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文獻 于卓民(2003)。《國際行銷學》。臺北市: 智勝文化。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1997)。《如何參加國外展覽》。臺北市: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王子坪(2006)。《成本觀點之媒體產製績效評估初探:以電影產製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硏究所。
王君玲(2005)。《動畫電影之價值認知結構硏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硏究所。
王品驊(2001)。《2000台灣電影文化地圖》。臺北市: 遠流。
王睦舜(2002)。《國際行銷學》。臺北市: 五南。
台北市展覽曁會議商業同業公會 (2000)。《展覽與會議》。臺北市: 臺北市展覽曁會議商業同業公會。
宇業熒(1990)。《電影被我跑垮了》。臺北市: 時報文化。
吳凡(2009)。《電影○影展》。臺北市: 書林出版。
吳同鈞(2007)。《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吳佳倫(2004)。《好萊塢電影對台灣商品聯合促銷影響之初探性研究-以《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超人特攻隊》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吳靑松(1998)。《現代行銷學: 國際性視野》。臺北市: 著者發行。
吳珮慈(2006)。《當代歐洲的電影發行趨向》。藝術欣賞,2:3,pp. 110-114。
吳景勝(1998)。《國際行銷》。臺北縣: 前程企管。
吳麗雪(2004)。《製片變什麼把戲》。臺北市:禾馬。
呂政霖(2007)。《台灣小成本電影的生存之道─以《17歲的天空》、《盛夏光年》 和《刺青》等三部同志題材電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宋子文(2006)。《台灣電影三十年》。上海市: 復旦大學。
李心嵐(2000)。《跨國新產品銷售預測模式之硏究 : 以電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硏究所。
李天鐸、劉現成(2009)。《電影製片人與創意管理》。臺北市:新聞局。
李泳泉(1998)。《台灣電影閱覽》。臺北市: 玉山社。
李聖傑(2007)。《台灣電影影城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李錫東(2009)。《文化產業的行銷與管理》。臺北市: 宇河文化。
卓珊(2004)。《創新與管理 : 台灣電影產業的結構探索》。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硏究所。
周黎明(2005)。《透視好萊塢 : 電影經營的奧妙》。臺北市: 亞太圖書。
姚晤毅(2007)。《展覽行銷聖經》。臺北縣: 中國生產力。
洪旅揚(2006)。《我國院線紀錄片《無米樂》、《翻滾吧!男孩》、《南方澳海洋紀事》之行銷策略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硏究所。
香港影視市場展(2009)。《2009香港影視市場展結案報告》。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
香港影視市場展(2010)。《2010香港影視市場展結案報告》。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
唐慧音(2000)。《影展潮:藝術行銷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
孫慰川(2008)。《當代台灣電影:1979-2007》。北京市: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
翁景民、胡同來譯(2002)。《行銷通路》,台北:華泰。(原書Stern, L. W. & Coughlan, A. T. [2001]. Marketing channels.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殷嘉蓮(2005)。《台灣電影獲國際影展獎項與票房銷售之關係》。 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馮建三譯(2003)。《全球好萊塢》,臺北市: 巨流出版。(原書Miller, T. [2001]. Global Hollywood. London : British Film Institute.)
國家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硏究小組(1996)。《歷史的腳踪 : 「臺影」五十年》。 臺北市: 電影資料館。
國家電影資料館(1993)。《世界影展全集》。臺北市: 行政院新聞局。
張桂綸(2005)。《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策略之硏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硏究所。
張書憲(2008)。《高雄市發展會議展覽產業策略硏究》。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福榮(2003)。《國際行銷管理 : 全球本土化觀點》。臺北市: 五南。
梁良(1998)。《論兩岸三地電影。臺北市: 茂林出版》。
許家豪(2006)。《文化全球化下的韓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之硏究》。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硏究所。
陳忠正(2006)。《台灣動畫電影產業之國際競爭力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所。
郭東益(2004)。《跨國製作對台灣電影製作影響之探討:以《雙瞳》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陳文俊譯(2007)。《社會科學硏究方法》,臺北市: 湯姆生出版。(原書Babbie, E. [2007].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陳冠樺(2004)。《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
陳思敬(1998)。《競爭優勢:香港、新加坡、台灣影視工業發展分析》。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硏究所。
陳虹米(2003)。《全球化之下的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策略》。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陳斌全(2004)。《揭開英國創意產業的秘密 : 從十五種不同角度觀看英國的戲劇、電影、媒體、行銷以及設計》。臺北市: 文建會。
陳逸凡(2007)。《電影成功行銷模式探討-以2006年台灣外片發行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硏究所。
麥若愚(2008)。《麥若愚的電影世界》。臺北市: 凱特文化創意。
游士賢(2004)。《台灣電影產業生存策略 2004- 2006 : 從韓國電影市場解析台灣現況》。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焦雄屏(1991)。《新亞洲電影面面觀》。臺北市: 遠流。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 : 國聯電影硏究》。臺北市: 萬象。
焦雄屏(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臺北市: 麥田出版。
程予誠(1993)。《現代電影學 : 開啓成功票房的鑰匙》。臺北市:五南。
程予誠(2006)。《行銷電影》。臺北市: 亞太。
黃仁(2001)。《聯邦電影時代》。臺北市: 電影資料館。
黃仁(2004)。《臺灣電影百年史話》。臺北市: 中華影評人協會。
黃紅宇、曾妮譯(2006)。《傳播研究方法》,上海市: 復旦大學出版社。(原書Stokes, J. [2006].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黃俊英(2007)。《行銷學的世界》。臺北市: 天下遠見出版。
