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71
|
Title: | 二次大戰期間臺灣空襲記憶在戰後的傳承、移植與再造 Inherited, Transplanted and Reconstructed Memories of the Air Raids on Taiwa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
Authors: | 王志淵 Wang, Chih-Yuan |
Contributors: | 藍適齊 Lan, Shichi-Mike 王志淵 Wang, Chih-Yuan |
Keywords: | 集體記憶 空襲記憶 戰爭框架 記憶移植 再框架 Collective memory Memories of the air raids Memories frame Memories of air raids in folk tales Reconstructive memory |
Date: | 2020 |
Issue Date: | 2021-03-02 14:29:04 (UTC+8) |
Abstract: | 臺灣戰時為日本帝國殖民地,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並統治,隨著內戰失利,而將中央機關遷移至臺灣。作為遷佔者國家,為了強調自身與中國大陸歷史延續性,因此極力將臺灣社會「再框架」納入抗戰脈絡中,塑造臺灣民眾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其中戰時本土的盟軍空襲記憶,看似斷裂而遭掩蓋,但受到現實中共軍機威脅,日治時期「防空框架」在戰後仍延續並不斷加強。受到再框架影響,國民黨政府在形塑「防空框架」往往移植自身歷史經驗,並以「重慶精神」為精神指標之一來團結國民。由於防空與空襲具有一體性,為了教育國民空襲造成戰災的可怕性,日機轟炸中國城市的影像就成為實際例子,在重慶經驗與抗戰警世案例移植下,使戰後出生世代對於戰時來空襲之敵者認知造成極大影響,形成統治者由上而下移植中錯置之記憶。 除了國民黨政權由上向下移植的戰爭經驗外,移入外省族群在與本省民眾開始通婚下,亦為臺灣注入不同的戰爭經驗,在社會上形成兩股戰爭記憶,一種為本省民眾親歷的「太平洋戰爭」記憶;另一種為國民黨政權移植或外省家庭的「對日抗戰」記憶。儘管本土戰爭記憶在主流抗戰框架中遭到掩蔽,但戰時未爆彈的出土,甚至是民間信仰中神祇保衛村里免於空襲戰災的傳說,顯示民間仍有媒介作為戰時記憶所繫之喚醒物,特別是遍布全臺灣的民間信仰神話,反映民間信仰的功利性與靈驗性等特性,反而使廟宇傳說成為臺灣本土戰爭記憶喚醒的重要媒介。縱使如此,受到國民黨政權主流抗戰記憶「再框架」影響,神蹟傳說中出現日機轟炸臺灣等移植中而錯置的戰爭記憶。 隨著臺灣解嚴走向民主化,在本土化的浪潮中,臺灣戰時的歷史逐漸受到關注,但抗戰作為中華民國與國軍的歷史延續戰爭經驗,抗戰框架儘管不再是唯一的戰爭框架,亦不會因此消解,甚至在重新建構本土空襲經歷過程,仍會陷入是否值得紀念的「可悲傷性/不可悲傷」戰爭框架中,反映抗戰記憶與本土太平洋戰爭記憶至今仍持續挑選並論述。隨著108新課綱教科書中,空襲經驗被納入二戰時總力戰下民眾的生活脈絡中,東亞平民的戰時經歷開始受到關注,臺灣作為多元的移民社會,如何在不同群體的戰爭記憶間取得彼此的尊重與諒解,仍是未來戰爭記憶範疇中要努力的目標。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bombings of Taiwan in second world war; however, an element often overlooked in the history of these events, which official experience of passive air defense for air raids was built up public memory in the mind of post war gener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official frame and public memory of the bombings was formed. Taiwan was under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rule until the end of WWII, and the dominion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In 1949, the R.O.C. government relocated to Taiwan while fighting the civil war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 The R.O.C. government need to defend against the possible air raids by the Chinese(CCP) bombers. After the Pacific War, Taiwanese people were mobilized for passive air defense once more but the R.O.C. government transplanted bombing of experience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part from this, the R.O.C. government passed on the Spirit of Chongqing (重慶精神) to Taiwanese people who were capable of the indomitable spirits like Chongqing people during WWII. From R.O.C. government own experience passed on and transplanted, the post war generation believed Japan conducted many air raids during WWII in their war memories. R.O.C. government in Taiwan has struggled for history in public memories that try to represent China’s anti-Japanese. The bombings of Taiwan had been ignored, with no official events to mark and memorial for dead. The memory of air raids on Taiwan gradually forgotten in the post war generation. Then, this affects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not only of air raids themselves, but also to how and why people remember. Even though the R.O.C. government’s anti-Japanese experience was transplanted, there are many legends about gods and goddesses helped people during wartime in Taiwanese temples. Folk beliefs provide people with spiritual shelter because life was uncertainty in wartime. The survivors of air raids thought gods and goddesses protected them against the bombs. Mazu (媽祖) held the bombs is known to most of the people in Taiwan. The folk story of Mazu holding the bombs became unique mode to pass on the memory of air raid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conflicts between official history and local history in Taiwa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essay is that official frame can effectively shape how people remembering the memory of bombing. The memory of suffering would not be forgotten easily but survivors would not talk about those painful memories easily, either. There are a lot of conflicts between official public memoeries and local history but the folk tale played a leading role to pass on wartime memories in Taiwan. |
