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28240      Online Users : 2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295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951


    Title: 1980年代以降的50年代白色恐怖知識生產──以中共「省工委」案件為中心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50s White Terror since 1980s──focusing on the cases of Taiwan Province Working Committe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uthors: 賴仕偉
    Lai, Shih-Wei
    Contributors: 許雪姬
    Hsu, Hsueh-Chi
    賴仕偉
    Lai, Shih-Wei
    Keywords: 50年代白色恐怖
    省工委
    知識生產
    戰後臺灣政治史
    左翼
    50s White Terror
    Taiwan Province Working Committe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Knowledge porduction
    Political history of postwar Taiwan
    the Left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8-05 15:03:43 (UTC+8)
    Abstract: 本文旨在分析1980年代以降的50年代白色恐怖的知識生產。本文認為,先行研究或討論低估了「左統派」政治犯及作家在50年代白色恐怖的平反中扮演的角色,他們的認同對今日50年代白色恐怖論述的影響也不能忽略。另外,「戰後臺灣政治史」研究者的知識生產,從早期推崇口述歷史的臺灣民族主義的「人民史觀」及著重國家侵害的「人權史觀」,轉向當今以檔案為中心的案件研究,其中不只是因為檔案的開放,也涉及了對口述歷史的懷疑及其政治功能的降低。第三,本文也揭示了當今另一批進行50年代白色恐怖知識生產的「左翼知識份子」,他們所在的社群及其知識系譜,都能夠回溯至1980年代末以來「新左」,並且延續了他們對於臺灣民族主義或者臺灣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批判。本文的目的,在於指出1980至2000年代初期知識界所發展出的對臺灣文化或政治現象的認識論,都能現今臺灣的50年代白色恐怖論述中見到。
    The thesis aims at analyzing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50s White Terror since 1980s.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r discussions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character of political prisoners and writers belonging to the group of “The Left-Unification” in the movement of rehabilitation of 50s White Terro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identity on the discourses of 50s White Terror today cannot be overlooked. Secondly,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researchers of “political history of postwar Taiwan” has turned from the “history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of Taiwan nationalism, which supports the or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perspective of human right” emphasizing on the infringement of human right, to case studies, which focus on the use of archives nowadays. This is not only the release of archives, but also doubt towards oral history and the decrease of its political function. Third, the thesis also shows that the communities and the genealogy of knowledge of “the Left intellectuals” conducting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50s White Terror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w Left” since 1980s in Taiwan, and those intellectuals carry on their criticisms about Taiwan nationalism or Taiwan as a community.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lligentsia’s epistemology of Taiwanese culture or political phenomenon developing from 1980s to the early 2000s can still be recognized in the discourses of 50s White Terror in Taiwan today.
    Reference: 一、史料
    (一)報紙、公報
    1. 《中央日報》
    2. 《中國時報》
    3. 《立法院公報》
    4. 《聯合晚報》
    5. 《聯合報》

    (二)檔案
    1. 國史館藏,〈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卷〉,《司法行政部》,數位典藏號:022-080400-0237。
    2. 許進發編輯,《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新店:國史館;臺北:文建會,2008。
    3. 檔案管理局藏,〈周江海等叛亂案〉,《國防部軍務局》,檔號:B3750187701/0041/1571/77223138。
    4. 檔案管理局藏,〈林正亨等案〉,《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A305440000C/0039/273.4/509。
    5. 檔案管理局藏,〈計梅真等叛亂案〉,《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A305440000C/0040/273.4/36。
    6. 檔案管理局藏,〈張伯哲、吳約名、劉源松等叛亂減刑〉,《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A305440000C/0040/273.4/810。
    7. 檔案管理局藏,〈郭琇琮等匪諜案〉,《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A305440000C/0040/273.4/81。
    8. 檔案管理局藏,〈傅慶華等叛亂案〉,《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A305440000C/0040/273.4/815。
    9. 檔案管理局藏,〈黃逢開等叛亂案〉,《國防部軍法局》,檔號:B3750347701/0041/3132233/233。

    二、專書
    1.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3.
