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59
|
Title: | 德意志與臺灣的交涉:近代德語世界臺灣知識的形成(1828-1898) Encountering Formosa: Formation of German Knowledge about Taiwan 1828-1898 |
Authors: | 謝宜甄 Hsieh, Yi-Chen |
Contributors: | 林文凱 謝宜甄 Hsieh, Yi-Chen |
Keywords: | 西文臺灣知識 德語知識圈 知識生產 帝國主義擴張 |
Date: | 2021 |
Issue Date: | 2021-08-04 15:33:34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利用19世紀德語地理學雜誌中提及福爾摩沙的文獻進行貫時性分析,旨在探討作為後進帝國的「德意志」,如何在19世紀緩慢向亞洲擴張勢力的過程中,累積對臺灣的認識。過往以西方語文史料為分析對象的先行研究多著重這些西文臺灣知識的內容,或以西方人的記載補足19世紀臺灣史的空白,或分析西方人的個人生命經驗,及其所浸淫的「文明與野蠻」的時代價值如何影響其臺灣書寫;相對來說,較少關注這些西文臺灣知識的生產過程──即這些西文臺灣知識,如何在19世紀歐美近代國家形成、帝國主義擴張、東亞局勢變遷的多重背景中產製而成,同時也忽略這些臺灣知識如何體現歐美史、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變化。因此本研究以「德語臺灣知識」為例,提供一個少見的西方國家看待臺灣的視角,並將19世紀的德語臺灣知識,放回歐美帝國主義在亞洲擴張、德意志帝國統一、近代日本在東亞崛起的歷史現場,嘗試說明這三大因素如何促成或阻撓德語世界認識臺灣,並探討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德語臺灣知識有何特殊內涵,以及其如何體現德國史、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變遷。
本研究發現,在1897年占領膠州灣之前,德意志帝國在亞洲的勢力不及英、法、俄、美、日,導致德語學術雜誌中呈現的臺灣知識,頗多非出於德意志人之手,必須仰賴英、法、美、日的領事、學者、商人、傳教士提供,而這四個國家臺灣知識提供者的消長,大約在1820年代末期廣州自由商人崛起、1842年鴉片戰爭、1854年黑船叩關日本、1870年代日本明治維新四個時間點發生變化。至於德意志人得以產製一手臺灣知識的關鍵轉折點,則落在1860年普魯士遠征艦隊東來,與大清帝國、日本、暹羅簽訂通商條約之時;此後便有德意志船員、學者、海關職員,偶爾替德語學術雜誌提供一手臺灣知識。然而無論訊息的生產者是誰,19世紀德語臺灣知識的內涵,均隨著外國勢力以貿易、傳教、殖民等手段深入臺灣而變得越來越詳盡。最後,肇因於「報導者」的來源多元,可見19世紀德語臺灣知識的「生產網絡」範圍遍及東亞、北美、西歐地區,並非只是臺灣與德意志地區兩點一線的單向傳遞。而此龐大的知識生產網絡則是由19世紀初期英-德、法-德兩條單薄的生產線,隨著大清帝國與日本開港、日本崛起的國際局勢變化,逐漸發展而成,也就是說,透過這些西文臺灣知識生產的變化,我們亦可窺見歐美史、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變遷。 |
Reference: | 一、史料 《東京朝日新聞》 《臺灣日日新報》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Das Ausland Deutsche Rundschau für Geographie und Statistik Dr. A. Petermann`s Mitteilungen aus Justus Perthes` Geographischer Anstalt Globus: illustrierte Zeitschrift für Länder- und Völkerkunde Journal Asiatique Mitteilungen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uer Natur- und Voelkerkunde Ostasiens Mittheilungen aus Justus Perthes` Geographischer Anstalt über wichtige neue Erforschungen auf dem Gesammtgebiete der Geographie Mittheilungen der Anthropologischen Gesellschaft in Wien Mittheilungen der Anthropologischen Gesellschaft in Wie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Revue Coloniale Internationale The China Review, 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 The Chinese and Japan Repository of Facets and Events in Science, History and Art relating to Estern Asia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 T`oung Pao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Transactions of the Ethn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Verhandlungen der Gesellschaft fuer Erdkunde zu Berlin Zeitschrfit für deutsche geologische Gesellschaft Zeitschrift der Gesellschaft für Erdkunde zu Berlin Zeitschrift fuer Ethnologie Zeitschrift für allegemeine Erdkunde Zeitschrift für Ethnologie Organ der Berliner Gesellschaft für Anthropologie, Ethnologie und Urgeschichte Zeitschrift für Völkerpsychologie und Sprachwissenschaft