Reference: | 一、政府公報 1.《(臺灣總督府)府報》。 2.《司法專刊》。 3.《國民政府公報》。 4.《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5.《臺灣省政府公報》。 6.《總統府公報》。
二、官方檔案 1.〈各地籌備防空節紀念辦法〉(1940-1943年),〈各地籌備防空節紀念辦法〉《行政院》,臺北市:國史館,典藏號:014-030400-0010。 2.〈蕈雲演習參考資料〉,〈校閱動員及演習 (五)〉《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典藏號:002-080102-00061-011。 3.〈臺灣省政府呈送「臺灣省各市縣人口物資疏散及建築物限制辦法實施細則草案」及「臺灣省預防空襲疏散人口物資及籌建防空避難蓄水設備實施辦法草案」請核示案〉(1951年02月21日),〈行政院第一七三次會議秘密報告事項〉《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十四冊一七○至一七四》,國史館,典藏號014-000205-00041-004。 4.〈軍事委員會呈國民政府請規定十一月二十一日為防空節日〉(1940年07月11日),〈紀念節日案(十一)〉《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典藏號:001-051616-00014-001。 5.〈空防與國防:為紀念防空節〉(1940年11月21日),〈陳誠言論集—民國二十三年(一)〉《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典藏號:008-010301-00004-009。 6.〈我匪飛機識別案〉(1946年10月23日),〈臺灣省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檔案移轉秘件原乙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31100001001。 7.〈空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周至柔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本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為第七屆防空節擬懇鈞座賜頒訓詞〉(1946年10月25日),〈紀念節日案(十一)〉《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典藏號:001-051616-00014-015。 8.〈周至柔電陳誠為編印第七屆防空節紀念專刊請賜頒訓詞〉(1946年11月11日),〈陳誠在廬山夏令營訓詞稿彙輯〉《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典藏號:008-010301-00065-008。 9.〈國民政府文官長吳鼎昌電空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周至柔為抄送防空節訓詞一篇即希查照〉(1946年11月20日),〈紀念節日案(十一)〉《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典藏號:001-051616-00014-016。
三、教科書 1.不詳,《自然課本 (第八冊)》,不詳: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7年。 2.不詳,《自然課本 (第四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0年。 3.不詳,《防空》,不詳: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57年。 4.不詳,《軍訓:女生(下冊)》,臺北:幼獅書店,1960年。 5.不詳,《軍訓:男生 (第二冊)》,臺北:幼獅書店,1960年。 6.不詳,《唱遊》,不詳:臺南師範附屬小學,不詳。 7.不詳,《復興自然教科書 (第四冊)》,不詳:商務印書館,1937年。 8.不詳,《童子軍訓練 (第三冊)》,不詳:長白出版社,1966年。 9.辻武夫《公學校用國語讀本教授細目並に教學研究 (卷六)》,臺北市:合資會社神保商店,1940年。 10.周建人、周頌久編,《復興自然教科書 (第四冊)》,不詳:商務印書館,1940年。 11.林桶法主編,《歷史(第二冊)》,新北市:翰林出版,2019年。 12.韋息予、孫伯才、徐天游、糜贊治編,《高小自然課本 (第四冊)》,不詳:中華書局,1940年。 13.孫邦正編,《國語常識教學指引(第八冊)》,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1951年。 14.國立編譯館,《認識臺灣:社會篇》,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 15.國立編譯館,《健康教育 (第五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年。 16.國立編譯館,《健康教育教學指引 (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年。 17.國立編譯館,《認識臺灣:歷史篇》,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 18.國立編譯館編,《自然教學指引 (第四冊)》,不詳:商務印書館,1948年。 19.國立編譯館編,《防空(中等教育)》,不詳:正中書局,1951年。 20.國立編譯館編,《防空(初等教育)》,不詳:正中書局,1951年。 21.國立編譯館編,《高小自然課本 (第四冊)》,不詳:不詳,1948年。 22.國立編譯館編,《唱遊教學指引 (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4年。 23.國立編譯館編,《唱遊教學指引 (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年。 24.國立編譯館編,《國語常識 (第八冊) 》,上海市:國立編譯館,1946年。 25.國立編譯館編,《國語常識課本 (第二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0年。 26.國立編譯館編,《國語常識課本 (第八冊)》,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中小學教科用書供應委員會,1949年。 27.國立編譯館編,《國語常識課本 (第八冊)》,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中小學教科用書供應委員會,1955年。 28.國立編譯館編,《國語常識課本 (第八冊)》,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中小學教科用書供應委員會,1956年。 29.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一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6年。 30.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九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8年。 31.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九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7年。 32.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九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年。 33.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九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0年。 34.