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51762      Online Users : 9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4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42


    Title: 關鍵的七十一天 -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的台灣社會與台灣人之動向
    THE KEY 71-days Period -The Taiwan society and Taiwanese Movement around the end of W.W.Ⅱ
    Authors: 阿部賢介
    Abe Kensuke
    Contributors: 陳翠蓮
    Chen, Tsui Lien
    阿部賢介
    Abe Kensuke
    Keywords: 真空時期
    開羅宣言
    祖國認同
    安藤利吉
    辜振甫
    八‧一五獨立事件
    vacuum period
    Cairo Declaration
    ancestral identity
    Rikichi Ando
    Gu Zhenfu
    8-15 Taiwanese Independence Incident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9 10:44:55 (UTC+8)
    Abstract: 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至10月25日台灣「光復」之間,台灣究竟屬於何種狀態?過去戰後初期研究往往直接探討國民政府與台灣人之間的族群對立,以及二二八事件發生之社會因素等課題,並未探討日本戰敗對台灣帶來的涵義及此71日的「真空時期」。因此本論文將以戰爭結束前後至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前為觀察範圍,探索當時的台灣社會與台灣人之動向。
    戰爭結束前,在台灣總督府嚴密統制下,大部分台灣人無法獲知「開羅宣言」之存在,也對戰局趨勢並未持有正確的預見。因此台灣島內的台灣人於戰爭結束前並未有面對日本戰敗,以及台灣歸還中華民國之心理準備,直至1945年8月15日戰爭結束,台灣人依舊與日本的帝國主義政策聯繫著。戰爭結束當天,因為收聽廣播之環境相當有限,透過「玉音放送」獲知戰爭結束及日本戰敗的人並不多,甚至有部分人士將之誤解為天皇激勵繼續作戰之宣傳。
      然而透過台灣總督府之公告、媒體報導以及人人口耳相傳,日本戰敗之消息終究得以傳達至台灣島內。戰爭結束後,一方面日本統治最高機關的台灣總督府以及約15-17萬的日本軍仍然留駐台灣,掌控台灣社會;但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來台之消息遍及台灣,日本當局逐漸失去威信,在治安、經濟方面皆出現惡化趨勢。在如此狀況下,台灣知識份子憑藉各自思想與做法,為台灣未來四處奔走。如林獻堂,採取較為慎重態度,一方面與日本當局保持良好關係,一方面致力維持治安。吳新榮則對新時代懷有莫大期待,著手於三青團之組織,積極地展開迎接「祖國」之事宜。然而當時台灣人對中國懷有的「祖國認同」,並非具有現實經驗,也是未經理性思考的觀念。當他們實際與中國接觸時,難免顯露陌生與失望之感。儘管如此,強烈的「祖國認同」仍舊支撐著台灣人擁護中國的熱情。
      以辜振甫、許丙為首的所謂「八‧一五獨立事件」,過去大部分研究皆認為其主因為日本軍煽動,少數研究則否定日本軍之參與。本論文使用私人日記、回憶錄、新聞報導等的資料,再次探討此事件之相關人物的言行及背後因素,並認為此事件實為日本軍與台灣人共謀的一場歷史事件。
      台灣與日本、中國兩者之間的關係,無論於日治時期或戰爭結束後,皆對台灣命運具有相當深刻之影響。發生於時代轉換之際的「八‧一五獨立事件」,恰好表現其一端。透過本論文,筆者希望再度仔細探討台灣近代史的複雜性,以及對今日台灣境遇之影響。
    Between August 15, 1945-- the official end of World War II-- and October 25-- the date Taiwan underwent “retrocession” into China-- what wa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aiwan? Past post-war studies often discuss the ethical conflict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native Taiwanese as well as the social reasons surrounding the the 2-28 Incident, but often fail to mention the meaning of Japan’s defeat for Taiwan and the 71-day “vacuum period” following the Japanese surrender. Therefore, the research period of this thesis is set between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akeover of Taiwan. It discusses Taiwanese society and the Taiwanese movement of this period.

