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28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92/144379 (79%)
造访人次 : 51199327      在线人数 : 9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28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88


    题名: 土洋大戰:清代開港後臺灣的紡織品貿易
    作者: 李勁樺
    贡献者: 林玉茹
    李勁樺
    关键词: 紡織品

    進口貿易
    區域分工
    清代台灣
    日期: 2010
    上传时间: 2011-10-05 14:37:56 (UTC+8)
    摘要: 紡織品貿易,是臺灣最重要的進口貿易。清治前期受到清廷對臺統治政策的影響,造成臺灣社會男女性別比例懸殊,不利於手工業的發展,因此逐漸形成臺灣農產品輸往大陸,交換民生必需品的區域分工現象。紡織品透過中式帆船往來臺灣與大陸兩地,以福建和華中地區為主。兩岸間興盛的紡織品貿易,也促使各地的布郊、絲線郊等經營紡織品的行郊興起。
    開港之後的臺灣,紡織品進入嶄新的局面,開始有大量外國的紡織品進入臺灣,其中又以英國紡織品及日本紡織品,在臺灣擁有廣大的銷售實力。1860~1884年是英國紡織品的天下,到了1885年之後,日本紡織品異軍突起,成為繼英國之後,臺灣最重要的紡織品來源國家。
    輸入臺灣的紡織品,大致可區分為棉織品和毛織品,由外國輸入臺灣市場的,大體上仍以棉織品為主。進入臺灣市場的棉織品,以西洋布中的灰襯衫布、白襯衫布,及東洋布中的日本棉布這幾種紡織品最為重要。然而不論是東洋布還是西洋布,在臺灣紡織品市場中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土布。於是開港後的臺灣紡織品貿易,就出現土布與洋布間彼此競爭的土洋大戰。
    不過,由於臺灣南北部在開港之後,兩者經濟活動的發展有很大差異,使得兩地的紡織品貿易,出現截然不同的狀態。北部市場受惠於茶產業的持續擴張,經濟能力提升,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也不斷攀升。南部市場則受到糖業出口衰退的拖累,使得南臺灣的進口紡織品貿易陷入停滯。加上本地商人加入經營洋布貿易,使得洋商無利可圖,逐漸放棄南部市場。
    總之,清代臺灣紡織品貿易始終蓬勃發展,開港前的紡織品多源自中國大陸的華中與福建一帶;開港後兩岸的分工仍持續進行,但有洋布的加入,英國和日本的紡織品紛紛進口到臺灣,與土布搶奪臺灣紡織品的市場,形成紡織品的土洋大戰。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中文:
    《淡新檔案》
    丁曰健(1867),《治臺必告錄》,文叢第1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丁紹儀(1873),《東瀛識略》文叢第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王瑛曾(1762),《重修鳳山縣志》,文叢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不著撰人,《臺灣志略》,文叢第1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文叢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朱景英(1774),《海東札記》文叢第19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周元文(1712),《重修臺灣府志》,文叢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周凱(1839),《廈門志》,文叢第9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周鍾瑄(1717),《諸羅縣志》,文叢第14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1835),《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林百川、林學源合纂(1898),《樹杞林志》,文叢第6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施琅,《靖海記事》,文叢第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姚瑩(1829),《東槎紀略》文叢第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范咸(1747),《重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高拱乾(1696),《臺灣府志》,文叢第6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倪贊元(1894),《雲林縣采訪冊》,文叢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連橫(1920),《臺灣通史》,文叢第12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文達(1719),《鳳山縣志》,文叢第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文達(1720),《臺灣縣志》,文叢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淑均(1832),《噶瑪蘭廳志》,文叢第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黃叔璥(1722),《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鄭用錫(1834),《淡水廳志稿》,臺北:遠流,2006。
    蔣毓英(1685),《臺灣府志》,文叢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文叢第10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中部碑文集成》,文叢第15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
    藍鼎元,《平臺紀略》,文叢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銀行研究叢刊54種,臺北:中華書局,1957。
    〈1882~1891年臺灣臺南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銀行研究叢刊54種,臺北:中華書局,1957)。
    C.Imbauel-Huart,《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英文:
    黃富三等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Ⅰ、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Robert L. Jarman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ports 1861-1960 . Slough : Archive Editions,1997 .
    日文: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東京:三秀舍,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東京:東洋,1910。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東京市:三秀舍,1905。
    二、專書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中國社科學院經研所,《上海市棉布商業》,北京:中華書局,1979。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香,2003。
    杉原薰《アジア間貿易の形成と構造》,京都:ミネルウア書房,1996。
    李祖基,《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揚智文化,2007。
    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199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1997。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宮田道昭《中国の開港と沿海市場——中国近代経済史に関する一视点》,東京:東方書店,2006。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
    薛化元等編,《臺灣貿易史》,臺北:外貿協會,2008。
    趙岡、陳鍾毅,《中國棉業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
    濱下武志,《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2006。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羅麗馨,《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產》,臺北:稻香,1997。
    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1289—1937》,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蘇旭珺,《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臺北,商週,2000。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收於《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王一剛,〈臺北三郊與臺灣的行郊〉,《臺北文獻》直字第9、10期,1957。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卷2期,1978。
    李國祁,〈清季民初閩浙臺觀念與風俗習慣的趨新〉,收於《陶希盛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食貨,1979。
    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卷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5。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的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號9卷8期,1979。
    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師大歷史學報》6期,1978。
    林玉茹,〈評介李著《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5。
    林玉茹,〈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會議論文。
    林玉茹,〈清末北臺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以《淡新檔案》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20卷2期,2009。
    林玉茹,〈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內地的帆船貿易〉,《新史學》18卷2期,2007。
    林玉茹,〈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17卷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張炳楠,〈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19卷1期,1968。
    張家銘、葉秋玲,〈臺北大稻埕布業之發展1860—1980〉,東吳社會學報第7期,1988。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14卷3期,1964年。
    曹永和,〈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收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陳國棟,〈臺灣歷史上的貿易與航運〉,收於《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陳國棟,〈清代中葉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卷1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下),《臺灣風物》,33卷1期,1983。
    黃秀正,〈清代治臺政策的再檢討:以渡臺禁令為例〉,《文史學報》20期,1990。
    溫振華,〈清代臺彎漢人的企業精神〉,《師大歷史學報》9期,1981。
    蔡昇璋,〈日治初期港口「郊商」與「特別輸出入港」之設置〉,《臺灣文獻》57卷4期,2006。
    四、學位論文
    王嘉慧,〈晚清臺灣鴉片進口貿易研究1858—189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的開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75。
    蔡承豪,〈從染料到染紡—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郁蘋,〈鄭氏時期臺灣對日本貿易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北: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8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5158008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8008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800801.pdf1795KbAdobe PDF2586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