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29035      Online Users : 10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083


    Title: 臺灣高等教育整併成效之研究 -以臺北市立大學為例
    A study on the consolidation eff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Authors: 黃喻萱
    Huang, Yu-Syuan
    Contributors: 詹中原
    Jan, Chung-Yuang
    黃喻萱
    Huang, Yu-Syuan
    Keywords: 高等教育整併
    平衡計分卡
    績效指標
    大學社會責任
    Higher education mergers
    Balanced Scorecar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9-02 17:51:34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整併之成效。在近年少子化、人口負成長以及高等教育擴張後之招生困境,大學整併為國內外廣泛運用的一種組織變革,是否有效達成調整經營規模、整合教育資源、增進教育品質之目的,以提升競爭力。
    本研究採用混合研究法,運用問卷調查法中普查方式透過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將績效指標與整併願景結合,以探討臺北市立大學教職員對於整併後之看法,並混合半結構式訪談法取得三校整併經驗中,影響整併成效因素之質性資料。
    研究發現,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在認知差異分析中,學習成長構面整併成效之同意程度優於博愛校區,並達顯著差異;並訪談三校整併經驗,建立教師升等過渡條款與權益保障、組織變革中溝通重要性以及校地利用與校區規劃稀釋資源整合功能,與量化資料相互檢核,另補充組織文化與大學社會責任,亦為影響整併成效因素之觀點。
    高等教育整併首重確立必要性與發展願景,透過了解教育本質、回應社會需求,成為永續發展協力者,以達成整併之目的與成效。最後提出應用平衡計分卡測量整併成效之改善機制,以及提供主管機關、推動中或已完成整併之高等教育與未來研究相關建議。
    This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low birth rate, negative population growth, and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have faced difficulties in enroll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merge is an organizational change widely used at the world. It must aim to meet economic scale,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nhance competition advantages.
    This study uses a mixed research method, using the census method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mbine th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dicators with the consolidation vision through the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o explore the view of University of Taipei’s employees on the merger, and mix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obtains qualitative data 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school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in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differences in the Tian-mu campus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the degree of agreement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earning and growth dimension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Bo-ai campus,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dition, interviewed other three schools’ reorganization experiences, established the transition clauses and rights protection of teachers` promotion,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school land and the school district planning dilu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function, check each other with quantitative data, and supplement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lso a perspective o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olidation.
    The merger of higher education focuses on establishing the necessity and development visio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responding to social needs, becoming coopera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achieving the purpos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Finally, it proposes an improvement mechanism for apply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rger, and provides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of the merger.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丁志權(2017)。嘉師與嘉技合併為「嘉大」之案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45-52。
    中央通訊社(2021)。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台灣35校上榜,2021年6月1日,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4210317.aspx。
    內政部(2020)。內政部統計月報(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2021年6月1日,取自:https://ws.moi.gov.tw/001/Upload/400/relfile/0/4413/1ef09c4c-ef0e-4035-afdb-ea8fec457491/month/month.html。
    朱麗文(2015)。當前國內國立大專校院最適學校經濟規模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36-43。
    池婉宜(2007)。我國國立大學整併政策之成效評估:以嘉義大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池婉宜(2019)。我國公立大學整併關鍵成功因素及其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大學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行政院(2019)。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2021年6月1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d14ac8-4814-4b69-90e3-726e2641be39。
    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2003)。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中華民國 2012 年至 2060 年人口推計。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和堂、張耿瑋(2005)。大學整併之研究--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之學生為例。高雄師大學報,19,21-41。
    吳宿寬(2017)。大專校院合併的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國立屏東大學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2(1),1-31。
    呂巧華(2003)。我國大學校院整併策略與行政運作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李宗穆(2011)。平衡計分卡觀點應用於國立大學績效評估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杜昌霖(2018)。以平衡計分卡概念建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杜榮瑞(2000)。以平衡計分卡之觀點談會計教育及其改革。會計研究月刊,179,12-13。
    林立生、劉慶中(2013)。國立大學整併機制之初探─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教育行政論壇,5(1),1-27。
    林忠孝(2014)。國立大學校院整併經驗分享,2020年4月1日,取自:http://www.personnel.ntu.edu.tw/table2/28008g.pdf。
    林俊彥、林宜玄、郭宗賢、郭彥谷(2006)。平衡計分卡與策略地圖探討高等教育學校經營與領導的新挑戰。學校行政,43,34-52。
    林新發(2017)。大學院校整併的成果、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7-24。
    林睦涵(2013)。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校議題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聖薇(2007)。公立大學績效評估動態模式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為架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玉霞(2004)。應用平衡計分卡於師範校院績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柯芳枝(2004a)。《公司法論(上)》。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柯芳枝(2004b)。《公司法論(下)》。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凌于雯(2014)。大學校院績效指標之重要性探索-平衡計分卡之應用。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翁堉霖(2005)。台灣大專院校合併之效益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維昭(2002)。大學整併的理念與實踐。載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翁福榮(2006)。全面品質管理與平衡計分卡在學校經營策略應用整合模式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中市。
    高子梅、何霖(譯)(2013)。策略校準:應用平衡計分卡創造組織最佳綜效(Robert S. Kaplan、David P. Norton)。臺北市:臉譜出版社。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報告,2020年1月29日,取自:https://pop-proj.ndc.gov.tw/upload/download/%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4%BA%BA%E5%8F%A3%E6%8E%A8%E4%BC%B0(2018%E8%87%B32065%E5%B9%B4).pdf。
    張明輝(2004)。平衡計分卡制度在學校績效管理之運用。教育研究月刊,123,19-25。