    By the war’s end, most Taiwanese neither knew about the “Cairo Declarations,” due to the strict censorship of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nor could they foresee the results of the war. Consequently, most Taiwanese were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Japan’s defeat and Taiwan’s retrocession. Until the war was over on August 15, Taiwanese were completely subject to Japanese imperialist edicts. The day the war was over, because the broadcast system was so limited, few people heard news of Japan’s defeat through the “Jewel Voice Broadcast,” otherwise known as the “Gyokuon-hōsō.” Some people even mistook the broadcast as the emperor’s call to continue fighting.

    But finally, news of Japan’s defeat spread throughout the island via the Governor-General’s notice, news media reports, and word of mouth. And while the Governor-General and between 150,000 and 170,000 Japanese troops stayed in Taiwan to control Taiwanese society, as news of approaching Chinese troops spread, the Japanese authority gradually lost prestige. Public order and the economy began to deteriorat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Taiwanese elite looked to their own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future running of Taiwan. For example, Lin Xiantang (林獻堂) conservatively maintained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Japanese authority on one hand, but on the other hand, devoted himself to protecting social order. Wu Xinrong (吳新榮), eagerly anticipating the coming new era, started to organize the Youth League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als, aggressively preparing for the welcome of the “Motherland.” Nevertheless, the “ancestral identity” that Taiwanese felt toward China was, at the time, an idea lacking both experiential and rational bases. Therefore, those Taiwanese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Chinese found it hard to avoid feelings of unfamiliarity and disappointment. However that may be, a strong idea of “ancestral identity” continued to prop up Taiwanese support and enthusiasm for China.

    Regarding the “8-15 Taiwanese Independence Incident,” which Gu Zhenfu (辜振甫) and Xu Bing (許丙) allegedly masterminded, most past studies consider this an intrigue stirred up by Japanese troops, while a smaller number of studies completely deny Japanese involvement. This dissertation uses private diaries, memoirs and news reports to examine the words and deeds of the players, and the background reasons for the incident, finding it to be an historical event in which Japanese troops and the Taiwanese elite conspired together.

    Whether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or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and Taiwan and China both have significant meanings for Taiwan’s fate. Occurring at the juncture of two political rules, the “8-15 Taiwanese Independence Incident” neatly reveals this point. Through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examine in greater detail the complexity of Taiwan’s recent history and the effect this history has had on Taiwan’s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Reference: 一. 中文資料
    (1) 官方檔案、公報
    1.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編,〈台灣省軍事接收總報告書〉。
