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85/144472 (79%)
Visitors : 51390217      Online Users : 7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563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630


    Title: 日治時期的「島都」臺北意象與「近代化」論述
    ";Touto";Taipei`s image and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under Japanese rule
    Authors: 李京屏
    Lee, Ching-Ping
    Contributors: 李衣雲
    Lee, I-Yun
    李京屏
    Lee, Ching-Ping
    Keywords: 島都
    臺北
    近代化
    近代性
    論述
    日治時期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9-05 16:07:56 (UTC+8)
    Abstract: 在一般的印象中,「島都」是日治時期用以指稱臺北的詞彙。就此詞彙本身,可以說同時呈現了①日本帝國內部「內地→殖民地」、②臺灣島內「各地域→殖民地首都」的兩種視線與空間感,並且同時具有「位於邊緣的文明中心」的語感。本文旨在透過分析日治時期報刊雜誌中出現的「島都」意象,如何呈現、反映時人對於「近代」的看法。

    最初約在1910年代前半在《臺灣日日新報》中出現的「島都」,於1915年以後開始專門指涉作為殖民地臺灣首都的臺北,具體的地理範圍大約是臺北三市街,然尚未有具體的特徵或條件。進入1920年代以後,伴隨日本中央對殖民地統治方針轉向內地延長主義,「島都」作為帝國空間下殖民地首都的位置,這樣的語感與象徵意義,開始逐漸增強。由日本內地看向殖民地「島都」的視角,在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及其後的帝都復興後受到影響。對比於領臺初期,來自內地的記者對淡水、臺北正負印象交雜的記述,以及1930年代的《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一系列對於「未完成的島都」的議論與批評,顯示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於「近代」的認識也不斷改變。

    在臺灣內部,《臺灣日日新報》自1920年代後半開始出現許多以「島都」作為批判當時臺北社會問題關鍵字的報導或投書,其中一方面有指出事實問題之處,一方面亦不乏對於本島人市街──特別是大稻埕──市民素養或衛生狀態的批評。而從內臺的報導比較中,也看得出同時代的人對於,對於「近代都市」所應具備的條件有相似的價值判斷標準。

    相對於內地人的視角,對抗統治當局色彩濃厚的《臺灣民報》與《臺灣新民報》新知識份子、與統治者關係良好的黃逢時與黃純青父子,以及具有東京生活經驗的女性黃廖桂秋,分別在社會問題、大稻埕迎城隍傳統、「黑貓」與「黑狗」等類似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整體而言都是將「島都」一詞,指設向「一島之都」的意義,並以此作為論述的邏輯。

    本文指出,在日本帝國下「一島之都」的空間感,以及「島都」作為「全島之首都」、「最為進步的都市」這樣的意象,共同存在於在在臺內地人、在日本國內的內地人,或是臺灣知識份子的論述中。「島都」一詞反映了內地人、在臺內地人與臺灣知識份子各自對於「近代」的認識與思索。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筆劃排列)
    一、史料
    《わかくさ》
    《大阪朝日新聞》
    《中外商業新報》
    《東京朝日新聞》
    《法院月報》
    《社會事業の友》
    《風月報南方詩集》
    《時事新報》
    《詩報》
    《滿洲日報》
    《臺法月報》
    《臺灣人士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7。
    《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臺灣民報》
    《臺灣自治評論》
    《臺灣自動車界》
    《臺灣教育會雜誌》
    《臺灣新民報》
    《臺灣遞信會雜誌》
    《臺灣藝術新報》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警察時報》
    《讀賣新聞》
    G.L. Mackay著、J.A. Macdonald編、周學普譯,《臺灣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小川琢治,《臺灣諸島誌》,東京:東京地學協會,1896。
    山村光尊,《臺北市政二十年史》,臺北:臺北市役所,1940。
    中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台湾史研究センター編,《台湾行啓記録 行啓本紀》,名古屋:中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2009。
    加藤光貴,《賀陽宮恒憲王殿下 奉迎錄》,臺北:日曜夕刊新聞臺灣支局,1931。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8。
    石角春之助編、槌田満文等編集解說,《江戸と東京》,東京:明石書店,1991。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臺灣文化志・中卷》,臺北:臺灣書房,2011。
    吉川精馬,《光榮ありし日:皇太子殿下臺灣行啟記念》,臺北:實業之臺灣社,1923。
    作者不詳,《秩父宮殿下御成記念號》,臺北:出版單位不詳,1925。
    谷口豐彥、宮崎健三,《金風玉露:三皇子高松宮殿下 白川宮大妃殿下 奉迎記念》,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印刷所,1926年。
    服部誠一,《東京新繁昌記》,東京:聚芳閣,1925。
    東京開成館編輯所,《標準日本地図》,東京:東京開成館,1929。
    枠木誠一,《光榮の臺灣:高松宮殿下 北白川宮大妃殿下 奉迎記》,臺北:夕刊日曜新聞臺灣支社出版部,1926。
