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巧足(2005)。談對外漢語個別教學。文教資料,36,52-53。 王珮玲、高源令、修慧蘭、陳惠萍、曾慧敏、葉玉珠(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 朱敬先(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正中書局。 余光雄譯(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臺北:台灣培生教育。 吳仁甫(2002)。對外漢語一對一個別教授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分析方法。臺北:五南。 宋如瑜 (2008),零代詞的省略---一個實境取向的教學探索。中原華語文學報, 1:119-141。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 正中書局有限公司。 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茂興(譯)(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弘智文化。 周珮君(2011)。臺灣華語文教材情景語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 五南 。 林寶山(1993)。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文化。 竺靜華(2006)。華語教學實務概論。臺北:文史哲。 翁書怡(2011),成人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之調查研究。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台北: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台北: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冊。台北:正中。 張占一(1984),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語言教學與研究,3,57-67。 張正男(1993)。語文遊戲-語文活動設計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東華。 陳以萱(2013),以任務式教學法設計終極話語口語交際練習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 五南。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師苑圖書出版社。 黃惠莉(2008),終極華語會話教材之設計-以俄語背景學習者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9)。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主編(2004)。遠東生活華語第一冊。台北:遠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一冊 。台北:遠東。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二冊。台北:遠東。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三冊。台北:遠東。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高等教育。 趙金銘(1997)。對外漢語教材創新概略,世界漢語教學,第二期。 趙金銘(2005)。漢語與對外漢語研究文錄。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劉祐彰(2007)。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行動研究的困境與省思。中等教育,58 (6),22-35。 劉頌浩(2005)。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厲耿桂芳(1997)。A New Look a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Prospects for Taiwan, ROC.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75 期,頁 257-283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臺北:心理。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10(3),75-90。 蔡雅薰(2009)。華語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正中 。 鄭蕊(2000),對外漢語教材練習編寫的偏差與應遵循的原則。廣州華苑學術版,(1),25-28 & 61。
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 Robinson, F.G. (1969). School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rown,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Chomsky, Noam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ass, Susan M. & Selinker, Larry.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New York: Routledge. Hymes, D. H.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s (pp.269-293).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Krashen, Stephen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mon Press. Krashen, Stephen D. (199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Krashen, Stephen D. (1987).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 Schmidt, R. (2010).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Irene & Rubin, Joan (1996). Can Strategy Instruction Improv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9:331-342. Tyler, R.W.(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