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405/149442 (79%)
Visitors : 78439793
Online Users : 387
|
|
|
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89
|
Title: | 十五至十八世紀東亞海洋貿易與社會網絡:以琉球與台灣為中心 Maritime Trade and Social Networks in East Asia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Focusing on Ryukyu and Taiwan |
Authors: | 李翊媗 Lee, Yi-Hsuan |
Contributors: | 翁佳音 Kaim Ang 李翊媗 Lee, Yi-Hsuan |
Keywords: | 臺灣 琉球 東亞海域 朱印船貿易 朝貢貿易 |
Date: | 2025 |
Issue Date: | 2025-09-01 15:40:40 (UTC+8) |
Abstract: | 自宋元時期以來,隨著海上絲路的蓬勃發展,交流貿易逐漸從陸地延伸至海洋。東亞海域因貿易、移民以及官方使節的交流而愈加繁忙。直至明朝初期,由於「倭寇」橫行,明政府實行海禁政策,並依賴朝貢貿易,使東亞的海上秩序發生了一些變化。許多海港國家因此崛起,使得東亞海域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面貌,然十六世紀的東亞海域在歐洲人及其商隊東來;大明帝國於十六世紀下半葉隆慶開海禁後,民間交易由非法轉為合法,與官方的朝貢貿易並行,替大明帝國帶來為數不少的白銀;日本的朱印船貿易盛行,東亞海上貿易的熱絡程度達到高峰。然而,十七世紀的東亞海域貿易卻出現了些許不同的變化。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為十七世紀初期日本隨著德川幕府上臺,強化了「禁教令」,同時也將日本整體發展帶往了「鎖國」的方向發展。也因此使得東亞海域上歐洲貿易主導者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轉為以荷蘭為主。而在這一連串的政策及勢力的變化,替東亞海域帶來了許多衝擊,也使得行走於東亞海域上的人、事、物出現了改變。同時這樣的改變也替周邊國家及地區帶來了影響,其中受影響最深的就要屬臺灣及琉球。本論文將透過探究臺灣與琉球所受的影響及彼此間的關係變化,探討從十五至十八(近世)東亞海域上的風起雲湧。 The rise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from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expanded trade and exchange from land to sea, making the East Asian maritime sphere a hub of commerce, migration, and diplomacy. During the early Ming dynasty, widespread wokou activity led to the imposition of maritime prohibitions and reliance on tributary trade, reshaping regional dynamics and fostering the rise of port states. By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lifting of restrictions under the Longqing reign legalized private trade alongside tributary exchanges, while the arrival of Europeans and the flourishing of Japan’s Shuinsen (Red Seal Ship) trade drove maritime activity to new heights.The seventeenth century, however, witnessed profound changes: the Tokugawa shogunate’s anti-Christian policies and movement toward sakoku (national seclusion) shifted Japan’s trajectory and redirected European trade dominance from Iberian powers to the Dutch. These transformations significantly altered networks of mobility and exchange across East Asia, with Taiwan and the Ryukyu Kingdom emerging as among the most deeply affecte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ir interactions 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s, situating them within the broader reconfiguration of the East Asian maritime world between the fif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
