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24070      Online Users : 9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407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73


    Title: 日治時期臺灣砂糖和甜食的消費變遷
    The Consum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gar Sourc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Authors: 曾郁芳
    Contributors: 曾品滄
    曾郁芳
    Keywords: 砂糖
    甜食
    消費
    製糖業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3-02 14:29:33 (UTC+8)
    Abstract: 本文以日治時期糖業發展下的砂糖消費為主題,論述新式製糖技術引進後,砂糖的生產量、產糖類型有什麼的變化,並隨製糖產業和含糖相關加工食品產業的發展,對臺灣人的砂糖消費情形和用糖意涵的轉變。
    本論文研究成果可分為以下五點。第一,為砂糖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生產量及糖種變化。臺灣產糖在1929年(昭和4年)後足以供應日本市場,無須仰賴外國糖的進口,達到帝國內自給自足的程度。當中臺灣產糖以分蜜糖粗糖佔大宗,常見糖種包括中雙、三溫等,後來耕地白糖(plantation white sugar)產量也大幅增加,由於不需送往日本加工精製,成為日治後期臺灣糖業的重要的產糖之一。
    第二,臺灣與日本母國之間的砂糖及相關加工食品供需關係。首先,在砂糖種類方面,除了前述臺灣生產的分蜜糖大量供應到日本市場外,由於臺灣本島並不製造精製糖,反而要從日本進口。其次,臺灣產糖量的增加,也促使製糖會社轉投資製菓、煉乳、清涼飲料、鳳梨罐頭等含糖食品加工產業,臺灣也成為這些含糖食品的消費地。呈現出臺灣供給分蜜糖粗糖和原料糖到日本,又從日本進口精製糖以及含糖食品的情況。
    第三,砂糖的消費量被視為文明程度的指標,臺灣每人平均砂糖消費量逐漸攀升,顯示民眾生活水準提升。消費量增加與前述產糖技術和相關食品加工業有關,隨著食品加工業的發展,讓做為原料的砂糖消費量也有所成長,形成糖與含糖食品加工業在生產及消費上有相互促進、連動增加的關係。
    第四,產糖的品質趨於穩定,砂糖的消費有朝精白化的趨勢,並以越精純、越白色的糖作為高品質的象徵。一是因為分蜜糖粗糖與精製糖、耕地白糖正是前述食品加工產業的主要原料,因此呈現的結果是砂糖總量增加,且分蜜糖與白糖的消費量也增加。二是當生活水準提升,人們有能力選擇時,會從原本習慣消費的赤糖,轉而消費更多、品質更好的分蜜糖或精製糖。但即使如此,赤糖因具有獨特風味,所以仍有一定擁護者,景氣不好時也還是會退回消費赤糖,所以直至日治末期仍有一定消費量。
    第五,砂糖的消費量增加,顯示砂糖有更多元的利用,而砂糖所代表意涵也隨之改變,從原先的珍貴和甜蜜的象徵,轉而成為美味、營養、休閒娛樂的代表。砂糖和甜食的消費豐富了日常生活,促進飲食文化多元發展。
    Reference: 一、史料
    (一)中文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文叢第5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新竹縣志初稿》,文叢第6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嘉義管內采訪冊》,文叢第5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8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文叢第11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王灼撰,《糖霜譜 一卷》,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
    江日昇,《臺灣外記》,文叢第6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2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子光,《臺灣紀事》,文叢第3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臺北市:臺灣古籍,2004。
    李时珍编纂、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新校注本本草纲目 下冊》,北京:華夏,2013。
    周鍾瑄,《諸羅縣志》,文叢第14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文叢第15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屈原等著、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臺北縣中和市:東芝總經銷,2007。
    林豪,《澎湖廳志》,文叢第16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赵刚立等主编,《新编说文解字字典》,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
    郁永河,《裨海紀遊》,文叢第4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高拱乾,《臺灣府志》,文叢第6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屠繼善,《恒春縣志》,文叢第7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連橫,《雅堂文集》,文叢第20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連橫,《臺灣通史》,文叢第12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連橫,《臺灣語典》,文叢第16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文達,《臺灣縣志》,文叢第10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文達,《鳳山縣志》,文叢第12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文叢第16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第7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蔡振豐,《苑裏志》,文叢第4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顏義芳編譯,《臺灣總督府殖產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四十一年)》,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二)日文
    1.官方檔案與統計文書
    《臺中州保健衛生調查書》
    《臺灣商工統計》
    《臺灣貿易年表》
    《臺灣貿易概覽》
    《臺灣糖業統計》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檔案》

    2.期刊與報紙
    《民俗臺灣》
    《華光》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技術協會誌》
    《臺灣協會會報》
    《臺灣婦人界》
    《臺灣教育》
    《臺灣慣習記事》
    《糖業》
    《讀賣新聞》
    3.時人著作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田中重雄,《明日の臺灣糖業》,出版單位不詳:出版地不詳,1936。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市: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1939。