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二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年。 35.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二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1年。 36.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四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年。 37.國立編譯館編,《國語課本 (第四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6年。 38.國立編譯館編,《童子軍訓練 (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1年。 39.國立編譯館編,《童軍訓練學生手冊 (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年。 40.國立編譯館編,《童軍訓練學生手冊 (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41.國立編譯館編,《童軍訓練學生手冊 (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42.國立編譯館編,《團體活動教學指引 (低年級)》,臺北:國立編譯館,1963年。 43.國立編譯館編,《團體活動教學指引 (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8年。 44.國立編譯館編,《團體活動教學指引 (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年。 45.國立編譯館編,《團體活動教學指引 (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年。 46.教育部軍訓處軍訓教材編輯委員會編,《軍訓(女生適用) (第三冊)》,臺北:幼獅書店,1963年。 47.教育部軍訓處軍訓教材編輯委員會編,《軍訓(男生適用) (第三冊)》,臺北:幼獅書店,1963年。 48.教育部軍訓處編,《軍訓 (第三冊) (女生)》,臺北:幼獅書店,1975年。 49.教育部軍訓處編,《軍訓 (第五冊) (男生)》,臺北:幼獅書店,1975年。 50.教育部軍訓處編,《軍訓 (第四冊) (女生)》,臺北:幼獅文化,1983年。 51.陳登武主編,《歷史(第二冊)》,新北市:龍騰文化,2019年。 52.陳鴻圖主編,《歷史(第一冊)》,臺南市:南一書局,2020年。 53.楊宇勛主編,《歷史(第二冊)》,新北市:泰宇出版,2019年。 54.楊維真主編,《歷史(第二冊)》,臺南市:南一書局,2020年。 55.臺灣省教育廳編,《自然教學指引 (第四冊)》,臺北:臺灣省教育廳,1951年。 56.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編,《國語常識教學指引(第二冊)》,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1951年。 57.臺灣書店編,《國語教學指引 (第二冊)》,臺北市:臺灣書店,1962年。 58.臺灣總督府編,《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卷六)第一種》,不詳:臺灣總督府,1939年。 59.臺灣總督府編,《初等科修身》,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43年。 60.歐陽鍾玲等編,《社會(一下)》,臺南市:南一書局,2020年。 61.戴寶村主編,《歷史第一冊》,新北市:龍騰文化,2019年。 62.薛化元主編,《歷史(第二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20年。
四、臺灣縣轄市宗教團體調查資料彙集 1.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就轄內宗教團體提供資料彙集,《全國孝院宮廟基本資料(宜蘭縣)》,2010年4月至7月調查。 2.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就轄內宗教團體提供資料彙集,《全國孝院宮廟基本資料(屏東縣)》,2010年4月至7月調查。 3.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就轄內宗教團體提供資料彙集,《全國孝院宮廟基本資料(高雄縣)》,2010年4月至7月調查。 4.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就轄內宗教團體提供資料彙集,《全國孝院宮廟基本資料(新竹市)》,2010年4月至7月調查。 5.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就轄內宗教團體提供資料彙集,《全國孝院宮廟基本資料(彰化縣)》,2010年4月至7月調查。 6.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就轄內宗教團體提供資料彙集,《全國孝院宮廟基本資料(臺南市)》,2010年4月至7月調查。 7.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就轄內宗教團體提供資料彙集,《全國孝院宮廟基本資料(臺南縣)》,2010年4月至7月調查。
五、報紙 1.《人民日報》。 2.《中國時報》。 3.《正氣中華》。 4.《民生報》。 5.《自由時報》。 6.《自立晚報》。 7.《重慶中央日報》。 8.《臺灣民聲日報》。 9.《臺灣產業組合時報》。 10.《臺灣警察時報》。 11.《聯合晚報》。 12.《聯合報》。
六、中英日文專書 1.Aleida Assmann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2.Bruce A. Elleman著,吳潤璿譯,《看不見的屏障:決定臺灣命運的第七艦隊》,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年。 3.Erich Ludendorff著,魏止戈譯,《總體戰:希特勒崛起的導師與德國開戰的指南》,新北市:遠足文化,2018年。 4.Jan Assmann著,金壽福、黃曉晨譯,《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5.Mark Clapson, The Blitz Companion: Aerial Warfare, Civilians and the City Since 1911, London: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Press, 2019. 6.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Mock Mayson,《臺灣獨曆2020:臺灣歷史上的今天》,臺北市:前衛出版,2019年。 8.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Pierre Nora著,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年。 10.Viet Thanh Nguyen, Nothing Ever Dies: Vietnam and The Memory of Wa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11.William Mitchell著,唐恭權譯,《空防論:現代空權的發展與遠景》,新北市:八旗文化,2018年。 12.土田宏成,《近代日本の「囯民防空」体制》,東京:神田外語大学出版局,2010年。 13.大竹文輔,《臺灣防空讀本》,臺北:臺灣防空思想普及會,1937年。 14.大谷渡著,陳凱雯譯,《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活在日本時代的臺灣人》,新北市:遠足文化,2017年。 15.川康渝文藝寫作研究會編,《四川與抗日戰爭》,臺北市:川康渝文物館,1995年。 16.中島喜一,《台湾の防衛》,臺北:臺灣國防普及會,1937年。 17.中華婦女寫作協會編,《走過烽火歲月──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一甲子文集》,臺北市:黎明文化,2006年。 18.介壽館防護團編,《防空與化學戰常識》,臺北市:介壽館防護團,1954年。 19.內政部警政署編,《民防團隊訓練教材》,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1974年。 