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書籍: ˙Corwin, Edward S. & Peltason, J. W.,美國憲法釋義(Understand the Constitution),廖天美編譯,結構群,1992年3月。 ˙Corwin, Edward S.,美國憲法(The Constitution and What It Means Today),Chase, Harold W. & Ducat, Craig R.修訂,王震南譯,陽明管理發展中心,1992年5月。 ˙王銘勇,網路犯罪相關問題之硏究,司法院,2002年11月。 ˙史慶璞,美國憲法與政府權力,三民,2001年。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08年9月。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下),新學林,2009年2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2004年9月。 ˙張承瑞,科技犯罪偵查暨數位鑑識出國參訪報告書,台中市警察局,2010年11月。 ˙陸潤康,美國聯邦憲法論,文笙,增訂再版,1993年5月。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2001年2月。 ˙謝名冠,網路行為規範之硏究,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2001年。
(二) 英文書籍: ˙Balkin, Jack M. et al., Cybercrime: Digital Cops in a Networked Environmen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7. ˙Brenner, Susan W., Cybercrime : Criminal Threats from Cyberspace. Santa Barbara, CA: Praeger, 2010. ˙Dunham, Ken and Melnick, Jim, Malicious Bots, An Inside Look into the Cyber-Criminal Underground of the Internet,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9.
(三) 中文期刊: ˙王兆鵬,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的搜索,月旦法學雜誌,93期,2003年2月。 ˙何賴傑,成大MP3搜索事件之法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3期,2001年6月。 ˙何賴傑,逮捕、搜索與扣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5期,2001年8月。 ˙何賴傑,錄音、錄影、電磁紀錄等之調查(刑事訴訟法第一六五條之一第二項),全國律師,8卷9期,2004年9月。 ˙李相臣,網路科技犯罪專責隊-刑事局偵九隊,透視犯罪問題,4期,2004年9月。 ˙李榮耕,論偵查機關對通信紀錄的調取,政大法學評論,115期,2010年6月。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0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6期,2005年11月。 ˙李震山,挪動通訊保障與通訊監察天平上的法碼—釋字第六三一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8期,2007年9月。 ˙法思齊,美國法上數位證據之取得與保存,東吳法律學報 ,22卷3期,2011年1月。 ˙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64期,2000年12月。 ˙黃敬博、莊明霓,數位鑑識之資料回復技術探討,資訊安全通訊,17卷2期,2011年4月。 ˙楊竹生,論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所述搜索與扣押,中原財經法學,第1期,1995年6月。 ˙楊雲驊,證據保全的規定與實務—以偵查階段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14期,2004年11月。 ˙廖元豪,多少罪惡假「國家安全」之名而行?—簡介美國反恐措施對人權之侵蝕,月旦法學雜誌,131期,2006年4月。 ˙劉靜怡,不算進步的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初步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83期,2010年8月。 ˙蔡美智,「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關於網路監聽的相關爭議,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12月。 ˙蔡美智,美國重要之網路犯罪防制相關單位組織簡介,資訊法務透析,2000年3月。 ˙蔡榮耕,I Am Listening to You(上)-釋字第六三一號解釋、令狀原則及修正後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4期,2008年3月。 ˙蔡榮耕,Yes, I do! —同意搜索與第三人同意搜索,月旦法學雜誌,157期,2008年6月。
(四) 英文期刊: ˙Hill, D. Garrison "Gary", United States v. Jones and the Search for Fourth Amendment Coherence, 23 S. Carolina Lawyer 28, 31 (2012). ˙Kerr, Orin S., An Equilibrium-Adjustment Theory of the Fourth Amendment, 125 Harv. L. Rev. 476 (2011). ˙Kerr, Orin S., Are We Overprotecting Code? Thoughts on First-Generation Internet Law, 57 Wash & Lee L. Rev. 1287 (2000). ˙Kerr, Orin S., Digital Evidence and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105 Colum. L. Rev. 279 (2005). ˙Kerr, Orin S., Searches and Seizures in a Digital World, 119 Harv. L. Rev. 531 (2005). ˙Millcarek, Lauren, Eighteenth Century Law, Twenty-First Century Problems: Jones, GPS Tracking, and the Future of Privacy, 64 Fla. L. Rev. 1045, 1109 (2012). ˙Volokh, Eugene, Freedom of Speech and Information Privacy: The Troubling Implications of a Right to Stop People from Speaking About You, 52 Stan. L. Rev. 1049 (2000). ˙Warren, Samuel D. & Brandeis, Louis D.,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 L. Rev. 193 (1980).
(五) 學位論文: ˙林孟瑤,網際網路色情犯罪與刑事偵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信郎,資訊隱私權保障與網路犯罪通訊監察法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佩倫,入侵電腦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葉昭熙,以開放始碼為基礎的蜜罐系統設計與實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謝昆峰,網際網路與刑事偵查,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蘇三榮,網路時代通訊監察與個人資料保護之法制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六) 網路參考文獻: ˙李美雯,北區A-SOC建置與管理,available at http://tais2011.ntu.edu.tw/docs/2-7-3.pdf (last visited June 19, 2012) ˙Best Practices for Seizing Electronic Evidence, available at http://www.forwardedge2.com/pdf/bestPractices.pdf (last visited June 13, 2012) ˙SOC參考指引,九十五年度國家資通安全技術服務與防護管理計畫,available at http://www.rdec.gov.tw/public/Data/74217484571.pdf (last visited June 19, 2012) ˙USDOJ, Searching and Seizing Computers and Obtaining Electronic Evid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2009年版), available at http://www.cybercrime.gov/ssmanual/index.html (last visited Aug. 28, 2011) ˙Wuslich, Julie P., An Overview of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Law, Policy, and Procedure, available at http://www.unafei.or.jp/english/pdf/PDF_rms/no59/ch26.pdf (last visited May 1,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