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164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74235      在线人数 : 9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649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49


    题名: 股權分散下的董事會再建構—以混改下的中國大陸國有控股公司為例
    Reconstruction of Board of Directors under Diversified Ownership:From the PRC State-controlling company perspective
    作者: 柯莉拉
    Ke, Li-La
    贡献者: 林國全
    Lin, Kuo-Chuan
    柯莉拉
    Ke, Li-La
    关键词: 中國大陸
    國有企業
    國有控股公司
    混合制改造
    董事會優位主義
    影子董事
    獨立董事
    Mainland China
    State-owned enterprise
    State-controlling company
    Mixed system reform
    Board of directors
    Shareholder primacy
    Shadow directors
    Independent directors
    日期: 2020
    上传时间: 2020-09-02 12:19:38 (UTC+8)
    摘要: 在歷時四十年改革之後,中國大陸國有企業進入了混合制改造階段:引入非國有股東投資者,並進一步降低國有股持股比例,這也意味著脫胎於計劃經濟的國有企業正進入一個股權逐步分散的時期。股權分散與公司績效未必呈正向關聯,但在公司治理上卻是新的挑戰:國有控股公司不僅面臨著國有股東與非國有股東之間的利益衝突,還需要關注現代公司治理機構與黨組織之間的關聯。以此為背景,本文對中國大陸混合制改造下的國有公司董事會展開研究,檢討現行董事會的制度中不足,並嘗試在公司法框架內提出改進之處。
    After 40 years of reforms,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Mainland China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mixed system reform: introducing non-state shareholder investors and further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state-owned shares, which also means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hich born out of the planned economy are entering a period of diversified ownership. Diversified ownership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may not be positively related, but it is a new challeng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ate-controlling companies not only face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state-owned shareholders and non-state-owned shareholders, but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party organizations. With this as a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State-controlling companies under the mixed system reform in Mainland China, review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board of directors’ system, and tries to propose improvement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RC company law.
    參考文獻: 書籍
    王文宇,(2008)。公司法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王保樹,(2002)。商事法論集(第6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保樹,(2006)。轉型中的公司法的現代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躍堂,(2010)。獨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2015)。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若干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2005)。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4)。北京: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年鑒數據。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2008)。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編,(1992)。股份制企業組建和試點政策匯編。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方嘉麟、王文杰、林國全、郭土木等,(2005)。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方嘉麟,(2019)。變動中的公司法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白俊,(2010)。股權結構及其治理績效研究。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史際春,(1997)。國有企業法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世界銀行,(1985)。中國:長期發展的問題和方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世界銀行,(1997)。官辦企業問題研究:國有企業改革的經濟學和政治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李建偉,(2007)。關聯交易的法律規制。北京:法律出版社。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肖海軍, (2006)。企業法原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宋濤、衛興華,(1996)。40位經濟學家關於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多角度思考。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汪煒、張小茜,(2011)。2010年中國上市公司控制權報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吳敬璉,(1993)。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吳敬璉,(1994)。現代公司與企業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吳敬璉、江平,(2005)。洪範評論(第2卷第2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郭鋒,(2008)。中國資本市場若干重大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保羅·戴維斯,莎拉·沃辛顿著,(2016)。現代公司法原理(上冊)。北京:法律出版社。
