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93
|
Title: | 戰後台灣對國外學生運動的知識建構(1949-1989):官方與民間的拮抗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 on Foreign Student Movements in Postwar Taiwan (1949–1989) : Official and Civil Perspectives |
Authors: | 陳玄博 Chen, Hsuan-Po |
Contributors: | 林果顯 陳玄博 Chen, Hsuan-Po |
Keywords: | 「1968」 1960年代 全共鬥 韓國學生運動 六四天安門事件 學生運動 知識建構 認識 調查 校園監控 情治機關 留學生 “1968” The Global 1960s Zenkyōtō (全共闘, All-Campus Joint Struggle Committees in Japan) Korean Student Movement 1989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and Massacre Student Movement Knowledge Formation and Production Perception Investigation Campus Surveillance Intelligence Agencies Taiwanese Students Abroad |
Date: | 2025 |
Issue Date: | 2025-09-01 15:41:37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旨在討論於白色恐怖壓抑的校園環境中,台灣的國民黨政府與社會各界人士,如何去認識與理解全球性「1960年代」當中歐美、日本等國的學生運動。以及到了台灣自主性學運勃發的1980年代,又透過什麼方式去重新探究「1960年代」的意義,此外,又如何詮釋與思考韓國、中國等國正在發生的學運。本文之目的,在討論國外學生運動於台灣的認識與調查,以及其反映的知識建構與生產的過程跟意義。
本研究指出,國民黨政府對學生運動觀點,源於其中國期間對學生控制的嘗試經驗,以及戰後初期控制中國學潮「失敗」時的記憶。另外,1950、1960年代白色恐怖校園監控的「成功」經驗,建構了國民黨統治校園的信心與手法。然而,國民黨政府在1960年代世界性學生運動勃發之際,面對新的外部局勢,政府不僅透過黨國媒體去形塑負面的學潮形象,威權統治者蔣介石更會在日記當中記下其擔憂。更重要的是,包含外交、文化、黨政與情治機關在內,像是駐日使館、文復會、國民黨中常會、國家安全會議、警備總部與國家安全局等,都對歐美日本等國的「1968」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活動,並藉此擬訂防範島內學運措施,或是修改留學生政策。其中因為日本與台灣跟中國複雜的歷史因素,所以調查者不僅對日本學潮有所憂慮,更對台籍人士等省籍因素感到不安。
到了1980年代,台灣校園出現了自主性的學生運動,因此國民黨政府需要思考新的策略予以壓制。同時,鄰近的韓國也發生了激烈的民主化運動與學生運動。因此這時國民黨透過駐韓大使館、國家安全局、調查局、國民黨文工會等,進行一系列的情報蒐集與事件分析,藉此擬定策略,希望精進其統治手段,來處置台灣內部的校園風潮。以國民黨政府的立場來說,調查與研究國外學生運動,目的是建構一套「統治知識」,藉此防範與鞏固校園控制。
與之相對,非官方視角則呈現更加多元複雜的面貌。許多人不一定支持學運,有人會揭示學運的破壞性,或是站在官方立場思考學運的負面意義。不過,70、80年代的青年學生、學院學者、民間學者、留學歸國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者等群體,仍有許多人將其視為一種「啟蒙思想」。且需要透過英文、日文等外文資料,以及支持運動的民間學者,來吸收、輸出與實踐相關的思想。特別是到了80年代,相關知識的需求隨著台灣狂飆的社會運動風氣與多元思想的激盪而漸增。
相較於國民黨政府對學運一貫的貶低與恐嚇,社會各界則透過學術知識的討論,以及親眼目睹或參與的經驗,去建構一套意義多重的國外學運知識。部分學生群體,則被世界性的「1968」所吸引。其中,日文扮演突破知識封鎖的關鍵角色,不僅包含日本的全共鬥,甚是韓國學運的知識,也需透過日文資料來認識。其中的知識吸收、生產與建構,更牽涉台灣複雜的殖民歷史與東亞冷戰局勢下的特殊性。
而曾在海外留學且見證過「1960年代」各國學運的知識分子,在80年代透過知識型雜誌,用學術的方式去回憶自己的經歷與見聞。此外,支持群眾運動路線的社會運動者,在80年代對韓國學生運動高度重視,並將其視為一種運動的典範,出版或編譯相關書籍。而台灣獨立理念的支持者,在中國的學運與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時,又因為國族想像的差異,為了與國民黨政府為首的中國認同對抗,在針對中國學運的討論上,更具有國族建構與共同體想像的意義。
最後,無論是官方,還是非官方的廣義民間,他們論述國外學運時,其知識建構依照各自不同的立場與目的,反映出了各種「國際觀」與「民族觀」,以及對於青年的想像投射出的「學生運動觀」。 This thesis examines how, within the repressive campus environment of Taiwan’s White Terror, the Kuomintang (KMT, 國民黨) government and a range of social actors came to recognize and interpret the student movements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elsewhere that formed part of the global 1960s. It further explores how, when autonomous student movements surged in Taiwan in the 1980s, people revisited and re‐examined the meanings of the global 1960s, and how they interpreted ongoing student movements in South Korea and China. The study analyzes how foreign student movements were observed, investigated, and conceptualized in Taiwan, and how these practices reflected broader processes and meanings of knowledge formation and productio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KMT government’s perspectives on student movements were rooted in its prior experiences of attempting to control students during its years in China, as well as in the lingering fear shaped by its “failed” efforts to suppress student movements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Moreover, the KMT regime’s perceived “success” with campus surveillance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of the 1950s and 1960s furnished it with both the confidence and the methods for governing the campus sphere. When global student movements intensified in the 1960s, the party-state not only used its media system to construct negative images of student movements; the authoritarian ruler Chiang Kai-shek (蔣介石) also recorded his anxieties in his diaries.
