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63589      Online Users : 4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335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355


    Title: 國家與童年:殖民地臺灣兒童概念的誕生與發展
    Authors: 陳玟婷
    Chen, Wen-Ting
    Contributors: 吳叡人
    Wu, Rwei-Ren
    陳玟婷
    Chen, Wen-Ting
    Keywords: 兒童
    子供
    近代教育
    雜誌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9-04 14:53:4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出現及發展為核心,探究「兒童」的意涵及複雜性,說明與近代國家發展的深刻連結。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為了進行國民統合建立西洋式近代教育制度,過程中考量社會與國家狀況,初期「兒童」就學年齡與修業年限不斷變動以因應現實。透過修改教育令、強化就學義務,於明治末期統一小學校兒童的學齡與修業年限,近代日本的兒童群體大致得到確立。
    有別於清代對成年以後生活的重視,日治時期臺灣兒童的出現,承續了明治日本的國家近代化將兒童視為一個特殊的階段,藉由制定教育制度、對其賦予教育,使兒童成為未來國家所需的國民。儘管總督府創建近代學校期間,基於民族差異、社會現實、語言阻礙等考量,教育制度不斷修訂、更動。然而在臺日人與臺灣本地之間仍有所差異,也未如內地的教育令那般強化所有學齡兒童的就學義務。1910年代後期,國際情勢變化促使日本母國改變對殖民地臺灣的統治策略,1919-1922年的幾年間臺灣教育令經過不斷修訂,滿六、七歲即達到公學校入學標準,修業年限雖視地方的狀況有三年制、四年制,但基本確立為六年制,臺灣兒童的範疇大致也不脫於此,此時期殖民地臺灣的兒童群體方得到確立,落在六、七歲至十二、十三歲之間。
    本文從《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少年》、《臺灣婦人界》、《臺日畫報》等史料的回顧與分析,試圖瞭解日治時期教育者對臺灣兒童的想像與期待,以及在媒體報刊市場趨於穩定的1930年代,大眾雜誌中的兒童形象。就四本雜誌的兒童論述來看,爲了教育臺灣的兒童,雜誌出現的人物大多偏向聽話、恭順、勤勉的殖民地好兒童。在通俗娛樂雜誌的兒童的觀察除了不斷地強調國語與教育環境的重要性,編輯也透過對兒童圖像的版面編排、展現殖民者的文明教化,形塑具有近代國民特色的兒童身體。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戰爭逐步逼近,更藉由對遊戲的改造與影像的呈現來做戰爭宣傳,進而產生對戰爭的集體想像,培養「軍事兒童」成為積極為皇國奉獻的模範國民。
    Reference: 一、檔案與報刊雜誌
    1. 《兒童街》
    2. 《臺日畫報》
    3. 《臺南府城教會報》
    4. 《臺灣日日新報》
    5. 《臺灣教育會雜誌》
    6. 《臺灣婦人界》
    7. 《臺灣少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識別號:30910010258105、30910010258253、30910010258246、30910010258170。
    8. 《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71021607a007、0071020777a008。
    9. 『児童虐待防止法・御署名原本・昭和八年・法律第四〇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藏。