Reference: | 徵引書目 一、 史料(含日文)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Georgius Candidius(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翁佳音校訂 2017《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臺北:前衛。 申叔舟 1933《海東諸國記》朝鮮史料叢刊第二奧付。京城:朝鮮總督府。 石上英一編 2014《奄美諸島編年史料:古琉球期編上》。東京:吉川弘文館。 江日昇 1958《台灣外記》台灣文獻叢刊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江樹生譯 2001《熱蘭遮城日誌》第1輯。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2《熱蘭遮城日誌》第2輯。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3《熱蘭遮城日誌》第3輯。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4《熱蘭遮城日誌》第4輯。臺南:臺南市政府。 西川如見 1708《增補華夷通商考》。寺町五条上ル町(洛陽):甘節堂。 西里喜行、赤嶺守、豐見山和行編 2014《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冊1。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2015《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冊2。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2016《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冊3。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2017《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冊4。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2018《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冊5。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村上直次郎譯著,中村孝志校著 2003《巴達維亞城日誌》輯1。東京:平凡社。 2003《巴達維亞城日誌》輯2。東京:平凡社。 2003《巴達維亞城日誌》輯3。東京:平凡社。 汪大淵 2009《島夷志略校釋》。北京:中華圖書有限公司。 佚名撰 《順風相送》,收於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 李毓中編 2008《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輯1。臺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3《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輯2。臺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5《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輯3。臺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周煌 1971《琉球國志略》卷十四 物產,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三九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郁永河 1959《裨海記遊》。台灣文獻叢刊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胡宗憲撰、鄭若曾編 1624《籌海圖編》(天啟四年新安胡維極重刊本),卷2,頁6。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 柳楢悅 1873《南島水路誌》卷一。東京:日就社(海軍水路寮御用)。 1873《南島水路誌》卷二。東京:日就社(海軍水路寮御用)。 唐羽 2004《貢寮鄉志》。新北:貢寮鄉公所。 夏子陽 1970〈使琉球錄〉,收於《使琉球錄三種》,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葆光 1972[1719]《中山傳信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2004[1694]《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65。臺北:臺銀經研室。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檔名:〈cca100003-od-ta_05707_000094-0001-u.xml〉 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考古小組 2005《十七世紀荷西時期北臺灣歷史考古研究成果報告(上、下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郷土研究会 1996《李朝実録 琉球関係資料》。那覇:郷土研究会。 許孚遠 2017[1594]《敬和堂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侃 2014[1534]《使琉球錄》,收於方寶川、謝必震主編,《琉球文獻史料彙編》明代卷。北京:海洋出版社。 陳培桂 1977[1871]《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譯 2011《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 陸應陽 1686《廣輿記》〈外譯‧琉球國〉卷16 。出版地不明:大文堂。 黃叔璥 1986[1724]《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4種。臺北:臺銀經研室 黃承玄 1971[1726]〈題琉球咨報倭情疏〉《明經世文編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8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董天工 1961[1753]《臺海見聞錄》,台灣文獻叢刊129種。臺北:臺銀經研室。 蔣毓英 1958[1872]《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舜功撰,三ケ尻浩校訂 1937[1556]《日本一鑑》。京都:出版者不明。 橫山學責任編輯 1980《琉球所屬問題關係資料》一,寶玲叢刊第二集。東京:本邦書籍。 謝杰撰 1947《虔臺倭纂 (上卷)》。