    2. Dipesh Chakrabarty, Provincializing Europe: Postcoloni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不著作者,《臺灣監獄島──解嚴三十週年系列活動: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全臺巡迴展展覽手冊》,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2017。
    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選輯(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5. 王甫昌,《臺灣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2003。
    6. 王拓,《街巷鼓聲》,臺北:遠景,1979。
    7. 王智明,《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新北:聯經,2021。
    8. 王歡,《烈火的青春:五〇年代白色恐怖證言》,臺北:人間,1999。
    9. 史書美,《跨界理論》,新北:聯經,2023。
    10. 司法部行政調查局編,《怎樣檢肅匪諜》,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61。
    11.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2。
    12.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檔案法草案制定過程資料彙編》,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7。
    13. 何明修,《支離破碎的團結:戰後臺灣煉油廠與糖廠的勞工》,臺北:左岸文化,2016。
    14. 何明修,《社會運動與臺灣社會》,臺北:三民,2023。
    15. 吳乃德,《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新北:衛城,2013。
    16. 吳聲潤,《白色恐怖受難者吳聲潤創業手記:一個六龜人的故事》,無出版社:作者自印,2009。
    17. 吳聲潤自撰.受訪、曹欽榮採訪.整理,《228之後 祖國在哪裡?:白色恐怖倖存者 六龜客家人吳聲潤的故事》,臺北:臺灣游藝,2018。
    18. 呂芳上計劃主持,《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9。
    19. 呂芳上計劃主持,《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下)》,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9。
    20. 呂芳上等訪問、邱慧君等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 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21. 宋世興等受訪、曹欽榮、郭家瑜、黃秀華撰稿,《重生與愛4:桃園市人權歷史口述文集第四冊》,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7。
    22. 李旺台、楊振隆總策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23. 李宣鋒主編,《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〇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24. 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25. 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新北:聯經,2014。
    26.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臺北:玉山社,2020。
    27. 沈亮、張炎憲編,《梅心怡人權相關書信集3 國際救援力量的成長(1975-1978)》,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0。
    28. 彼得.艾夫斯(Peter Ives)著、李永虎、王宗軍譯,《葛蘭西:語言與霸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29. 林美容,《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臺北:前衛,1996。
    30.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〇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1992。
    31. 林德政,《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歷史巨變下的臺灣人》,臺北:五南,2014。
    32. 林樹枝,《出土政治冤案》,板橋:作者自印,1992。
    33.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
    34. 施敏輝編,《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北:前衛,1989。
    35. 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新北:衛城,2013。
    36. 孫世鐸等,《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2023。
    37. 涂炳榔等口述、楊碧川主編,《停格的情書: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3。
    38. 酒井直樹編,《西方的幽靈與翻譯的政治》,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9. 國家安全局,《歷年辦理匪案彙編 第一輯》,臺北:國家安全局,1958。
    40. 國家安全局,《歷年辦理匪案彙編 第二輯》,臺北:國家安全局,1961。
    41. 國家安全局,《歷年辦理匪案彙編 第三輯》,臺北:國家安全局,無出版年。
    42. 國家檔案局籌備處編,《二二八事件檔案管理作業彙編》,臺北:國家檔案局籌備處,2001。
    43. 張炎憲、胡慧玲、黎中光採訪記錄,《臺北南港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44.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採訪記錄,《臺北都會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
    45. 張炎憲、高淑媛訪問記錄,《鹿窟事件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46.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記錄,《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0。
    47. 張炎憲等訪問記錄,《風中的哭泣——五〇年代新竹政治案件》,新竹:新竹市政府文化局,2002。
    48. 張炎憲著、戴寶村主編,《治史起造臺灣國:張炎憲全集 1 專論一》,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7。
    49. 張炎憲著、戴寶村主編,《治史起造臺灣國:張炎憲全集 6 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7。
    50.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2010。
    51. 張誦聖,《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52.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吳美慧等紀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中)(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53. 許雪姬等訪問、林建廷等紀錄,《承擔家變:白色恐怖下的朴子張家》,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0。
