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63993      Online Users : 3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335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358


    Title: 埔里盆地的熟番拓墾與地權演變 (1823年-1925年)
    The Study of Plains Aborigine’s Recla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 Rights in Puli Basin (1823-1925)
    Authors: 蕭坤松
    Hsiao, Kun-Sung
    Contributors: 李為楨
    Lee, Wei-chen
    蕭坤松
    Hsiao,Kun-Sung
    Keywords: 水沙連
    熟番地權
    業主權
    亢五租
    番大租
    土地調查事業
    林野調查事業
    Shui Sha Lian
    Shu fan Land Rights
    Proprietorship
    Kang Wu Rent
    Fan Ta-tsu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Land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Forests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9-04 14:54:16 (UTC+8)
    Abstract: 本文利用古地契與臺灣總督府檔案,從地權的角度討論19-20世紀初埔里熟番地權的演變與發展。清道光3(1823)年西部平原熟番社群集體移入埔里盆地,通過禮物致贈取得贌墾界外番地的權利。拓墾的過程中以跨部落共同鬮分分配土地,且未定期繳交番租。光緒朝廢除番界,清政府機構進入埔里盆地,並要求埔里熟番須繳交5%的租穀給草地主埔眉社生番,這即是「亢五租」的起源。至清末劉銘傳清丈後,其租率調整為每甲1.8石,由官府連同正供一起徵收,亢五租變成正供的一種。本文的研究不僅找到亢五租租率的源頭契書,指出亢五租的分布空間、面積大小、每人租額的變化;並進一步比較清丈後每塊土地的正供、亢五租稅額多寡。從而修正伊能嘉矩、洪麗完等前人的說法。
    本文透過台灣總督府檔整理了日治時期土地與林野調查事業在埔里盆地實施的概況。在土地調查方面,本研究說明總督府如何整理埔里熟番所擁有的大租權及亢五租賦,並推算上述租權(賦)買銷金額與對熟番、化番造成的影響。至於林野調查,則描繪埔里盆地「要存置林野」與「不要存置林野」的種類與空間分布,據此來解釋埔里熟番地權的變化。同時,本文以GIS資訊系統作為工具,利用日治時期地籍圖,繪製土地或林野調查熟番地權的空間分布,並據此說明其土地查定方式、台帳登錄內容與熟番菁英家族土地擴張的方式等,也推估明治37年改賦前後,埔里熟番負擔賦稅的變化。
    有關埔里熟番地權的演變,首先,由於入埔時拓墾模式的影響,平均每位熟番所取得土地面積約為0.274甲,大多自備工本開墾而無需另找現耕佃人,因此並未產生如同西部平原一田二主的租佃關係(租權並沒有分化),這顯然與原鄉的熟番地權性質不同。也因為如此,清末劉銘傳清賦後,直接讓埔里熟番承糧領單而成為業戶。上述業主權的獲得到日治時期的土地調查,因持有帳單等證據書類,熟番擁有土地再度受到國家查定,並登錄於公文書中,至此埔里熟番擁有完整地權。接著,於土地調查後的明治年間,埔里熟番利用其地主的地緣特性,分別越過眉溪、南港溪,以「事實佔有」作為理由,將其土地擴張至埔里盆地500公尺左右的河岸階地或丘陵地;至大正年間的林野調查,因總督府官有林野地(不要存置林野)的拂下政策,考量土地持有與開墾的成本,埔里熟番的地權擴張轉而由具有資本的熟番菁英階層取代,這些熟番菁英通常是清代的部落頭人或其後代,因累積土地資本而擁有財力。他們不僅透過其共同關係,聯合漢人或其他熟番家族,進行土地買賣,並且也參與埔里盆地早期產業的投資,追求經濟利益。
    上述埔里熟番地權的演變與擴張說明了來自西部平原的熟番,具有能動性。他們掌握了契機,利用清政府番界政策,在漢人劇烈競爭下,成功地進入埔里盆地建立家園,並善用國家政策擴張地權。本文的討論說明埔里熟番地權取得與擴張,在水沙連漢人拓墾狂潮下,有可能於埔里盆地確保了平埔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d rights among the Shu Fan (熟番) in the Puli Bas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rights in the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by using ancient land deeds and archives from the Taiwan Sotokufu Digital Archive(臺灣總督府檔案). In 1823, the Shu Fan community of the western plains collectively migrated to the Puli Basin, acquiring the rights to cultivate lands outside the aboriginal boundary(番界) through gift-giving. During the land reclamation process, the land was distributed by intertribal lotteries, and rent payments to the aboriginal owners were not regular. Abolishing the aboriginal boundary during the reign of Guangxu (光緒朝) allowed Qing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to enter the Puli Basin and required the Shu Fan to pay a 5% grain-tax to the native P’u-Mei Sheng Fan(埔眉生番), marking the origin of the "Kang Wu Rent" (亢五租).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fter Liu Ming-chuan's land tax reform(劉銘傳的土地清賦), the rent rate was adjusted to 1.8 stone per kah(甲), which was collected by the government together with the official tax, and the Kang Wu Rent became a type of official tax.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not only identifies the original contract of the Kang Wu Rent rate,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a size, and changes in the rental amount per person of Kangwu; And further compares the official tax and the amount of Kang Wu Rent for each plot of land after the land survey, thereby revising the statements of previous scholars such as Ino Yoshinori(伊能嘉矩) and Hung Li-wan(洪麗完).