    2.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編,《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週年工作概況報告書》。
    3.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2) 報刊雜誌
    1. 《中央日報》
    2. 《民報》
    3. 《申報》
    4. 《台灣新生報》
    5. 《先鋒》
    6. 《政經報》
    7. 《新新》
    8. 《聯合報》
    (3) 日記、口述歷史
    1. 〈灌園先生日記〉(1946年)
    2. 〈吳鴻麒日記〉
    3. 〈黃旺成先生日記〉
    4.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
    5. 吳新榮著,張良澤主編,《吳新榮日記全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6. 阿部賢介訪談、記錄,〈康黃文玲女士口述訪談〉。
    7. 陳柏棕、阿部賢介訪談,陳柏棕整理,〈盧金水先生訪問紀錄〉,2009年10月22日。
    8. 陳柏棕、阿部賢介、廖怡錚訪談,陳柏棕記錄,整理,〈中川義夫(陳臣銅)先生訪談紀錄〉,2009年12月15日。
    (4) 專書
    1. Nancy Hsu Fleming著,蔡丁貴譯,《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台北:前衛出版社,2009。
    2.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2003。
    3.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出版,1999。
    4.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 第十光復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
    5. 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3。
    6.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出版,1996。
    7.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出版,2006。
    8.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1995[1987]。
    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03。
    10. 陳佳宏,《鳳去台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台灣主體性探究》,台北:柏楊文化,2010。
    11. 陳郁秀、孫芝君,《呂泉生的音樂人生》,台北:遠流出版,2005。
    12. 陳國弘編著,《中華民國國歌史》,台中:編者自刊,1963。
    13.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14.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2006。
    15.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1995。
    16.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一九二0~一九五0》,台北:遠流出版,2008。
    17.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抵抗と弾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1。
    18. 許雪姬主編,許伯埏著,《許丙‧許伯埏回想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19. 許雪姬,《愛、希望與和平-二二八事件在高雄》,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00。
    20. 許雪姬總編輯《日記與台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8。
    21. 黃天才、黃肇珩,《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台北:聯經出版,2005。
    22. 黃天橫口述,陳美蓉、何鳳嬌訪問記錄,《固園黃家:黃天橫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8。
    23. 黃英哲、許時嘉編譯,《楊基振日記:附書簡、詩文》,台北:國史館,2007。
    24.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1992。
    25.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台北:吳南圖書出版,2002。
    26. 曾健民,《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台北:聯經出版,2005。
    27. 曾健民,《一九四五‧光復新聲-台灣光復詩文集》,台北:INK印刻出版,2005。
    28. 曾健民,《台灣一九四六‧動盪的曙光 二二八前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2007。
    29. 楊基銓,《楊基銓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30.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台灣人物羣像》,台北:帕米爾,1985。
    31. 潘志奇,《光復初期台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1980。
    32. 劉鳳翰,《日軍在台灣: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台北:國史館,1997。
    33. 諫山春樹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密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台北:文英堂,2002。
    34. 薛化元編著,《臺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2006。
    35. 薛化元編著,《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日創社文化,2007。