    54. 許雪姬、楊麗祝等訪問、林建廷等紀錄,《話當年父兄蒙難:白恐受難家屬的證言》,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0。
    55. 郭紀舟,《七〇年代臺灣左翼運動》,臺北:海峽學術,1999。
    56.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2006。
    57. 陳佩甄,《冷戰的感覺結構:臺韓文學與文化中的性別與情感政治(1950-198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4。
    58. 陳明成,《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臺北:前衛,2013。
    59.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2017。
    60.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6。
    61. 陳芳明,《探索臺灣史觀》,臺北:自立晚報,1992。
    62.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2017。
    63. 陳芳明,《鞭傷之島》,臺北:自立晚報,1989。
    64. 陳金柱等口述、黃旭初主編,《禁錮的青春,我的夢: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2》,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4。
    65.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臺北:遠景,1984。
    66. 陳映真,《鈴璫花》,臺北:洪範,2001。
    67. 陳映真總編輯,《日讀書界看藍博洲》,臺北:人間,2006。
    68. 陳映真總編輯,《左翼傳統的復歸: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臺北:人間,2008。
    69. 陳柏謙,《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臺北:黑體文化,2022
    70. 陳英泰,《再說白色恐怖》,臺北:唐山,2009。
    71.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臺北:唐山,2005。
    72.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下),臺北:唐山,2005。
    73. 陳英泰,《回憶2:由小牢改作大牢》,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7。
    74. 陳英泰,《回憶3:開啟白色恐怖平反之門》,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7。
    75. 陳英泰,《回憶4:到達不了的平反之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7。
    76.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77. 陳景通等受訪、曹欽榮等採訪,《重生與愛:桃園縣人權歷史口述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4。
    78. 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新北:衛城,2013。
    79. 陳儀深等訪問、林芳微等紀錄,《白色記憶:政治受難者及家屬訪談紀錄》,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0。
    80. 陸象賢主編,《魂繫臺北:紀念臺灣郵電工人運動先驅》,不著出版地:不著出版社,2002。
    81. 傅大為,《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思》,臺北:桂冠,1990。
    82. 傅大為,《基進筆記》,臺北:桂冠,1990。
    83. 彭瑞金總編輯,《2001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84.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群學,2009。
    85. 黃克武等訪問、李郁青等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 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86.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17。
    87.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臺北:前衛,2004。
    88.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臺灣知識分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臺北:人間,1995。
    89. 葉石濤,《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〇年代》,臺北:前衛,1990。
    90. 葉石濤,《臺灣男子簡阿淘》,臺北:草根出版,1996。
    91. 葉石濤,《臺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1981。
    92. 葉怡君,《島嶼軌跡》,臺北:遠流,2004。
    93.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 卷二 記憶歷史傷痕》,新北:衛城,2015。
    94. 臺灣省文獻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
    95. 劉亮雅,《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96. 劉龍心,《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臺北:三民,2019。
    97. 戰爭機器搜索群編,《歷史如何成為傷口?──「六四」的非官方說法》,臺北:唐山,1990。
    98.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99. 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新北:聯經,2012。
    100.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1994。
    101. 檔案管理局編訂,《228事件國家檔案典藏與應用導引》,臺北:檔案管理局,2009。
    102. 檔案管理局編著,《228事件檔案目錄彙編》,臺北:檔案管理局,2005。
    103. 薛化元、蘇瑞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發展史(1945-2000)》,新北:稻鄉,2015。
    104. 薛化元等訪問、游淑如等紀錄,《穿過白色濃霧:1950年代政治案件訪問紀錄》,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0。
    105. 薛化元等著,《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106. 謝南陽等口述、黃旭初主編,《政治標記,白色夢靨: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3》,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5。
    107. 藍博洲,《白色恐怖》,臺北:揚智文化,1993。
    108.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1991。
    109. 藍博洲,《藤纏樹》,臺北:印刻,2002。
    110. 顏世鴻,《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臺灣的荒謬年代》,臺北:啟動文化,2012。
    111. 魏廷朝,《臺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6)》,臺北:文英堂,1997。
    112. 蘇瑞鏘,《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新北:稻鄉,2014。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 〈如何看待民間社會【座談會】〉,《中國論壇》,336(臺北,1989.9),頁7-22。