20.內政部警政署編,《臺澎地區民防幹部訓練教材》,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1981年。 21.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1997年。 22.王長柯、葛惠敏,《中日戰爭──空戰首部曲》,新北市:中華戰史文獻協會,2019年。 23.王景弘,《臺灣走過烽火邊緣1941-1945》,臺北市:玉山社,2018年。 24.台灣省民防司令部編,《民防服勤手冊》,臺北市:臺灣民防司令部,1955年。 25.台灣省民防司令部編,《防護訓練手冊》,臺北市:台灣省民防司令部,1956年。 26.台灣省民防委員會編,《台灣省民防幹部教材彙編》,臺北市:台灣省民防委員會,1952年。 27.民防週刋社編,《原子時代的防空》,臺北市:民防週刋社,1958年。 28.甘記豪,《米機來襲:二戰臺灣空襲寫真集》,臺北市:前衛出版,2015年。 29.田士捷,《商船防空》,臺北市:招商局訓練委員會,1952年。 30.朱壽昌、胡龍燕編,《空襲的可怕(防護全解)》,臺北市:信昌,1955年。 31.何世宗,謝進炎編,《媽祖信仰與神蹟》,臺南市:世鋒出版社,2001年。 32.何義麟、蔡錦堂著,《臺灣人的日本時代》,臺北市:玉山社,2019年。 33.余翼羣,《民防概論》,臺北市:民間防空出版社,1955年。 34.吳明益,《睡眠的航線》,臺北市:二魚文化,2007年。 35.吳經侯,《動員要務》,臺北市:民主燈塔出版社,1952年。 36.宋怡明著,黃煜文、陳湘陽譯,《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37.李君山,《臺灣最後防線──政府治臺後的防空發展,1945-1988》,臺北市:五南,2013年。 38.李泰翰,《1950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臺北市:國史館,2011年。 39.杜正宇、謝濟全、金智、吳建昇,《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北市:新銳文創,2014年。 40.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41.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本土防空作戦》,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 42.周明德,《海天雜文》,(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43.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2003年。 44.周晶生,《台灣百年飛行錄》,台北縣:玉山社,2005年。 45.周湘雲,《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市:國史館,2012年。 46.林丹著,韓世芳譯,《屏東縣萬丹鄉萬惠宮》,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47.林玉萍,《臺灣航空工業史:戰爭羽翼下的1935年-1979年》,臺北市:新銳文創,2011年。 48.林孝庭,《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臺北市:聯經,2015年。 49.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新北市:遠足文化,2017年。 50.林朝成、鄭水萍主修,《安平區志》,臺南市:臺南市區公所,1998年。 51.林瑋嬪,《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52.林德福,《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53.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6年。 54.武藤曉三,《奉公防空群防空常識講座》,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4年。 55.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56.邱坤良,《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縣:宜蘭縣政府,2002年。 57.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馮亞琳編,余傳玲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8.前田哲男著,王希亮譯,《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年。 59.南博、伊藤建二編,《近代庶民生活誌第四卷》,東京:三一書房,1985年。 60.屏東縣萬丹鄉萬丹國民小學師生,《拿炸彈媽祖》,屏東縣:屏東縣政府,2014年。 61.洪卜仁主編,《臺灣光復前後(1943-1946)》,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62.洪致文,《不沉航母:臺灣島內飛行場百年飛行史》,臺北:自印出版,2015年。 63.洪致文,《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6年。 64.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市:月旦出版社,1994年。 65.孫紹蔚,《民防體制概論》,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年。 66.殷允芃,《發現臺灣(下)》,臺北市:天下雜誌,1992年。 67.秦孝儀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第23卷》,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68.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九》,臺北市:中正文教基金會,2002年。 69.袁成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對日防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70.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編纂,《彰化南瑤宮志》(彰化市:彰化縣彰化市公所,1997年。 71.國防部總務局,《空襲防護常識》,臺北市:國防部總務局,1966年。 72.張芙美,《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幼獅文化,1999年。 73.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市:遠足文化,2011年。 74.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臺灣紀實》,臺北市:前衛出版,2015年。 75.張膽,《家戶防空手冊》,高雄市:自由中國,1955年。 76.梁爾恭、林樹文編,《空襲防護》,不詳:不詳,1951年。 77.莊天賜,《二次大戰下的台北大空襲》,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7。 78.郭銘勳主編,《豐原媽慈濟宮志》,臺中市:豐原慈濟宮管委會,2017年。 79.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臺北市:暖暖書屋,2018年。 80.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新北市:聯經出版,2009年。 81.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市:麥田出版,2017年。 82.黃鎮球,《防空十二年》,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83.黑澤平八郎,《臺灣防空讀本 附錄時局防空必攜防空關係法令敵機種機型及標識》,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4年。 84.楊明暉,《中國紀念節日史話》,臺北市:大聖書局,1972年。 85.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北縣:帕米爾書店,1985年。 86.