More importantly, agencies including the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Japan, the Council on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Movement (文復會), the KMT party apparatus,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國家安全會議), and intelligence agencies conducted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1968” student movements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Drawing on these findings, they drafted measures to prevent possible student movements in Taiwan or to revise policies toward Taiwanese students abroad. Because of the complex historical entanglements among Japan, Taiwan, and China, investigators not only took the Japanese student movements into account but also felt uneasy about issues of provincial identity, especially regarding Taiwanese students in Japan (省籍因素).
By the 1980s, as autonomous student movements emerged on Taiwanese campuses, the KMT sought new strategies for repression. At the same time, intense student movements in neighboring South Korea drew sustained attention. The KMT government relied on the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South Korea, intelligence agencies, and the KMT Cultural Work Committee (文工會) to gather intelligence and analyze events, the purpose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policy of Taiwan's student movement. From the KMT’s standpoint,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foreign student movements served to produce a “Knowledge of Domination” that would forestall “unrest” and consolidate campus control.
On the other hand, non-official perspectives were more diverse and complex. Not everyone supported student activism; some highlighted its destructiveness or adopted the regime’s negative framing. However, in the 1970s and 1980s, many groups—including students, university scholars,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s, overseas-educated returnees, and social activists—continued to regard these movements as a form of “enlightenment thought (an intellectual awakening)”. To engage with such ideas, they relied on foreign-language materials in English and Japanese, as well as on intellectuals supportive of student movements, in order to absorb, disseminate, and put these ideas into practice. In the 1980s, demand for such knowledge grew alongside Taiwan’s surging social movements and burgeoning intellectual pluralism.
In contrast to the KMT government’s consistent denigration and intimidation of student movements,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constructed more multifaceted understandings of foreign student movements through knowledge-oriented discourses, as well as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had witnessed or participated in student movements abroad during the 1960s. Some students, in particular, were drawn to the global “1968.” The Japanese languag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breaking through Taiwan’s internal knowledge blockad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bout not only Japan’s Zenkyōtō (全共闘, All-Campus Joint Struggle Committees in Japan) but also South Korea’s student movements often depended on Japanese-language materials. The processes of absorbing, producing, and constructing such knowledge were deeply entangled with Taiwan’s complex colonial history and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Cold War in East Asia.
Intellectuals who had studied abroad and witnessed student movements across various countries during the 1960s revisited these experiences in the 1980s, writing about them in knowledge-oriented magazines and adopting a scholarly mode of recollection. In addition, social movement activists committed to mass mobilization placed great emphasis on the South Korean student movement in the 1980s, treating it as a model and publishing or translating related works. Advocates of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for their part, interpreted student movements in China and the 1989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and massacre (六四天安門事件) through divergent national imaginaries. In order to contest the China-centered identity championed by the KMT government, the ways in which actors in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discussed student movements in China reflected aims of nation-building and the imagining of a Taiwanese community.
In conclusion, whether in the official discourse of the KMT government or in the civil discourses in Taiwan, discussions of foreign student movements produced forms of knowledge shaped by distinct positions and purposes. These discussions reflect a variety of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outlooks” and “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projected particular “conceptions of student movements” through imagined understandings of youth. |
Reference: | 一、檔案 甲、國史館藏 1.〈外交—谷鳳翔之美歐海外訪問簡報〉,《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137-001。 2.〈外交—駐外單位之外交部收電(九)〉,《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154-004。 3.〈任副總統時:函(六十一年)(三)〉,《嚴家淦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6-010707-00003-010。 4.〈各院轄市共產黨活動案〉,《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14500-00004-019。 5.〈各院轄市共產黨活動案〉,《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14500-00004-020。 6.〈各院轄市共產黨活動案〉,《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14500-00004-021。 7.〈政務—高雄青果合作社案嫌犯資料等〉,《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1-00007-006。 8.〈國家安全會議資料(二十二)〉,《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6-00035-001。 9.〈國家安全會議資料(二十二)〉,《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6-00035-007。 10.〈張羣先生文卷─蔣總統與岸信介談話紀錄〉,《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110400-00007-01。 11.〈新聞什誌申請登記(0039/137.1/1/3)〉,《臺灣省級機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41371012111030。 12.〈墨西哥學潮〉,《外交部》,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20-063001-0029 13.〈蔣經國訓詞講稿(七)〉,《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503-00055-004。
