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788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1/144292 (79%)
造访人次 : 50930728      在线人数 : 9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788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84


    题名: 日本人的南方異己想像:以「新聞」媒體為中心(1870-1920)
    The Imagination of Japanese People toward the Southern Otherness: Focus on the ";Shimbun";Media (1870-1920)
    作者: 洪偉傑
    Hung, Wei Chieh
    贡献者: 詹素娟
    Chan, Su Chuan
    洪偉傑
    Hung, Wei Chieh
    关键词: 南方
    種族
    日本人
    異己形象
    大眾媒體
    二元對立
    southern
    race
    the Japanese people
    images of otherness
    mass media
    binary opposition
    日期: 2013
    上传时间: 2014-07-29 16:07:56 (UTC+8)
    摘要: 本論文探討十九世紀後期以降,日本人在帝國形成過程中,對南方地域異己的想像與描繪過程。自江戶末期以來,日本被迫面對西方列強的進逼,開啟了原先封閉的國門,更擴大了國人對海外異己的想像空間。明治開國後,日本開始逐步南進,陸續佔領太平洋海域各島嶼,並展開對南方地域族群、人文與自然地貌的認識、討論及分類,而在向外拓展的過程中,更是不斷地累積知識、形塑與重整南方異己論述。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則透過與原住民的接觸,成為深化這份異己論述的重要經驗,並於二十世紀初期逐漸定型為負面、劣等的族群刻板形象,強化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

    本文即整理1870至1920年間日本人對南方異己的想像與知識建構過程,並以新聞報紙為主要分析史料,探討帝國在向南擴展勢力時,如何藉由大眾媒體,將臺灣及南洋地區的接觸經驗轉化成異己想像,定位文明與野蠻,進而從中確立自身族群的文明位階。

    由於近代日本的新聞業發展,與帝國興起相輔相成,大眾媒體更對異己想像的形塑扮演了關鍵的傳播角色,因此成為本文的研究重點。結論則指出,在帝國權力的逐步箝制下,新聞媒體依舊展現一定程度的公共性,為形塑多元異己論述提供重要的開放平台。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forging of Japanese impression toward the southern otherness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during the rise of the Japanese empire. At the end of Edo period, Japan was forced to confront the Western power, opened their country, and widened its imagination of people abroad. Since Meiji period, Japan started to occupy islands and islets in the Pacific Ocean. It was also the period for the Japanese people to start to acknowledge, discuss, sort, and pile up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thern natural and cultural scenery. By advancing to the further south, they continued to shape, reform the discourse of the southern othernes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olonizing Taiwan offered the Japanese people a chance to contact with the indigenous, which deepened the discourse of otherness, built discriminative ethnic stereotypes, and reassured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savagery.