葛超智(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市:前衛出版,1991年。 87.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編,《臺北市空襲防護行動須知》,臺北市:臺北市政府警察局,1978年。 88.臺南市役所,《臺南市家庭防空群結成趣意書 臺南市家庭防空群規約 家庭防空群指導提要》,臺南:臺南市役所,1940年。 89.臺灣省民防司令部編,《基隆市防護總隊幹部訓練教材彙編》,基隆市:基隆市警察局,1954年。 90.臺灣省政府防護團編,《防護勤務教材彙編》,臺北市:臺灣省政府防護團,1973年。 91.臺灣軍司令部,《大空の護り》,臺北:臺灣軍司令部,1934年。 92.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譯,《防止原子輻射塵家庭避難室之構築方法》,臺北市: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0年。 93.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譯,《空禍之預防》,臺北市: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0年。 94.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譯,《空襲生存的六個步驟》,臺北市: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0年。 95.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譯,《原子塵防護紀要》,臺北市: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0年。 96.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譯,《原子輻射塵簡介》,臺北市: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0年。 97.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譯,《氫彈爆炸之內容》,臺北市: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0年。 98.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譯,《緊急應變手冊》,臺北市: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0年。 99.趙安國編,《空襲防護須知》,不詳:不詳,1965年。 100.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下)》,臺北市:國史館,1997年。 101.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臺北市:東大圖書,2005年。 102.潘洵,《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大轟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103.潘洵、周勇主編,《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日誌》,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11年。 104.蔡錦堂、國立編譯館主編,《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市:日創社文化,2006年。 105.鄧子文主編,《原子核飛彈時代防空》,臺北市:民族文化中華文物聯合出版社,1961年。 106.鄭純宜主編,《被出賣的臺灣:葛超智(George H. Kerr)文物展綜覽:從世界史的角度反省二二八事件》,臺北市:臺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年。 107.蕭文,《烽火下的萬里長空》,臺北市:致出版,2020年。 108.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著,廖彥博譯,《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臺北市:時報文化,2015年。 109.鍾堅,《臺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新北市:燎原出版,2020年。 110.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市:桂冠圖書,1997年。 111.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臺北市:桂冠圖書,2006年。 112.魏淑貞編,《臺灣廟宇文化大系(參)關聖帝君卷》,臺北市:自立晚報社,1994年。 113.魏淑貞編,《臺灣廟宇文化大系(壹)天地諸神卷》,臺北市:自立晚報社,1994年。 114.魏淑貞編,《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貳)天上聖母卷》,臺北市:自立晚報社,1994年。 115.魏紹徵,《發揚重慶精神》,臺北市:暢流半月刊社,1977年。 116.蘇碩斌策畫,《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新北市:衛城出版,2017年。
七、中英日文期刊論文 1.Shichi Mike Lan, “(Re-)Writing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getting and Remembering the Taiwanese-native Japanese Soldiers in Postwar Taiwan,” Asia Critique, Vol.21, No4, 2014, pp.801-852. 2.Yinan He,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the War: Elite Mythmaking, Mass Reac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1950–2006,” History and Memory, Vol. 19, No. 4, 2017, pp.43-74. 3.王子碩,〈臺南空襲記憶〉,《觀臺灣》26(2015.07),頁28-31。 4.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以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1993.11),頁40-49。 5.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9(2008.05),頁123-139。 6.王志淵,〈臺灣空襲記憶的箝制:比較戰後日本、中國、英國空襲紀念活動為例〉,《2019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暨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學術交流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所,2019年11月,頁257-279。 7.王甫昌,〈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1993.12),頁257-261。 8.王怡茹,〈戰爭、傳說與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以淡水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民俗曲藝》180(2013.06),頁206-207。 9.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1993.11),頁6-19 10.王韶君,〈戰爭與儀式:日治時期「海軍紀念日」的制定與宣傳(1902-1944) ──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臺灣風物》59:3(2009.09),頁87-128。 11.史艾米,〈創傷記憶與集體記憶──作為交流型記憶和文化記憶的文學〉,《清華中文學報》13(2015.06),頁283-310。 12.民間防空出版社,〈願以實踐行動慶祝第二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民間防空(月刊)》28(1954.05),頁3-4。 