乙、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1.〈文教雜卷〉,《國家安全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803000000A/0080/C300859/1/0001/018。 2.〈台大代聯會案〉,《法務部調査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11010000F/0073/206-01/01386/0001。 3.〈台大代聯會案〉,《法務部調查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11010000F/0073/206-01/01386/0002。 4.〈台大代聯會案〉,《法務部調查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11010000F/0073/206-01/01386/0004。 5.〈安詳專案〉(1986年10月14日),《國家安全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803000000A/0075/C300932/1/0001/003。 6.〈防處學潮之研究〉(1970年07月24日),《國家安全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803000000A/0059/C0307/1/0007/022。 7.〈留日學生涉嫌〉,《國家安全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803000000A/0057/C301514/1/0001/011。 8.〈教育考察團報告書暨奉批辦理情形〉,《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200000000A/0058/31401/0008/001/060。 9.〈發動學潮之陰謀研析〉,《國家安全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803000000A/0073/C300681/1/0001。 10.〈會議/第廿四次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安全會議》,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800000001A/0056/01011024/1/1/19。 11.〈駐外文化參事處工作報告等〉,《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200000000A/0044/31412/0004/001/150。 12.〈檢送防止學潮或偶發事件指導要點〉,《教育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9000000E/0053/118.03/A1/0001/1。 13.〈檢送討論防止學潮會紀錄〉,《教育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9000000E/0053/118.03/A1/0001/2。 14.〈韓國學潮資料案〉,《法務部調查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11010000F/0072/206-01/01156/0001。
丙、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 1.〈三民主義青年團資料〉,《特種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特24/19.2。 2.〈上海特別市黨部青年部宣傳大綱〉,《五部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部10194。 3.〈中央及地方黨政工作報告與黨務概況〉,《特種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特6/1。 4.〈中央青年部致全國學生總會黨團執行委員會函〉,《五部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部13759。 5.〈中央秘書處檔案〉,《特種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特30/488.14。 6.〈外交部特種檔案〉,《特種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特5/14.35。 7.〈民國74 年卷〉,《蔣經國主席批簽》,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蔣批簽74/228。 8.〈有關各地奸偽卷〉,《特種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特9/24.100。 9.〈特種會議〉,《政治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政10/6.24。 10.〈教育部特種檔案〉,《特種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特3/29.18。 11.〈教育部特種檔案〉,《特種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特3/31.2。 12.〈教育部特種檔案〉,《特種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特3/31.8。 13.〈第3077卷〉,《一般檔案(中國國民黨時期史料)》,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一般581/37。 14.〈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67次會議紀錄〉,《第十屆中央委員會會議紀錄》,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會10.3/67.1。 15.〈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紀錄》,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會3.1/20.41.3。 16.〈韓國概況〉,《中行盧經世資料》,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群3/1.7。 17.「中常會致青年部函」,《五部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部10346。 18.「浙江省青年部最近學生運動計畫草案」,《五部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部10400。 19.「統一學生運動委員會上中央青年部代電」,《五部檔案》,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檔號:部2983。
丁、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藏(政治大學校史檔案) 1.〈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紀錄(第61-65次附臨時校務會議1次)合訂本〉,《國立政治大學秘書類》,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校史】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紀錄)藏,檔號:101-02-01-073。 2.〈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紀錄(第61-65次附臨時校務會議1次)合訂本〉,《國立政治大學秘書類》,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圖書館(【校史】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紀錄)藏,檔號:101-02-01-075。
戊、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藏 1.〈焦点 学生運動と警察 -国民的合意の警備活動-〉,《警察庁警備局》,日本・国立公文書館(分館)藏,檔號:平22警察90020100。 2.〈学生運動に関する世論調査〉,《総理府内閣総理大臣官房広報室》,日本・国立公文書館(分館)藏,檔號:平17内府01435100。
二、報紙雜誌與政府公報 1.《九十年代》(香港)。 2.《八十年代》(台北)。 3.《大時代》(台北)。 4.《大學論壇》(台北)。 5.《大學雜誌》(台北)。 6.《中日關係研究參考資料》(台北)。 7.《中央日報》(台北)。 8.《中央日報》(南京)。 9.《中國論壇》(台北)。 10.《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台北)。 11.《公論報》(台北)。 12.《文星》(台北)。 13.《台湾青年》(東京)。 14.《台灣春秋》(台北)。 15.《台灣新社會》(洛杉磯)。 16.《幼獅》(台北)。 17.《民報》(台北)。 18.《民進週刊》(台北)。 19.《旬報学生青年運動》(東京)。 20.《自由中國》(台北)。 21.《自由青年》(台北)。 22.《自由時代》系列(台北)。 23.《自由談》(台北)。 24.《自立晚報》(台北)。 25.《東京大学新聞》(東京)。 26.《政大校刊》(台北)。 27.《南方》(台北)。 28.《独立台湾》(東京)。 29.《訓育研究》(台北)。 30.《國民政府公報》(南京)。 31.《新潮流》系列(台北)。 32.《暖流》(東京)。 33.《當代》(台北)。 34.《經濟日報》(台北) 35.《臺灣年代》(台北)。 36.《臺灣省政府公報》(台北)。 37.《遠見》(台北)。 38.《領先新聞週刊》(台北)。 39.《蓬萊島》系列(台北)。 40.《縱橫月刊》(台北)。 41.《縱橫週刊》(台北縣)。 42.《總統府公報》(廣州)。 43.《聯合月刊》(台北)。 44.《聯合晚報》(台北、新北)。 45.《聯合報》(台北、新北)。 46.《關懷》(台北)。
三、口述訪談(未刊稿) 1.吳豪人(口述),陳玄博(訪問、紀錄),〈吳豪人先生訪問紀錄〉,2024年10月01日,未刊稿。(於新北市新莊區天主教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 2.楊碧川(口述),陳玄博(訪問、紀錄),〈楊碧川先生訪問記錄〉,2024年10月24日,未刊稿。(於台北市中正區左轉有書)
四、中日英文專書 1.《一九六八法國學生大革命》(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出版日不詳) 2.George H. Kerr著,詹麗茹、柯翠園譯,蘇瑤崇、何義麟、陳翠蓮、張炎憲、陳儀深校註,《重譯校註 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14。 3.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Miyako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二版)》,台北:聯合文學,2023。 4.小熊英二(著),黃耀進、馮啟斌、羅皓名(譯),《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 別冊》,新北:黑體文化,2024。 5.小熊英二(著),黃耀進、馮啟斌、羅皓名(譯),《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 第一冊》,新北:黑體文化,2024。 6.小熊英二(著),黃耀進、馮啟斌、羅皓名(譯),《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 第四冊》,新北:黑體文化,2024。 7.川島真、清水麗、松田康博、楊永明著,高村繁、黃偉修譯,《台日關係史1945-2000》,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 8.中華民國人事錄編纂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人事錄(1953)》,台北:中國科學公司,1953。 9.中聯出版社編印,《共匪策動下之學潮內幕》,出版地不詳:中聯出版社,1947。 10.文化社,《1968法國學生大革命》,台北,文化社,1987。 11.王克敬,《台灣民間產業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12.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13.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4.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15.丘宏義,《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台北:智庫,2001。 16.丘為君,《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上)》,台北:龍田,1979。 17.丘為君,《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中)》,台北:龍田,1979。 18.丘為君,《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下)》,台北:龍田,1979。 19.包遵彭,《中國近代青年運動史(1948年版)》,南京:時代出版社,1948。 20.包遵彭,《中國近代青年運動史(1953年版)》,台北:帕米爾書店,1953。 21.包遵彭,《中國青年運動史》,台北:正中,1954。 