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632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44696      在线人数 : 9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632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324


    题名: 論羅近溪思想中良知心體的意義與地位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Liang-Chi Xin-Ti in Luo JinXi`s Thought
    作者: 林彥里
    贡献者: 楊祖漢
    何淑靜

    林彥里
    关键词: 良知心體
    知愛知敬
    明明德
    生生


    格物
    光景
    孝弟慈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2-12-03 11:26:24 (UTC+8)
    摘要: 良知心體是近溪學的核心,在他的思想體系裡舉足輕重,他的理解、規定與貫通,也表現了近溪學的特色。良知心體是本論文的主軸,也是探究其它概念時的線索,諸如學界至今尚未處理過的惡之根源的問題、本論文所詳細討論的近溪對於格物的詮釋、以及猶如良知心體的反面的光景問題等等。本論文仔細討論了近溪從知愛知敬、明明德、生生之心以及獨知,來論述良知,認為這是近溪學之核心與特色,亦是其義理主幹。
    參考文獻: 一、原典、古籍
    〔明〕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羅汝芳著、李慶龍彙集:《羅近溪先生語錄彙集》(韓國:新星出版社,2006年)。
    〔明〕羅汝芳:《旴江羅近溪先生全集》(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明萬曆四十六年劉一焜浙江刊本)。
    〔明〕羅汝芳:《耿中丞楊太史批點近溪羅子全集》(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羅汝芳講、〔明〕曹胤儒編:《盱壇直詮》(臺北市:廣文書局,1960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張 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 顥、〔宋〕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 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 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顏 鈞:《顏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695冊,第711冊。
    中華書局編:《孔子家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二、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古清美:《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
    任文利:《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冊27,《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冊30,《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吳 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吳 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 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根友:《明清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季芳桐:《泰州學派新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硏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林維杰、邱黃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馬曉英:《出位之思:明儒顏鈞的民間化思想與實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程玉瑛:《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羅汝芳(近溪)詩文事蹟編年》(台北市:廣文書局,1995年)。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仁厚:《王學流衍——江右王門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 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冊9,《宋明理學概論》。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市:里仁,1994年。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三、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祖猷:〈評牟宗三先生之論羅近溪〉,《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頁78-81。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五十)——近溪先生羅汝芳〉,《中國語文》第570期(2004年12月),頁18-27。
    古清美:〈羅近溪「打破光景」義之疏釋及其與佛教思想之交涉〉,《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法光出版社,1991年),頁217-236。收入氏著《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頁151-181。
    古清美:〈羅近溪悟道之義涵及其工夫〉,《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頁143-171,此文亦收入《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參見頁111-150。
    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文獻途徑〉,《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冊27,《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頁349-366。
    吳 震:〈羅近溪的經典詮釋及其思想史意義——就“克己復禮”的詮釋而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72-79。
    李沛思:〈復以自知——羅近溪的體證工夫〉,《當代儒學研究》第2期(2007年7月),頁207-227。
    李慧琪:〈吳汝鈞「純粹力動」與羅近溪「流行之體」的比較〉,《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年7月),頁205-231。
    沈 玲:〈“自然書寫”的“詩人之詩”——泰州學派重要代表羅汝芳詩歌研究〉,《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9-63。
    周 群:〈“二溪”卓吾關系論〉,《東南學術》2004年第1期,26-32。
    周 群:〈易道與身心修養——以“龍溪”、“近溪”的易學思想為例〉,《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1期,頁21-29。
    周 群:〈從陽明到卓吾的中介——論羅近溪思想的定位〉,《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頁60-65。
    周 群:〈論近溪對明道“一體論”的遠祧與變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頁9-14。
    周志文:〈羅汝芳論大學〉,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市:弘化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頁69-88。
    周知本:〈羅近溪「破光景」義蘊探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9期(2004年5月), 頁39-61。
    季芳桐:〈論羅近溪仁學思想與道德修養論〉,《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1期,頁99-100。