    二、 專書
    1. Ellen Key, The Century of The Child, New York: G.P.Putnam's Sons, 1909.
    2. Elizabeth B. Hurlock著,胡海國編譯,《發展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1985。
    3. 永嶺重敏,《雑誌と読者の近代》,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出版,1997。
    4. 加藤理,《児童文化の誕生と展開:大正自由教育時代の子どもの生活と文化》,神奈川:港の人,2015。
    5. 河原和枝,《子ども観の近代:『赤い鳥』と『童心』の理想》,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7。
    6.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南天書局,1997。
    7.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〇臺灣教育與社會(增訂版)》,新北:衛城出版,2015。
    8.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2005。
    9.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0。
    10. 広岡義之、津田徹著,《はじめて学ぶ教育の制度と歴史》,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9。
    11.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12. 佐野美津男,《子ども学》,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80。
    13. 山住正己,《日本教育小史—近・現代—》,東京:岩波書店,1987。
    14. 鹿野政直著、許佩賢譯,《日本近代思想》,臺北:五南,2008。
    15. 徐蘭君、李麗丹主編,《建構南洋兒童:戰後新馬華語兒童刊物及文化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
    16. 小林一男、豊沢登、保田史郎合著,《近代日本教育の歩み—歴史社会学的考察—》,東京:理想社,1960。
    17. 新村出編,《廣辞苑第七版》,東京:岩波書店,2018。
    18. 石川松太郎、大戶安弘、寿福隆人、関山邦宏、多田健次、四方一弥合著,《日本教育史》,東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87。
    19. 黛安娜・巴巴利亞(Diane E. Papalia)、莎利・溫德寇絲・歐茨(Sally Wendkos Olds)著,黃慧真編譯,《兒童發展》,臺北:桂冠圖書,1994。
    20. 中島利郎,《台湾の児童学と日本人》,東京:研文出版,2017。
    21. 中野光,《大正自由教育の研究》,黎明書房,1968。
    22. 仲新,《明治の教育》,東京:至文堂,1967。
    23.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新北:稻香出版社,2005。
    24. 田中一二,《臺灣年鑑》,臺北:臺灣通信社,1926。
    25. 田中一二,《臺灣年鑑》,臺北:臺灣通信社,1929。
    26. 唐澤富太郎,《図說近代百年の教育》,東京都:株式會社国土社,1967。
    27. 唐澤富太郎編著,《日本の近代化と教育》,東京都:第一法規,1976。
    28. 内田雅克,《大日本帝国の「少年」と「男性性」少年少女雑誌に見る「ウィ ークネス・フォビア」》,東京:明石書店,2010。
    29. 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社,1986。
    30. 尾崎ムゲン,《日本の教育改革》,中公新書,1999。
    31. 不著撰人(清),《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32. 柄谷行人著,吳佩珍譯,《現代日本文學的起源》,臺北:麥田出版,2016。
    33. 片岡巖,《臺灣風俗志》,臺北:眾文出版社,1996。
    34. 北本正章著,方明生譯,沈曉敏校,《兒童觀的社會史:近代英國的共同體、家庭和兒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35. 又吉盛清,《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教育會活動同化教育》,臺北:臺灣教育會,1996。
    36. 野上暁,《子ども学 その源流ー日本人の子ども観はどう変わったか》,大月書店,2008。
    37. 裏川大蕪,《臺灣雜誌興亡史》,出版項不詳,1935。
    38. 林美容,《新編閩風雜記》,臺北:五南圖書,2018。
    39. 鈴木清一郎,《台湾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南天書局,1995。
    40. 歴史教育者協議会編,《学校史でまなぶ日本現代史》,東京:地歴社,2007。
    41. 奧田真丈監修,《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42. 游珮芸,《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2007。
    43.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有沿革誌》,臺北:南天,1995二刷。
    44. 艾莉森・詹姆斯、克里斯・簡克斯、愛倫・普勞特著,何芳譯,《童年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45. 菲利浦・阿利斯著,沈堅、朱曉罕譯,《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6. 趙爾巽、柯劭忞等撰,《淸史稿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頁420。
    47. 內山克巳等著,《近世日本教育文化史:現実の分析に立った》,東京:学芸図書,1961。

    三、 期刊與專書論文
    1. 何素花,〈日治時期《臺灣婦人界》雜誌之「家政報國」理念〉,收錄於《興大歷史學報》第33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19.12),頁1-36。
    2. 吳文星,〈談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料的發掘與研究的深化〉,《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41期(臺北:臺灣教育史研究會,2005),頁2-7。
    3. 林美容,〈殖民者對殖民地的風俗記錄——佐倉孫三所著《臺風雜記》之探討〉,收錄於林美容編集、國立編譯館主編,《白話圖說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頁10-23。
    4. 金湘斌,〈運動慶典的形成——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1895-1911)〉,《運動文化研究》第9期(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2009),頁109-150。
    5. 祝若穎,〈兒童中心學說的傳入與展開——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1928-1941))〉,《教育研究集刊》第56輯第2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0.6),頁71-103。
    6. 高橋靖幸,〈昭和戦前期の児童虐待問題と「子ども期の享受:昭和8年児童虐待防止法の制定に関する構築主義的研究」〉,《教育社学会研究》第102集(東京:日本教育社学会,2018),頁175-194。
    7. 張慈彧,〈身軀若勇國會強:1930年至1933年間《臺日畫報》中的運動圖像初探〉,《議藝份子》第33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19),頁45-62。
    8. 許佩賢,〈日治時期臺灣的二宮金次郎銅像:學校的物質文化史考察之一面向〉,《臺灣史研究》第29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2),頁99-147。