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 魏徵等 1987[621]《隋書》卷81〈流求國〉。北京:中華書局。 魏徵、李延壽、杜佑等撰,吳幅員編輯 1964[621]《流求與雞籠山》「《島夷誌略》琉球」,臺灣文獻叢刊第19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 專書 Alfred W.Crosby(克羅比斯)著,鄭明萱譯 2019《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臺北:貓頭鷹。 Alvarez,Jose Mareia(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著 2006《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文獻館。 Anthony John Stanhope Reid著,吳小安、孫來臣、李塔娜譯 2010《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卷2 擴張與危機,北京:商務印刷。 Anthony John Stanhope Reid著,韓翔中翻譯 2022《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臺北:八旗文化。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鮑曉鷗)著,Nakao Eki譯 2008《西班牙人的台灣經驗1626-1646:一項文藝復興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 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Steven Topik(史蒂夫.托皮克)著,黃中憲 2007《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臺北:如果。 Lincoln Paine(林肯˙潘恩)著,陳建軍、羅燚英譯 2018《海洋與文明——世界航海史。臺北:遠足出版社。 Micheal Szonyi(宋怡明)著,鐘逸明譯 2021《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臺北:聯經。 Philip Kuhn(孔復禮)著,李明歡譯 2019《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臺北:臺灣商務。 Roderich Ptak(羅德里西.普塔克)著,邱泰然譯,鄭維中審訂 2022《福建、澎湖、臺灣——總結文獻中的早期接觸(約西元200-1450年)》。臺北:南天。 Timothy Brook(卜正民)著黃中憲譯 2017《維梅爾的帽子:揭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序幕》。臺北:遠流。 Timothy Brook(卜正民)著、黃中憲譯 2015《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臺北:聯經出版。 Timothy Brook (卜正民)著、廖彥博譯 2020《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臺北:麥田文化。 Timothy Brook(卜正民)著、馮奕達譯 2024《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臺北:衛城出版。 Tonio Andrade(歐陽泰)註、鄭維中譯 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 上田信 2018《海與帝國 明清時代》。臺北:臺灣商務。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等(編) 2001《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下)》。臺北:稻鄉。 石元蒙 2015《明清朝貢體制的兩種實踐(1840以前)》。北京:知識產權。 羽田正著,林詠純譯 2018《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臺北:八旗文化。 羽田正編、小島毅監修、張雅婷譯 2017《從海洋看歷史》,臺北:廣場出版。 米慶余 1998《琉球歷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向達校注 2012《西洋番國志 鄭和航海圖 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 朱德蘭 2018《琉球沖繩的光與影——海域亞洲的視野》。臺北:五南。 李孝悌 2023《晚明泉州的士大夫:開海、商業與宗教》。臺北:聯經。 呂理政、魏德文主編 2011《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出版;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宋漱石 1954《琉球歸屬問題》,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松田良孝著,邱琡雯譯 2012《八重山的台灣人》。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松田良孝著,邱琡雯譯 2012《八重山的台灣人》。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 2008《東亞海域與臺灣的海盜》。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 林偉盛 2019《典藏台灣史——大航海時代》臺北:玉山社。 林滿紅 2021《貿易臺灣與大歷史》。臺北:蘭台出版社。 翁佳音 2022《近代初期臺灣的海與事》。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高揚文、陶琦主編、范中義、張德信副主編、范中義、仝晰綱著 2004《明代倭寇史略》。北京:中華書局。 康培德 2016《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 康燦雄(David C. Kang)著,陳昌煦譯 2016《西方之前的東亞:朝貢貿易五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許靖華著,甘錫安譯 2012《氣候創造歷史》。臺北:聯經。 曹永和 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 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
