收錄於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一)》,頁1-16。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
    2002 〈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學報》19:259-296。
    陳亦麟
    1996 〈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係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81:1-18。
    陳柏任
    1994 〈評〈霧峰林家(臺灣拓荒之家)〉 [麥斯基爾著 王淑琤譯]〉,《臺灣
    文獻》45(4):241-247。
    陳秋坤
    2002 〈清代塔樓社人社餉負擔與產權變遷(1710-1890)〉,《臺灣史研究》9
    (2):69-102。
    2009 〈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屏東平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6(1):
    1-28。
    陳家豪
    2010 〈近代臺灣地方菁英的變動:以簡朗山為例(1872-1945)〉,收錄於若
    林正丈等主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第三集》,頁182-247。臺
    北:前衛。
    陳進傳
    1993 〈清代宜蘭家族的發展〉,《臺北文獻》,103:87-137。
    曾品滄
    1999 〈清代汐止地區的拓墾與地主菁英階層的發展〉,《國史館館刊》27:
    49-72。
    黃富三
    1995 〈板橋林本源家族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1):5-49。

    黃瓊慧
    2008 〈荷治時代屏東平原放索社域及其發展〉,《環境與世界》18:23-42。
    劉素芬
    1995 〈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研究》2(2):53-85。
    戴炎輝
    1963 〈清代台灣之家制與家產〉,《臺灣文獻》14(3)。
    (四) 學位論文
    朱明樸
    2008 〈清代里港地區的開發〉。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陳其南
    1975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陳泉甫
    2004 〈清代屏東平原番漢關係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曾品滄
    1998 〈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的發展(1754-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朝進
    1994 〈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瓊慧
    1996 〈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鴻謙
    2002 〈清代臺灣南部西拉雅族番社地權制度變遷之研究─以鳳山八社領域為範圍〉。臺北: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潘孟鈴
    2000 〈屏東萬巒開發的研究〉。臺南:成功大學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鍾瑾霖
    1998 〈林邊溪中游的拓墾與聚落發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羅娟芝
    2002 〈清代屏東內埔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五) 網站資料
    許毓良,〈林亮〉,《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loan.lib.nccu.edu.tw.autorpa.lib.nccu.edu.tw/Doth/Article.aspx?1478^%aaL%abG,2013.05.15查詢。
    林偉盛,〈蔡牽事件〉,《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loan.lib.nccu.edu.tw.autorpa.lib.nccu.edu.tw/Doth/Article.aspx?4202^%bd%b2%b2o,2013.05.01查詢。
    莊天賜,〈朱濆〉,《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loan.lib.nccu.edu.tw.autorpa.lib.nccu.edu.tw/Doth/Article.aspx?895^%bd%b2%b2o,2013.05.01查詢。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8158001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8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0101.pdf3314KbAdobe PDF2493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