    By pars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mainly Japanese Shimbun media, this thesis focuses on 1870s to 1920s, illustrates how the Japanese empire forged their impression of southern otherness, how it divided civilization and savagery by using the media-twisted southern imagination, and how it ranked its own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in modern Japan was deeply in tandem with the rise of the Japanese empire. Also, mass medi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process of forming impression of otherness, which becomes the key point of research. In conclusion, despite the gradual control of the journalism by the government, mass media still showed its publicness and provided an open platform to develop multiple discourses of otherness.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 報紙、雜誌與檔案
    《やまと新聞》
    《中央新聞》
    《台湾民報》
    《台湾新報》
    《東京日日新聞》
    《東京朝日新聞》
    《独立評論》
    《朝野新聞》
    《郵便報知新聞》
    《萬朝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時報》
    《横浜毎日新聞》
    《読売新聞》
    《人類学雑誌》
    《太陽》「南進乎北進乎」臨時增刊號(1913.11)
    《日本人》
    《日本主義》
    《東京人類学会雑誌》
    《東京経済雑誌》
    《蕃情研究会誌》
    《実業之日本》春季增刊南洋號(1915.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寺沢一、和田敏明、黒田秀俊編
      1979 《北方未公開古文書集成》第一卷。東京:叢文社。
    竹越與三郎著、山下普司等編
      2002 《アジア太平洋地域民族誌選集15 南国記、南洋風土記》。東京:クレス出版。
    朝日新聞百年史編修委員会編
    1995 《朝日新聞社史 資料編》。東京:朝日新聞社。
    臺北州警務部編
      1924 《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下編(1)》。臺北:臺北州警務部編印。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
    1902 《臺灣總督府第四統計書》。東京: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89[1918] 《理蕃誌稿》第一卷。東京:青史社。
    1989[1921] 《理蕃誌稿》第二卷。東京:青史社。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
    1997[1918] 《理蕃誌稿》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譯
    1997[1921] 《理蕃誌稿》第二卷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1932] 《理蕃誌稿》第三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 時人著作
    三宅米吉
      1886 《日本史学提要:気候・人種・古物》。普及舍。
    大野恭平、佐藤四郎
      1915 《南国》。丸善書店。
    大路會編
      1930 《大路水野遵先生》。臺北:大路會事務所。
    小野秀雄
      1922 《日本新聞発達史》。大阪每日新聞社、東京日日新聞社。
    井上雅二
      1915 《南洋》。富山房。
    內田嘉吉
      1914 《国民海外発展策》。拓殖新報社。
    石原幸作
      1928 《臺灣日日新報三十年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竹越与三郎
      1905 《台湾統治志》。東京:博文館。
      1910 《南国記》。東京:二酉社。
    志賀重昂
      1887 《南洋時事》。東京:丸善商社。
    村井靜馬編輯、鮮齋永濯畫
      1876a 《明治太平記》8編下卷。東京:東京書林延壽堂。
      1876b 《明治太平記》9編下卷。東京:東京書林延壽堂。
    信夫清三郎
      1941 《後藤新平:科學的政治家の生涯》。東京:博文館。
    高山樗牛
      1905 《樨牛全集》第3卷。東京:博文館。
    高橋義雄
      1884 《日本人種改良論》。東京:石川半次郎出版。
    鳥居龍藏
      1925 《有史以前の日本》。磯部甲陽堂。
    朝倉亀三
      1911 《本邦新聞史》。雅俗文庫。
    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著,土屋喬雄、玉城肇譯
      1955[1912] 《ペルリ提督 日本遠征記(四)》。東京:岩波文庫。
    鼎軒田口卯吉全集刊行會編
      1927 《鼎軒田口卯吉全集》第2卷。東京:吉田弘文館。
    森島中良
      1913[1787] 〈紅毛雜話〉,收錄於早川純三郎編輯,《文明源流叢書》第1卷。東京:國書刊行會。
    鈴木経勲
      1980[1892] 《南洋探検実記》。東京:平凡社。
    福島九成
      1986[1873] 〈清国台湾事情の儀〉,收錄於牧原憲夫編,《明治建白書集成》第3卷。東京:筑摩書房。
    德富蘇峰
      1916 《大正の青年と帝国の前途》。民友社。
    稻垣滿次郎
      1891 《東方策》。活世界社,哲學書院。
    豐田英雄編
      1936 《昭和十一年版臺灣新聞總覽》。臺北:國勢新聞社臺灣支社。
    藤根吉春編
      1897 《蕃人觀光日誌》抄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鶴見祐輔
      1917 《南洋遊記》。大日本雄弁会講談社。
    Nitobe, Inazo
      1912 The Japanese Nation: Its Land, Its People, and Its Life.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Stoddard, T. Lothrop
      1921 The Rising Tide of Color Against White World Supremacy. New York: Scribner’s.
    Taylor, George
      1889 “Formosa: Characteristic Traits of the Island and Its Aboriginal Inhabitan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and Monthly Record of Geography New Monthly Series, 11(4): pp. 224-239.