22.台大「自由之愛」編輯群,《自由之愛:台大學生—「自由之愛」運動記實》,台北:南方雜誌社,1987。 23.皮耶.諾哈(Pierre Nora)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Ⅰ》,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 24.皮耶.諾哈(Pierre Nora)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Ⅲ》,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 25.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6.任育德等撰稿,歐素瑛等編輯,《李登輝先生大事長編1》,台北:國史館,2024。 27.安藤丈將著,林彥瑜譯,《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〇年代的思想之路》,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8。 28.朱立熙,《這才是真正的韓國》,台北:時報文化,2022。 29.朱立熙,《漢江變》,台北:時報,1989。 30.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2005。 31.何明修,《社會運動與臺灣社會》,台北:三民,2023。 32.何明修,《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新北:左岸文化,2019。 33.吳乃德,《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台北:春山出版,2020。 34.吳大猷,《回憶》,台北:聯經,1977。 35.吳大猷,《吳大猷文選3 教育問題》,台北:遠流出版,1986。 36.吳大猷,《吳大猷文選5 八十述懐》,台北:遠流出版,1986。 37.吳大猷,《從嬉皮學潮到「反科學」》,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70。 38.吳拯寰編校,《孫中山全集(第十八版)》,上海法租界:三民圖書,1937。 39.吳豪人,《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 40.吳叡人,《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新北:衛城出版,2016。 41.吳叡人著,胡宗香、莊瑞琳譯,《福爾摩沙意識形態:東方式殖民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的興起 1895-1945》,台北:春山出版,2025。 42.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捌》,台北:國史館、中正紀念堂、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43.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44.李永熾,《世紀末的思想與社會》,台北:萬象圖書,1993。 45.李永熾,《戰後台灣的光與影》,台北:允晨文化,2022。 46.李永熾口述,李衣雲撰寫,《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台北:游擊文化,2019。 47.李在五,《韓國學生運動史》,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 48.李明明,《中國圖像與法國工藝》,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2017。 49.李明明,《法國近現代藝術:踏出沙龍.走向現代》,台北:藝術家出版,2011。 50.李松林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51.李泰翰,《一九五〇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台北,國史館,2011。 52.李筱峰,《小瘋人生:我的學思歷程與民主自由的追尋之路:李筱峰69回憶錄 上冊》,台北:玉山社,2021。 53.周俊宇,《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台北:國史館,2013。 54.孤影,《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 55.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台北:麥田出版,2003。 56.房慧真,《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台北:春山,2024。 57.林玉体,《台灣人的教育願望》,台北:前衛,1989。 58.林玉体,《台灣教育面貌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59.林玉体,《民主政治與民主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89。 60.林玉体,《教育改造與學校革新(再版)》,台北:文景出版,1989。 61.林玉体,《醒醒!大學生》,台北:文景,1989。 62.林孝庭,《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台北:遠足文化,2021。 63.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台北:稻鄉,2005。 64.林果顯,《1950年代臺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新北:稻鄉,2016。 65.林韋聿等,《奔赴的青春:二二八校園記事》,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22。 66.林國明(研究主持人),蘇國賢、黃克先(研究員),《「威權統治時期校園與社會監控之研究」成果報告》,台北: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託研究、受委託單位國立臺灣大學,2020。 67.林康,《「學運」的歷史悲劇》,台中:臺灣日報社,1986。 68.邱斐顯主編,《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專輯》,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17。 69.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任務總結報告:「第二部 探求歷史真相與責任的開端:壓迫體制及其圖像」》,台北: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2。 70.南方朔,《帝國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軍中版)》,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1981。 71.南方朔,《帝國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第四版)》,台北:四季出版,1983。 72.南方朔,《憤怒之愛: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台北:四季出版,1980年。 73.政大野火編輯委員會,《政大野火戰線—給政大學生的一百封公開信》,台北:前衛出版社,1987。 74.胡幼偉主編,《鳳鳴高岡一甲子:中國文化大學60年校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22。 75.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76.范雲編,《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台北:前衛,1993。 77.殷惠敏,《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台緣起緣滅》,台北:允晨,2016。 78.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2010。 79.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台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80.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十》,台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81.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二十》,台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82.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二十四》,台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83.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二十五》,台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84.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十》,台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85.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十三》,台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86.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 第一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87.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 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88.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 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89.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 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90.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篳路藍縷十四年:包遵彭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6。 91.張北海,《俠隱》,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2018。 92.張炎憲主編,《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8 我的學思歷程》,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13。 93.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大學教育與訓育論文集》,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6。 94.教育部教育資料研究室編印,《大陸淪陷前共匪煽動學潮的經過》,台北:教育部教育資料室,1953。 95.曹永和等著,張隆志主編,《島史的求索》,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96.莊勝全,《萬文遙寄海一方:清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新北:稻鄉,2013。 97.許倬雲受訪,陳永發、潘懷玉、潘光哲訪問,周維朋記錄,《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雲院士一生回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3。 98.許倬雲等著,《知識與民主》,台北:幼獅,1986。 99.郭松棻著,林瑞明、陳萬益主編,《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100.陳文松,《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101.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102.陳國祥、柱萍,《台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103.