    屋部仲榮,《新臺灣の事業界》,臺北:民衆事報,1936。
    宮川次郎,《趣味の臺灣》,臺北: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1941。
    宮崎健三,《光榮の臺灣》,臺北:二六新報社臺灣支社,1935。
    宮崎健三,《朝香久邇兩宮殿下奉迎記》,臺北:株式會社臺南新報社臺北印刷所,1928。
    柴山愛藏,《伏見宮殿下 梨本宮殿下 奉迎記》,臺北:昭和新報社,1934。
    陳石煌,《樂園臺灣の姿》,臺北:魔島出版社,1936。
    陳錦榮編譯,《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鹿又光雄編,《始政四十週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臺灣博覽會,1939。
    臺北市衛生課,《昭和九年 臺北市衞生施設要覽》,臺北:臺北市衛生課,1935。
    臺灣總督府,《昭和十年臺灣震災誌》復刻本,臺北:南天書局,1999。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計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12。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計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14。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內務局學務課,《公學校修身科教授資料 卷二》,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內務局學務課,1910。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臺灣日日新報社,《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権藤震二,《臺灣實況》,東京:東京法學社,1986。
    橋本白水,《東宮殿下奉迎記念 臺灣島》,臺北:臺灣時論社,1923。
    橋本白水,《島の都》,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26。
    橋本白水,《秩父宮殿下跟隨記基隆より澎湖へ》,臺北:合資會社三協活版社,1925。
    橋本白水,《臺北市町名改正案內》,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22。


    二、中日文專書
    (一)中文
    大谷渡著、陳凱雯譯,《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活在日本時代的臺灣人》,臺北:遠足文化,2017。
    小熊英二著、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經典研讀會黃阿有等譯,《「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臺灣、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臺北:稻香,2011。
    田中淡著、黃蘭翔譯,《中國建築史之研究》,臺北:南天,2011。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文化,2007。
    呂紹理,《水鑼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11。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臺灣第一才子》,臺北:聯合文學,1995。
    宋光宇,《城隍爺出巡——臺北市、大稻埕與霞海城隍廟會一百二十年的旋盪(1879-2000)》,新北:花木蘭文化,2013。
    李欽賢,《黃土水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6。
    李瑞宗,《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臺北:南天書局,2007。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2016。
    周湘雲,《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國史館,2012。
    林秋敏,《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6。
    屎尿・下水研究會編、陳嫻若譯,《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臺北:健行文化,2018。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2007。
    夏鑄九,《異質地方之營造:理論與歷史》,臺北:唐山出版社,2016。
    張秀蓉,《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張圍東,《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臺北:臺灣古籍,2006。
    許雪姬,《滿大人的最後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1993。
    陳正祥,《臺北市誌》,臺北:南天書局,1997。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17。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臺北:麥田,2016。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2013。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日據時代篇)》,臺北:前衛,1994。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臺北:遠流,2008。
    陳靜寬,《從省城到臺中市:一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1895-194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