    陳工孟,(2003)。公司治理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斯道延·坦尼夫、張春霖、路·百瑞斯特,(2002)。中國的公司治理與企業改革:建立現代化市場制度。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漆多俊,(2010)。經濟法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諾斯,(2013)。交易費用政治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葛偉軍,(2018)。案例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趙立新、湯欣、鄧舸,(2010)。走出困境: 獨立董事的角色定位、職責與責任。北京:法律出版社。
    趙旭東,(2007)。國際視野下公司改革·中國與世界:公司法改革國際峰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劉連煜,(2015)。現代公司法。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顧功耘,(2006)。國有經濟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渠濤,(2009)。中日民商法研究(第八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期刊論文
    王文宇,(2002)。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雜誌,第83 期,頁70-85。
    王文杰,(1999)。大陸公司法在企業改革地位及其立法缺陷。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頁243-245。
    王文杰,(2011)。股權分置下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以控制股東為核心的檢視。政大法學評論,第122期,頁201-296。
    王建文,(2020)。論我國構建控制股東信義義務的依據與路徑。比較法研究,第1期,頁93-105。
    王元芳、馬連福,(2014)。國有企業黨組織能降低代理成本嗎?——基於內部人控制視角。管理評論,第26卷,頁138-151。
    方嘉麟、朱德芳,(2015)。公司章程自治之界限——以章程置入反併購條款之可行性為核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43期,頁239-302。
    方嘉麟,(2018)。從永豐金案看獨立董事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272期,頁5-12。
    方流芳,(2008)。獨立董事在中國:假設和現實。政法論壇,第5期,頁110-115。
    甘培忠,(2001)。論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事制度。中國法學,第5期,頁74-84。
    冉光圭、羅帥、方巧玲,(2015)。獨立董事和監事會:替代抑或互補?——基於公司風險的治理效率檢驗。西部論壇,第6期,頁77-89。
    朱大明、行岡睦彥,(2019)。控制股東濫用影響力的法律規制——以中日公司法的比較為視角。清華法學,第13卷,頁68-86。
    朱德芳,(2015)。實質董事與公司法第223條——兼評最高法院103年度台再字第31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9期,頁126-158。
    朱德芳、洪秀芬,(2012)。控制公司對從屬公司為不當經營責任之研究——以台灣公司法第369-4條第1項為核心。第二屆兩岸商法論壇——股東權保護之法律問題。
    朱慈蘊,(2020)。論中國公司法本土化與國家化的融合——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沿革、最新發展與未來走向。東方法學,第2期,頁91-102。
    程金華,(2010)。中國公司上市的地理與治理——對證券市場行政治理的再闡釋。證券法苑,第3卷,頁4-85。
    朱慈蘊,(2004)。資本多數決與控制股東的誠信義務。法學研究,第4期,頁104-116。
    李建偉,(2004)。論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制度的完善——兼及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關係。法學,第2期,頁75-84。
    李建偉,(2004)。論我國獨立董事產生機制的重構,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頁67-74。
    李維安、李漢軍,(2006)。股權結構、高管持股與公司績效———來自民營上市公司的證據。南開管理評論,頁4-10,2006 年5月。
    李維安、王守志、王世權,(2006)。大股東股權競爭與監事會治理——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3期,頁61-66。
    李詩鴻,(2013)。从「美國證監會14a-11規則無效案」看董事提名權改革。法學,第5期,頁136-145。
    李漢軍、劉小元,(2015)。國有控股上市企業股權多元化與公司績效: 2007—2012 年的一個檢驗。中央財經大學學報,第7期,頁56-63。
    吳凌暢,(2019)。黨組織參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進章程——基於央企旗下287家上市章程的實證研究。理論與改革,第3期,頁137-147。
    吳躍飛、夏業良,(2000)。國有企業改革政策思路的轉變及其前景分析,經濟問題探索,第2期,頁71-73。
    何青、郭泳秀,(2018)。公司治理模式下累積投票制的作用、問題與改進方案——基於國際比較的視角。金融監管研究,第74期,頁94-109。
    青木昌彥、張春霖,(1994)。對內部人控制的控制:轉軌經濟中公司治理的若干問題。改革,第2期,頁11-24。
    林國全,(2005)。董事會違法拒絕股東提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頁127-131。
    林國全,(2007)。章定股東會決議事項。月旦法學教室,第56期,頁24-25。