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五版)》,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2。 104.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出版,1995。 105.陳翠蓮,《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台北:春山,2023。 106.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新北:衛城出版,2017。 107.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增訂版】》,台北:春山出版,2025。 108.陳翠蓮、李鎧揚,《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109.陳儀深主訪,林志晟等紀錄,《從建黨到執政:民進黨相關人物訪問記錄》,台北:玉山社,2013。 110.陳儀深訪問,林東璟等記錄,《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續篇》,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111.單德興,《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政治文化》,台北:書林出版,2022。 112.曾士榮,《台灣社會心態的微觀研究:以黃繼圖日記手稿為中心(一九六〇年代)》,新北:稻香出版社,2021。 113.森口(土屋)由香、川島真、小林聰明編,川島真等著,周俊宇、陳柏傑、蔡傳宜譯,《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台北:麥田,2024。 114.辜振甫發行,《中華民國工商人物志(1963)》,台北: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1963。 115.馮滬祥,《從校園運動到街頭運動?》,台北縣:出版不詳,日期不詳。 116.馮滬祥,《超越新馬克思主義》,台北:嵩山出版社,1988。 117.馮滬祥,《新馬克斯主義批判》,台北:黎明文化,1981。 118.黃金麟,《政體與身體: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1928-1937》,台北:聯經,2005。 119.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1895-2005)》,台北:聯經,2009。 120.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2000。 121.黃堅立,《難展的雙翼:中國國民黨面對學生運動的困境與決策:1927-1949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22.楊國樞等編著,《偏安心態與中興心態—評「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環宇出版社,1972。 123.楊碧川,《漢江怒潮:韓國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1988。 124.賈馥茗等編著,《教育大辭書(九)》,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125.趙君豪原著,蔡登山主編,《抗戰回憶錄──上海報人的奮鬥》,台北:獨立作家,2015。 126.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台北:東大圖書,1994。 127.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研究(二版)》,台北:麥田出版,2024。 128.劉金獅等口述、黃龍興策畫編輯,《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口述歷史 第一輯》,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1。 129.歐素瑛、黃翔瑜、吳俊瑩(編輯),《威權鬆動:解嚴前台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21。 130.潘光哲,《「華盛頓神話」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台北:國史館,2020。 131.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二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1。 132.蔣中正,《蔣中正日記(1948)》,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2023。 133.蔣中正,《蔣中正日記(1949)》,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2023。 134.蔣中正,《蔣中正日記(1967)》,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2024。 135.蔣中正,《蔣中正日記(1968)》,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2024。 136.蔣中正,《蔣中正日記(1969)》,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2024。 137.蔣中正,《蔣中正日記(1970-1972)》,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2024。 138.蔣永敬,《多難興邦: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及國共的分合興衰1925-1936》,台北:新銳文創,2018。 139.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3。 140.蔣永敬,《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 二版)》,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 141.蔣經國(著),歐素瑛、張世瑛、廖文碩、陳昶安、陳梅萱(編輯校訂),《蔣經國日記(1960)》,台北:國史館,2024。 142.蔣經國(著),歐素瑛、張世瑛、廖文碩、陳昶安、陳梅萱(編輯校訂),《蔣經國日記(1967)》,台北:國史館,2024。 143.蔣經國(著),歐素瑛、張世瑛、廖文碩、陳昶安、陳梅萱(編輯校訂),《蔣經國日記(1968)》,台北:國史館,2024。 144.蔣經國(著),歐素瑛、張世瑛、廖文碩、陳昶安、陳梅萱(編輯校訂),《蔣經國日記(1969)》,台北:國史館,2024。 145.蔣經國(著),歐素瑛、張世瑛、廖文碩、陳昶安、陳梅萱(編輯校訂),《蔣經國日記(1970)》,台北:國史館,2023。 146.蔣經國(著),歐素瑛、張世瑛、廖文碩、陳昶安、陳梅萱(編輯校訂),《蔣經國日記(1971)》,台北:國史館,2023。 147.蔣經國(著),歐素瑛、張世瑛、廖文碩、陳昶安、陳梅萱(編輯校訂),《蔣經國日記(1972)》,台北:國史館,2023。 148.鄧丕雲,《八〇年代臺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1993。 149.鄭欽仁口述,薛化元、潘光哲、劉季倫訪問,梁雅慧、王文隆、楊秀菁紀錄整理,《鄭欽仁先生訪談錄》,台北縣:國史館,2004。 150.鄭睦群,《從大中華到台灣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國家認同及其論述轉換》,台北:政大出版社,2017。 151.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 152.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10。 153.賴樹明,《吳大猷傳》,台北:希代,1992。 154.龍應台,《野火集》,台北:圓神出版社,1985。 155.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二版)》(台北:五南,2015) 156.薛化元、蘇瑞鏘、楊秀菁,《戰後台灣人權發展史(1945-2000)》,新北:稻鄉,2015。 157.薛化元等著,《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158.謝雅惠、張雲龍、王淑珍執行編輯,《教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VI》,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 159.簡明海,《五四意識在台灣》,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160.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後殖民思潮經典》,新北:立緒文化,2023。 161.藍博洲,《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 162.藍博洲編著,《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一九一三-一九四五年)》,台北:時報文化,1993。 163.藍博洲編著,《民族純血的脈動: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1913-1945)》,台北:海峽,2006。 164.藍詩玲(Julia Lovell)著,洪慧芳譯,《毛主義:紅星照耀全世界,一部完整解讀毛澤東思想的全球史》,台北:麥田,2022。 165.藍麗娟,《為前進而戰:盧修一的國會身影》,台北:遠流出版,2021。 166.蘇瑞鏘,《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新北:稻鄉,2014。 167.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縣:稻鄉,1998。 168.T.K生,《韓国からの通信–1972.11~1974.6–》,東京:岩波書店,1974。 169.下中直人(編集),《世界大百科事典26 改訂版》,東京:平凡社,2006。 170.大学改革準備調査会,《東京大学改革準備調査会報告書(東大問題資料3)》,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9。 171.小杉亮子,《東大闘争の語り:社会運動の予示と戦略》,東京:新曜社,2018。 172.小熊英二,《1968〈上〉: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東京:新曜社,2009。 173.外務省情報部編纂,《現代中華民國滿洲帝國人名鑑(1937)》(東京:東亞同文會,1937)。 174.吉見俊哉,《さらば東大:越境する知識人の半世紀》,東京:集英社,2023。 175.朴玄埰著,滝沢秀樹訳,《韓国資本主義と民族運動》,東京:お茶の水書房,1985。 176.池明観,《「韓国からの通信」の時代―韓国・危機の15年を日韓のジャーナリズムはいかにたたかったか》,東京:影書房,2017。 177.西川長夫,《パリ五月革命 私論:転換点としての68年》,東京:平凡社,2011。 178.松永正義,《台湾を考えるむずかしさ》,東京:研文出版,2008。 179.社団法人霞関会(編),外務省アジア局(監修),《現代中国人名辞典》,東京:江南書院,1957。 180.相賀徹夫(編集),《日本大百科全書21》,東京:小学館,1988。 181.家永真幸,《台湾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中国」との相克の戦後史》,東京:文藝春秋,2023。 182.高柳信一,《学問の自由(第一刷)》,東京:岩波書店,1983。 183.森口(土屋)由香、川島真、小林聡明編,川島真等著《文化冷戦と知の展開:アメリカの戦略・東アジアの論理》,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22。 184.楊海英(編),梅﨑透、金野純、西田慎、馬場公彦、楊海英、劉燕子(著),《中国が世界を動かした「1968」》,東京:藤原書店,2019。 185.鈴木隆弘,《近代中国の言論統制―中国国民党宣伝部の成立》,京都:晃洋書房,2023。 186.鄭鴻生著,丸川哲史譯,《台湾68年世代、戒厳令下の青春――釣魚台運動から学園闘争、台湾民主化の原点へ》,東京:作品社,2014。 187.「韓国労働者・学生運動」刊行委員会 編譯,《韓国の学生はいま》,東京:柘植書房,1985。 188.Lewis Samuel Feuer, The conflict of generations: the character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ent movements. New York: Basic Books,1969. 189.Mark Kurlansky, 1968: the year that rocked the world. New York: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05.