13.朱惠足,〈從「戰爭的記憶」到「記憶的戰爭」︰宋澤萊、陳映真與目取真俊的二戰記憶書寫〉,《文化研究》12(2011.06),頁13-44。 14.江柏煒,〈誰的戰爭歷史?: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民俗曲藝》156(2007.06),頁85-115。 15.吳炳廷,〈以文化記憶詮釋媽祖接砲彈傳說〉,《有鳳初鳴年刊》11(2015.10),頁64-73。 16.呂紹理,〈紀錄戰火與戰爭記憶:臺灣的經驗〉,收錄李承機、李育霖主編,《「帝國」在臺灣II:「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書版中心,2020年,頁186-207。 17.呂實強,〈試論抗戰期間的四川精神〉,收錄《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市:近代史學會,1996年,頁1298-1318。 18.宋怡明著,李仁淵譯,〈戰火下的記憶政治:金門,1949-2008〉,《考古人類學刊》71(2009.12),頁47-69。 19.李君山,〈政府在臺防空措施初探(1949-1975)〉,《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5(2010.09),頁45-77。 20.李俊融、李靜宜,〈1950至1960年代臺海長空戰記──國共空軍發展及戰果差異之比較〉,《檔案季刊》,12:2(2013.06),頁46-65。 21.李筱峰,〈從回憶錄見證臺灣人的戰時經驗(1937年-1945年)〉,《臺灣近現代史論集》,臺北市:玉山社,2007年,頁49-96。 22.杜正宇,〈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1945)〉,《國史館館刊》51(2017.03),頁59-95。 23.汪宏倫,〈台灣的「歷史認識問題」初探:史觀、戰爭、框架〉,《21世紀東アジア社会学》6(2014.03),頁72-94。 24.汪宏倫,〈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臺灣的考察〉,收錄於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市:聯經出版,2014年,頁157-225。 25.汪宏倫,〈戰爭與社會:對「二戰結束七十週年」的觀察與反思〉,《國史研究通訊》10(2016.06),頁123-133。 26.卓佳賢,〈媽祖接炸彈神蹟之研究:以日治後期嘉義周邊研究為例〉,收錄江寶釵主編,《媽祖信仰文化暨在地人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縣:北港朝天宮,2013年,頁225-234。 27.周明德,〈回憶阿呆宮的兵燹痕跡〉,《臺灣風物》46:2(1996.06),頁9-14。 28.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臺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107(1995.03),頁34-49。 29.松浦総三,〈空襲記録運動と早乙女勝元氏〉,《写真版 東京大空襲の記録》,東京:新潮社,1987年,頁208-212。 30.林果顯,〈戰後台灣的戰時體制(1947-1991)〉,《臺灣風物》58:3(2008.09),頁135-165。 31.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謝國興編,《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書版中心,2019年,頁71-97。 32.林淑慧,〈歷史創傷與行旅記憶:吳濁流作品的戰亂敘事〉,《臺灣文獻》65:2(2014.06),頁251-294。 33.空軍作戰司令部,〈服務防空人人有責〉,《民間防空(月刊)》22(1951.09),頁25-26。 34.亮軒,〈萬事莫如防空急──憶早年的防空演習〉,《文訊》285(2009.07),頁75-77。 35.信之,〈抗戰時期的防空〉,《民防(月刊)》51(1957),頁10-11。 36.厚安,〈鐵流下鍛鍊出的精神〉,《民防(半月刊)》20(1956.06),頁16。 37.柯賽著,邱澎翻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1993.11),頁20-39。 38.洪致文,〈二戰末期美軍轟炸下的恆春測候所氣象觀測〉,《臺灣文獻》64:2(2013.06),頁195-227。 39.洪致文,〈二戰末期臺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戰後之變遷〉,《地理學報》73(2014.06),頁53-77年。 40.洪致文,〈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臺灣學研究》12(2011.12),頁171-201。 41.洪致文,〈二戰時期台北市之疏開空地帶隊戰後城市街道發展的影響〉,《臺灣文獻》62:1(2011.03),頁233-258。 42.洪郁如,〈臺灣空襲記憶在歷史傳承上的危機與契機:以戰爭兒童文學為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1(2016.05),頁35-74。 43.洪郁如,〈戰爭記憶與殖民地經驗:開原綠的臺灣日記〉,《近代婦女史研究》24(2014.12),頁47-82。 44.紀榮松,〈跨海西征的駐臺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淡江史學》18(2007.09),頁207-226。 45.胡正光,〈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2007.06),頁147-201。 46.迷走工作坊,〈文史議題,群募力量〉,《CCC創作集:硬是要做獨立遊戲》9(2018.11),頁16-21。 47.張建俅,〈二次大戰臺灣遭受戰害之研究〉,《臺灣史研究》4:1(1997.04),頁149-196。 48.張珣,〈從媽祖的救難敘述看媽祖信仰的變遷〉,《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縣:臺灣宗教學會、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2003年,頁169-192。 49.張瑞德,〈在轟炸的陰影下──抗戰時期重慶民眾對空襲的心理反應〉,收入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6年,頁261-278。 50.張維斌,〈〈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1945)〉一文之再商榷〉,《國史館館刊》54(2017.12),頁139-164。 51.許俊雅,〈記憶與認同──臺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006.04),頁59-93。 52.陳佳利,〈生命中不可再現之痛:論戰爭紀念博物館之展示與敘事策略〉,《博物館學季刊》21:1(2007.01),頁45-59。 53.陳佳利,〈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6(2007.06),頁105-143。 54.陳怡宏,〈二戰下的臺灣人──總體戰的生活經驗〉,《臺灣學通訊》90(2015.11),頁22-23。 55.陳怡宏、林家棟,〈二戰下的臺灣人:總體戰的生活經驗〉,收錄《觀臺灣》26(2015.07),頁14-22。 56.曾令毅,〈戰時家庭防空演習〉,《臺灣學通訊》90(2015.11),頁28-29。 57.華壽嵩,〈民防與航海〉,《民間防空(月刊)》,28(1955.12),頁5。 58.賀建平、王永芬、馬靈燕,〈受難與國恥建構:「重慶大轟炸」集體記憶的媒介話語策略〉,《國際新聞界》12(2012.12),頁89-104。 59.黃逸民,〈疏散!疏散!!疏散!!!〉,《民防(半月刊)》2(1955.05),頁7-8。 60.黃嘉益、洪曉聰,〈糖廠宗教民俗信仰設施(二)〉,《台糖通訊》122:5(2008.05),頁32-35。 61.楊維真,〈戰爭與記憶:以抗日戰爭(1937-1945)為中心的探討〉,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第4冊《戰後變局與戰爭記憶》,台北市:國史館,2015年,頁223-243。 62.資料室,〈余翼羣先生事略〉,《江西文獻》,73(1973.07),頁70-71。 63.趙阿南,〈臺灣雜事詩〉,《臺南文化》3:4(1954.04),頁55-58。 64.劉光炎,〈為什麼要疏散和怎麼疏散〉,《民防(月刊)》4(1955.07),頁7-9。 65.