    周倫軍,(2008)。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案件若干問題研究。人民司法,11期,頁4-9。
    郭大維,(2015)。我國公司法制對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之規範與省思。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6期,頁45-83。
    許可,(2017)。股東會與董事會分權制度研究。中國法學,第2期,頁126-145。
    倪意,(2009)。投資者利益保護與累積投票制。財會月刊,第11 期,頁93-94。
    高明華,(2017)。國有資產監督目標模式與外派監事會監督機制創新。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頁95-101。
    高雷、宋順林,(2007)。董事會、監事會與代理成本——基於上市公司2002-2005年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經濟與管理研究,第10期,頁18-24。
    曹理,(2011)。獨立董事vs控制股東:中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治理實效研究。證券法苑,第5卷,頁536-562。
    曹興權、黃超穎,(2017)。股東會授權董事會的底線:權力配置基礎結構維持原則。第3期,財經法學,頁92-109。
    陳玉罡、許金花、李善民,(2016)。對累積投票制的強制性規定有效嗎。管理科學學報,第19 期,頁34-47。
    陳建軍,(2007)。如何完善我國公司監事會制度。經濟師,第6期,頁24-25。
    黃煥秋,(2013)。實質董事的責任探究。法制與經濟,第12期,頁66-67。
    常健、饒常林,(2001)。完善我國公司監事會制度的法律思考。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3期,頁139-148。
    馬振江,(2009)。構建董事會中心主義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頁75-80。
    姜朋,(2015)。獨立董事相對論。中外法學,第6期,頁1529-1543。
    施天濤,(2020)。讓監事會的腰桿硬起來——關於強化我國監事會制度功能的隨想。中國法律評論,第3期,頁138-149。
    曾宛如,(2006)。「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營業或財產」之探討:兼論董事會與股東會權限劃分之議題。臺大法學論叢,第35 卷 1 期,頁 267-310。
    曾宛如,(2012)。新修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寄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
    曾宛如,(2013)。證券交易法之現狀與未來——期許構建體例完善的證券法規。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頁93-107。
    曾宛如,(2013)。影子董事與關係企業——多數股東權行使界限之另一面向。政大法學評論,第132期,頁1-70。
    曾宛如,(2014)。半套公司治理移植經驗——以審計委員會與特別委員會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3期,頁33-47。
    曾宛如,(2015)。公司參加代位訴訟與表決權迴避行使之適用:兼論股東會與董事會權限劃分—最高法院一〇三年度台上字第2719號民事判決與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一〇二年度抗字第237號民事裁定之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39期,頁21-30。
    孫永祥、黃祖輝,(1999)。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績效。經濟研究,第12期,頁23-30。
    梁爽,(2016)。董事信義義務結構重組及對中國模式的反思:以美、日商業判斷規則的運用為借鏡。中外法學,第1期,頁198-223。
    葉敏、周俊鵬(2008)。從股東會中心主義到董事會中心主義。商業與經濟管理, 第1期,頁74-79。
    葉林,(2003)。公司治理機制的本土化——從企業所有與企業經營相分離利理念展開的討論。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21卷3期,頁16-23。
    葉金強,(2018)。董事違反勤勉義務判斷標準的具體化。比較法研究,第6期,頁79-88。
    張婷婷,(2020)。獨立董事勤勉義務的邊界與追責標準——基於15件獨立董事未盡勤勉義務行政處罰的分析。法律適用,第2期,頁84-96。
    張巍,(2017)。美國的上市公司收購防禦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證券法苑,第19卷,頁135-153。
    鄭志剛,(2015)。國企公司治理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邏輯和路徑。證券市場導報,第6期。頁4-12。
    劉俊海,(2003)。我國<公司法>移植獨立董事制度的思考。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頁41-52,第3期。
    劉安,(2014)。公司治理的政治經濟學維度。證券法苑,第4期,頁62-87。
    鄧峰,(2013)。中國法上董事會的角色、職能及思想淵源:实证法的考察。中國法學,第3期,頁98-108。
    蔡元慶,(2006)。經營判斷原則在日本的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現代法學,3期,頁182-193。
    趙璨,楊德明,曹偉,(2015)。行政權、控制權與國有企業高管腐敗。財經研究, 第41卷5期,頁78-89。
    趙駿,(2013)。董事勤勉義務研究:從域外理論到中國實踐——以行為法經濟學為視角。浙江學刊,第2期,頁135-144。
    趙旭東,(2020)。公司法修訂中的公司治理制度革新。中國法律評論,第3期,頁119-129。
    薛祖雲、黃彤,(2004)。董事會、監事會制度特征與會計信息質量。財經理論與實踐,第4期,頁84-89。
    錢如錦,(2017)。論獨立董事行政責任之豁免——以37份證監會處罰決定為視角。證券法苑,第21卷,頁328-343。
    羅培新,(2016)。股東會與董事會權力構造論:以合同為進路的分析。政治與法律,第2期,頁122-132。
    蔣大興,(2015)。「實質董事」或「實際控制人」——台灣最高法院103年度台再自第31號評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9期,頁111-125。
    蔣大興、薛前強,(2018)。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的法理分析——基於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解讀。投資者,第3期,頁59-83。
    蔣大興,(2019)。國資監管職能的重組——如何應對國企外派監事會的取消?。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86-99。
    聶輝華、江艇、張雨瀟、方明月,(2016)。中國僵尸企業研究報告——現狀、原因和對策。年度研究報告,第9期,頁1-52。