    張建邦(2002)。「狐狸世紀」大學的整併與發展。載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編印),「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a1-a8)。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主辦。
    張國保(2017)。大學整併的調適。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1),58-63。
    張惠怡(2015)。兩岸大學整併政策之比較研究—以臺灣東華大學與大陸廣州大學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張德勝、王鴻哲(2017)。也談大學併校的建議:以教育大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55-57。
    張慶勳(2017)。教育 2030 的趨勢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281,14-24。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遠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地區性國立大學校院整併試辦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立大學校院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立大學整併現況的檢討與未來展望,2021年3月28日,取自https://npl.ly.gov.tw/npl/report/911218/8.pdf。
    教育部(2017)。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版),2021年3月25日,取自:https://ws.moe.edu.tw/Download.ashx?u=C099358C81D4876CE33C455F1B761E1E9C1B1C9D4C5C3D01F30E652CFF5FC771EC730DD8FDE92542A43B552A373AD8AF1462B282880009497A018C6035F64EFE9C1659464EFA0FF5D376572598722614&n=A2721D854CBE060095F48301B3EF6F6C7E742157486009A7EBB752EB255DA8701D25FE80475944F94B3AFC4950DC8F362623883E8B41216D&icon=..pdf。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19)。關於USR計畫:聚焦社會議題,實踐永續發展,2021年6月1日,取自:https://usr.moe.gov.tw/about-1。
    教育部統計處(2020)。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108學年度),2021年3月24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596D9D77281BE257。
    梁金盛(2001)。台灣地區大學院校整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許景棟(2016)。我國大學整併案例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郭育清(2015)。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大學經營績效指標之研究-以南部私立科技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正平(譯)(2013)。策略地圖:串聯組織策略從形成到徹底實施的動態管理工具(Robert S. Kaplan、David P. Norton)。臺北市:臉譜出版社。
    陳玉葉(2010)。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對學校整併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伯璋(2004)。大學整併的省思與前瞻。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頁 65-80)。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維昭(2002)。大學治理之新發展:內外在治理機制之探討。輯於台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編),「第三屆大學理念資源分配與社會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陳億蓉(2015)。高等教育改革對於師資培育機構轉型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懿翔(2019)。師範校院合併之探究——以國立嘉義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傅祖壇(2011)。臺灣高等教育院校之學校品質、經營效率與最適規模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181-213。
    湯志民(2003)。臺灣高等教育擴張與整併之探析。載於政大敎育學院教育學系,「卓越與效能 ―21 世紀兩岸高等敎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研討會實錄 (頁 283-330)。臺北市:政大敎育學院教育學系主辦。
    黃政傑(2013)。大學併退之風再起。師友月刊,553,a2+1-4。
    黃郁芬(2004)。運用平衡計分卡建構學校績效評量指標。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源河、張琪昀(2017)。大專院校併校的「婚姻」:到底有什麼好爭吵的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76-83。
    黃豪臣(2002)。大學校院合併後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學生顧客之觀點。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楊宜穎(2009)。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整併政策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葉名祥(2004)。我國師範學院整併為教育聯合大學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詹盛如(2006)。高等教育整併:嘉義大學的經驗。教育研究月刊,148,71-80。
    詹碧珠(2007)。國民小學學校經營績效與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花蓮縣。
    廖春文(2004)。平衡計分卡(BSC)在學校績效衡量適用性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1-15+17。
    監察院(2012)。我國高等教育因應少子化及國際化相關政策與問題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翟本瑞、薛淑美(2006)。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整併之政策評估:以嘉義大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0,163-199。
    臺北市立大學(2019)。108-112 學年度校務發展計畫,2021年6月5日,取自:https://finance.utaipei.edu.tw/var/file/24/1024/img/1241/188396916.pdf。
    劉佩怡(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績效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貞利(2019)。淺談特殊教育學校績效評估:平衡計分卡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155-160。
    戰寶華、徐慶忠(2017)。大學整併規劃之榖倉效應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67-75。
    戴曉霞(2003)。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9(2),141-173。
    戴曉霞(2006)。世紀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佩霓(2002)。企業合併綜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Bensimon,Michael A. Diamond & Michael R.Moore(1999).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Academic Scorecard.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1(6),32-40.
    Burgess, R. G. (1984).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 Allen and Unwin.
    Cardozo, R.N.(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3),244-249.
    Estermann, T., & Pruvot, E. B. (2015). The rise of university mergers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82, Fall.
    Guiel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Hammer, M. and Champy, J. A. (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Books.
    Kaplan,R.S.& Norton,D.P.(2001). 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 How balanced scorecar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Kaplan,R.S.,& Norton,D.P.(1996a).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2, 75-85.
    Kaplan,R.S.,& Norton,D.P.(1996b).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ikert, R.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140, 1–55.
    Nelson, E. (1985). School Consolidation.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
    Paul R. Niven (2002). Balanced Scorecard Step-by-Step: Maximizing Performance and Maintaining Results. San Francisco : CW Bulletin, IABC.
    Pruvot, E. B., Claeys-Kulik, A. L., & Estermann, T. (2015). Designing strategies for efficient funding of universities in Europe. Brussel, Belgium: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Senge, P.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Senge, P.M. (1994a). Learning to Alter Mental Models.Executive Excellence,11(3),16-28.
    Senge, P.M. (1994b). Moving forward: Thinking strategically about build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about build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 P.M. Senge, C. Roberts, R. B. Ross, B. J. Smith & A. Kleiner (Eds.),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Currency.
    William Sealy Gosset(writing as `Student`) (1908). The Probable Error of a Mean. Biometrika, 6(1), 1-2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6921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17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431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701.pdf6381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