陳兵、丁春玲統籌 2016《中國歷代海路真經》。廣東:廣東科技。 陳宗仁 2005《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台灣早期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 陳紀瀅 1967《瞭解琉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陸傳傑 2018《被誤解的臺灣古地圖:用100+幅世界地圖,破解12-18世紀臺灣地理懸案&歷史謎題》。臺北:野人出版社。 楊仲揆 1972《中國.琉球.釣魚台》,香港:友聯研究所。 葉春榮 2011《初探福爾摩沙:荷蘭筆記》。臺南:臺南市文化局。 葛兆光 2024《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臺北:聯經出版。 劉昭民 1994《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 鄭永常 2018《明清東亞舟師秘本:耶魯航海圖研究》。臺北:遠流出版。 鄭維中著、蔡耀瑋譯 2021《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臺北:衛城出版。 鄭維中 2023《島嶼歷史超展開: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臺北:春山出版。 駱昭東 2018《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臺北:臺灣商務。 薛化元等編撰 2008《臺灣貿易史》。臺北:外貿協會。 濱下武志著,李侑儒、許佩賢、 郭婷玉、 陳姃湲、 陳進盛、 黃紹恆、 鍾淑敏等譯 2023《海的亞細亞》。臺北:大家出版。 三、期刊論文(含翻譯) Alvarez,Jose Mareia(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著 2003〈西班牙道明會傳教士在福爾摩沙的傳教〉,《臺灣文獻》54(4):311-323。 方寶川 1988〈明代閩人移居琉球史實考辨〉《福建師範大學學報》3:119-123。 1995〈關於明代閩人移居琉球若干問題的再思考〉收於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第5屆中琉歷史干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頁563-575。 方寶川、徐斌、張沁蘭 2021〈「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史料鈎沉及其史實考析〉《海交史研究》3:1-12。 王淑津、劉益昌 2007〈十七世紀前後臺灣煙草、煙斗與玻璃珠的輸入網絡——一個新的交換階段〉《美術史研究集刊》22:51-90 仲宗根良治 2009〈1879年日本併吞琉球與琉案交涉〉。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江豐兆 2016〈美洲白銀在中國:以十六至十八世紀間「白銀史」為中心的研究回顧與坪述〉《季風亞洲研究》2(1):153-178。 朱德蘭 2008〈基隆社寮島的石花菜與琉球人的村落(1895-1945)〉,《第 11 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沖繩: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頁 217-249。 吳大昕 2011〈倭寇形象與嘉靖大倭寇:談「倭寇圖卷」、「明人抗倭圖」與「太平抗倭圖」〉《明代研究》16:141-161。 李玉芬 1998〈黑潮對綠島早期涉外關係的影響〉《東臺灣研究》3:81-101。 杜正勝 2022〈流求與「流求論」〉《臺灣史研究》29(4):2022,頁1-69。 呂自揚 2013〈流寇林道乾與打狗——根據《明實錄》,析論流寇林道乾遁入臺和到打鼓山之說的由來與無稽〉《高雄文獻》4(2):97-130。 沈玉慧 2004〈明末清初期的中日交涉與琉球——以情報的傳遞為中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 吳永寧 2010〈關於「閩人三十六姓」姓氏源流的探討〉《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77(2):79-85。 何啟龍 2020〈琉球國際貿易的盛衰轉變──以入貢明朝的國王附搭貨物為中心〉,《絲路文化研究》,頁27-50。
吳靄華 1985〈琉球歷史上的久米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3:107-144 1991〈十四至十九世紀琉球久米村人與琉球對外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1-196。 呂青華 2006〈久米村人的研究史〉《政大民族學報》25:263-292。 2008〈琉球久米村人的民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李翊媗 2015〈清代內港北溪中下游里族社群面對外來勢力之回應與社經變遷〉。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毓中 2006〈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歷史月刊》222:24-35。 赤嶺守 2006〈琉球王國的滅亡〉《歷史月刊》227:32-51。 岩生成一著,許賢瑤譯 1998〈在台灣的日本人〉《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5(2):77-92。 周婉窈 2007〈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台大歷史學報》40:95-104。 林偉盛 2003《臺灣歷史辭典》「豐臣秀吉高山國招諭文書」條目。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荷據時期台灣的國際貿易——以生絲貿易為主〉《國史館學術集刊》5:1-31。 林逸帆 2022〈十六世紀東亞針路與臺灣〉,收於臺灣歷史學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主編,《臺灣如何接軌世界:漠北與南海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87-224。 林滿紅 2006〈東亞海域上的琉球與台灣〉《歷史月刊》227:54。