    The thesis also organ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nd and forest surveying(土地與林野調查事業) in the Puli Basi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rough the Taiwan Sotokufu Digital Archive. In terms of land surveying, this study expounds on how the Governor-General’s Office(臺灣總督府) arranged the Ta-tsu Rights(大租權) and Kang Wu Rent rights held by the Shu Fan, and estimates the purchase and sale amounts of these lease rights and the impact on the Shu Fan and Sheng Fan. As for the forest surveying, my thesis depicts the typ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orested and non-forested areas(要存置林野與不要存置林野) in the Puli Basin, to explain the change of land rights in Shu Fan. Besides, the research uses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s a tool and utilizes cadastral maps to depic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rights of Puli’s Shu Fan in the land and forest surveying period. Based on this, not only does it explain the methods of land determination(土地查定), the content of Land-Ledger(土地台帳) registration, and the land expansion mode of the elite family of Shu Fan, but it also estimates the changes in the tax burden of Puli Shu Fan before and after the tax reform of 1904.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Shu Fan land rights in the Puli Basin, initial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reclamation model upon entering Puli, the average land area acquired per Shu Fan was about 0.274 kah. Most land was reclaimed by using self-provided resources without the need for tenant farmers, thus there was no landlord-tenant relationship like one field and two owners in the western plains (where lease rights were not differentiated), which wa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e nature of land rights in their original homeland. As a result, after Liu Ming-chuan’s land survey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Puli Shu Fan directly received land ownership certificates and became property owners. This ownership was confirm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s land survey, in which the Shu Fan owned their land rights once again recognized by the state (the Governor-General’s Office) and registered in official documents because they hold certificates and other documentation, and became true landlords. Subsequently, during the Meiji period(明治期間) after the land surveying, the Puli Shu Fan utilized their geographic advantage(地緣利益) as landlords to expand their land up to 500 meters along river terraces or hillsides, citing “actual possession(佔有事實)” as justification. By the Taisho period(大正年間) during the forest surveying, considering the cost of land holding and reclamation.the expansion of Shu Fan land rights shifted to the Shu Fan elite class with capital due to the Governor-General’s policy of disposing of government-owned forests (non-forested areas), These Shu Fan elites were usually tribal leaders from the Qing dynasty or their descendants, who had financial power because of the accumulation of land capital. They not only engaged in land transactions with Han people or other Shu Fan families through their common relationships but also participated in investments in early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Puli Basin to pursue economic benefits.