    佐藤政藏編,《昭和十一年版 臺灣之糖業》,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三年版》,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五年版 上》,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五年版 下》,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明治製糖株式会社編,《明治製糖株式会社三十年史》,東京:明治製糖東京事務所,1936。
    東方孝義,《台湾習俗》,臺北市:南天,1942。
    林久三,《臺灣料理之栞》,臺灣:里村榮,1912。
    林佛樹編,《臺灣經濟の基礎知識》,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武內貞義,《臺灣 增訂版》,臺北市:臺灣刊行會,1929。
    畠中正行編,《昭和十三年臺灣殖產年鑑 上》,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商業貿易部資料》,高雄州:發行者不詳,1936。
    梶原通好,《台湾農民生活考》,臺北市:南天,1941。
    森田たま,《随筆貞女》,東京:中央公論社,1938。
    鈴木清一郎,《台湾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產業臺灣の一轉機 商品市場としての價値》,臺北:同編者,1930。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同編者,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編,《臺灣糖業概觀》,臺北市:同編者,192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熱帶產業調查書 : 鳳梨產業ニ關スル調查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工業統計 第二十一次》,臺北:同編者,194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農家食糧消費調查》,臺北:同編者,192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熱帶產業調查會 糖業ニ關スル調查書》,臺北市:同編者,1935。
    臺灣總督府學務部編,《臺灣俚諺集覽》,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4。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編,《昭和十七年 臺灣人口動態統計》,臺北:同編者,194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編,《衛生調查書(第十一輯生活篇:本島人)》,臺北:同編者,1932。
    調查係編,《砂糖の話》,東京都:同編者,1938。
    澤村真,《榮養と食物》,東京市:成美堂書店,1925。
    臨時臺灣糖務局編,《第二次糖業記事》,臺北:同編者,190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 上卷》,臺北:同編者,1905。
    權藤震二,《臺灣實況》,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業概況》,臺南: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1939。

    二、日記及回憶錄
    Mackay, George Leslie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 I》,臺北市:玉山社,2012。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艋舺歲時記:臺灣風土民俗》,臺北市:海峽學術,2003。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1933-1937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3)1939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5)1941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6)1942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7)1943-1944》,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8)1945-1947》,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9)1948-1953》,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0)1955-1961》,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1)1962-1967》,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三)1930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四)1931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六)1933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八)1935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1939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三)1941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二十)1948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11。
    高騰蛟口述、盧世祥執筆,《做餅的人生明天有夢:義美六十七年》,臺北市:遠流,2001。
    張建墻,《福爾摩沙之夜 : 一位臺灣八十歲老人的回顧》,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8。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九)1932-1935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191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2)1913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3)1914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4)1915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5)1916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7)1919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8)1921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9)192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0)1923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3)1926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4)1927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5)1928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7)1930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8)1931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的三稜鏡:一位傑出臺灣女作家的自傳》,臺北市:前衛,1995。