    林久絡:〈羅近溪悟道經驗分析〉,第十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哲學的心性論,2007年3月18日。
    林月惠:〈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展開與轉折〉,《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頁631-721。
    林月惠:〈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1月),頁22-33。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頁217-275。
    林繼平:〈來去自如羅近溪:王門中的特出學者〉,《東方雜誌》復刊第18卷第5期(1984年11月),頁17-24。
    唐君毅:〈中國哲學研究之一新方向〉,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123-139。
    唐君毅:〈泛論陽明學之分流〉,《學原》第2卷第1期(1948年5月),頁5-12。
    孫金城、鄧民波:〈“赤子之心”與“童心”之比較初探〉,《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第8期,頁81。
    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151-164。
    張克偉:〈羅汝芳理學思想析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0年1月),頁98-101、135。
    梁雋華:〈論羅汝芳的易學思想周易研究〉,《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頁19-24。
    勞思光:〈王門工夫問題之爭議及儒學精神之特色〉,《新亞學術集刊》1982年第3期,頁1-20。
    童 偉:〈縱橫任我 生意活潑——羅汝芳對“狂禪”的整合與改造〉,《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2期(2006年3月),頁45-48。
    楊祖漢:〈孝弟慈與入聖之道〉,《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頁265-278。
    楊祖漢:〈程伊川的才性論〉,《鵝湖月刊》第129期(1986年3月),頁30-38。
    楊祖漢:〈羅近溪的道德形上學及對孟子思想的詮釋〉,收入林維杰、邱黃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10年),頁65-97。
    楊祖漢:〈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鵝湖學誌》第37期(2007年12月),頁145-175。
    楊儒賓:〈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與智慧老人原型〉,《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71-210。
    溫愛玲:〈從雙溪經典觀看李卓吾之「童心說」——析論「童心說」對於王學之繼承與發展〉,《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61-181。
    鄒自振、羅伽祿:〈論羅汝芳對湯顯祖的影響〉,《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51-56、112。
    趙 偉:〈晚明狂禪思潮的三教論〉,《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3月),頁31-37。
    趙 偉:〈論晚明狂禪思潮中的禪儒互釋〉,《東方論壇》2005年第2期,頁103-109。
    劉述先:〈研究中國史學與哲學的方法與態度〉,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217-228。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頁165-188。收入氏著:《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48-166。
    蔣年豐:〈體現與物化:從梅勞.龐帝的形體哲學看羅近溪與莊子的存有論〉,《中國文化月刊》第105期(1988年7月),頁52-73。
    蔡世昌:〈羅近溪的“格物”說——從“格物”之悟談起〉,《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2期,頁91-99。
    蔡家和:〈從羅近溪分別「體仁」與「制欲」之工夫進路見心學與理學之不同〉,《華梵人文學報》第1期(2003年7月),頁69-105。
    謝居憲:〈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當代儒學研究》第八期(2010年6月),頁211-244。
    謝居憲:〈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3期(2010年7月),頁141-184。
    謝居憲:〈羅近溪對「仁」的詮釋〉,《揭諦》第17期(2009年7月),頁83-123。
    謝居憲:〈羅近溪學術宗旨理解的一些評析〉,《鵝湖學誌》第41期(2008年12月),頁163-202。
    鍾彩鈞:〈論羅近溪的歸宗儒學〉,《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市:中研院中國文哲硏究所, 2009年),頁101-134。
    羅永吉:〈王門二溪與佛教思想之交涉〉,《鵝湖月刊》第365期(2005年11月),頁29-37。
    羅伽祿:〈羅汝芳生平與家世述略〉,《撫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3-17。
    羅伽祿:〈羅汝芳授業從姑山〉,《尋根》2003年第2期,頁120-121。
    羅伽祿:〈羅汝芳簡論〉,《撫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頁27-32。
    龔鵬程:〈羅近溪與晚明王學之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第5卷第1期(1984年10月),頁237-266。收入氏著《晚明思潮》(臺北市:里仁,1994年。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博士論文
    李得財:《羅近溪哲學之硏究》,東海大學哲學硏究所,1997年6月,指導教授:蔡仁厚。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1999年6月,指導教授:古偉瀛。
    蔡世昌:《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所,2004年5月,指導教授:陳來。
    謝居憲:《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9年1月,指導教授:楊祖漢。
    魏美瑗:《羅近溪實踐哲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09年6月,指導教授:王財貴。
    碩士論文
    黃漢昌:《羅近溪學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1983年6月,指導教授:曾昭旭。
    黃淑齡:《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1995年6月,指導教授:古清美。
    翁泓文:《羅近溪理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6月,指導教授:王俊彥。
    魏月萍:《羅近溪「破光景」義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0年6月,指導教授:古清美。
    李沛思:《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6年7月,指導教授:楊祖漢。
    孫金城:《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2007年11月,指導教授:楊柱才。
    朱 潔:《羅汝芳仁學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5月,指導教授:鄧名瑛。
    陳淑雅:《從「生生之仁」論羅近溪的哲學思想》,南華大學文學系,2010年6月,指導教授:陳錫章。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5154005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4005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5101.pdf988KbAdobe PDF2139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