五、中日文論文 1.王文隆,〈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簡介〉,《漢學研究通訊》,32:4(台北,2013.11),頁28-32。 2.王汎森,〈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45(香港,1998.02),頁47-54。 3.王秀雲,〈「不男不女」:台灣「長髮」男性的治理及其性別政治,1960s-1970s〉,《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2(台北,2019.4),頁99-146。 4.朱立熙,〈南韓的民主轉型—以光州事件為分水嶺〉,《台灣國際研究季刊》,7:2(台北,2011.07),頁155-182。 5.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的國際新聞傳播與管制─以澀谷事件之報導為中心〉,《文史台灣學報》,6(台北,2013.06),頁75-100。 6.吳乃德,〈反動論述和社會科學—臺灣威權主義時期的反民主論〉,《臺灣史研究》,8:1(台北,2001.6),頁125-161。 7.吳俊瑩,〈歷任總統對二二八轉型正義的作為(1988-2019)〉,收於:陳儀深等執筆,《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20,頁267-338 8.李福鐘,〈兩蔣威權體制特性再探—從柏楊案談起〉,收於:《國史館館刊》,69(台北,2021.09),頁39-75。 9.周俊宇,〈「支那通」後藤朝太郎的臺灣人觀—以1920年《現在的臺灣》為中心〉,《國史館館刊》,74(台北,2022.12),頁39-90。 10.周俊宇,〈「時代創造青年」─從戰後臺灣的青年節慶祝看國家權力對青年的形象塑造(1950-1975)〉,《臺灣學研究》,4(台北,2007.12),頁24-42。 11.周俊宇,〈日本統治下對於臺灣「土匪」的民族性認識〉,《臺灣風物》,70:3(台北,2020.09.30),頁21-66。 12.周俊宇,〈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記者的「臺灣議會運動觀」(1920年代—1930年代初)—聚焦於「支那民族性」論辯〉,《臺灣風物》,72:1(台北,2022.03.31),頁71-122。 13.松永正義著,林琪禎譯,〈戰後台灣的日語以及日本印象〉,收於:所澤潤、林初梅主編,《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重返再現戰後的時空》,台北:允晨文化,2017),頁51-71。 14.林果顯,〈戰後臺灣統治體制的再思考—威權體制的理論與適用〉,收於:現代學術專刊編輯委員會編輯,《現代學術研究專刊Ⅷ》,台北:現代學術基金會出版、稻鄉經銷,2004,頁45-88。 15.芮駿宇,〈國民黨黨化教育的早期實踐與嬗變:中山大學政治訓育的開展(1925-1928)〉,《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58(台北,2022.11),頁79-114。 16.洪紹洋,〈中日合作策進會對臺灣經建計畫之促進與發進與發展(1957-1972)〉,《臺灣文獻》,63:3(南投,2012.09),頁91-124。 17.張宗坤,〈戰後臺灣「青年」論述的發展與流變〉,《文化研究》,32(新竹,2021.04),頁308-341。 18.張政傑,〈東亞「風雷」如何殘響?臺灣「保釣文學」與日本「全共鬥文學」的比較研究〉,《中外文學》,48:2(台北,2019.6),頁85-130 19.許育銘,〈戰後留台日僑的歷史軌跡-關於澀谷事件及二二八事件中日僑的際遇-〉,《東華人文學報》,7(花蓮,2005.07),頁151-186。 20.陳玄博,〈自由之異?—《自由時代》系列週刊中之「憲法」論述〉,《臺灣風物》,73:2(台北,2023.06),頁117-158。 21.陳孜綺,〈從臺灣平面媒體看韓國學生運動(1945~1980)--以《中央日報》、《聯合報》、《自立晚報》為例〉,《新北大史學》,17(新北,2015.05),頁53-100。 22.陳俐甫,〈傅正三論〈青年反共救國團(撤銷)問題〉與分析〉,《黨產研究》,4(台北,2019.08),頁33-66。 23.陳翠蓮,〈1960年南韓政局衝擊與臺灣威權政府的反對黨運動對策〉,《臺灣史研究》,32:1(台北,2025.03),頁135-178。 24.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2(台北,2002.12),頁145-201。 25.陳翠蓮,〈白色恐怖時期的臺大校長傅斯年(1949-1950)〉,《臺大歷史學報》,62(台北,2018.12),頁213-265。 26.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台北縣,2008.06),頁179-222。 27.陳儀深,〈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臺灣史研究》,17:2(台北,2010.06),頁131-169 28.彭琳淞,〈黨外雜誌與臺灣民主運動〉,收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頁693 -782。 29.黃順星,〈1950年代內部雜誌《鈕司》週刊的內容分析〉,收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特藏管理組(編),《未完結的戰爭:戰後東亞人權問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2019,頁155-218。 30.趙綺娜,〈觀察美國─臺灣菁英筆下的美國形象與教育交換計畫,1950-1970〉,《臺大歷史學報》,48(台北,2011.12),頁97-163。 31.劉彥甫,〈無懼禁忌–自由時代周刊中的屠殺論述〉,台北:第七屆鄭南榕基金會研究論文,2018。 32.劉維開,〈蔣中正對1949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9(台北,2008.05),頁85-125。 33.劉曉鵬,〈農技援助之外:小中國對非洲的大想像〉,《臺灣史研究》,19:1(台北,2012.03),頁141-171。 34.歐素瑛,〈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之學風與訓育(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2(台北縣,2002.12),頁210-244。 35.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台北,2005.09),頁137-170。 36.鄭任汶,〈從《自由中國》談1950年代的救國團〉,《黨產研究》,2(台北,2018.03),頁61-86。 37.蕭李居,〈情治機關對異議人士的監控: 以林義雄檔案為例(1977-1993)〉,《國史館館刊》,78(台北,2023.12),頁103-164。 38.蕭阿勤,〈記住釣魚台:領土爭端、民族主義、知識分子與懷舊的世代記憶〉,《臺灣史研究》,24:3(台北,2017.09),頁141-208。 39.蕭義玲,〈「文化清潔運動」與五○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臺灣文學研究集刊》,9(台北,2011.2),頁139-171。 40.戴寶村,〈動員學生與學生運動:1950年至90年代的學生運動〉,收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縣:國史館,2004,頁1231-1272。 41.薛化元,〈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臺灣風物》,68:4(台北,2018.12),頁167-203。 42.藍適齊,〈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東亞觀念史集刊》,7(台北,2014.12),頁205-251。 43.蘇瑤崇,〈歷史的「虛構」與「錯誤記憶」─論二二八事件的高雄「學生軍」與「雄中自衛隊」〉,《國史館館刊》,79(台北,2024.03),頁49-96。 44.谷本宗生,〈史料室作業報告―大学の自己点検評価の歴史的調査及び研究―本学関係史料の紹介:大学改革準備調査会第一次報告書〉,《東京大学史紀要》,第24号(東京,2006.03),頁21-25。 45.根津朝彦,〈東大闘争の専従記者から見た「1968年」報道—『毎日新聞』の内藤国夫を中心に〉,《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16(千葉,2019.03),頁121-152。