二、時人論著 bearbeitet von Prof. Dr. Eduard von Martens. die Preussische Expedition nach Ost-Asien nach amtlichen Quellen Zoologischer Teil. Erster Band Allgemeines und Wirbelthiere. Berlin: Der Koeniglichen Geheimen Ober-Hofbuchdruckerei, 1876. Die Preussische Expediton nach Ostasien nach Amtlichen Quellen, Band 3. Berlin: Verlag der Königlichen Geheimen Ober-Hofbuchdruckerei, 1873. Die Preussische Expediton nach Ostasien nach Amtlichen Quellen. Band 1. Berlin: Verlag der Königlichen Geheimen Ober-Hofbuchdruckerei, 1864. Friedel, Ernst. Die Gründung preussisch-deutscher Colonien im Indischen und Grossen Ocean mit besonderer Rücksicht auf das östliche Asien . Berlin: Albert Eichhoff, 1867. Habersham, A.W. The North Pacific Surveying and Exploring Expedition; or my last cruise. Where we went and what we saw. Being and account of visits to the Malay and Loo-Choo Islands, the coasts of China, Formosa, Japan, Kamtschatka, Siberia and the mouth of the Amoor River.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 Co., London: Truebner & Co., 1857. Hawks, Francis L. 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of an American Squadron to the China Seas and Japan, performed in the years 1852, 1853 and 1854, under the Command of Commodore M.C.Perry, United States Navy, by order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piled from the original notes and journals of Commodore Perry and his Officers, at his request and under his supervision. Washington: A.O.P Nicholson Printer, 1856. Heine,Wihelm. Die Expedition in die Seen von China, Japan und Ochotsk unter Commando von Commodore Colin Ringgold und Commodore John Rodgers, im Auftrage der Regierung der Vereinigten Staaten unternommen in den Jahren 1853 bis 1856, unter Zuziehung der officiellen Autoritäten und Quellen. Leipzig: Hermann Costenoble, 1858-1859. Hermann, Maron. Reiselkizzen, entworfen waehrend der Preussischen Expedition nach Ost-Asen von dem Mitgliede derselben. Band2.Berlin: Otto Janke, 1863. Joest, Wilhelm. Welt-Fahrten. Beitraege zur Laender-und Voelkerkunde. Bd II: Asien. Berlin: A. Asher & Co.,1895. Ritter, Carl. Erdkunde im Verhältnis zur Natur und zur Geschichte des Menschen.4 Tiel 2 Buch Asien Band 3. Berlin: G. Reimer,1834. Spalding, J. W. The Japan Expedition. Japan and around the World. An Account of Three Visits to the Japanese Empire. With sketches of Madeira, St. Helena, Cape of Good Hope, Mauritius, Ceylon, Singapore, China, and Loo-Choo. New York: Redfield, 1855. Werner, Reinhold. Die preussische Expedition nach China, Japan und Siam in den Jahren 1860,1861 und 1862. Reisebriefe. Theil 2. Leipzig: F.A. Brockhaus, 1863. Wirth, Albrecht. Geschichte Formosas bis Anfang 1898. Bonn: Carl Geogri, Universitaet Buchdruckerei,1898.