    2. 林正慧,〈由「重整後臺灣省工委」案看調查局對自首自新分子之運用〉,《國史館館刊》,78(臺北,2023.12),頁1-68。
    3. 〈編者的話〉,《島嶼邊緣》,1(臺北,1991.10),頁2-4。
    4. Stuart Hall, ‘Negotiating Caribbean Identities’, New Left Review, 209, 1995.Jan/Feb, pp. 3-14.
    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 二二八事件專號之一》,3(臺北,1992.2)。
    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 二二八事件專號之二》,4(臺北,1993.2)。
    7. 史思虹,〈人民主義──超越國家/民間社會的新焦點〉,《中國論壇》,336(臺北,1989.9),頁34-42。
    8. 朱元鴻,〈非人民──人民民主的想像〉,《當代》,66(臺北,1991.10),頁72-81。
    9. 江迅,〈原鄉已遠,鄉土更親──臺灣:人民民主實踐的起點〉,《南方》,12(臺北,1987.10),頁62-73。
    10. 江迅,〈謝長廷對趙少康:意識型態的黃昏──從統獨迷思到民間哲學的確立〉,《南方》,6(臺北,1987.4),頁34-41。
    11. 江宜樺,〈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臺北,1998.3),頁163-229。
    12. 何方,〈從「民間社會」論人民民主〉,《當代》,47(臺北,1990.3),頁39-52。
    13. 吳乃德,〈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臺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臺北,2006.9),頁1-34。
    14. 吳俊瑩,〈「拂塵專案」與國民黨當局對二二八事件詮釋的學術轉向〉,《臺灣史研究》,29:4(臺北,2022.12),頁173-230。
    15. 李中,〈「白色恐怖受難者二代」如何直面白色恐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3(臺北,2016.6),頁187-189。
    16. 李淑君,〈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下的左翼女性身影:論陳映真與藍博洲的白色恐怖系列作品〉,《東海中文學報》,39(臺中,2020.6),頁77-116。
    17. 李禎祥,〈白恐時期的特殊份子與考管〉,《臺灣史研究》,30:3(臺北,2023.9),頁99-140。
    18. 汪宏倫,〈我們能和解共生嗎?:反思臺灣的轉型正義與集體記憶〉,《思想》,42(2021.4),頁1-61。
    19. 林文凱,〈認識與想像臺灣的社會經濟史:1920-1930年代臺灣社會史論爭意義之重探〉,《臺灣史研究》,21:2(臺北,2014.6),頁69-110。
    20. 林正慧,〈1950年代左翼政治案件探討──以省工委會及臺盟相關案件為中心〉,《臺灣文獻》,60:1(南投,2009.3),頁395-478。
    21. 林秋燕、連秀芬,〈政治檔案條例立法之解析與影響〉,《檔案半年刊》,19:1(新北,2020.6),頁4-23。
    22. 林傳凱,〈「大眾傷痕」的「實」與「幻」――探索「1950年代白色恐怖『見證』」的版本歧異〉,《歷史臺灣》,8(臺南,2014.11),頁35-82。
    23. 林傳凱,〈「白色恐怖」中的女性政治犯──重思「歷史真實」與「再現」的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01(臺北,2023.6),頁16-29。
    24. 林傳凱,〈迎魂歸鄉──—如何在各鄉鎮談「白色恐怖」的一點筆記〉,《臺灣民主季刊》,16:4(臺北,2019.12),頁143-156。
    25. 侯坤宏,〈吳石等叛亂案之研究〉,《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9(臺北,2020.3),頁25-64。
    26. 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12(臺北,2007.6),頁139-203。
    27. 南方朔,〈「中國結」與「臺灣結」統一論〉,《中國論壇》,266(臺北,1986.10),頁31-33。
    28. 南方朔,〈臺灣的新社會運動〉,《中國論壇》,269(臺北,1986.12),頁36-40。
    29. 夏鑄九,〈卅年回首,反省向前——對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一個批判性回顧與展望〉,《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7(臺北,2011.6),頁17-34。
    30. 酒井直樹著、白培德譯,〈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臺北,1998.6),頁205-236。
    31. 張立本,〈兩岸和解能有真相?:從「涉及情報的絕密檔案」與「事證明確不予補償」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3(臺北,2016.6),頁215-225。
    32. 張炎憲,〈二二八事件研究詮釋的總檢討〉,《國史館館刊復刊》,35(臺北,2003.12),頁5-15。
    33. 張炎憲,〈白色恐怖口述訪談與歷史真相〉,《臺灣風物》,63:4(臺北,2013.12),頁141-152。
    34. 張茂桂,〈「新臺灣人」之非論〉,《當代》,137(臺北,1999.1),頁66-71。
    35. 張馨文,〈何謂臺灣的「主體性/subjectivity」?一個在亞洲「之間」的方法論的實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1(臺北,2018.12),頁7-57。
    36. 許雪姬,〈行政院二二八工作小組的分工與資料蒐集〉,《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2(臺北,1991.9),頁80-85。
    37. 許雪姬,〈解嚴後臺灣口述歷史的發展及其檢討,1987-2014〉,《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5(臺北,2014.8),頁2-38。