劉佳蓉,〈戰爭、框架與敘事:論臺灣新世紀戰爭小說〉,《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4:1(2016.06),頁119-137。 66.劉芳宜,〈西螺鎮地方傳說與特色〉,《雲林文獻》48(2006.12),43-62。 67.潘宗億,〈歷史記憶研究的理論、實踐與展望〉,收錄在蔣竹山主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新北市:聯經,2019年,頁247-283。 68.潘洵、高佳,〈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轟炸記憶」的演變與重構──以「重慶大轟炸」為中心考察〉,《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4:6(2018.11),頁135-146。 69.蔡佩均,〈老作家與戰後臺灣文學研究的建構──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到歷史記憶〉,《臺北文獻》190(2014.12),頁63-86。 70.蔡蕙如,〈文化創意社區中「裝置藝術故事」之採錄札記(二):以東山吉貝耍部落為例〉,《南臺通識電子報》69(2017.05),頁29-45。 71.蔡錦堂,〈中日戰爭下的臺灣社會二三事〉,《臺灣學通訊》20(2009.10),頁10-11。 72.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1997.03),頁247-296。 73.戴文鋒,〈臺灣媽祖「抱接砲彈」神蹟傳說試探〉,《南大學報》39:2(2005.10),頁41-66。 74.戴麗娟,〈法國史家的記憶課題──近三十年的重要著作與討論〉,《思想史》3(2014.09),頁191-240。 75.戴寶村,〈B-29與媽祖:臺灣人的戰爭記憶〉,《政大歷史學報》22(2004.11),頁223-275。 76.薛化元,〈戰後台灣非常體制的形成問題〉,《許志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立憲國家之課題與挑戰》,臺北市:元照出版,2014年,頁16-38。 77.藍適齊,〈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台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東亞觀念史集刊》7(2014.12),頁205-251。 78.嚴棐賢,〈家戶防空坑推行上的幾個問題〉,《民防(月刊)》8(1955.11),頁7。
八、學位論文 1.曲忠恕,《197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抗戰愛國影片的歷史意義── 一個民族主義觀點的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2.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3.吳智偉,〈戰爭、回憶與政治──戰後台灣本省籍人士的戰爭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巫靜怡,《日治末期溪湖人的戰爭經驗(1937-1945年)》,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年。 5.李國生,《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周俊宇,《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7.林妏霜,《異質文化與記憶: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歌曲》,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8.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9.林欣穎,《從賢妻良母到執銃敢鬥:戰爭期臺灣女性軍事訓練之研究(1937-194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10.林慧玲,《母國與祖國:日據時期台籍日本兵的國家認同》,宜蘭: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11.姚錫林,《台籍日本兵記憶建構與認同敘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12.柯佳昕,《抗戰時期中國家庭的情感與日常生活(1937-1945)》,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13.洪維均,《再造「1945年臺北大空襲」歷史現場的虛擬博物館展示策略探討》,新北市: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14.范耿鈞,《日治時期台灣的防空》,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15.唐志展,《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防空洞與居民空襲記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6.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7.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8.柴雅珍,《戰後臺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臺中市: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9.高宜宏,《戰爭記憶之形塑──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20.許天安,《「洋鬼子與洋大人」──戰後台灣政宣電影中的美國形象》,臺北市: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1.郭怡棻,《戰時體制下的警察與臺灣社會(1937-1945)》,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11年。 22.郭奕涵,《台灣、韓國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與戰爭記憶:以《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和《百万人の身世打鈴》為論述場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3.郭楠暘,《準戰時體制下的青年動員與社會想像(1952-1958)》,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24.陳柏棕,《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5.陳胤宏《遠離台北:台灣省政府「疏遷」之研究(1945-1960)》,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6.陳碧秀,《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1987-2011)》,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27.傅勤閔,〈戰爭記憶與戰爭認識──世代觀點下的台灣戰爭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28.曾令毅,《日治時期台灣航空發展之研究(1906-1945)》,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9.曾令毅,《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30.楊文喬,《選擇下的記憶:台籍日本兵歷史的「國族化」(1945-197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31.楊秀玉,《屏東縣媽祖信仰文化研究──以慈鳳宮與萬惠宮為例》,屏東市: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32.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33.劉祐成,《戰後臺灣「改善民俗運動」之探討(1945-1990)》,臺中市: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34.