    Weale, B. L. Putnam
      1910 The Conflict of Color: The Threatened Upheaval Throughout the World. New York: Macmillan.


    二、研究論著
    (一) 中、日文論文
    千住一
      2003 〈軍政期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内地観光団の実態とその展開:占領開始から民政部設置まで〉,《太平洋学会誌》92:17-24。
      2004 〈「観光」へのまなざし──日本統治下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内地観光団をめぐって〉,收錄於遠藤英樹、堀野正人編,《「観光のまなざし」の転回──越境する観光学》,頁131-146。東京:春風社。
      2005 〈日本統治下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内地観光団の成立〉,《歴史評論》661:52-68。
      2013 〈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内地観光団をめぐる「内的心情」〉,《日本植民地研究》25:40-53。
    土屋礼子
      2005 〈明治七年台湾出兵の報道について──『東京日日新聞』を中心に〉,收錄於明治維新史學會編,《明治維新史研究8 明治維新と文化》,頁211-235。東京:吉田弘文館。
      2006 〈「帝国」日本の新聞学〉,收錄於山本武利等著,《岩波講座「帝国」日本の学知4 メディアのなかの「帝国」》,頁23-64。東京:岩波書店。
    小松和彦
      2001 〈橫渡南洋の壯士,森小弁〉,收錄於篠原徹編,《近代日本の他者像と自画像》,頁195-223。東京:柏書房。
    山本武利
      2006 〈「帝国」を担いだメディア〉,收錄於山本武利等著,《岩波講座「帝国」日本の学知4 メディアのなかの「帝国」》,頁1-22。東京:岩波書店。
      1987 〈草創期のジャーナリスト群像〉,收錄於田中浩編,《近代日本のジャーナリスト》,頁3-19。東京:御茶ノ水書房。
    山路勝彦
      2007 〈「野蛮人」の表象、あるいは植民地主義の起源:明治7年の台湾出兵をめぐる諸問題〉,《台湾原住民研究》11:142-166。
    中山昭彦
      2000 《裸体画、裸体、日本人-明治期〈裸体画論争〉第一幕-》,收錄於金子明雄等人編著,《ディスクールの帝国──明治30年代の文化研究》,頁16-55。東京:新曜社。
    中村敬
      2000 〈船橋洋一、志賀直哉、そして森有禮:西洋の大言語と皇国言語の狭間で〉,《成城文芸》170:1-32。
    丹尾安典
      1994 〈"極東ギリシア"の裸体像〉,收錄於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編,《人の〈かたち〉人の〈からだ〉 東アジア美術の視座》,頁344-359。東京:平凡社。
    井田輝敏
      1987 〈民権期ジャーナリスト〉,收錄於田中浩編,《近代日本のジャーナリスト》,頁95-115。東京:お茶の水書房。
    今泉裕美子
      1990 〈日本の軍政期南洋群島統治(1914-1922)〉,《国際関係学研究》17別冊:1-19。
      1993 〈南洋群島委任統治政策の形成〉,收錄於大江志乃夫編,《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4》,頁51-81。東京:岩波書店。
    王梅霞
      2005 〈「性別」如何作為一套文化表徵:試論性別人類學的幾個發展方向〉,《考古人類學刊》64:30-58。
    王學新、龍仕騰
      2001 〈「殺番賞」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為例〉,收錄於林金田主編,《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1-28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平戶幹夫
      1979 〈怠惰なマレー人の虚像と実像〉,《海外事情》27(3):38-46。
    弘末雅士
      1999 〈近代植民地主義と「食人」──北スマトラを舞台に〉,收錄於栗本英世、井野瀬久美惠編《植民地経験:人類学と歴史学からのアプローチ》,頁289-304。京都:人文書院。
    田中梓都美
      2011 〈牡丹社事件を契機とする日本人の台湾認識の変化〉,《史泉》114:15-29。
    伊凡諾幹
      1998 〈近代教育與’tayal【msbtunux】初探──殖民主義、近代化與民族的動態〉,收於莊萬壽、林修澈、鄭瑞明、陳獻明編輯,《第三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3-175。臺北:臺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等發行。
    朱惠足
      2007 〈做為交界場域的「現代性」:往返於沖繩八重山群島與殖民地臺灣之間〉,《文化研究》5:49-86
    吳文星
      1997 〈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檢」之展開〉,收錄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頁11-2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吳坤季
      2009 〈帝國符碼與殖民策略--《臺灣日日新報》圖像內容分析〉。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昱慧
      2009 〈《南國再見,南國》影片介紹〉。文章網址:http://arts.nthu.edu.tw/programs_show.php?fdkind2=665&&my_pro=5&&time=&&fdsn=348。
    宋健行紀錄
      2008 〈《臺灣日日新報》110週年紀念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164:1-28。
    我部政明
      1982 〈日本のミクロネシア占領と南進(一)〉,《法学研究》55(7):876-895。
    李承機
      2003 〈植民地新聞としての台湾日日新報論──「御用性」と「資本主義性」のはざま〉,《植民地文化研究》2:169-181。