    38. 許維賢,〈亞洲基金會在新馬的文化冷戰:以友聯出版社和《學生周報》為例〉,《中外文學》,52:2(臺北,2023.6),頁65-113。
    39. 陳巨擘,〈葛蘭西論「南方的問題」與知識分子〉,《島嶼邊緣》,1(臺北,1991.10),頁5-18。
    40. 陳光興,〈白樂晴的「超克『分斷體制』」論參照兩韓思想兩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4(臺北,2009.6),頁3-47。
    41. 陳光興,〈飛越杜鵑窩──統獨與人民民主的新國際在地主義〉,《當代》,64(臺北,1991.8),頁126-134。
    42. 陳光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年代左翼分子的昨日今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4(臺北,2011.9),頁137-241。
    43. 陳光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左翼的去殖民及其困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5(臺北,2016.12),頁153-220。
    44. 陳芳明,〈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葉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五〇年代〉,《文學臺灣》,4(高雄,1992.9),頁219-242。
    45. 陳芳明,〈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文學》,202(臺北,2001.8),頁150-167。
    46. 陳芳明,〈當臺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192(臺北,2000.10),頁166-179。
    47. 陳芳明,〈葉石濤與陳映真:八〇年代臺灣左翼小說的兩個面向〉,《臺灣文學學報》,17(臺北,2010.12),頁27-43。
    48. 陳建忠,〈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32:4(臺北,2003.9),頁113-143。
    49. 陳映真,〈向內戰.冷戰意識型態挑戰──七〇年代臺灣文學論爭在臺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158(臺北,1997.12),頁57-76。
    50. 陳映真,〈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人間》,18(臺北,1987.4),頁64-77。
    51. 陳映真,〈創刊的話〉,《人間》,1(臺北,1985.11),頁2-3。
    52. 陳映真,〈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191(臺北,2000.9),頁138-161。
    53. 陳柏謙,〈挖掘、拼湊歷史過程中遺忘「歷史」的陷阱:一個「白色恐怖」口述史入門工作者的自我意義探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3(臺北,2016.6),頁191-199。
    54. 陳淑容,〈宣傳與煽動:工農運動與「三字集」的臺灣話文文體實驗〉,《傳播研究與實踐》,6:2(臺北,2016.7),頁117-140。
    55. 陳進金,〈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在宜蘭:以「蘭陽工委會案」及「羅東紙廠案」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6:4(臺北,2019.12),頁51-96。
    56. 陳瑞麟,〈「後正文」策略有效嗎?〉,《島嶼邊緣》,8(臺北,1993.7),頁113-118。
    57. 陳翠蓮,〈冷戰與去殖民: 美國政府對戰後初期臺灣獨立運動的試探與評估(1947-1950)〉,《臺灣史研究》,26:3(臺北,2019.9),頁111-120。
    58. 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臺北,2008.6),頁179-222。
    59. 陳儀深,〈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臺灣史研究》,17:2(臺北,2010.6),頁131-169。
    60. 曾建元、曾薰慧,〈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究(1945-1955)〉(上),《當代》,230(臺北,2006.10),頁82-109。
    61. 曾建元、曾薰慧,〈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究(1945-1955)〉(下),《當代》,231(臺北,2006.11),頁114-137。
    62. 無向,〈社運觀點的發展與問題意識──有關晚近社運論述的考察〉,《當代》,56(臺北,1990.12),頁88-95。
    63. 黃順星,〈恐怖的陰謀:1950年代初期匪諜新聞的詮釋〉,《新聞學研究》,136(臺北,2018.7),頁91-134。
    64. 葉富國,〈「假臺灣人」專輯說明及書目〉,《島嶼邊緣》,8(臺北,1993.7),頁102-107。
    65. 廖家敏,〈時代之輪的生命擠壓:從白色恐怖之庶民勞動者的生命經驗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3(臺北,2016.6),頁201-213。
    66. 劉文、丘琦欣,〈離散華裔左翼與中國民族主義情結〉,《思想》,49(臺北,2024.3),頁243-252。
    67. 蔡其達,〈打開「民間社會」史: 一個反宰制論述的考察〉,《中國論壇》,336(臺北,1989.9),頁23-29。
    68. 賴義雄,〈評「外省臺獨」〉,《島嶼邊緣》,8(臺北,1993.7),頁14-18。
    69. 賴澤涵,〈賴澤涵來文:讀吳俊瑩一文的回應〉,《臺灣史研究》,30:4(臺北,2023.12),頁285-301。
    70. 薛化元、余佩真,〈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人物訪談記憶的實與虛──以「省工委會」成員張金爵女士的三次口訪紀錄為例〉,《臺灣述歷史學會會刊》,6(臺北,2015.8),頁20-27。