    黃武達,《日治時代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1895-1945)(下)》,臺北:北市文獻會,2009。
    黃昭堂,《臺灣民主國研究》,臺北:前衛,2005。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
    黃淑清,《臺北市路街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1784-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1993。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北縣文化,1998。
    劉捷著、林曙光譯注,《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1994。
    潘谷西主編,《中國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鄭麗玲,《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臺北:玉山社,2018。
    駒込武著、蘇碩斌、許佩賢、林詩庭譯,《「臺灣人的學校」之夢——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戴寶村,《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北:玉山社,2011,
    藍博洲,《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臺北:時報文化,1993。
    藤森照信、小澤尚著、蕭雅文譯,《東京造街史:近代都市的形成》,臺北:楓書坊,2007。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2005。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2010。

    (二)日文
    David A. Titus著、大谷堅志郎譯,《日本の天皇政治》,東京:サイマル出版会,1979。
    Jordan Sand著、天內大樹譯,《帝国日本の生活空間》,東京:岩波書店,2015。
    Pierre Bourdieu著、石井洋二郎譯,《ディスタンクシオン―社会的判断力批判》,東京:藤原書店,2002。
    三谷太一郎,《日本の近代は何であったか—問題史的考察》,東京:岩波書店,2017。
    山路勝彥,《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覧会》,東京:風響社,2008。
    中村政則,《昭和の恐慌》,東京:小學館,1988。
    今村仁司,《近代の思想構造 世界像・時間意識・労働》,京都:人文書院,1998。
    日本植民地研究会編,《日本植民地研究の現状と課題》,東京:アテネ社,2008。
    布野修司、ヒメネス・ベルデホ、ホアン・ラモン著,《グリッド都市―スペイン植民都市の起源、形成、変容、転生》,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3。
    布野修司編著,《近代世界システムと植民都市》,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5。
    石田頼房,《日本近現代都市計画の展開1868-2003》,東京:自治体研究社,2004。
    石塚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論−東京1868-1923−》,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
    吉見俊哉,《視覚都市の地政学−まなざしとしての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16。
    成田龍一,《近代都市空間の文化経験》,東京:岩波書店,2003。
    池野藤兵衛編著,《明治の青春 横川省三—日露戦争と志士群像》,京都:牧野出版,1980。
    竹中りつ子,《わが青春の台湾》,東京:図書出版社,1983。
    米谷匡史,《アジア/日本》,東京:岩波書店,2006。
    西澤泰彥,《日本の植民地建築−帝国に築かれたネットワーク》,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9。
    西澤泰彥,《日本植民地建築論》,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8。
    李衣雲,《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哈日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東京:三元社,2017。
    初田亨,《繁華街にみる都市の近代—東京》,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1。
    初田亨,《繁華街の近代−都市・東京の消費空間》,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4。
    松井榮一、松井利彥、土屋信一監修、編輯,《明治期漢語辞書大系 第37巻》,東京:大空社,1996。
    松本武祝,《朝鮮農村の〈植民地近代〉経験》,東京:社会評論社,2005。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
    宮嶋博史等編,《植民地近代の視座 朝鮮と日本》,東京:岩波書店,2004。
    富永健一,《近代化の理論−近代化における西洋と東洋》,東京:講談社,2016。
    朝日新聞百年史編修委員會編,《朝日新聞社史 明治編》,東京:朝日新聞社,1990。
    朝日新聞百年史編修委員會編,《朝日新聞社史 資料編》,東京:朝日新聞社,1995。
    筒井清忠,《帝都復興の時代−関東大震災以後》,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1。
    稲垣栄三,《日本近代の建築—その成立過程-》,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9。