      2004a 〈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頁201-240。臺北:播種者文化。
      2004b 〈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
    李敏忠
      2003 〈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湘雲
      2009 〈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岡部三智雄
      2010 《日本治臺前來臺日人之研究(187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岩井忠熊
      1960 〈志賀重昂論(上)〉,《立命館文学》186:1309-1330。
    河西晃祐
      1998 〈南洋協会と大正期「南進」の展開〉,《紀尾井史学》18:39-53。
    林呈蓉
      1997 〈近代初期日本的移殖民論與移殖民活動〉,《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7:259-287。
    邱雅芳
      2008a 〈南方的光與熱──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南國記》的臺灣書寫與南進論述〉,《臺灣文學研究學報》6:193-223。
      2008b 〈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郁縈
      2008 〈日治前期臺灣漢文印刷報業研究(1895-1912)──以《臺灣日日新報》為觀察重點〉。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章
      2001 〈臺灣日治時期最初的新聞統制法──臺灣新聞紙條例〉,收錄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7。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神谷忠孝
      1991 〈南洋神話の形成〉,收錄於矢野暢編,《東南アジアと日本》,頁49-63。東京:弘文堂。
    高致華
      2002 〈日本人の観点から見た鄭成功のイメージ〉,《中日文化》21:245-258。
    張隆志
      2002 〈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臺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1898-1906)〉,收於國史館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頁1235-1259。臺北:國史館。
      2006 〈知識建構、異己再現與統治宣傳:《臺灣統治志》(1905)和日本殖民論述的濫觴〉,收於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頁233-259。臺北:麥田出版。
    清水元
      1983 〈大正初期における「南進論」の一考察--そのアジア主義的変容をめぐって〉,《アジア研究》30(1):1-53。
      1991 〈明治中期の「南進論」と「環太平洋」構想の原型(I):志賀重昂『南洋時事』をめぐって〉,《アジア経済》32(9):2-20。
    陳文添
      2013 〈深堀大尉探險遇難事件〉,《臺灣文獻》44:35-46。
    陳芷凡
      2010 〈跨界交會與文化"番"譯:海洋視域下臺灣原住民記述研究(1858-19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偉智
      1998 〈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16(4):1-35。
    傅琪貽
      2008 〈論近代日本的「國家認同」:以臺灣「高砂族」的認同為例〉,收於黃自進主編,《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頁71-108。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中心。
      2010 〈誘導「嚮往文明」之旅:1897年臺灣「蕃人內地觀光」〉,《文化越界》1(3):47-74。
    富山一郎著、陳幸均譯
      2007 〈殖民主義與熱帶科學:「島民」差異的學術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21-143。
    楊智景
      2008 〈日本領有期の台湾表象考察──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植民地表象〉。東京:御茶水女子大學人間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
      2012 〈日治時期日本作家的原住民書寫〉,《原住民族文獻》5:26-31。
    賴秀峰
      1973 〈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淑敏
      1994 〈館藏『臺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收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組編,《慶祝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七十八週年暨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頁137-155。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簡于鈞
      2012 〈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十九世紀臺灣(1860-188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杏如
      2009 〈植民地都市台北における日本人の生活文化──「空間」と「時間」における移植、変容──〉。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専攻博士論文。