三、中文專書 Bruce Cumings著,胡敏杰、霍憶湄譯,《海洋上的美國霸權: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8。 Helmuth Stoecker著,喬松譯,《十九世紀的德國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 Ludwig Reiss原著,姚紹基導讀/編譯,《福爾摩沙島史》,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9。 于雅樂(Camille Imbault-Huart)著,郭維雄編譯,戴麗娟導讀,《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9。 余文堂,《中德早期貿易關係》,台北縣:稻禾出版,1995。 保羅‧柯拉法樂(Paul Calaval)著,鄭勝華等譯,《地理學思想史》,台北市:五南,2005年。 偕叡理(Rev.George Leslie MacKay)著,王榮昌、王鏡玲、何畫瑰、林昌華、陳志榮、劉亞蘭譯,《馬偕日記1871-1901》,臺北:玉山社,2012。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硏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1983。 吳義雄,《在華英文報刊與近代早期的中西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周惠民,《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台北市:三民書局,2019。 埃里克.杰.多林(E. J. Dolin)著,馮璇譯,《皮毛、財富和帝國:美國皮毛交易的史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姚紹基編譯,《1880年德國民族學者Wilhelm Joest的臺灣之旅-導讀、文物目錄及遊記譯註》,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8。 安德烈婭‧武爾夫(Andrea Wulf)著,邊和譯,《創造自然: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的科學發現之旅》,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著,李朝津譯,《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 張暢、劉悅,《李鴻章的洋顧問:德璀琳與漢納根》,新北市:傳記文學,2012。 必麒麟(W.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臺北:前衛,2010。 戴寶村,《世界第一 臺灣樟腦》,台北市:臺灣博物館,2009。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2000。 曼徹斯特 (William Manchester)著,姜明新、馬環宇、楊鳳妍、于豔惠、李中譯,《克虜伯的軍火 德國軍工巨鱷的興衰》,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 林呈蓉,《牡丹社事件的真相》,臺北縣:博揚文化,2006。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縣:知書房出版,1996。 林紋沛,《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臺北市:南天書局,2020。 永原慶二(著),王新生等(譯),《20世紀日本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瑪麗‧富布盧克(Mary Fulbrook)著,王軍瑋、萬方譯,《劍橋德國史》,臺北縣:左岸文化,2005。 甘為霖(Rev. William Campell)著,林弘宣、許雅琦、陳佩馨譯,《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臺灣筆記》,臺北:前衛,2009。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臺北市:前衛,2017。 羽田正著,林詠純譯,《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兩百年歐亞整體史》,新北市:八旗文化,2018。 翁佳音、黃驗合著,《解碼臺灣史 1550-1720》,台北市:遠流,201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七 政治志 外事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54種,1957。 范岱克(Paul A. Van Dyke)著,江瀅河、黃超譯,《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1700-18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范發迪著,袁劍譯,《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科學、帝國與文化遭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莎拉‧羅斯(Sarah Rose)著,呂奕欣譯,《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台北市:麥田,2014。 蘭伯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著),林金源譯,《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葉》,臺北:經典雜誌,2002。 詹姆斯‧L‧麥克萊恩(James L. McClain)著,王翔、朱慧穎、王瞻瞻譯,《日本史(1600-2000)》,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費德廉、蘇約翰主編,羅效德、費德廉中譯,《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賴大衛、林欣宜編著,《禮密臣臺灣資料選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7。 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原著,陳政三譯註,《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遠流臺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臺北市:遠流,2010。 