    劉建輝,《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の「近代」体験》,東京:講談社,2000。
    駒込武,《世界史のなかの台湾植民地支配−台南長老教中学校からの視座》,東京:岩波書店,2015。
    駒込武,《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
    橋谷弘,《帝国日本と植民地都市》,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戴國煇,《台湾:人間.歴史.心性》,東京:岩波書店,1988。
    鶴見祐輔著、一海知義校訂,《〈決定版〉正伝・後藤新平3 台湾時代1898-1906》,東京:藤原書店,2005。
    曽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4。


    三、中日文專書論文、期刊論文
    (一)中文
    三尾裕子,〈以殖民統治下的「灰色地帶」做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臺灣文獻》,55:3(2004.09,南投),頁25-61。
    小熊英二著、郭雲萍譯,〈「異身同體」之夢: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收於薛化元主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275-335。
    山室信一,〈空間認識の視角と空間の生産〉,收於山室信一編,《「帝国」日本の学知 第8巻 空間形成と世界認識》,東京:岩波書店,2006。
    川島真,〈〈殖民地近代性〉特集解說〉,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65-70。
    卞鳳奎,〈日本初體驗: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與留日學生的日本經驗之探討〉,《海洋文化學刊》,20(2016.06,基隆),頁139。
    尹章義,〈大清帝國的落日餘暉——臺北設府築城史新證〉,《臺北文獻直字》,188(2014.06,臺北),頁37-187。
    尹章義,〈東、西洋人眼中的劉銘傳〉,《臺北文獻直字》,189(2014.09,臺北)。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臺北文獻直字》,53(1981.04),頁1-190。
    尹章義,〈臺北設府築城考〉,收於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頁397-419。
    尹章義,〈臺灣地名個案研究之一——臺北〉,收於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頁421-440。
    王建成,〈北市京町改建記實〉,《臺北文獻直字》,156(2006.06,臺北),頁209-239。
    王錦雀,〈日本治臺時期教育政策與公民教育內容〉,《公民訓育學報》,16(2004.06,臺北),頁139-172。
    吳密察,〈《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於吳密察等著,《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新自然主義,2009,頁49-81。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2(2006.06,臺北),頁127-218。
    吳叡人,〈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臺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頁43-110。
    呂紹理、李承機,〈殖民統治下媒體城市臺北的現代性〉,收於廖咸浩、林秋芳編,《第一屆臺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北市文化局,2005,頁117-141。
    宋光宇,〈1920年代迎神賽會與臺北商業體系的形成〉,《宗教哲學季刊》,62(2012.12,臺北),頁113-147。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1993.04,臺北),頁291-336。
    李永熾,〈從江戶到東京——一個都市空間的結構轉換〉,收於李永熾,《從江戶到東京》,臺北:合志文化,1988,頁28-48。
    李承機,〈從《臺南新報》到《臺灣日報》—法西斯風潮下殖民地「地方報」的「空間心性」—〉,《臺灣日報》復刻版,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201-240。
    李承機,〈解題 日本殖民地統治下「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苦鬪」—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史料解題—〉,收於陳曉怡編,《臺灣新民報 第一卷》,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六然居資料室,2015,無頁碼。
    李進億,〈臺北橋的興建與三重埔的區域發展(1889-1945)〉,《臺北文獻直字》,167(2009.03,臺北),頁115-146。
    並木真人,〈朝鮮的「殖民地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殖民地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之前置性考察〉,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71-112。
    松本武祝,〈有關朝鮮「殖民地近代性」論點之整理與重建,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113-131。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8:2(2001.12,臺北),頁1-63。
    林太崴,〈日治時期的臺灣流行音樂〉,《臺灣學通訊》,31(2009.10,臺北),頁12-13。