    藍佩嘉
      2013 〈蕃仔、外勞與阿兜仔:種族主義的社會學〉。文章網址: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08/26/lanpeichia/。

    (二) 中、日文專書
    エメ・アンベール(Aimé Humbert)著、高橋邦太郎譯
      1970 《新異国叢書15 アンベール幕末日本図絵(下)》。東京:雄松堂書店。
    ポール‧ゴードン‧ロレーン(Paul Gordon Lauren)著、大蔵雄之助譯
      1995 《国家と人種偏見》。東京:TBSブリタニカ。
    マ-ク‧ピ-ティ-(Mark R. Peattie)著、浅野豊美訳
      1996 《植民地:帝国50年の興亡》。東京:読売新聞社。
    下中弘編
      1992 《日本史大事典》第1卷。東京:平凡社。
    千葉市美術館編
      2008 《文明開化の錦絵新聞──東京日日新聞、郵便報知新聞全作品》。東京:図書刊行会。
    土屋礼子
      2002 《大眾紙の源流:明治期小新聞の硏究》。京都:世界思想社。
    土屋喬雄監修、荒木昌保編
      1976 《新聞が語る明治史(第一分冊‧明治元年-明治二十五年)》。東京:原書房。
    大久保利謙編
    1972 《森有禮全集》第3卷。東京:宣文堂書店。
    大久保利謙、田畑忍監修
      1990 《加藤弘之文書》。京都:同朋舍。
    小木新造、熊倉功夫、上野千鶴子編
      1990 《日本近代思想大系23 風俗‧性》。東京:岩波書店。
    小熊英二
      1995 《單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畫像の系譜》。東京:新曜社。
      1998 《「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東京:新曜社。
    小熊英二著、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經典研讀會黃阿有等譯
      2011 《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臺灣、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山本文雄
      1970 《日本マ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史》。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
    山本武利
      1973 《新聞と民眾:日本型新聞の形成過程》。東京:紀伊國屋書店。
      1981 《近代日本の新聞読者層》。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山本武利編
      2006 《岩波講座「帝国」日本の学知第4巻 メディアのなかの「帝国」》。東京:岩波書店。
    山室信一
      1984 《法制官僚の時代──国家の設計と知の歴程》。東京:木鐸社。
    山路勝彦
      2004 《台湾の植民地統治──「無主の野蛮人」という言說の展開》。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2011 《日本の人類学──植民地主義、異文化研究、学術調査の歴史》。日本: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
    山路勝彦、田中雅一編著
      2002 《植民地主義と人類学》。日本: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
    川村湊
      1994 《南洋・樺太の日本文学》。東京:筑摩書房。
    中村勝
      2003 《台湾高地先住民の歴史人類学:清朝‧日帝初期統治政策の研究》。東京:緑蔭書房。
      2006 《「愛国」と「他者」:台湾高地先住民の歴史人類学II》。東京:ヨベル。
    井上祐子
      2012 《日清、日露戦争と写真報道》。東京:吉田弘文館。
    井上清
      1955 《条約改正:明治の民族問題》。東京:岩波新書。
    今西一
      1998 《近代日本の差別と性文化──文明開化と民衆世界》。東京:雄山閣。
    內川芳美、新井直之編
      1983 《日本のジャーナリズム》。東京:有斐閣。
    日本宮內廳編
      1967 《明治天皇紀 第一》。東京:吉川弘文館。
    木村時夫
      1973 《日本ナショナリズム史論》。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
    王天濱
      2002 《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
    王甫昌
      2003 《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臺北:允晨文化。
    田中浩編
      1987 《近代日本のジャーナリスト》。東京:お茶の水書房。
    矢野暢
      1975 《「南進」の系譜》。東京:中央公論社。
      1979 《日本の南洋史観》。東京:中央公論社。
      2009 《「南進」の系譜:日本の南洋史観》。東京:千倉書房。
    矢野暢編
      1991 《東南アジアと日本》。東京:弘文堂,1991。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
      1996 《臺灣踏查日記(上):伊能嘉矩的臺灣田野探勘》。臺北:遠流出版。
    吉見俊哉
      2004 《メディア文化論──メディアを学ぶ人のための15話》。東京:有斐閣。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
      2009 《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群學。
    池田次郎、大野晉編
      1973 《論集 日本文化の起源 日本人種論・言語学》第5卷。東京:平凡社。
    池田清
      2002 《日本の海軍》上卷。東京:学研M文庫。
    竹中信子
      2007 《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明治篇1895-1911)》。臺北:時報出版。
    西田長壽