    楊水心著、許雪姬主編,《楊水心女士日記(三)1934、194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訪問,《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 : 國史館,2008。

    三、近人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中村孝之,《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臺北:稻香,1997。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吳聰敏、葉淑貞、古慧雯著,《日本時代臺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臺北市:吳聰敏出版:翰蘆圖書總經銷,2004。
    李寧遠等編著,《食品營養與衛生》,臺北市:空大,1991。
    周正庆,《中囯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季羨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北京市:經濟日報,1997。
    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臺北市:武陵,1990-1991。
    林素英,《歲時禮俗文化論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1997。
    林獻振執行編輯,《臺糖六十週年慶紀念專刊:臺灣糖業之演進與再生》,臺南市:臺糖,2006。
    金蘭馨等著,《營養學》,臺北市:永大書局有限公司,2017。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7。
    張宏謨,《臺灣糖業前期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公司,出版年不詳。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市:允晨文化,2004。
    陳明言,《臺灣的糖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7。
    黃紹恆,《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新竹市:交大出版社,2019。
    薛化元總編輯,《臺灣貿易史》,臺北市:外貿協會,2008。
    (二)日文專書
    伊藤汎監修,《砂糖の文化誌:日本人と砂糖》,東京都:八坂書房,2008。
    久保文克,《近代製糖業の経営史的研究》,東京都:文真堂,2016。
    久保文克,《植民地企業経營史論:「準囯策会社」の実証的研究》,東京都 : 日本経濟評論社,1997。
    久保文克編著、糖業協会監修,《近代製糖業の発展と糖業連合会:競争を基調とした協調の模索》,東京都:日本経済評論社,2009。
    栗山茂久編著,《近代日本の身体感觉》,東京都:青弓社,2004,頁311-316。
    斎藤美奈子,《戦下のレシピ:太平洋戦争下の食を知る》,東京都:岩波書店,2002。
    社団法人糖業協会編,《糖業技術史:原初より近代まで》,東京都:丸善プラネット,2003。
    小野文英,《製糖コンツェルン読本》,東京都:日本図書センタ,1999。
    糖業協会編,《近代日本糖業史 下》,東京都:勁草書房,1997。
    糖業協会編,《近代日本糖業史 上》,東京都:勁草書房,1962。
    樋口弘,《糖業事典》,東京都:內外経済研究所発行:內外経済社発売,1959。
    平井健介,《砂糖の帝国:日本植民地とアジア市場》,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
    (三)譯文專書
    Cargill, Kima著、吳宜蓁、林麗雪譯,《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新北市:光現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8。
    Courtwright, David T.著、薛絢譯,《上癮五百年》,臺北縣新店市:立緒,2002。
    Fernández-Armesto, Felipe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5。
    Levene, Alysa著、鄭煥昇、謝雅文、廖亭雲譯,《蛋糕裡的文化史:從家族情感、跨國貿易到社群認同,品嘗最可口的社會文化》,臺北市:行人出版:大和書報總經銷,2017。
    Logue, A. W.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1996。
    Mazumdar, Sucheta著、叶篱译、林燊禄校,《中囯:糖与社会:农民、技朮和世界市场》,廣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McGee, Harold著、蔡承志譯,《食物與廚藝:麵食、醬料、甜點、飲料》,臺北縣新店市: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0。
    Mintz, Sidney Wilfred著、李祐寧譯,《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新北市:大牌,遠足文化,2020。
    Mintz, Sidney Wilfred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市:藍鯨;臺北縣新店市:農學經銷,2001。
    Moss, Michael著、秋瑩譯,《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新北市:八旗文化,2015。
    Schivelbusch, Wolfgang著、殷麗君譯,《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臺北市:藍鯨出版:巨思文化發行;臺北縣新店市:農學股份總經銷,2001。
    Toussaint-Samat, Maguelonne著、譚鍾瑜譯,《甜點的歷史》,臺北市:博雅書屋,2011。
    川北稔著、陳惠文譯,《砂糖的世界史》,臺北市:玉山社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圖書經銷,2005。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市:大立,1981。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總經銷,2004。
    武田尚子著、洪于琇譯,《尋味巧克力:從眾神的餐桌到全球的甜蜜食品》,臺北市:時報文化,2017。
    凃照彥著、李明俊漢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市:人間,1992。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編、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78。
    糖業協会編、臺灣糖業文化協會譯,《近代日本糖業史 上》,高雄:臺灣糖業文化協會,2007。
    糖業協会編、臺灣糖業文化協會譯,《近代日本糖業史 下》,高雄:臺灣糖業文化協會,2007。

    四、論文
    Myers, W.W., "Foreign Felation with the Formasa Sugar Trade," in Robert L. Jarman, ed., Taiwan: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7), v. 4: 1886-1893, p.393-431.