    研究計劃
    劉連煜,2012。《美國德拉瓦州法院有關董事受任(託)人義務經典重要判決研析(第3年)》。出版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8-2410-H-004-104-MY3)。
    上海證券交易所,2004。《中國公司治理報告(2004):董事會獨立性與有效性》。出版地:上海證券交易所。
    亞洲公司治理協會,2018。《治理在覺醒:中國公司治理進化史》。出版地:亞洲公司治理協會。

    英文部分
    書籍
    Bob Tricker & Gregg Li, (2019).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Hong Kong: HKU Publishing.

    John Gillespie, Pip Nicholson, (2005). Asian Socialism and Legal Change: The Dynamics of Vietnamese Renewal and Chinese Reform.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Stephen M. Bainbridge, (2012). Corporate Governance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Antony Page, (2009). Unconscious Bias and the Limits of Director Independen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237, 249-53.

    Bernard Black & Reinier Kraakman, (1996). A Self-Enforcing Model of Corporate Law, 109 Harvard Law Review, Vol 109, 1947-48

    Bhagat, Sanjai and Black, Bernard S., (1998). The Non-Correlation between Board Independence and Long-Term Firm Performance. Stanford Law and Economics Olin Working Paper No. 185.

    Chris Noonan & Susan Watson, (2006). The Nature of Shadow Directorship: Ad Hoc Statu- tory Intervention or Core Company Law Principle?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2006.763-798.

    Clifford G. Holderness, (2009). The Myth of Diffuse Owner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 22, 1377-1408.

    Demsetz, H., (1983).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26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375–90.

    Demsetz, H., Lehn, K., (1985).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3 No.6,1155–77.

    Frederick Tung, (2011).The Puzzl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New Learning,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91 No.3, 1175-1190.

    Giovanni Strampelli, (2018). How to Enhance Directors ‘Independence at Controlled Companies,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Vol.44,103-149

    Haim Levy, (1983). Economic Evaluation of Voting Power of Common Stock, Journal of Finance, Vol 38 No.1, 9-79.

    Holderness, C. and Sheehan, D. (1988). 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20, 317-346.

    Hu H W, Tam O K, Tan G S, (2010).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27, 727 – 749.

    Iman Anabtawi, (2006). Some Skepticism About Increasing Shareholder Power. UCLA Law Review, No.53, 561-599.

    Jiangyu,Wang, (2014).The Political Logic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631-669

    Jay Dahya, Orlin Dimitrov, John J.McConnell, (2008). Dominant shareholders, Corporate Boards, and Corporate Value: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No.87, 73-100

    Kobi Kastiel, (2016). Against All Odds: Hedge Fund Activism in Controlled Companies.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Vol 60, 92-127.

    Li Shaomin & Xia Jun, (2008). The Roles and Performance of State Firm and Non-State Firms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World Development Journal, Vol 36, 39-41.

    Liu M. W. (2010). Union Organizing in China: Still a Monolithic Labor Movement?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No.64, 30-52.

    Lucian A. Bebchuk, Assaf Hamdani, (2017).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 165, 1271-1315.

    Massimo Belcredi & Luca Enriques, (2014).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ctivism in a Context of Concentrated Ownership and High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The Case of Italy. European Corp. Governance Inst. (ECGI), Working Paper No. 22/2013.

    Ronald C. Anderson & David M. Reeb, (2003). Founding-Family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S&P 500.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8. 1301-1303.

    Roberta S.Karmel, (2014). Is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model broken? Seattle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 37, 775-811.

    Stephen M. Bainbridge, (2006). Director Primacy and Shareholder Disempowerment. Harvard Law Review, Vol 119, 1735-1758.

    Stephen Griffin, (2001). Confusion Surrou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Liability of a Shadow Director. Insolvency International, Vol 24 No.3, 44-46

    Sibao Shen& Jing Jia (2005). Will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institution work in China,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Vol 27, 223-235.

    Theodore N. Mirvis & William Savitt, (2016). The Dangers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The 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Vol 40, 481-489.

    Wolf-Georg Ringe, (2013). Independent Directors: After the Crisis. Europea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 Review, Vol.14 No.3, 401-424.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46515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651507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296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