郭恆鈺,《德意志帝國史話》,台北市:三民,2019。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硏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4。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如果出版社,2005。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陳東昇,《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2019。 陶德(John Dodd)原著,陳政三譯述,《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臺北市:原民文化,2002。 馬偕原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07。 馬士(Hosea Ballou Morse)、宓亨利(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著,姚曾廙譯,《遠東國際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四、西文專書 Eberstein, Bern. Preussen und China Eine Geschichte schwieriger Beziehung. Berlin: Duncker & Humbolt, 2007. Otness, Harold M.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 To 1945;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Taip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Preparatory Office Academia Sinica, 1999. 03. Schmiedel, Otto. Die Deutschen in Japan, Leipzig: Verlag von K.F. Koehler, 1920
五、期刊、專書、會議論文 Hofer-Uji, Fabienne,〈19世紀後半德意志帝國雜誌對臺灣原住民的描述〉,收錄於李福鐘、薛化元、若林正丈、川島真、洪郁如編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東亞與近代史研究論集 第四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20年),頁151-191。 Kim, Hoi-eun. ”Made in Meiji Japan: German Expatriates, German-Educated Japanese Elit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rmanness,” 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 41(April-Juni 2015):288-320. Shufelt, John. “’Formosa’ in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771-1919,” 收錄於《第六屆科學史研討會、『科技的公共認知與新世紀科技研究的角色』研討會論文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新竹: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2002年),頁263-271。 Shufelt, John. “Appropriating Formosa: Two Eighteen-Century European Accounts of Taiwan,”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No. 24(June 1998)257-276. Smith, Carl T.” The German Speaking Community in Hong Kong 1846-1918,”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34(1994):1-55. Span, Christian W. „Anmerkungen zur fruehen OAG-Geschichte bis zur Eintragung als „japanischer Verein“(1904),” Nachrichten der Deutsche Gesellschaft fuer Natur- und Voelkerkunde Ostasiens Band76, Heft179-180(2006):67-91. 方豪,〈康熙五十三年測繪臺灣地圖考〉,《文獻專刊》1:1(1949年8月),頁28-53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撫墾署始末〉,收錄於《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1994),頁475-546。 王家儉,〈北洋武備學堂的創設及其影響〉,收錄於《清史研究論藪》(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頁365-380。 王家儉,〈德意志帝國對於晚清軍事現代化的影響(1875-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7(1999年6月),頁79-92。 古偉瀛,〈十九世紀臺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及發展〉,《臺大歷史學報》22(1998年12月),頁91-123。 布琮任,〈清季洋員在臺之任職─以馬士(H.B. Morse)在淡水關的角色與影響為例〉,《新北大史學》7(2009年10月),頁1-24。 朱瑪瓏,〈外交情報與港際報業:以1874年臺灣事件日、中兩國輪船運兵消息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3(2016年9月),頁1-39。 朱瑪瓏,〈自由貿易、帝國與情報——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廣州紀事報》中的臺灣知識〉,《漢學研究》32:2(2014年6月),頁49-82 余文堂,〈19世紀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對臺灣的覬覦(1850-1870)〉,《國史館館刊》58期(2018年12月),頁1-68。 