六、中日英文學位論文 1.方昱智,〈《當代》雜誌反權威論述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9。 2.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6。 3.王峙萍,〈暴動與抗爭的迷思--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與學生反抗運動〉,台北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 4.何健銘,〈《自由時代》系列雜誌與1980年代後期台灣民主運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2015。 5.吳任博,〈中華民國政府與駐外人員的折衝:以一九七一年前後留美學界保釣運動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6.吳亮衡,〈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7.李少儀,〈一九六〇年代美國黑權運動理論的探討〉,台北縣: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8.李思儀,〈二二八事件期間雲嘉南地區青年學生的反抗行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8。 9.汪治惠,〈一九六八年法國五月學生運動-西歐社會運動個案研究〉,台北縣: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10.周俊宇,〈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 11.林宛穎,〈解嚴前後的社運尖兵—台灣基督教城鄉宣教會(1982-199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4。 12.林冠瑜,〈戰後臺灣政治犯救援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3.林傳凱,〈戰後台灣地下黨的革命鬥爭(1945-1955)〉,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18。 14.施淳孝,〈時代考驗青年?從中國青年自覺運動到統中會事件(1963-197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15.孫靖睿,〈蔣經國的形象塑造—以報紙與教科書為中心的觀察(1950-1988)〉,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4。 16.張以忠,〈台灣非暴力抗爭的歷史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7.張以牧,〈強人威權體制下的青年組訓—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為中心的探討(1952-195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18.張鈞凱,〈世代與時代:1970年代台大保釣與學生運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2。 19.張韡忻,〈戒嚴台灣的世界想像:《自由談》研究(1950-197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 20.莊宏年,〈戰後臺灣中學的訓導教育 --以中央政策與實務問題為中心(1949-197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0。 21.許國賢,〈民主社會的重建:馬克弗森(C.B. Macpherson)政治理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22.許國賢,〈達倫道夫的政治社會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23.郭凱迪,〈學生運動與臺灣自由民主發展之研究(1981-199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24.郭楠暘,〈準暫時體制下的青年動員與社會想像(1952-195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25.陳孜綺,〈戰後臺灣對韓政策形成與變遷(1945-1960)〉,新北: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 26.陳俊益,〈保釣世代的形成及其文化實踐:感覺結構與論述語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2。 27.彭琳淞,〈政府遷臺後臺灣學生運動變遷之探討----以四個重要因素之互動關係來說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9。 28.游欣璇,〈臺大哲學系事件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9.黃春木,〈台灣社會升學主義的發展與解決對策(1945-2007)〉,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8。 30.黃紫寧,〈1970年代前後臺灣「奇裝異服」取締行動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5。 31.鄭婉琪,〈政治控制、教育管制與升學主義:歷史社會學的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 32.蕭淑玲,〈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3.戴光育,〈台灣日報控制權更迭之政經分析:1964~2006年〉,台北: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34.羅元德,〈《中國論壇》半月刊與戰後台灣自由民主之路(1975-1990)〉,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35.蘇慶軒,〈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年代初期臺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 36.周俊宇,〈支那民族性というまなざし──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台湾人認識〉,東京:東京大学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20。 37.張政傑,〈東アジアの「1968」という時空間とその文化表象:日本の全共闘運動と台湾の保釣運動を中心に〉,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人文学専攻 日本文化学専門学位(課程博士)申請論文,2019。 38.Wu, Nai-the(吳乃德),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Chicago: Ph.D Thesis, Dp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七、網路資料 1.〈flower power〉,Cambridge Dictionary劍橋辭典(英語-繁體中文),網址: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E6%BC%A2%E8%AA%9E-%E7%B9%81%E9%AB%94/flower-power 擷取日期2025年04月08日。 2.〈何基鴻〉,近代春秋TIS人物索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https://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E4%BD%95%E5%9F%BA%E9%B4%BB&searchType=1#6 擷取日期:2025年06月04日。 3.