    The above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and expansion of Shu Fan land rights in the Puli Basin illustrates that the Shu Fan coming from the western plains had agency. They seized opportunities and took advantage of the Qing government’s aboriginal boundary policies, successfully entering the Puli Basin to establish their homes under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the Han Chinese, and skillfully used national policies to expand their land right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acquisition and expansion of land rights by the Puli Shu Fan, under the wave of Han Chinese land reclamation in Shui Sha Lian(水沙連), may have ensured the continu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Plains Aboriginal culture in the Puli Basin.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 奏則、官方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2000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29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
    197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七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本政主編
    1993 《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梁志輝等編
    1998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臺灣原住民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檔案》
    《臺灣總督府報》,〈土地調查規則施行細則〉,第368期(1898年9月),典藏號:0071010368a002。
    《臺灣總督府報》,〈林野調查ノ件〉,第3088期(1910年11月),典藏號:0071013088a003。
    《臺灣總督府報》,〈南投廳埔里社支廳管内大租名寄帳公示ノ件〉,第1452期(1902年12月),典藏號0071011452a003。
    《臺灣總督府報》,〈保安林指定〉,第1178期(1916年12月),典藏號:0071021178a001。
    《臺灣總督府報》,〈保安林指定〉,第300期(1913年08月),典藏號:0071020300a001。
    《臺灣總督府報》,〈保安林解除〉,第1948期(1919年10月),典藏號:0071021948a002。
    《臺灣總督府報》,〈街庄社名竝區長役場ノ位置〉2873期(1910年1月),典藏號:0071012873a003。
    《臺灣總督府報》,〈臺灣地租規則施行規則〉,第1659期(1904年12月),典藏號0071011659a001。
    《臺灣總督府報》,〈臺灣地籍規則施行細則〉,第929期(1901年3月),典藏號0071010929e002。
    《臺灣總督府報》,〈臺灣保安林規則〉,第1027期(1901年9月),典藏號:0071011027a001。
    《臺灣總督府報》,〈臺灣總督府官房竝民政部各局及蕃務本署分課規程中改正〉,第2964期(1910年05月),典藏號:0071012964a001。
    《臺灣總督府報》,〈賣拂入札(營林所)〉,第3916期(1940年6月),典藏號:0071033916a018。
    《臺灣總督府報》,〈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中出張所分掌事務〉,第1083期(1901年12月),典藏號:0071011083a007。
    《臺灣總督府報》〈臺灣地租規則〉,第1629期(1904年11月),典藏號:0071011629a00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土地ニ關スル業主總代設置規程〉,典藏號00000737002X00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土地臺帳其他圖書引繼報告(埔里社堡外四堡ノ分)〉,典藏號00004254012,頁136。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土地臺帳新規登錄地稟申スべキ旨通達ノ件(台北廳外十七廳)〉,典藏號0000130900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土地調查員心得地位等級調查心得調查監督員心得規定〉,典藏號00004194017。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土地調查規程(訓令十一號)〉,典藏號0000423900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租補償金利用方法其他重要農產物統計蒐集ノ方法等取調復命書(福留技師)〉,典藏號00005011006。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亢五租免除願其他ニ關シ臺中縣ヘ回答〉,典藏號00004535018。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亢五租取扱方ニ付土地調查局長 ヘ回答〉,典藏號:00004694028。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告示第百四十九號發布報告ノ件、南投廳〉,典藏號00000881005。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告諭第七號發布報告ノ件、南投廳〉,典藏號00000881018。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廳告諭第一號大租權補償金交附ノ件〉,典藏號00000957094。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廳街庄社長管轄區域設定認可ノ件〉典藏號:0000066200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埔里社地方殖民地調查橫山技師外二名報告〉,典藏號:0000030200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異動地整理準備ニ付キ臺北廳外九廳ヘ通達〉典藏號0000085302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開墾地業主權認定方ニ關スル取扱樣式通達ノ件〉,典藏號00004916027。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開墾地業主權認定方認可並開墾地申告書其他處理方通達ノ件(南投廳長)〉,典藏號:00001830007。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街庄社長設置規定〉,典藏號:0000124020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補償金交付日割通知(南投)〉,典藏號00004270029。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土地調查規則施行ニ關スル諸規則及取扱方等ノ件〉,典藏號00000326009,頁120-137。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地租規則取扱心得訓令ノ件〉,典藏號0000110000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地籍規則、臺灣土地調查規則、高等調查委員會規則律令一三、一四、一五號〉,典藏號00000326008。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發達二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典藏號:0000078100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熟蕃社ノ現狀調查〉,典藏號00004254059。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製腦地境界調查ノ件埔里出張所(昭和十二年樟腦地境界調查ノ件)〉,典藏號:00103729007。