余文堂,〈清末德國對華軍售的源起─以克虜伯鋼鐵公司(F. Krupp)為例〉,《興大歷史學報》8(1998年6月),頁126-166。 余文堂,〈普魯士東亞的遠征和「中德天津條約」的談判與簽訂1859-1862〉,《興大歷史學報》12(2001年10月),頁171-247。 余文堂,〈跨國文化流動與變遷──論德籍牧師郭士立來台旅行與對臺灣的認識〉,《輔仁歷史學報》29(2012),頁67-117。 余文堂,〈鴉片戰爭後的中德貿易1842-1860〉,《興大歷史學報》2(1992年3月),頁83-120。 吳文星,〈日治初期日人對臺灣史研究之展開〉,收錄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四屆討論會》(台北縣:國史館,1998年),下冊,頁1997-2028。 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險」之展開〉,收錄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7年),頁23-40。 吳義雄,〈“福摩薩情結“與臺灣形象建構——《中國叢報》臺灣論述解析〉,《近代史研究》4(2014),頁52-66。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關於矮人的傳說〉,收錄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6),頁579-604。 李文良,〈晚清臺灣的地方政府與社會 廣泰成墾號事件的觀察〉,收錄於《曹永和先生八十歲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樂學書局,2001),頁101-120。 李佩蓁,〈制度變遷與商業利益:以中英商人在臺灣樟腦貿易的行動為中心(1850-1868)〉,《新史學》30:1(2019年3月),頁1-53。 李信成,〈晚清西方人對宜蘭的紀錄及其史料價值〉《臺灣文獻》64:1(2013年3月),頁1-40。 李國祁〈三國干涉還遼後中德租借港灣的洽商與德璀琳(G. Detring)上德政府建議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1(1969年8月),頁83-112。 林文凱,〈再論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收錄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年),頁99-133。 林文凱,〈晚清臺灣的財政:劉銘傳財政改革的歷史制度分析〉,《臺大歷史學報》61(2018年6月):341-392。 林文凱,〈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漢學研究》32:2(2014年6月),頁139-174。 林文凱,〈臺灣原住民起源問題:日治與戰後臺灣民族學考古學的學術史解析〉,收錄於李承機、李育霖編2020《「帝國」在臺灣 II:「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出版,頁107-149。 林正慧,〈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臺灣Hakka〉,《臺灣文獻》66:1(2015年3月),頁107-159。 林欣宜,〈James W. Davidson的臺灣歷史書寫及其影響之考察〉,《新史學》29:3(2018年9月),頁63-110。 林欣宜,〈麥格麗琪(Millicent M. McClatchie)旅行遊記所見之1895年的臺灣〉,《漢學研究》32:2(2014年6月),頁83-118。 俞怡萍,〈臺灣清末的超級工廠──臺北機器局〉,《臺灣博物》39:1(2020年3月),頁6-13。 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臺彎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0(1999年5月),頁65-99。 張隆志〈殖民接觸與文化轉譯:一八七四年臺灣番地主權論爭的再思考〉,收錄於甘懷真編 《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頁255-284。 張譽騰,〈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在臺灣的自然史調查經過及相關史料〉,《臺灣史研究》1:1(1994年6月),頁132-151。 曹永和,〈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 「臺灣島史」概念〉,《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1990年6月),頁7-9。 梁嘉彬,〈論「隋書流求為臺灣說」的虛構過程及其影響 兼論東吳夷州為琉球〉,《東海學報》1(1959),頁101-148。 陳偉智,〈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牧師的宜蘭傳教與噶瑪蘭人的族群論述〉,《宜蘭文獻雜誌》33(1998年5月),頁43-72。 游永福,〈照見臺灣的容顏-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南臺灣驚豔(上)〉,《高雄文獻》4:3(2014年12月),頁166-182。 游永福,〈照見臺灣的容顏-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南臺灣驚豔(下)〉,《高雄文獻》5:1(2015年4月),頁140-161 費德廉,〈A Highly Cultivated Country-- Charles Le Gendre`s Mappings of Western Taiwan〉,《臺灣史研究》18:3(2011年9月),頁1-45 費德廉,〈繪製福爾摩沙海域──英國海軍對臺灣港口、海域之測量,1817-1867〉,《漢學研究》32:2期(2014年6月),頁7-48。 費德廉著,李曉婷譯,〈「那些地方的忠實再現」:李仙得(Charles Le Gendre)眼中的福爾摩沙風景(1868-1875)〉,《臺灣文學學報》10(2007年6月),頁19-55。 黃得福,〈1918年前德國的殖民體制與殖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2006年5月),頁117-146。 黃富三,〈林朝棟與清季臺灣樟腦業之復興〉,《臺灣史研究》23:2(2016年6月),頁1-64。