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行政院入出國及移民署編印,2012,《人口政策白皮書(101年版)》。台北:行政院入出國及移民署。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戰略研究組著,2009,《2008國家創新體系發展報告》。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富蘭德林事業群,2011,《外資企業如何應對中國勞動人事問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嶽經綸,2007,《中國勞動政策︰市場化與全球化的視野》。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期刊
王慶華,2010,〈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路徑選擇〉,《中國勞動》,第297期,頁17-18。
林季平,2005,〈台灣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問題回顧:1980-2000〉,《台灣社會學刊》,第34期,頁193~194。
姜麗娟,2010,〈亞太國家國際學生流動與跨國高等教育發展之探討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94期,頁113-138。
三、論文
李佳娟,2008。《我國引進外籍專業技術人員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寳珠,2004。《我國現行移民制度與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榮,2004。《台灣的跨國遷徙及一入的勞動人口特質:2000年戶口及住宅普查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育,2007。《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成長之關係》。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宜,2007。《外國專技人員來台工作政策與管理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委託研究報告
中央警察大學,2008。〈我國專技移民及投資移民之策略研究〉,臺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9。〈協助國內企業延攬海外科技人才計畫〉,臺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研究報告。
李誠,2010。〈強化我國人力投資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辛炳隆,2008。〈我國外籍人力資源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
藍科正等,2005。〈建立引進外國專業人員之管理機制〉。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
五、報紙
2012/4/7。〈引進人才,創造千倍價值〉,《聯合報》,版A4。
六、網站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05714.aspx〉。
中央研究院網站,〈http://www.sinica.edu.tw/manage/gatenews/showsingle.php?_op=?rid:4276〉。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05中國人才報告〉,《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rcbg05/991338.htm〉。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07中國人才發展報告〉,《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education/zhuanti/07rcfzbg/2007-06/05/content_8346942.htm〉。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跨國流動〉,《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12/29/content_5741990.htm〉。
中國大陸千人計畫,廣東重金,〈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2954〉。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使館教育處,〈http://www.sino-education.org/studyabroad/chunhui.htm〉。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5%8D%83%E4%BA%BA%E8%AE%A1%E5%88%92〉。
太倉市委員會,〈關於貫徹落實“姑蘇人才計畫”實施太倉“522”人才工程的意見〉,《太倉黨建》,〈http://www.tczzb.gov.cn/art/2011/4/19/art_12484_152555.html〉。
行政院研考會國際生活環境整合網〈http://www.i-taiwan.nat.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62:2010&catid=10:2009-01-05-03-22-04&Itemid=33〉。
利亮時,2012,(引進外籍專業人士強化競爭力〉,《就業安全半年刊》,第1期,〈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511&ap_id=1315〉。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中華百科,〈http://wikiyou.tw/%E9%AB%98%E7%AD%89%E5%AD%B8%E6%A0%A1%E5%AD%B8%E7%A7%91%E5%89%B5%E6%96%B0%E5%BC%95%E6%99%BA%E8%A8%88%E7%95%AB/〉。
新加坡人力資源部,〈http://www.mom.gov.sg〉。
蘇州市科學技術局,〈http://www.szkj.gov.cn/〉。
貳、西文部分
Australia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9.
Everett S. Lee,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Vol.3.
Louise Ackers, 2005, “Moving People and knowledge: Scientific 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3, p.100.
Mahroum, S., 2000, “ Highly skilled globetrotters: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uman capital,”R and D Management, Vol.30, No.1, pp.168-185.
Maureen Benson-Rea and Stephen Rawlinson, 2003,“Highly Skilled and Business Migrant: Information Processes and Settlement Outcom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1, p.63.
Ouaked, 2002,“Transalantic Roundtable on High-skilled Migration and Sending Countries Issu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40, p.153.
Petra Zalaetel, 2006,“Competing for the Highly Skilled Migrations: Implications for the EU Common Approach on Temporary Economic Migration,” European Law Journal, vol.12, p.617.
T. Straubhaar, 1986,“The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A Demand-Determine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4, pp.835~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