    71. 藍博洲,〈美好的世紀──尋訪戰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跡〉,《人間》,21(臺北,1987.7),頁70-89。
    72.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上),《人間》,35(臺北,1988.9),頁157-168。
    73.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下),《人間》,36(臺北,1988.9),頁141-147。
    74. 蘇國賢,〈社會學知識的社會生產:臺灣社會學者的隱形學群〉,《臺灣社會學》,8(臺北,2004.12),頁133-192。

    (二)學位論文
    1. 李中,《苦難之外: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敘事分析》,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2. 李亞橋,《「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3. 李坤城,《舊民族國家,或新公民社會?──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批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4. 林世傑,《臺灣文學中的白色恐怖——以葉石濤與陳映真及其作品比較為主軸》,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5. 林邑軒,《來自彼岸的紅色浪潮:從意義中介視角重構戰後初期「省工委」的地下革命行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6. 林奇龍,《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7. 林果顯,《一九五〇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8. 林傳凱,《戰後臺灣地下黨的革命鬥爭(1945-195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
    9. 林運鴻,《解嚴後臺灣小說中的資本主義體制與階級意識》,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10. 邱冠盈,《女性枷痕──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女性政治受難者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11. 徐祥弼,《打造「自由中國」:亞洲基金會與冷戰初期的臺灣(1952-196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3。
    12. 張光輝,《戰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1945-1963)──以「反共抗俄」教育實踐之探討為中心》,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13. 梁正杰,《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相關政治案件之研究(1946-196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4. 陳筱茵,《《島嶼邊緣》:一九八、九〇年代之交臺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5. 曾彥晏,《敘事與記憶──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6. 曾薰慧,《臺灣五〇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頁112-145。
    17. 黃麗芬,《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認同之變遷─以「外獨會」為例》,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18. 葉宗鑫,《戰後初期台灣省工委會學委會之研究(1946-195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5。
    19. 葉怡君,《白堊記憶:臺灣「五〇年代白色恐怖」集體記憶的保存、復甦與重建》,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0. 廖彩惠,《我國檔案法立法過程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2007。
    21. 劉亦佳,《聽「音」辨「位」:一九八〇年代臺灣小說的階級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22.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23. 蕭伶伃,《走進「白色家庭」一九五〇年代政治受難者家屬生命歷程探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24. 蘇瑞鏘,《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三)論文集
    1. 何明修、林秀幸主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臺灣行動主義》,臺北:群學,2011。
    2. 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3.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特藏管理組編,《未完結的戰爭:戰後東亞人權問題》,臺北:政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組,2020。
    4. 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9。