    36.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37.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狂風暴雨一小舟》,台北:前衛出版,2009。
    38. 蘇瑤崇主編,《最後的台灣總督府-1944-1946終戰資料集》,台中:晨星出版,2004。
    39. 蘇瑤崇主編,《台灣終戰事務處理資料集》,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7。
    (5) 學位論文
    1. 吳舜鈞,〈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 張翰中,〈戰後初期台灣貨幣改革之研究-從「台灣銀行券」到「台幣」的發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3. 許志成,〈失落十年-台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4. 黃美蓉,〈黃旺成及其政治參與〉,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6) 期刊、單篇論文
    1. 丘宏達,〈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的法律地位〉,《法令月刊》52卷2期,2001年2月。
    2. 吳密察,〈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收編與《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出版,1996。
    3. 吳榮發,〈黎明前的焦慮:高雄陰謀叛亂事件(1941~1945年),《雄中學報》,第8期,2005年11月,頁243-270。
    4. 陳建忠,〈徘徊於「祖國認同」與「台灣認同」之間〉,《島語》,1期,2003年3月,頁22-36。
    5. 陳兼善,〈日本統治下之台灣教育〉,《現代週刊》,創刊號,1945年12月10日,頁8-12。
    6. 陳翠蓮,〈台灣的國家認同研究近況〉,《國史館館刊》,第33期,2002年12月,頁10-17。
    7. 許志成,〈評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史珠璣》,2期,2009年12月,頁183-190。
    8.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9. 張茂桂、吳忻怡,〈關於民族與族群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10. 許雪姬,〈台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台灣文學學報》13期,2008年12月,頁151-178。
    11. 黃富三,〈葛超智與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20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2,頁1107-1135。
    12. 費德廉(Douglas L. Fix),〈解讀數據 殖民地台灣的族群性、暴力與戰時動員〉,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東亞歷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349-386。
    13. 鄭梓,〈國民政府對於「收復台灣」之設計-台灣接管計畫之草擬、爭議與定案〉,《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1988年7月。
    14. 賴彥伯,〈失去的樂園〉,收藏於江秀鳳主編,《第一屆綠川個人史文學獎作品集》,台中:鄭順娘文教公益基金會,2000。
    15. 蘇瑤崇,〈《最後的台灣總督府》資料集介紹-兼論1945-1946年台灣現代史的幾個重要問題〉,《台灣風物》54卷1期,2004年1月,頁127-152。
    16. 蘇瑤崇,〈「終戰」到「光復」期間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國史館學術集刊》,13期,2007年9月,頁45-87。
    (7) 電子資料庫
    1. 《日治法院檔案》(http://tccra.lib.ntu.edu.tw/tccra_develop/)。
    二. 日文資料
    (1) 檔案史料
    1. 《台灣總督府官報》
    2. 〈在外部隊現狀調書〉
    3. 《官報》
    4. 史事調查部,《外地各軍殘務整理者合同綴第一號 昭和二十一年六月十八日-六月二十七日》。
    5. 外務省編,〈大東亜戦争関係一件/情報蒐集関係〉,外務省外交史料官收藏,參照號碼B02032457600。
    6. 第一復員局編,〈台灣方面關係部隊關係資料(その2)〉。
    7. 第一復員局編,〈〈台灣方面關係部隊戰史資料第一卷(2分冊の一)〉。
    8. 第二復員省在外部隊調查班,《在外部隊情報綴 昭和二十一年一月一日-昭和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9. 《齊藤茂文書》
    (2) 報刊雜誌
    1. 《台灣日日新報》
    2. 《台灣日報》
    3. 《台灣新報》
    4. 《台灣新聞》
    5. 《東台灣新聞》
    6. 《高雄新報》
    7. 《新新》
    8. 《興南新聞》
    9. 《讀賣新聞》
    (3) 日記、口述歷史
    1. 杜潘芳格著,下村作次郎編,《フォルモサ少女の日記》,東京:総和社,2000。
    2. 池田敏雄,〈敗戰日記 Ⅰ〉,《台湾近現代史研究》,第4號,1982年10月,頁55-108。
    3. 宮崎隆造,《敗戦外史―台湾引揚者の記録―》,東京:原書房,1967。
    4. 塩見俊二,《秘録・終戦直後の台湾》,高知:高知新聞,1979。
    5. 阿部賢介訪談,記錄,〈T女士訪問記錄〉,2009年8月12日。
    (4) 專書
    1. あの年の夏制作委員会編,《あの年の夏 昭和20年8月》,東京:東洋出版,2000。
    2. 一ノ瀬俊也,《宣伝謀略ビラで読む、日中.太平洋戦争 : 空を舞う紙の爆弾「伝単」図錄》,東京:柏書房,2008。
    3. 山口県編,《山口県史史料編現代Ⅰ県民の証言 体験手記編》,山口:山口県,1998。
    4. 三日月直之,《台湾拓殖会社とその時代》,福岡:葦書房,1993。
    5. 小林英夫堅修,《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歴史的調査 第九巻 台湾篇4》,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
    6. 三麓会,《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卒業五十周年記念文集 濃緑匂う常夏の》,不詳:三麓会,不詳。
    7. 上砂勝七,《憲兵三十ㄧ年》,東京:東京ライフ社,1955。
    8. 大野嘉雄,《台湾日記台湾第一二三〇二部隊野戦重砲兵第16連隊・松信隊》,不詳:著者出版,不詳。