黃崇岳(2003)。《好萊塢電影產業分析 : 產業矩陣分析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硏究所。
黃琬玲(2007)。《建構電影文化創意產業之成功行銷模式 : 以美國賣座票房電影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硏究所。
黃寶雲(2005)。《3D電腦動畫電影--台灣進入國際數位內容產業的契機》。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硏究所。
塗翔文(2009)。《電癮A咖開麥拉》。臺北縣:漢皇國際出版。
楊士賢(2002)。《台灣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與全球化策略情境規劃—波特「鑽石體系」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葉月瑜(1999)。《三地傳奇 : 華語電影二十年》。臺北市: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葉如芬(2007)。《電影○製片》。臺北市: 書林出版。
葉龍彥(2002)。《「影響」的影響 : 七〇年代臺灣電影史1970-1979》。新竹市: 竹市影像博物館。
葉龍彥(2003)。《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市: 竹市影像博物館。
廖金鳳(2003)。《邵氏影視帝國 : 文化中國的影像》。臺北市: 麥田出版。
廖淑華(2008)。《臺灣電影票房模型之建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
聞天祥(1999)。《書寫台灣電影》。臺北市: 電影資料館。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2010)。《2009釜山電影市場展結案報告》。未出版。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2010)。《2009香港影視市場展結案報告》。未出版。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2002)。《台灣新電影二十年 : 時代舊記憶國片新浪 潮》。臺北市: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趙衛防(2007)。《香港電影史:1897-2006》。北京市: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劉又菁(2002)。《從欲求利益觀點探討台灣電影之市場區隔-以美國電影為研究對象》。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所。
劉啓宇(2006)。《台灣電視劇節目跨國輸出之硏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硏究所。
劉嘉明(2005)。《影視節目市場展之比較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硏究所。
蔡尚偉;葉非(2009)。《國際金融危機下的電影業生存之道》。電影藝術, 三月號(326), pp. 23-26。
潘明宏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硏究方法》,臺北縣: 韋伯文化國際。(原書Frankfort-Nachmias, C. [2000].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 Worth Publishers.)
鄭立明(2008)。《台灣電影年鑑》。臺北市: 行政院新聞局。
鄭呈皇(2000)。《跨國傳播集團與台灣影視產業的競爭論述》。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硏究所。
鄭紹成(2006)。《行銷學 : 宏觀全球市場》。臺北縣: 前程文化。
鄭華清(2009)。《國際行銷》。臺北縣: 新文京開發。
鄭逸芳(2003)。《臺北市電影映演之通路成員關係硏究 : 交易成本理論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硏究所。
鄭閔聲(2009)。《從計畫到市場 : 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硏究所。
鄭嘉詩(2008)。《從中國電影發展策略看台灣電影進入中國市場之機會與挑戰》。國立政治大學。
盧非易(1994)。《台灣電影紀事初稿:1949-1994》。臺北市: 行政院新聞局。
盧美惠(2008)。《台灣電影產業進軍大陸市場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
簡文欣(1995)。《亞太華語影視節目市場政治經濟分析》。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硏究所。
羅煥榮(2005)。《國內海外影視節目進入臺灣市場途徑,版權買賣及行銷策略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硏究所。
蘇瑋鈴(2008)。《台灣電影部落格行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所。
Asia Film Market(2009). The report of 2008 Asia Film Market. Pusan : Asia Film Market.
Asia Film Market(2010). The report of 2009 Asia Film Market. Pusan : Asia Film Market.
Cones, J. W. (1997). The feature film distribution deal :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ilm industry agreement. Carbondale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McDonald, P. (2008). The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 industry. Malden: Blackwell.
Moul, C. C. (2005). A concise handbook of movie industry econo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ham, A. & Watson, N. (1993). The film marketing handbook : a practical guide to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independent films. London : Media Business School.
Segrave, K. (1997). American films abroad : Hollywood`s domination of the world`s movie screens from the 1890s to the present. Jefferso: McFarland.
Wasko, J. (1982). Movies and money : financing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 Norwood: ABLEX.
Wasko, J. (1999). Hollywoo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beyond the silver scree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Wasko, J. (2003). How Hollywood works. London: Thousand Oaks.
Wiese, M. (1989). Film & video marketing. Studio City : M. Wiese Productions.
Wyatt, J. (1994). High concept : 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 Austin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