    5. 張炎憲等編,《邁向21世紀的臺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9。
    6. 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臺北:新自然主義,2003。
    7. 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60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8。
    8.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臺灣》,臺北:巨流,2000。
    9. 楊澤主編,《從四〇年代到九〇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
    10. 薛化元主編,《2021年二二八、人權、民主與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22。

    四、網路資源
    1.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2000年5月20日),「中華民國總統府」,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6742,下載日期:2024年2月7日。
    2. 「EP05:外省人的白色恐怖」,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jn9coyTvk&pp=ygUJ5p6X5YKz5Yex,下載日期:2024年4月1日。
    3. 「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20013,下載日期:2023年1月16日。
    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網址:https://www.mh.sinica.edu.tw/Historicalsources.aspx?pageNumber=11,下載日期:2024年1月30日。
    5.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網址:https://e62.shu.edu.tw/,下載日期:2024年4月6日。
    6. 「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7,下載日期:2023年12月14日。
    7. 「林書揚補償金申請案」,網址:https://hras.nhrm.gov.tw/detail/article/16327,下載日期:2024年5月7日。
    8.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296,下載日期:2023年12月14日。
    9. 「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335,下載日期:2023年1月16日。
    10. 「政治檔案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312,下載日期:2023年12月14日。
    11. 「國家人權博物館」,網址:https://www.nhrm.gov.tw/w/nhrm/GI_Buildings_21091113444390912,下載日期:2024年2月3日。
    12.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C0000012,下載日期:2023年12月14日。
    13.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網址:https://taiwantrc.org/about/%e6%88%91%e5%80%91%e7%9a%84%e4%bb%bb%e5%8b%99/,下載日期:2024年5月7日。
    14. 「臺灣社會研究學會」,網址:https://atss.org.tw/2016/01/,下載日期:2024年4月6日。
    15. 「臺灣社會研究學會」,網址:https://atss.org.tw/2023/03/16/112%e5%b9%b4%e5%ba%a6%e8%a8%88%e7%95%ab/,下載日期:2024年4月6日。
    16. 「臺灣社會研究學會」,網址:https://reurl.cc/ZeQWzV,下載日期:2024年4月6日。
    17. 「懲治叛亂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C0000010,下載日期:2023年12月14日。
    18. 李筱峰,〈近百年臺灣民主運動概要〉(2000),「李筱峰教授個人網站」,網址:https://www.jimlee.org.tw/article_detail.php?SN=8726¤tPage=9&AtricleCategory=1,下載日期:2024年2月5日。
    19.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中呈現之政治案件樣態〉,網址:https://twtjcdb.nhrm.gov.tw/News/Detail/1052,下載日期:2024年5月7日。
    20. 張炎憲,〈邁向21世紀的臺灣〉(2002年1月7日),「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網址: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20107,下載日期:2024年1月28日。

    五、研究計畫
    1. 吳乃德等,《威權時期政治案件口述歷史訪談與總體研究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3。
    2. 吳乃德等,《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用影響之研究》,臺北:檔案管理局,200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9158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8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0401.pdf2253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