〈谷鳳翔〉,近代春秋TIS人物索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https://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E8%B0%B7%E9%B3%B3%E7%BF%94&searchType=1#3 擷取日期:2025年04月07日。 4.〈金恒杰〉,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890 擷取日期:2025年03月05日。 5.〈南方朔〉,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國立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917 擷取日期:2025年05月24日。 6.〈梁景峰 簡介〉,文學好臺誌(國立臺灣文學館),網址:https://nmtl.daoyidh.com/zh-tw/main/writerintro?personId=PER2211&title=%E6%A2%81%E6%99%AF%E5%B3%B0 擷取日期:2025年03月05日。 7.〈許津橋〉,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國立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1449 擷取日期:2025年05月22日 8.〈楊月蓀 簡介〉,文學好臺誌Taiwan Literature Subject Guides(國立臺灣文學館),https://tlsg.nmtl.gov.tw/zh-tw/main/writerintro?personId=PER2721&tabType=chronology&title=%E6%A5%8A%E6%9C%88%E8%93%80 擷取日期:2025年05月22日。 9.〈廖仁義 教授〉,師資陣容(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網址:https://gims.tnua.edu.tw/tnua_ims/catalog_tabs/catalog_tabs/data/tnua_ims/tw/full-time_teachers/127 擷取日期:2025年03月06日。 10.〈廖仁義〉,台灣文學網(國立臺灣文學館),網址:https://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2.aspx?person_number=N02003 擷取日期:2025年03月05日。 11.〈劉大任〉,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網址: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2175 擷取日期:2025年02月27日。 12.〈錢永祥〉,余紀忠文教基金會,https://www.yucc.org.tw/taxonomy/term/105 擷取日期:2025年03月02日。 13.〈韓国からの通信〉,岩波書店,https://www.iwanami.co.jp/book/b267386.html 擷取日期:2025年05月05日。 14.〈關於我們:報社簡介〉,網站:「青年日報」,網址:https://www.ydn.com.tw/footer/about 擷取日期:2024年12月03日。 15.「形骸」(出典:デジタル大辞泉),網站:コトバンク,網址:https://kotobank.jp/word/%E5%BD%A2%E9%AA%B8-488211#w-1936086 擷取日期:2025年06月05日。 16.「形骸」,網站:《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10652 擷取日期2024年06月03日。 17.「形骸化」(出典:デジタル大辞泉、精選版 日本国語大辞典),網站:コトバンク,網址:https://kotobank.jp/word/%E5%BD%A2%E9%AA%B8%E5%8C%96-254448#w-1949420 擷取日期:2025年06月05日。 18.「放浪形骸」,網站:《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36613&q=1&word=%E6%94%BE%E6%B5%AA%E5%BD%A2%E9%AA%B8 擷取日期:2024年06月03日。 19.「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專藏文庫:李鴻禧」,網址:https://speccoll.lib.ntu.edu.tw/node/164 擷取日期:2024年06月01日。 20.David Greenberg, The March on the Pentagon: An Oral History (OCT. 20,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網址: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7/10/20/opinion/sunday/march-on-the-pentagon-oral-history.html 擷取日期:2025年03月03日。 21.林韻文,〈劉大任(1939.2.5~ )〉,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網址:https://db.nmtl.gov.tw/site2/dictionary?id=Dictionary01762&searchkey=%E5%8A%89%E5%A4%A7%E4%BB%BB 擷取日期:2025年02月27日。 22.殷惠敏,〈紐約俠隱──回憶張北海 一路說到李安〉(2022年08月26日),上報Up Media,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52608&utm_source=newsshare-link 擷取日期:2025年05月22日。 23.新聞消息,〈史學泰斗殞落 許倬雲院士辭世〉,中央研究院,https://www.sinica.edu.tw/news_content/55/3258 擷取日期:2025年8月4日。 24.豊浦潤一,〈「韓国からの通信」池明観氏が死去、97歳…民主化運動を世界に知らせる〉(2022年01月02日),読売新聞オンライン,https://www.yomiuri.co.jp/world/20220101-OYT1T50083/ 擷取日期:2025年05月05日。 25.趙慶華,〈劉大任談陳映真:時代與信仰如何令他們走近、交會、錯身而過〉,端傳媒Initium Media,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215-city-interview-liu-da-ren-chen-yingzhen 擷取日期:2025/02/27。 26.劉彥甫,〈【二二八70週年】自由時代周刊中的屠殺論述〉(2017年03月01日),小英教育基金會|想想論壇,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079 擷取日期:2025年08月05日。 27.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我是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0qpSksluk 擷取日期:2025年08月08日。 28.謝靜國,〈自由談〉,網站: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網址:https://db.nmtl.gov.tw/Site4/s3/journalinfo?jno=061 擷取日期:2023年07月27日。 29.羅士傑,〈我的學生運動雜想〉(最後修改日期: 2023-01-19),歷史學柑仔店,網址:https://kamatiam.org/%e6%88%91%e7%9a%84%e5%ad%b8%e7%94%9f%e9%81%8b%e5%8b%95%e9%9b%9c%e6%83%b3/ 擷取日期:2025年03月14日。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91580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80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800101.pdf | | 15277Kb | Adobe PDF | 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