    林文凱,〈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漢學研究》,31:2(2014.06,臺北),頁139-174。
    林文凱,〈認識與想像臺灣的社會經濟史:1920-30年代臺灣社會史論爭意義之重探〉,《新史學》,21:2(2014.06,臺北),頁69-110。
    林欣宜,〈麥格麗琪(Millicent M. McClatchie)旅行遊記所見之1895年的臺灣〉,《漢學研究》,32:2期(2014.06,臺北),頁83-118。
    林欣宜,〈禮密臣的臺灣歷史書寫及其影響之考察〉,《新史學》,29:3(2018.09,臺北),頁63-110。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2001.06,臺北),頁182-199。
    星名宏修著、朱虹譯,〈複數的島都/複數的現代性——以徐瓊二的〈島都的近代風景〉為中心〉,收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 臺灣號(2007)》,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頁178-196。
    柳書琴,〈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反應——1930年代臺北與哈爾濱都市書寫的比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3期(2011.02,北京),頁49-66。
    柳書琴,〈滿洲內在化與島都書寫:林焜煇《命運難違》的滿州匿影及其潛話語〉,《臺灣文學研究》,1:2(2012.06,臺南),頁133-190。
    夏鑄九,〈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0(2000.12,臺北),頁47-82。
    張隆志,〈劉銘傳、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論爭——關於十九世紀臺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收於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研討會:民國以來史料與史學》,臺北:國史館,1998,頁2029-2065。
    陳信雄,〈臺南地區的磚瓦疊砌工藝〉,收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編,《南瀛人文景觀: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頁351-368。
    陳國棟,〈臺北與海洋——現實生活與集體記憶〉,《臺北文獻直字》,156(2006.06,臺北),頁1-19。
    越澤明著、卞鳳奎譯,〈臺北的都市計畫——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日據時期臺灣的都市計畫〉,《臺北文獻直字》,105(1993.09,臺北),頁123-146。
    黃式杰,〈怪傑稻垣藤兵衛〉,《臺北文物》,2:3(1953,臺北),頁109-110。
    黃啟端等,〈城內及附郊耆宿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物》,2:4(1953,臺北),頁2-16。
    黃雯娟,〈臺北市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地理學報》,73(2014.06,臺北),頁79-105。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歷史學報》,6(1978.05,臺北),頁245-270。
    董宜秋,〈日治後期(1920-1945年)臺北市之便所興建〉,《臺北文獻直字》,134(2000.12,臺北),頁89-125。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2001.10,臺北),頁41-88。
    劉士永,〈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新史學》,13:4(2002.12,臺北),頁165-208。
    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臺灣史研究》,4:2(1997.12,臺北),頁89-132。
    蔡龍保,〈國營初現——日治時期臺灣汽車運輸業發展的一個轉折〉,《國史館學術集刊》,16(2008.06,臺北),頁1-47。
    蔡龍保,〈舊事物、新管理:日治初期臺北地區人力車的發展〉,收於李玉瑾主編,《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與近代化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頁391-407。
    駒込武,〈臺灣的「殖民地近代性」〉,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161-170。
    蘇碩斌,〈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收於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頁81-116。

    (二)日文
    Brenda S.A. Yeoh著、米家泰作譯,〈植民地化される側の歴史地理〉,收於ブライアングレアム、キャサリンナッシュ等編,《モダニティの歴史地理 上巻》,東京:古今書院,2005,頁175-199。
    上田誠二,〈音楽教師から敵視されたメロディの教育化 : 「東京音頭」から「建国音頭」へ〉,《教育学研究》,74:1(2007.03,東京),頁13-27。
    大坪敏夫,〈湾生の台湾回顧〉,《台湾協会会報》,2019年5月15日(第776號),第4版。
    小澤京子,〈モダニズム都市と夜の幻想—1920-30年代のイメージとテクストから〉,《和洋女子大学紀要》,58(2018.03,千葉),頁37-48。
    永島剛,〈感染症統計にみる都市の生活環境:大正期東京の腸チフスを事例として〉,《三田学会雑誌》,97:4(2005.01,東京),頁541-559。
    刑部芳則,〈東京音頭の創出と影響−音頭のメディア効果〉,《商学研究》,31(2015.03,東京),頁106-128。