邱思嘉 2011〈琉球の両属関係の形成過程〉。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邱馨慧 2019〈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的台灣貿易文書〉《季風亞洲》8:63-92。 後藤雅彥著、邱鴻霖譯 2008〈從沖繩考古的現狀看與台灣考古學的接點〉《考古人類學刊》68:137-148。 孫沁蘭、方寶川 2021〈明代洪武永樂年間中琉關係探微〉《東南學術》4:218-229。 翁佳音 1999〈近代初期北部臺灣商業與原住民〉,收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45-80 2007 〈路是人走出:十七世紀中葉臺灣島內南北交通路線表〉《歷史月刊》232:33-38。 2008〈新港有個臺灣王―十七世紀東亞國家主權紛爭小插曲〉《台灣史研究》15(2):1-36。 孫清玲 2006〈論「閩人三十六姓」在中國海外移民史上的特殊性——東亞朝貢體制下的海外移民個案分析〉《福建教育學報》10:90-93。 徐曉望 2021〈早期臺灣秘史:論晚明海寇林道乾在臺灣的活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1):5-34。 孫薇 2000〈閩人三十六姓與明初的對流政策〉《沖繩文化研究》26:111-135。 陳仲玉 1998〈古代福州與琉球的海上交通〉《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2):93-101。 康培德 2003〈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10(1):1-32。 2010〈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臺灣原住民部落整併〉《臺灣史研究》17(1):1-25。 2014〈「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新史學》25(1):97-144。 張存武 1998〈朝鮮人所知的盛世琉球〉《近史所研究集刊》30:1-27。 許焜山 2015〈基隆八斗子漁村的漁業發展與變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永和 2000〈明洪武朝的中琉關係〉《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頁191-232。 莊國土 2005〈略論朝貢制度的虛幻:以古代中國與東南亞的朝貢關係為例〉《南洋問題研究》3:1-8。 郭素秋 2013〈縄文時代に併行する台湾の縄蓆文土器とその文化様相について〉《講座日本の考古学3縄文時代(上) 》。東京:青木書店。頁684-702。 陳仲玉 1998〈古代福州與琉球的海上交通〉《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2): 93-101。 陳有貝 2014〈琉球列島與臺灣史前關係的再研究:從古代地理意識之角度〉《考古人類學》81:3-28。
陳宗仁 2006〈西班牙佔領時期的貿易活動〉《歷史月刊》222:36-45。 2013〈十六世紀末〈馬尼拉手稿〉有關雞籠人與淡水人的描繪及其時代脈絡〉,《臺灣史研究》20(3):1-42。 陳國棟 2006〈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築〉《季風亞洲研究》2(1): 1-38。 2009〈馬尼拉大屠殺與李旦出走日本的一個推測(1603-1607)〉《臺灣文獻》60(3):33-62。 陳學霖 2012〈「華人夷官」:明代外藩華籍貢使考述〉《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4:29-67。 傅朗、謝必震 1993〈《明實錄》中卻有「洪武二十五年賜琉球閩人三十六」之記載〉《海交史研究》1:47-49。 黃智慧 2000〈南北源流交匯處:沖繩與那國人群起源神話傳說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207-235。 湯熙勇 2009〈船難與海外歷險經驗——以蔡廷蘭漂流越南為中心〉《文人及社會科學集刊》21(3):467-499。 黃樹仁 2016〈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臺灣認識〉《成大歷史學報》50:37-84。 與世山茂 1990〈明太祖與久米三十六賜姓考〉《沖繩文學》83:137。 詹素娟 1998〈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劉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頁29-60。 劉益昌 2019《典藏台灣史——史前人群與文化》。臺北:玉山社。 蔡郁蘋 2005〈鄭氏時期台灣對日本貿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鄭健雄 1969〈清季中日琉球交涉始末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鄭瑞明 2004〈清領初期的臺日貿易關係(1684-1722)〉《台灣師大歷史學報》32:43-87。 2006〈近世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台日貿易初探(1624-1662)〉《臺灣文獻》57(4):1-36。 鄭螢憶 2021〈北臺灣大雞籠社的生計模式與地方社會變遷(1620-1900)〉《臺灣史研究》28(3):51-103。 盧柔君 2004〈琉球先島群島下田原期與臺灣東海岸花蓮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文化內涵探討:新資料及技術選擇觀點的嘗試〉《考古人類學刊》81:29-82。 謝必震 1991〈明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考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38-45。 1991〈關於明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的若干問題〉,收於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第3屆中琉歷史干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頁993-1016。 謝艾倫 2012〈淇武蘭遺址上文化層的外來陶瓷:一個歷史考古學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76:36-60。