劉道一,《戰爭、移民與台籍日本兵──以劉添木生命史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35.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台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36.蕭敏亨,《美國冷戰時期的文化外交與美國形象的塑造:美國新聞總署及《今日世界》的發行》,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37.蕭智帆,〈臺灣歷史戰爭紀錄片中的日本記憶與認同〉,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38.蕭雅文,《物種、水文與戰爭記憶:論吳明益作品中的歷史面向》,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39.謝明諭,《戰後台灣流行文化中的「日本」再現──中日、太平洋戰爭記憶為例》,臺南:長榮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九、網路資源 1.「《空襲警報》伍佰&China Blue1998台灣酒廠巡迴演唱會視聽典藏全紀錄」,網站:http://wubai.com/discography/%E5%B0%88%E8%BC%AF/%E3%80%8A%E7%A9%BA%E8%A5%B2%E8%AD%A6%E5%A0%B1%E3%80%8B%E5%B0%88%E8%BC%AF%E8%B3%87%E6%96%99/。 2.「Taiwan Air Blog」,網址:http://taiwanairblog.blogspot.com/?m=0。 3.「台北大空襲70週年 紀念音樂會5/31凱道登場」,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0676383095933。 4.「台灣史可以這麼看 再破600萬募資紀錄」,網站: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11379。 5.「安平開臺天后宮官方網站」,網址:https://anping-matsu.org.tw/t-history/。 6.「旱溪樂成宮舊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tcfsh.tc.edu.tw/contest/%A5x%A4%A4%A7%F2%B7%CB%B6%FD%AF%AA%BCq/a_legend.htm。 7.「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沿革」,網址:https://www.kcislk.ntpc.edu.tw/events/cyberfair/2020/es/2020ESscyberfairweb/event02-4.html。 8.「埤頭鄉合興宮-炸彈媽祖簡介」,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hanghuaMazu。 9.「悼念臺北大空襲七十周年,誰塗改了歷史?」,網站:https://disp.cc/b/163-8JkV。 10.「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網站:http://tpestudygroup.naer.edu.tw/index.html。 11.「提案團隊的話:感謝大家支持,《高雄大空襲》創下613萬集資紀錄」,網站: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takao1945。 12.「終戰七十週年系列活動:修羅雨──空襲臺灣特展」,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99412130260471。 13.「艋舺龍山寺菩薩顯靈救眾歷史典故」,網址:http://lungshan.org.tw/tw/01_4_10_allusion.php。 14.「澎湖竹灣大義宮 關聖帝君踢走炸彈護眾生」,網址:https://bobee.nownews.com/20191001-32277?fbclid=IwAR2sJUbZYVoniqKC5aM6wlBWDCba-qIW2a4oQbo7MUUykYToOzroeEhSVY0 。 15.「總統出席「華美飛虎年會暨華美混合團空襲日駐新竹基地70周年」紀念活動」,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8197。 16.「總統接見前蘇聯航空志願隊後人」紀念活動」,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9668。 17.「歡迎基隆慶安宮(基隆媽)組團蒞臨恭請彰化媽」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hanghuaMazu/posts/1160238310705693/。 18.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萡子寮普天宮」,網址: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YunlinCounty/szhu/0918021-PTG。 19.中時新聞網「崎頂子母隧道 彈孔見證歷史」,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0000569-260107?chdtv。 20.東京都政府都政情報「3月10日は東京都平和の日」網站:http://www.koho.metro.tokyo.jp/2019/02/05.html。 21.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這款的代誌,學校攏無提──1945年5月31日,臺北大空襲」,網址:https://reurl.cc/Q3aR52。 22.風傳媒「許劍虹觀點:德勒斯登大轟炸與台北大空襲」,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640786?page=1。 23.島內散步「台北大空襲城市導覽」,網址:https://walkin.tw/tour/318。 24.國立東華大學推廣教育「二戰終戰七十周年臺灣大轟炸資料特展」,網址:https://sce.ndhu.edu.tw/files/14-1117-96298,r3845-1.php。 2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中「二戰下的臺灣人」特展,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MTH100/posts/10153538983842065/ 。 26.臺北城市散步「城內台北大空襲」,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walkin.tw/photos/a.695787683818057/1387107354686083。 27.臺灣教授協會「臺教會終戰七十週年系列活動-台北大空襲資料特展暨座談會」,網址:http://taup.net/index.php/taup-activities/2015/892-2015-05-30-10-00?fbclid=IwAR0C9OOzM2GCFEDtUX6aGvP-rO5DNzNs067c1ihC9MrGTwi8aIKep2ruZzg。 28.歷史學柑仔店「把「臺灣」放回「戰爭記憶」:從二次大戰的歷史記憶開始臺灣的「歷史和解」,網站: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5/12/把「臺灣」放回「戰爭記憶」:從二次大戰的歷史記憶開始臺灣的「歷史和解」.html。 29.歷史學柑仔店「法國史家阿多格談歷史性運作機制」,網站:https://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9/04/法國史家阿多格談歷史性運作機制.html。
十、其他 1.伍佰,〈空襲警報〉,《樹枝孤鳥》,魔石唱片,1998年1月。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6153010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010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0263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301001.pdf | | 15112Kb | Adobe PDF2 | 748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