    《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廳埔里社堡]官有原野豫約賣渡願許可ノ件(吳天鳳)〉,典藏號:00002634012。
    《總督府公文類纂》,〈[臺中州能高郡]林水性外二名豫約賣渡許可地成功賣渡許可地代金徵收報告(臺中州知事)〉,典藏號:00003781004。
    《總督府公文類纂》,〈〔官有地開墾豫約貸付ノ件〕〉,典藏號:00002325005。
    《總督府公文類纂》,〈〔保安林一部解除ノ件〕〉,典藏號:00003848002。
    《總督府公文類纂》,〈予約開墾地成功賣渡許可(潘玉山)〉,典藏號:00005864022。
    《總督府公文類纂》,〈官有原野豫約賣渡許可及代表者變更屆(埔里社開源公司)〉,典藏號:00005692016。頁139。
    《總督府公文類纂》,〈保安林指定〉,典藏號:00001415026。
    《總督府公文類纂》,〈保管林並保管竹林ノ許可解除又ハ許可取消ノ通知ニ關スル件(府令第五十二號)〉,典藏號:00003807002。
    《總督府公文類纂》,〈保管林保管料收入整理方通達(各廳)〉,典藏號:00002421013。
    《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林野調查-不服申立人氏名潘鎮安(南投廳(裁決ノ分)不服申立書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典藏號:00009907024。
    《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林野調查-申立人氏名潘鎮安(却下、南投廳)〉,典藏號:00009926077。
    《總督府公文類纂》,〈張世昌外一名豫約開墾地賣渡願許可ノ件〉,典藏號:00002600015。
    《總督府公文類纂》,〈森林調查內規制定ノ件〉,典藏號:00000063010。
    《總督府公文類纂》,〈開墾地成功賣渡許可(巫光輝外二名)〉,典藏號:00003155001。
    《總督府公文類纂》,〈開墾地成功賣渡許可(黃逢森外六名)〉,典藏號:00003162006。
    《總督府公文類纂》,〈開墾地業主權認定方及地番更正等認可ノ件(南投廳)〉,典藏號0000138900440。
    《總督府公文類纂》,〈開墾地業主權認定方認可並開墾地申告書其他處理方通達ノ件(南投廳長)〉,典藏號00001830007。
    《總督府公文類纂》,〈臺中州管內官有林野拂下(羅梓、外百十九件)〉,典藏號:00003330001。
    《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拓殖會社開墾地成功賣渡許可〉,典藏號:00003151005。
    《總督府公文類纂》,〈豫約賣渡許可地異動報告〉,典藏號:00011073028。
    《總督府公文類纂》,〈營林局官制改正〉,典藏號:000023418-1。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土地調查員心得地位等級調查心得調查監督員心得規定〉,典藏號00004194017。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亢五租取扱方ノ件〉,典藏號:00004245020。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分派所設置報告(埔里社派出所)〉,典藏號00004230111。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民有大租名寄帳等整理濟ノ件〔臺北外九廳〕〉,典藏號:00004254030。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事務結了報告(埔里社派出所)〉,典藏號0000428611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派出所閉鎖報告(埔里社派出所)〉,典藏號0000423014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埔里社派出所〔事務結了報告〕〉,典藏號:00004231029。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埔里社派出所調查功程令達〉,典藏號:00004229038。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埔里社堡及五城堡〔街庄土名調查表〕(埔里社派出所)〉,典藏號:00004246052。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埔里社堡埔里社〔派出所事務開始報告〕〉(1902年2月),典藏號00004230049。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臺灣土地調查規則〉,典藏號:00000326008。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熟蕃社ノ現狀調查〉,典藏號00004254059,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調查事務結了報告(埔里社派出所)〉,典藏號:00004230267。
    臺灣省政府地政處,〈日據時代土地調查資料案〉,典藏號:009-01794-001。
    (二) 方志文集、遊記
    丁曰健
    1959 《治臺必告錄》,文叢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
    1962 《續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
    2005 《諸羅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3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璽
    1993 《彰化縣志》。文叢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2002 《臺灣府志》。文叢第65種。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叔璥
    1996 《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叔璥原著,宋澤萊白話翻譯,詹素娟導讀註釋
    2021 《番俗六考:十八世紀清帝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記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9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文叢第152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 《臺灣私法物權篇下》。文叢第15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良壁
    1993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第7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銘傳
    1997 《劉壯肅公奏議》。文叢第2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會。
    蔣毓英
    2002 《臺灣府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三) 契約文書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岸裡大社古文書》。(THDL數位圖書館資料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岸裡大社古文書》。
    劉澤民編著