    吉見俊哉,〈メディア・イベント概念の諸相〉,收於津金澤聡廣編著,《近代日本のメディア・イベント》,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
    江口圭一,〈帝国日本の東アジア支配〉,收於大江志乃夫編,《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1 植民地帝国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95,頁161-187。
    李承機,〈植民地統治初期における台湾総督府メディア政策の確立—植民地政権と母国民間人の葛藤〉,《日本台湾学会報》,第4号(2002.07,東京),頁81-99。
    李承機,〈植民地新聞としての《台湾日日新報》論-〈御用性〉と〈資本主義性〉のはざま〉,《植民地文化研究》,第2号(2003.07,東京),頁169-181。
    谷釜尋徳,〈幕末期における旅人の移動手段としての荷車の登場:東海道筋の人力車の先駆的形態に着目して〉,《日本体育大学紀要》,36:2(2007.03,東京),頁197-208。
    金子文夫,〈第一次戦後の対植民地投資−中小工商業者の進出を中心に〉,收於柳沢遊、岡部牧夫編,《帝国主義と植民地》,東京:東京堂,2001,頁132-165。
    南博,〈日本モダニズム研究の方向—おぼえがき—〉,收於南博編,《日本モダニズムの研究》,東京:ブレーン出版,1982,頁vii-xiv。
    垂水千恵,〈モダンガール〉,收於垂水千恵編,《コレクション・モダン都市文化 第16巻 モダンガール》,東京:ゆまに書房,2006,頁675-687。
    春日豊,〈工場の出現〉,收於朝尾直弘、網野善彦、石井進編,《岩波講座日本通史 第17卷》,東京:岩波書店,1994,頁183-224。
    洪郁如,〈植民地台湾の「モダンガール」現象とファッションの政治化〉,收於伊藤るり等編,《モダンガールと植民地的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帝国.資本.ジェンダー》,東京:岩波書店,2010,頁261-284。
    若林正丈,〈一九二三年東宮台湾行啓と「內地延長主義」〉,收於大江志乃夫編,《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2 帝囯統治の構造》,東京:岩波書店,1995,頁87-119。
    原田敬一,〈「予選体制」と都市政策形成主体—日本近代都市史研究の一課題〉,《鷹陵史学》,29(2003.09,京都),頁299-316。
    原田敬一,〈近代都市の形成〉,收於井口和起編,《近代日本の軌跡3 日清・日露戰争》,東京:吉川弘文館,1994,頁149-169。
    游鑑明,〈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新女性のコロニアル.モダニティについて〉,收於早川紀代等編,《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ー》,東京:青木書店,2007,頁355-376。
    越沢明,〈台北の都市計画 1895-1945年〉,《日本土木史研究発表会論文集》,7(1987.06,東京),頁121-132。
    越沢明,〈台湾.満州.中国の都市計画〉,收於大江志乃夫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3 植民地化と産業化》,東京:岩波書店,1993,頁183-241。
    塩山正純,〈東亜同文書院生の台湾旅行にみる「台北」像〉,《文明21》,38(2017.03,愛知),頁77-102。
    塩山正純,〈書院生の台湾旅行の記録にみる「台湾」像〉,收於塩山正純編,《20世紀前半の台湾―植民地政策の動態と知識青年のまなざし》,愛知:あるむ,2019。
    新城道彦,〈王公族の創設と日本の対韓政策:「合意的国際条約」としての韓国併合〉,《東アジア近代史》,14(2011.03,千葉),頁68-83。
    葉倩瑋,〈植民地主義と都市空間−臺北における権力と都市形成〉,收於竹內啓一編,《都市・空間・権力》,東京:大明堂,2001,頁34-76。
    増田周子,〈日本新民謡運動の隆盛と植民地台湾との文化交渉―西条八十作「台湾音頭」をめぐる騒動を例として―〉,《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1(2008.03,大阪),頁113-127。
    橫路啓子,〈台北の日本人社会—近代都市台北の成り立ちと台湾鉄道ホテル〉,收於和田博文、黃翠娥編,《〈異郷〉としての大連・上海・臺北》,東京:勉誠出版,2015,頁313-328。
    顏杏如,〈二つの正月—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時間の重層と交錯(1895-1930年)—〉,《日本台湾学会報》,第9号(2007.05,東京),頁1-21。


    四、學位論文
    王雅珊,〈日治時期臺灣的圖書出版流通與閱讀文化—殖民地狀況下的社會文化使考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吳馥旬,〈由1923年裕仁皇太子臺灣行啟看都市空間之變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
    呂哲奇,〈日治時期臺灣衛生工程顧問技師爸爾登(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バルトン)對臺灣城市近代化影響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9。
    李佳卉,〈日治時期臺灣「汚物」處理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說: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専攻博士論文,2004。