謝明良 2011〈臺灣宜蘭淇武蘭遺跡出土的十六至十七世紀外國陶瓷〉《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0:83-184、353。 謝函穎 2014〈以販番為命——明末清初中葡澳門貿易與閩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四、外文專書 Frederik Cryns 2010《十七世紀のオランダ人が見た日本》。京都:臨川書店。 Ludwig Rieß(路德維希‧里斯)著,吉國吉藤譯 1898《臺灣島史(全)》。東京:富山房。 上里隆史 2018《海の王国・琉球―『海域アジア』大交易時代の実像〈新版〉》。那霸:(有)ボーダーインク。 川島元次郎 1921《朱印船貿易史》。京都:內外出版株式會社。 上原兼善 2001《幕藩制形成期の琉球支配》,東京:吉川弘文館。 山脇悌二郎 1960《近世日中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1980《長崎のオランダ商館 : 世界のなかの鎖国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 1995《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 山極海嗣 2016《宮古・八重山諸島先史時代における文化形成の解明:遺跡属性と生態資源利用の地域間比較を通した文化形成の考察》。沖繩:琉球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 內田晶子、高瀨恭子、池谷望子著 2009《アジアの海の古琉球――東南アジア・朝鮮・中国》。沖繩:(有)榕樹書林。
中島樂章 2016〈南蠻人與荒唐船:1544年葡萄牙人的朝鮮漂流記〉《季風亞洲研究》2(1):39-55。 2020《大航海時代の海域アジアと琉球ーレキオスを求めて》。京都:思文閣出版。 比嘉重德 1924《先島の研究》。那霸:沖繩日乃出新聞社。 石上英一編 2014《奄美諸島編年史料:古琉球期編上》。東京:吉川弘文館。 石原道博 1964《倭寇》。東京:吉川弘文館。 永積洋子 2001《朱印船》。東京:吉川弘文館。 田名真之等編 1989《新琉球史——近世篇(上)》,那霸:琉球新報社。 外間守善 1990《沖繩の歷史と文化》,東京:中央公論社。 加藤三吾 1906《琉球の研究(上)》。九州:魁成舍。 吉成直樹、福寬美 2008《琉球王国と倭寇——おもろの語る歴史》。東京:株式會社森話社。 吉成直樹 2011《琉球の成立:移住と交易の歴史》。鹿兒島:株式會社南方新社。 吉成直樹、福寬美 2008《琉球王国と倭寇——おもろの語る歴史》。東京:株式會社森話社。 村上直次郎 1945《日本と比律賓》。東京:朝日新聞社。 村井章介 2019《古琉球:海洋アジアの輝ける王国》。東京:角川。 赤嶺守 2004《琉球王國》。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 岩生成一 1958《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弘文堂。 1962《朱印船と日本町》。東京:致文堂。 奈良靜馬 1942《西班牙古文書を通じて見たる日本と比律賓》。東京:講談社。 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説 1958《華夷變態》上、中冊。東京:東洋文庫。 1959《華夷變態》下冊,東京:東洋文庫。 東恩納寬惇 1941《黎明期の海外交通史》。東京:帝國教育會出版部。 1959《琉球の歴史》,東京:至文堂。 松浦章 1995《中国の海賊》。東京:東方書店。 2003《中国の海商と海賊》。東京:山川出版社。 2005《東アジア海域の海賊と琉球》。東京:榕樹書林。 南水識(比嘉德) 1915《八重山の研究》。不明:不明。 宮城榮昌 1977《琉球の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 真榮平房昭 2020《琉球海域史論(上)貿易.海賊.禮儀》。沖繩:(有)榕樹書林。 2020《琉球海域史論(下)海防.情報. 近代》。沖繩:(有)榕樹書林。 高倉良吉著 1989《琉球王国の構造》。那霸:吉川弘文館。 都成植義著、永井龍一校訂 1933《「南峰遺稿」奄美史談 附南島語及文學》。不明:不明。 程紹剛譯註 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聯經。 奧野修司著,黃鈺晴譯 2017《沖繩走私女王:夏子》。臺北:聯經。 鈴木健二 1980《歴史への招待》第一輯。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與那原惠著,辛如意譯 2014《到美麗島:沖繩、臺灣 我的家族物語》。臺北:聯經。 濱下武志 1997《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 2000《沖繩入門——アジアをつなぐ海域構想》。東京:筑模書房。 藤田元春 1938《日支交通の研究 中近世篇》。東京:富山房。 五、外文期刊論文 三宅亨 2023〈倭寇と汪直〉《桃山學院大学総合研究所紀要》37(3):173-196。 小熊誠 1999〈近世士族門中における容受と同姓不婚〉,收於末成道男編《中原と周縁——人類学的フイールドからの視点》,東京:風響社,頁263-284。 山極海嗣 2019〈A possible new oldest pottery group in the Southern Ryukyu Islands, Japa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lemental components of potsherds from the Shiraho-Saonetabaru Cave Site〉《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26: 101879 中村順昭 2007〈鑑真東渡及其影響〉《唐都學刊》(西安)23(6):63-67。 