      1966 《明治時代の新聞と雜誌》。東京:至文堂。
    牟斯(M.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
      1989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出版。
    佐佐木隆
      1999 《日本の近代14 メディアと権力》。東京:中央公論。
    志賀富士男、山崎安治、豬瀨直樹編
      1979 《日本風景論解題》。東京:飯塚書房。
    坂野徹
      2005 《帝国日本と人類学:1884-1952年》。東京:勁草書房。
    坂野潤治
      1977 《明治・思想の実像》。東京:創文社。
    杉浦正
      1996 《岸田吟香──資料から見たその一生》。東京:汲古書院。
    見田宗介
      1978 《近代日本の心情の歴史》。東京:講談社。
    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著、吳佩珍譯
      2010 《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臺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臺北:麥田出版。
    松本三之介編、志賀重昂等著
      1980 《明治文学全集37 政教社文学集》。東京:筑摩書房。
    松田京子
      2003 《帝国の視線──博覧会と異文化表象》。東京:吉田弘文館。
    林呈蓉
      2006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臺北:博揚文化。
    河西晃祐
      2012 《帝国日本の拡張と崩壊:「大東亜共栄圏」への歴史的展開》。東京:法政大学出版。
    牧原憲夫編
      1986 《明治建白書集成》第3卷。東京:筑摩書房。
    明治文化研究會編
      1992 《明治文化全集 第十八卷 新聞篇》。東京:日本評論社。
    南博著、邱琡雯譯
      2003 《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臺北:立緒文化。
    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等譯
      2002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出版。
    柯能(Victor G. Kiernan)著、陳正國譯
      2001 《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臺北:麥田出版。
    柳田泉
      1965 《明治初期の文学思想》上卷。春秋社。
    洪桂己
      1968 《臺灣報業史的研究》。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浅野豊美編
      2007 《南洋群島と帝国・国際秩序》。東京:慈学社。
    紀念事業出版委員會編
      1999 《西鄉都督と樺山總督》。臺北:成文出版社。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2004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
    宮武外骨、西田長壽編
      1985 《明治新聞雑誌関係者略伝》。東京:三陽社。
    栗本英世、井野瀬久美惠編
      1999 《植民地経験:人類学と歴史学からのアプローチ》。京都:人文書院。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
      2012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臺北:時報文化。
    荊子馨(Leo T. S. Ching)著、鄭力軒譯
      2006 《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
    清水元
      1997 《アジア海人の思想と行動》。東京:NTT出版。
    陳柔縉
      2005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
    陳 萱
      2013 《明治日本における台湾像の形成─新聞メディアによる1874年「台湾事件」の表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
      1996 《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出版。
    童元昭編
      2009 《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曾村保信
      1977 《近代史研究──中国と日本》。東京:小峯書店。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
      2000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
    費德廉(Douglas L. Fix)著、羅效德譯
      2006 《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
    愛德華‧豪士(Edward H. House)原著、陳正三譯著
      2008 《征臺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臺北:臺灣書房。
    楊南郡譯註
      2002 《臺灣百年花火:清末日初臺灣探險踏查實錄》。臺北:玉山社。
    鈴木健二
      1997 《ナショナリズムとメディア》。東京:岩波書店。
    鄭政誠
      2006 《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臺北:博揚文化。
    駒込武
      1996 《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
      1999 《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藤井志津枝
      1998 《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