    Myers, W.W.著、林滿紅譯,〈清末南部臺灣的蔗糖業〉,《臺灣文獻》,28:2(1977.06),頁137-142。
    王學泰,〈從文化角度看中國飲食習俗〉,收錄於《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3屆》(1994.12),頁403-420。
    何鳳嬌,〈日據時期臺灣糖業的發展〉,《國史館館刊》,20(1996.06),頁71-94。
    李佩蓁,〈國際貿易與臺灣糖商的轉型:以打狗陳福謙家族為例,1860-1905〉,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9(2015.11/12),頁54-72。
    林玉茹,〈跨國貿易與文化仲介:跨政權下臺南第一富紳王雪農的出現(1880-1905)〉,《臺灣史研究》,27:4(2020.12),頁35-82。
    洪瑩發,〈臺南府城廟宇普度祭品的文化意涵〉,《中國飲食文化》,3:1(2007.01),頁81-136。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臺灣中港溪流域的糖廠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983),頁59-110。
    陳玉箴,〈營養論述與殖民統治:日治時期臺灣的乳品生產與消費〉,《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4(2015.12),頁95-147。
    蔡承豪,〈風土、技術與口味:臺灣糖漬食品加工(17世紀~1945年)〉,頁1-19。收錄於2017年9月28-29日「第二屆臺灣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 近代臺灣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際學術研討會。
    盧泰康,〈臺灣傳統白糖製造技術與其關鍵陶質工具〉,《成大歷史學報》,28(2004.06),頁89-136。

    五、學位論文
    林佳慧,〈清涼一夏!日治時期的碳酸飲料-以彈珠汽水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洪淑昭,〈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以高雄市閩南族群的「粿」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郭立婷,〈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六、網路資料
    (一)資料庫
    Japan Knowledge+ , JK(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japanknowledge-com.autorpa.lib.nccu.edu.tw/library/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hyerm.ntl.edu.tw:3144/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07342136187
    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hyerm.ntl.edu.tw:3146/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07342121414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tcss.ith.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468388082698
    臺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tcsd.lib.ntu.edu.tw/main_browse.php
    臺灣日記知識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二)網路資料
    「おもかげ 黒砂糖入羊羹」,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products/petite/omokage/(2020.11.15瀏覽)
    「ちゃいなマーブル」,
    https://www.kasugai.co.jp/product/other/4901326090248.html(2020.1.5瀏覽)
    「とらやの歴史」,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tradition/chronology/(2020.11.15瀏覽)
    「花霰」,朝日新聞社及VOYAGE MARKETING設置辭書索引「コトバンク」,
    https://kotobank.jp/word/%E8%8A%B1%E9%9C%B0-603336(2020.1.5瀏覽)
    「掛物」,朝日新聞社及VOYAGE MARKETING設置辭書索引「コトバンク」,
    https://kotobank.jp/word/%E6%8E%9B%E7%89%A9-461265(2020.1.5瀏覽)
    「砂糖の糖度と甘味度」,株式会社パールエース,
    https://www.pearlace.co.jp/know-and-fun/tips/post-66.html(2020.10.31瀏覽)
    「小形羊羹パッケージ 昭和5年(1930)」,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bunko/activity/collection17-03-30/(2020.11.15瀏覽)
    「羊羹年表拡大版」,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bunko/activity/19-10-29/(2020.11.15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2018.10出版,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08(2020.08.12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糖攝取量上限」,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61&pid=9709(2020.02.04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2018.10出版,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17(2020.08.12瀏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糧食供需年報》電子版,
    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2020.12.28瀏覽)
    中研院史語所,「番社采風圖」,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taiwan/index.htm(2020.9.12瀏覽)
    林茂益、蔡育文,〈說糖解惑—糖度、純度〉,《臺糖通訊》(2013.10),
    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375&p=13384560&s=13384590 (2020.10.31瀏覽)。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5158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800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362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0301.pdf8031KbAdobe PDF256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