戶谷修 1982〈東南アジアの中の「久米三十六姓」——久米三十六姓をとおしてみた沖縄研究の視座〉《青い海》110:26-33。 木下尚子 2018〈先史琉球人の海上移動の動機と文化―台湾と八重山諸島の文化交流の解明にむけて―〉《熊本大学文学部論叢》歷史学篇109:15-33。 市村瓚次郎 1918〈唐以前の福建及び臺灣に就いて〉《東洋学報》8(1): 1-25。 石井龍太 2011〈琉球諸島出土キセルの基礎的研究―琉球喫煙文化の研究〉《東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研究紀要》25:25,頁 97-131。 有戶谷修、重松伸司 1979〈在沖縄中国系住民の生活意識——文化接触の視点から〉。中日文化摩擦インタヴュー記録。 伊波普猷 1927〈隋書の流求に就いての疑問〉《東洋學報》16(2):246-280。 和田清 1924〈琉球臺灣の名稱について〉《東洋學報》14(4):558-581 1931〈再び隋書の流求國について〉《歷史地理》57(3):203-226。 波平恒男 2009〈「琉球処分」再考—琉球藩王冊封と台湾出兵問題—〉《琉球大學政策科學.國際關係論文集》11:1-78。 岩生成一 1934〈長崎代官村山等安の臺灣遠征と遣明史〉《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1:283-360。 高島裕之 2016〈日本江戶遺跡出土十七世紀貿易陶磁器の諸問題〉《南藝學報》12:73-111。 真榮平房昭 1983〈琉球=東南アジア貿易の展開と華僑社会〉《九州史學》76:29-56。 1993〈環中国海における琉球の交易品と流通経済〉,收入於比嘉政夫編,《海洋文化論》環中国海の民族と文化。東京:凱風社,頁323-324。 1993〈環中国における琉球の交易品と流通経済〉,收於比嘉政夫編,《海洋文化論》環中国の民族と文化1。東京:凱風社。頁322-324。 淺田毅衛 2000〈鎖國政策の日本貿易〉《明大商學論叢》82(1):27-46。 富島狀英 1987〈明末における久米村の衰退と振興策について〉,收於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化文獻館,頁469-490。 六、網路資料 《山川 日本史小辭典》改訂新版:https://kotobank.jp/word/%E6%8C%89%E5%8F%B8-25147 《日本歷史地名大系》「久米村」條目:https://kotobank.jp/word/%E4%B9%85%E7%B1%B3%E6%9D%91-3021982 《改訂新版 世界大百科事典》「寧波之亂」條目:https://kotobank.jp/word/%E5%AF%A7%E6%B3%A2%E3%81%AE%E4%B9%B1-110897 《沖繩人物傳》:http://rca.open.ed.jp/city-2001/person/03tei/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編 「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資料庫」: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11:539971822:10:/raid/ihp_ebook2/hanji/ttsweb.ini:::@SPAWN#top 仲宗根將二,〈史料にみる『宮古=太平山』の呼称の変遷〉:http://www.gappei-archive.soumu.go.jp/db/47oki/0250miya/meisyou-shiryou01.htm(2022.09.21) 林子平〈琉球三省並三十六嶋之圖〉,收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10.018.0029 筑波大學程氏家譜(名護家)。日本筑波大學藏:https://www.tulips.tsukuba.ac.jp/limedio/dlam/B95/B952218/1/vol05/htm/kafu-k28.htm 黃景福,《中山見聞辨異》,《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80/b4/f7.html 臺大圖書館:https://speccoll.lib.ntu.edu.tw/node/189 蔡溫等,《中山世譜》,收於国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img/4451149。 鄭秉哲等,《球陽記事》,收於国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img/2852043 『琉球国由来記集』伊波普猷文庫IH006(琉球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 https://doi.org/10.24564/ih00601 『宮古島舊史・付録南航日記』伊波普猷文庫IH007(琉球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 https://shimuchi.lib.u-ryukyu.ac.jp/collection/iha/ih00701 『南島雑話』伊波普猷文庫IH094(琉球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https://shimuchi.lib.u-ryukyu.ac.jp/collection/iha/ih09401/ Weblio古語字典,「唐人」條目:https://kobun.weblio.jp/content/%E5%94%90%E4%BA%BA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51585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85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850101.pdf | | 9365Kb | Adobe PDF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
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
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