    (三) 西文專書、論文
    Du Bois, W. E. B., as cited in United Nations, Centre Against Apartheid
      1971 International Tribute to William E. B. Du Boi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ulles, Foster R.
      1965 Yankees and Samurai. America’s Role i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Japan: 1791-1900. New York: Harper & Row.
    Teng, Emma Jinhua
      2004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Eskildsen, Robert
      1998 “Telling Diffiences: The Imaginary of Civilization and Nationality in Nineteenth Century Japan.”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2 “Of Civilization and Savages: The Mimetic Imperialism of Japan`s 1874 Expedition to Taiwa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7(2): 388-418.
    Goodman, Grant K.
      1962 ”A Translation of Otsuki Gentaku’s Ransetsu Benwaku(蘭說弁惑).” Occasional Papers on Japan 3, pp.71-99.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University pf Michigan.
    Heine, William,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by Frederic Trautmann
      1990 With Perry to Japan: A Memoir by William Hein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uffman, James L.
      2003 A Yankee in Meiji Japan: The Crusading Journalist Edward H. Hous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Hulme, Peter
      1986 Colonial Encounters: Europe and the Native Caribbean, 1492-1797. New York: Routledge.
    Lauren, Paul G.
      1988 Power and Prejudice: Th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Lebar, Frank M.
      1972-75 Ethnic Groups of Insular Southest Asia, 2 vols. New Haven, Conn.
    Lestringant, Frank
      1997 Cannibals: The Discovery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Cannibal from Columbus to jules Verne, trans., Rosemary Morr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upp, Gary P.
      1995 “Images of Black People in Late Mediaeval and Early Modern Japan: Race Theory and Colour Consciousness, 1543-1900.” Japan Forum 7(1):1-13.
    Miyoshi, Masao
      1979 As We Saw Them: The First Japanese Embassy to the United States (1860).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beyesekere, Gananath
      2007 Cannibal Talk: The Man-Eating Myth and Human Sacrifice in the South Sea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eattie, Mark R.
      1988 Nany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in Micronesia, 1885-1945.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yle, Kenneth B.
      1969 The New Generation in Meiji Japan: Problems of Cultural Ident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ussell, John G.
      2008 “The Other Other: The black presence in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In M. Weiner edited, Japan’s Minorities: The Illusion of Homogeneity, 2nd Edition, pp.84-115. London: T&F Book.
    Smith, Anthony D.
      1984 “National Identity and Myths of Ethnic Descent.”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Conflicts, and Change 7: 95-130.
    Syed Hussein Alatas
      1977 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 A Study of the Image of the Malays, Filipinos and Javanese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Ideology of Colonial Capitalism. London: Frank Cass & Co..
    Tierney, Robert T.
      2010 Tropics of Savagery: The Culture of Japanese Empire in Comparative Frame.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orgovnick, Marianna
      1990 Gone Primitive: Savage Intellects, Modern Liv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lliams, Arens
      1979 The Man-Eating Myth: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phag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Eric
      1980 Capitalism and Slavery. New York: Perigee Book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9158010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801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801001.pdf6419KbAdobe PDF2161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