    沈方茹,〈臺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1912-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沈佳姍,〈二十世紀前半葉臺灣漢人之清潔生活—以身體清潔為主—〉,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沈德汶,〈日治時期浮浪者取締制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臺北為個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涂慧軒,〈臺灣知識份子的媒體公共發聲經驗:1910-1930年代報刊中的社會風尚批判〉,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莊家維,〈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從五口通商到日治時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倍榕,〈30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家瑄,〈文字圖像經驗下的臺北市庶民生活〉,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惠雯,〈城市、店、家與婦女——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千珊,〈日治時期旅人的城市經驗——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為觀察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郁軒,〈日治時期臺北城內街屋現代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董宜秋,〈臺灣「便所」之研究(1895-1945年)——以「便所」興建及汙物處理為主題〉,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鄒婉玲,〈日治時期臺北地區人力車之發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蔡思薇,〈日本時代臺北新公園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鳳雀,〈黃純青及其詩作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蕭怡姍,〈南島・繁花・勝景——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與《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顏杏如,〈植民地都市台北における日本人の生活文化:「空間」と「時間」における移植、変容〉,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専攻博士論文,2009。
    顔杏如,〈「島都臺北」に生きる―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日本人の外地経験と異文化接触〉,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専攻修士論文,2004。
    羅詩雲,〈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中國敘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蘇碩斌,〈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五、網路資料
    (一)資料庫
    「神戸大学新聞記事文庫」電子資料庫,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大鐸資訊),http://loan.lib.nccu.edu.tw.autorpa.lib.nccu.edu.tw/ddnc/ttswebx.exe?@0^0^1^ttsddn@@0.46697368521939264#JUMPOINT。
    http://hyerm.ntl.edu.tw:2136/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562335817934。
    http://www.lib.kobe-u.ac.jp/sinbun/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search.jsp。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資料庫,http://hyerm.ntl.edu.tw:2135/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562335751474。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資料庫,

    (二)網路資料
    〈臺灣瓦業的發展〉,http://120.116.20.9/native-language/lj_black-couty/%E7%A3%9A%E7%93%A6%E4%B9%8B%E6%88%80/1-1.htm。(最終瀏覽:2019/8/20)
    ゆまに書房網站:http://www.yumani.co.jp/np/isbn/9784843324004(朝日新聞外地版 全68巻・別巻1)、http://www.yumani.co.jp/np/isbn/9784843338544(朝日新聞外地版 第2期 全37巻)。(最終瀏覽:2019/8/20)
    栗原純,〈台湾における居留地〉,「東アジアの租界とメディア空間」研究會報告,2012年,http://klibredb.lib.kanagawa-u.ac.jp/dspace/bitstream/10487/12429/1/05%20非文字29.pdf。(最終瀏覽:2019/8/20)
    冨田哲,〈日本統治初期の台湾税関―月刊誌『台関』〉,https://www.bcjjl.org/upload/pdf/bcjjlls-5-1-203.pdf。(最終瀏覽:2019/8/2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4158008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158008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961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8101.pdf20692KbAdobe PDF29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