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上)〉,《臺灣風物》32:4(1982年12月),頁104-136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下)〉,《臺灣風物》33:1(1983年3月),頁92-136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續補)〉,《臺灣風物》34:1(1984年3月),頁123-140。 黃順進,〈1860年代的德意志與臺灣:從覬覦臺灣到侵墾大南澳的探討〉,《宜蘭文獻》110(2017年6月),頁4-55。 黃頌文,〈清季臺灣貿易與寶順洋行的崛起(1867-1870)〉,《臺灣文獻》61:3(2010年9月),頁107-149。 楊護源,〈清代《臺灣府志》的纂修與綱目義例之比較〉,《臺灣文獻》58:4(2007年12月),頁153-202。 葉碧苓,〈村上直次郎的臺灣史研究〉,《國史館學術集刊》17(2008年9月),頁1-35。 廖德宗、郭吉清,〈高雄溫泉舊址考證及泉質探究〉,《高雄文獻》9:1(2019年6月),頁116-143。 蔡惠堯,〈晚清深圳地區基督教傳播史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2006年12月),頁131-152。 蔣凱杰,〈百年前的德語臺灣遊記 初探阿道夫‧費雪的《福爾摩沙漫遊記》〉,《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8(2019年11月),頁157-176。 鄧相揚,〈從「和蕃」到「討蕃」:日治時期的霧社賽德克族(1895-1912)〉,《民族學界》44(2019年10月),頁27-55。 鄭螢憶,〈清代臺灣官員「番界」認識與番人分類的演變〉,《國史館館刊》60(2019年6月),頁1-41。 蕭晏翔,〈交易與防蕃:以埔里四庄Kaxabu族為例〉,《原住民族文獻》34(2017年10月),頁24-32。 賴婉婷,〈繁華都會裡的蒸汽機車汽笛聲 騰雲號活力再現活動紀實〉,《臺灣博物》22:3(2003年9月),頁4-5。 戴文鋒,〈《海關醫報》與清末臺灣開港地區的疾病〉,《思與言》33:2(1995年6月),頁157-213。 戴麗娟,〈在「邊緣」建立「中心」──法國耶穌會士桑志華與天津北疆博物院〉,《輔仁歷史學報》24(2009年12月),頁229-256。 戴麗娟,〈從徐家匯博物館到震旦博物院:法國耶穌會士在近代中國的自然史研究活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2(2013年6月),頁329-385。
六、學位論文 Kim, Hoi-eun. Physicians on the Move: German Physicians in Meiji Japan and Japanese Medical Students in Imperial German,1868-1914. Ph.D.,Dept. of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2006. 吳國聖,〈十七世紀臺灣Favorlang人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9。 洪偉傑,〈日本人的南方異己想像:以「新聞」媒體為中心(1870-19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康凱原,〈改變中英茶葉貿易的科學調查:植物獵人福瓊(Robert Fortune)的茶樹調查與移植〉,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張肯銘,〈從認識到認同:晚清中國朝野對德國軍事能力的認知(1861-189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蔡思薇,〈日治前期臺灣的植物調查(1895-192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七、網路資料 Biographie Portal, https://www.biographie-portal.eu/search Botanische Garten und Botanisches Museum Berlin, Sonderausstellung 1998,Otto Warburg, https://www.bgbm.org/de/node/1331, 擷取日期:2020年1月21日。 Deutsche Gesellschaft fuer Natur- und Voelkerkunde Ostasiens, https://oag.jp/ Douglas Fix compile, with summaries by Amy Henevel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19th Century French Articles Concerning Taiwan (Formosa), https://reurl.cc/xgzyYE Douglas Fix compile, with summaries by Tina Schneider,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19th Century German articles concerning Taiwan (Formosa), https://reurl.cc/zbmv0V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 Internet Archive Wayback Mashine, https://web.archive.org/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人名威權檢索系統」,http://archdtsu.mh.sinica.edu.tw/imhkmc/imhkm。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s://reurl.cc/v59lya。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615800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8005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0994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800501.pdf | | 5018Kb | Adobe PDF2 | 276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