    2000 《大肚社古文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2 《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4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下)》。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簡史朗、曾品滄選輯
    2003 《水沙連埔社古文書選輯》。臺北:國史館。
    簡史朗編著
    2005 《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四) 地圖與其他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
    1991 《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
    1997 《臺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社。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撰,傅琪貽譯註
    2017 《臺灣蕃人事情》。臺北:原住民委員會。
    伊能嘉矩著,鳳氣至純平、周俊宇譯
    2020 《臺灣蕃政志》。臺北:南天書局。
    伊能嘉矩著,吳密察譯
    2021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新北:大家出版社。
    柯志明、陳兆勇
    2021 《乾隆臺灣番界GIS地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
    2015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夏獻綸
    1996 《臺灣輿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國章編譯,曾文亮審訂
    2020 《日治時期律令輯覽上冊1896-1915》。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移川子之藏等,楊南郡譯註
    2012 《臺灣原住民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黃清琪編著
    2012 《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4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事業報告第三回》。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04 《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上卷》。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事業報告第五回》。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88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南天書局。
    1998 《清賦一斑》。臺北:南天書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83 《臺灣私法:第一部報告第一卷上》。臺北:南天書局。
    1911 《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下》。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99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
    1918 《臺灣稅務史》。臺北: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1915 《臺灣林野調查事業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1925 《臺灣官有林野整理事業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1911 《二十萬分之一臺灣蕃地圖》。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15 《臺灣之林野》。臺北:臺北印刷株式會社。
    1926 《臺灣官有林野整理事業報告》。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1 《臺灣林業の基本調查書》。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
    1918 《理蕃誌稿》。 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11 《高砂族調查書:番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編著,翁佳音、陳怡宏譯
    2014 《平埔調查書》。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葉高華、蘇峯楠
    2017《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葉高華編著,蘇峰楠地圖繪製
    2015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 專書
    (一) 中文專書
    王世慶
    1991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泰升編
    2019 《臺灣史論叢法律篇:多元法律在地匯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王學新譯
    2004 《埔里社退城日誌暨總督府公文類纂相關史料彙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1985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
    2014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江丙坤
    1972 《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研究室。
    李文良
    2011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20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宋增璋編
    1980 《臺灣撫墾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邱正略
    2016 《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林文龍
    1998 《社寮三百年開發史》。南投:社寮文教基金會。
    林朝棨
    1957 《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
    1985 《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帕米爾書店。
    凃照彥著,李明峻譯
    1994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施添福
    2001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等
    1997 《宜蘭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001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 《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6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6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柯志明
    2002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洪敏麟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麗完
    2009 《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社。
    徐國章著
    2017 《臺灣總督府檔案學習入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徐國章編譯