    9. 陳怡宏,〈一九三〇年代的娛樂雜誌《臺日畫報》導讀〉,收錄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現存臺日畫報復刻》(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頁I-XII。
    10. 劉晏齊,〈日治時期臺灣法律中的兒童/未成年人——概念的形成及其意義〉,收錄於臺灣法律史學會,《臺灣法律史的探究及其運用》(臺北:元照出版,2016),頁159-174。
    11. 蔡錦堂,〈日治時期兒童的修身教育〉,收錄於《臺灣學通訊》第122期(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21.5),頁8-10。
    12. 鄭縈、陳雅雯,〈臺灣閩南語子義詞「囝」、「囡」、「仔」、「兒」的比較〉,《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6期(新竹:新竹教育大學,2005.12),頁202-219。
    13. 顏建富,〈發現孩童與失去孩童──論魯迅對孩童屬性的建構〉,《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12),頁301-325。

    四、 學位論文
    1. 王珮瑩,〈日治時期臺灣「不良少年的誕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2. 坂本貴,〈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3.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ティア史研究序説—植民地とメティア—〉,東京:東京大学総合文化専攻文化研科博士論文,2004。
    4. 周百合,〈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1901-1911)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5. 周俊宇,〈支那民族性というまなざし──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台湾人認識〉,東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20。
    6. 林彥君,〈太平洋戰爭時期(1941─1945)平面廣告中的女性及兒童形象探討──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桃園: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論文,2017。
    7. 林恭任,《日治前期家長對公學校教育反應之分析(1895-192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5。
    8. 邱各容,〈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 室屋麻梨子,〈《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0. 祝若穎,〈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發展與對公學校教學法之影響(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1。
    11. 翁靖淳《臺灣閩客族群「做十六歲」成年禮習俗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12. 梁雯晶,〈成為「新國民」──近代中國兒童形象的建構(1895-193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13.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4. 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6-191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1)。
    15. 陳宜君,〈製作健康兒童——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6. 陳雨柔,〈殖民地臺灣「童心主義」的移植與變貌——以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中的兒童形象為中心(1914-194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17. 陳虹文,〈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教育政策分析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内容分析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8. 黃子萍,〈日治時期童話創作中的「鄉土」建構(1909-194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21。
    19. 黃子寧,《利益囡仔: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兒童教育與家庭教養(1865–193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8。
    20. 蔡凱伊,〈《臺灣日日新報》商業廣告所見的兒童意象(1898-193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21. 鄭涵云,〈殖民地臺灣的婦女雜誌《臺灣婦人界》之研究(1934-193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五、 網站資料與其他
    1. 『学校教育法』(昭和二十二年法律第二十六号),e-Gov法令検索,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2AC0000000026。
    2. 《兒童福利法》第一章第二條,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2。
    3. 《兒童權利公約》第一部分第一條,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62。
    4. 兒童權利公約發展歷程,CRC資訊網。網址:https://crc.sfaa.gov.tw/Child/Development/Detail1。
    5. 『小学学齢ヲ定ムル事(明治八年一月文部省布達第一号)』,文部科学省,網址:https://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others/detail/1318008.htm。
    6. 熊谷孝,〈児童の推移と日本児童文学〉,《文学と教育》45(1967.7)。網址:https://bunkyoken.org/71kumagai/kumagaitakasidigitaltextkan/kumagaiDtextK196707.html。
    7. 『小學校令中改正(明治四十年三月二十一日勅令第五十二号)』第三章第二十條,文部科学省,網址:https://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others/detail/1318013.htm。
    8. 『国民学校令(昭和十六年三月一日勅令第百四十号)』第二章第三條,文部科学省,網址:https://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others/detail/1318023.htm。
    9. 《大清律令》戶律-戶役,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30968。
    10.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址:https://who.ith.sinica.edu.tw/。
    11. 臺灣人物誌,網址: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ervlet/whois?simplegenso。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9158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8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1001.pdf25427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