    9. 日本史用語研究会,《必携日本史用語》,東京:実教出版,2005。
    10. 中本昇編,《われら独飛71のあしあと》,愛知:家田西行,1987。
    11. 中野校友会編,《陸軍中野学校》,東京:編者,1978。
    12. 矢內原忠雄著、若林正丈編,《矢內原忠雄「帝国主義下の台湾」精読》,東京:岩波書店,2001。
    13. 台北第一師範斈校編,《同期生たちの8月15日》,不祥:台北第一師範斈校,1997。
    14. 台湾所在重砲兵連隊史編纂委員会,《台湾所在重砲兵連隊史》,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99。
    15. 台湾銀行史編纂室編,《台湾銀行史》,東京:台灣銀行史編纂室,1964。
    16.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統治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1945。
    17. 半藤一利,《日本の一番長い日〈決定版〉》,東京:文藝春秋,1995。
    18. 安藤正編,《あゝ台湾軍:その想い出と記録》,東京:台湾会,1983。
    19. 伊藤金次郎,《台灣欺かざるの記》,東京:明倫閣,1948。
    20. 何義麟,《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3。
    21. 佐藤卓己,《八月十五日の神話-終戦記念日のメディア学》,東京:筑摩書房,2005。
    22. 佐藤栄光,《第十方面軍野戦貨物廠花蓮港支廠(台湾一二八〇五部隊)我等補給部隊斯戦へり》,不詳:著者出版,1978。
    23. 放送文化研究所,《台湾放送協会》,東京:放送文化研究所,1998。
    24. 河原功編,《台湾 引揚・留用 記録 第一巻》,東京:ゆまに書房。1997。
    25.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東京:原書房,1965。
    26. 秦郁秀,《八月十五日の空》,東京:文藝春秋,1978。
    27. 猪瀬直樹監修、福島鑄郎編輯,《目撃者が語る昭和史 第八巻 8・15終戦》,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89。
    28.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凃照彥,《台湾の経済‐典型NIESの光と影》,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
    29. 黃昭堂,《台湾民主国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
    30. 富沢繁,《台湾終戦秘史》,東京:いずみ出版,1984。
    31. 第九師団戦史編纂委員,《第九師団戦史》,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32. 基隆中学校同窓会編,《私の8月15日》,東京:堵陵会,出版年不詳。
    33. 鈴木茂夫,《台湾処分一九四五年》,東京:同時代社,2002。
    34. 鄭春河,《戦後の台湾》,出版社不詳,1994。
    35. 戴國煇,《台湾という名のヤヌス》,東京:三省堂,1996。
    (5) 學位論文
    1. 今泉江利子,〈台湾植民地時代の本島人と日本人の差別教育の考察〉,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 期刊、單篇論文
    1. 森田俊介,〈終戦当時の台湾総督府の措置とその後の流れ〉,《台灣協會報》,第285號-第295號,1978年6月-1979年4月。
    2. 北岡伸一,〈終戦外交と戦後構想〉,《国際政治》,第109號,1995年5月。
    3. 吳濁流,〈無花果〉,氏著《夜明け前の台湾‐植民地からの告発》,東京:社会思想社,1972,頁9-225。
    三. 英文資料
    (1) 檔案史料
    1. George H, Kerr至R. L. Hatt中校之報告,”Current public opinion in Formosa”, RG331, Officials of Occupied Territories Formosa, Box2058, in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1945. 11. 29.
    2. Headquarters, U.S. Forces, China Theater, “-FORMOSA- LATEST INFORMATION OF PORT FACILITIES, AIRFIELDS, INDUSTRIES, RAILROADS AND HIGWAYS”, RG331, Box785-15, in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1945. 8. 27.
    3. OSS Planning Group, “Implementation Study for Strategic Services Activities Based in China as They Pertain to Formosa”, (RG226, Recourds of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1941-1945 Washingtong Director’s Office Administrate File in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1944. 9. 25).
    4. Strategic Service Unit, “REPORT ON JAPANESE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TAIWAN)”, RG59, Department of State Decimal File 1945-1949, Box7385, in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1946. 1. 30.
    (2) 報刊
    1. The Times
    (3) 專書
    1. George H. Kerr, Formosa Betray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5.
    2. Shih-jung Tzeng, From Hōnto Jin to Bensheng Ren.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6158020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802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802001.pdf11203KbAdobe PDF2423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