    2020 《日治時期律令輯覽》。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翁佳音、陳怡宏譯
    2013 《平埔番調查書》。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翁佳音
    2010 《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香出版社。
    2022 《近代初期臺灣的海與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梁肇庭著,王東、孫業山譯
    2015 《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鄰居們》。臺北:南天書局。
    笠原政治、陳文玲譯
    2020 《日治時代臺灣原住民研究史:先行者及其臺灣調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文添編
    2015 《臺灣總督府檔案事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秋坤
    1994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耀錡
    2003 《平埔族社名對照表》。臺北:南天書局。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
    2015 《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
    葉家寧
    2002 《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廖守成
    1984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移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劉枝萬
    1983 《南投縣志稿開發篇》。臺北:成文出版社。
    劉枝萬編著,簡史朗校注導讀
    2019 《臺灣埔里鄉土誌稿》。臺北:南天書局。
    劉澤民主編,張家榮、李澍奕編輯
    2015 《臺灣大事年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蔣斌主編
    2010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戴炎輝
    2005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二) 外文專書
    Shepherd,John R.(邵式柏)
    1995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1600-1800) ”臺北:南天書局。
    安倍明義編
    1939 《臺灣地名研究》。台北:蕃語研究會。
    三、 期刊論文
    (一) 中文期刊論文
    王世慶
    1958 〈清代臺灣的米價〉,《臺灣文獻》9(4):11-20。
    2020 〈介紹臺灣史料:檔案、古文書、族譜〉,收錄於張隆志編,《臺灣史論叢史學篇:島嶼的求索》,頁201-214。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李文良
    1998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5(2):35-54。
    2005 〈清代臺灣岸裡社熟番的地權主張—以大甲溪南墾地為例〉,《歷史人類學刊》3(1):1-29。
    2006 〈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24(1):387-416。
    李宗信
    2007 〈淺談地理資訊系統(GIS)於臺灣史研究上之應用〉,收於《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一)》,頁121-147。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吳密察
    2017 〈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1898-1905)」的展開及其意義〉,《師大臺灣史學報》,10:5-35。
    吳聰敏
    2020 〈清末的隱田〉,收於吳聰敏編,《臺灣史論叢經濟篇:制度與經濟成長》,頁91-130。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林文凱
    2017 〈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臺灣史研究》24(4):35-67。
    林文龍
    1999 〈八卦山畔平埔社址考辨:以阿束社、柴仔坑社、半線社糾纏問題為中心〉,《彰化藝文季刊》2:19-25。
    林玉茹
    2002 〈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7:103-133。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203-242
    1996 〈《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收錄於《臺灣堡圖》導讀。臺北:遠流出版社。
    2020 〈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頁215-236。收於張隆志編,《臺灣史論叢史學篇:島嶼的求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柯志明
    2008 〈番小租的形成與演變:岸裡新社地域社番口糧田的租佃安排〉,《臺灣史研究》15(3):57-138
    2008 〈視而不見:地稅改革下的岸裡社蕃小租〉,《臺灣史研究》15(1):31-79。
    2009 〈熟番地權的「消滅」:岸裡社平埔族大小租業的流失與結束
    〉,《臺灣史研究》16(1):29-86。
    洪廣冀
    2004 〈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臺灣史研究》11(2):77-144。
    洪麗完
    1997 〈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臺灣史研究》4(1):49-96。
    2000 〈牛罵頭地域之歷史與族群(1700-1900):以牛罵社為中心〉,頁111-150。發表於行政院文建會主辦「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2000年9月14-15日。
    2011 〈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1):41-102。
    2013 〈清代臺灣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以濁水溪、烏溪中游之「亢五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4):1-50。
    2017 〈19世紀臺灣岸裡社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化現象〉,《歷史人類學刊》15(1):83-125。
    2018 〈移民與邊區社會適應︰以19世紀末埔里盆地刣牛坑客家聚落為中心〉,頁117-164。收於莊英章、黃宣衛主編,《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雪姬
    2019 〈導論:來去來灣〉,收於氏編,《臺灣史論叢移民篇:來去臺灣》,頁3-3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張隆志
    2004 〈殖民接觸與文化轉譯:一八七四年臺灣「番地」主權爭論的再思考〉,頁255-284。發表於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21-22日。
    莊英章
    2005 〈歷史人類學與華南區域研究:若干理論範氏的建構與思考〉,《歷史人類學學刊》3(1):155-169。
    陳志豪
    2017 〈清乾隆時期臺灣的番界清釐與地圖繪製:以中國蘭州西北師範
    大學圖書館藏 「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為例〉,《臺灣史研究》24(1):1-33。
    陳計堯
    2001 〈試論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遷移(1815-1934)〉,《臺灣史研究》7(1):81-134。
    陳哲三
    2009 〈水沙連之役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8:83-118。
    曾文亮
    2015 〈日治初期臺灣土地關係的整理及其影響。1895-1905〉,《成大歷史學報》49:257-314。
    黃富三
    1980 〈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頁193-220。收於黃富三、曹永和編,《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黃應貴
    1983 〈光復後臺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105-146。
    溫振華
    2000 〈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之分析〉,《臺灣文獻》51(2):27-38
    葉春榮
    1999 〈平埔族的人類學研究〉,頁91-141。收於徐正光、黃應貴主編,《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詹素娟
    2003 〈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7-142。
    2004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蕃”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1):43-78。
    2006 〈地域與社群--大臺北地區原住民族的多群性〉,頁363-391。收於葉春榮編,《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2009 〈從地域社會出發的華南研究─與臺灣區域史研究的比較〉,頁1-27。《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鄧相揚
    2014 〈平埔族群拓墾沒社群傳統領域的初探〉,頁247-280。收於潘英海主編,《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
    衛惠林
    1981 《埔里巴宰七社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七。
    劉益昌
    2014 〈從考古學研究談水沙連區域的形成〉,頁115-145。收於潘英海主編,《劉萬枝與水沙連區域研究》。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
    蕭坤松
    2018 〈客家族群的移動—以南投縣魚池鄉東光村百年紀念碑為例〉,《臺灣古文書學會會刊》21/22:117-132。
    鄭安睎、伍元和
    2002 〈日治時期布農族卡社群簡史初探(1895-1939)〉。國立海洋大學主辦「第六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
    鄭螢憶
    2017 〈仰沾聖化、願附編氓? 康雍朝「生番」歸化與番人分類體制的形構〉,《臺灣史研究》24(2):1-32。
    謝英從
    2000 〈大武郡社的社址、社域及地權的喪失〉,《彰化文獻季刊》1:118-140。
    鍾幼蘭
    1998 〈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頁95-140。收於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
    2020 〈荷蘭時期的土地權型態〉,頁53-89。收於吳聰敏編,《臺灣史論叢經濟篇:制度與經濟成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簡史朗
    2005 〈平埔族入墾埔里〉,頁42-65。收錄於氏編,《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2012 〈平埔烏托邦的中輟—從古文書看埔里地方社會的形成〉,頁1-23。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主辦「第六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2014 〈西部平埔族群入墾埔里後之聚落形成〉,頁191-218。收於潘英海主編,《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
    簡宏逸
    2012 〈土庫考:本土地名的源流與東亞世界的連結〉,《臺灣學誌》6:77-100。
    蘇峯楠
    2015 〈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2(3):1-50。
    (二) 外文期刊論文
    伊能嘉矩
    1899 〈埔里社平原に於ける熟番〉。《蕃情研究會誌》2(1):31-55。
    移川子之藏
    1931 〈承管埔地合同約字を通じて觀たる埔里の熟蕃聚落(一)〉《南方土俗》1(2):11-19。
    1931 〈承管埔地合同約字を通じて觀たる埔里の熟蕃聚落(二)〉《南方土俗》1(3):37-44。
    1932 〈承管埔地合同約字を通じて觀たる埔里の熟蕃聚落(三)〉《南方土俗》2(1):1-5。
    松崗格
    2020 〈近代国家による可視化と臺灣、臺灣原住民〉,收於若林正丈、家永真幸編輯,《臺灣研究入門》。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中心。
    廖泫銘
    2009 〈中央研究院所蔵の中国・臺灣歴史地図とGIS計画〉,大阪大學,《近代東アジア土地調査事業研究ニューズレター》4:3-44。
    四、 博碩士論文
    李文良
    1996 〈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
    2001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論。
    李宗信
    2001 〈崩山八社租業的形成與終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
    邱正略
    1992 〈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鄭螢憶
    2017 〈王朝體制與熟番身分:清代臺灣的番人分類與地方社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論。
    鈴木満男
    1998 〈漢蕃合成家族の形成と展開/近代初期における臺灣辺疆の政治人類学的研究〉。山口:山口大学人文學部博士論文。
    五、 GIS圖資、影像與地籍圖查詢
    (一) 地圖圖資或影像
    1. 臺灣地區現行行政區域圖GIS圖資,下載自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https://maps.nlsc.gov.tw/MbIndex_qryPage.action?fun=8。
    2. 「臺灣堡圖」影像,下載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3. 「乾隆臺灣輿圖」影像,下載自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0
    4. 「[臺中州能高郡]官有林野圖測量地籍原圖(map_lsb1_0311)」,共計45幅。申請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5. 「埔里盆地160磅地籍圖藍晒圖」與林野調查資料,計299幅。申請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二) 地籍圖新舊土地建號以及位置查詢
    1. 內政部地政司「新舊地號查詢」,https://www.land.moi.gov.tw/chhtml/landnoqry/51
    2. 內政部地政司「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 https://easymap.land.moi.gov.tw/Index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41585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1585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3101.pdf10723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